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一
1、識記作者、作品;
2、有感情地背誦詩文;
3、深刻理解詩歌內容與情感。
領悟詩人寄寓的豪邁情感。
一、導入
二、檢查預習
1、《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與其子曹丕、曹植合稱為“三曹”。代表作有詩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
2、從《觀滄海》一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樂府詩。(四言絕句)
三、作者簡介(將課本下面注釋有的劃起來)
四、寫作背景(ppt展現)
這首詩作于漢獻帝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烏桓族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的話,他就可以一統天下了!
五、詩歌朗讀(朗讀指導)
1、聽錄音,把生字詞標記注音,注意朗讀的節奏、情感的變化。
2、生字詞注音之后,全班齊讀。
六、疏通文意,解釋關鍵字詞
1、滄:蒼蒼茫茫,這里指廣闊遼遠,看不見邊際的大海;
2、臨:到達;
3、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4、何:程度副詞,多么;
5、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6、竦峙:高聳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7、秋風蕭瑟:秋風吹動草木發出的悲涼的聲音。蕭瑟:樹葉被風吹動的聲音。
(讓生回答,全班齊讀)
譯文:
向東來到碣石山,并來觀賞這廣闊無垠的大海。
海水起伏搖蕩,山島高高挺立。
島上樹木郁郁蔥蔥,百草豐美茂盛。
秋風瑟瑟吹來,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運行不息,好像在海濤中運行。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在海濤中閃爍發亮。
真是好極了,用這首詩歌來表達我的感受吧。
(全班齊讀譯文)
七、詩歌品析
1、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第一句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內容都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第一句主要寫了“觀海的地點和目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實景的?哪些是想象?
明確:全詩共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敘事,交代了觀海地點和目的,直陳其事,“觀”字統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涌起):描寫了大海的景象和山島景象。——實景
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1)“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總寫全景,大海和山島的景象;
(3)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驚濤拍岸。
第三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體現了作者的氣概。——虛景。是作者想象出來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的,與詩的內容無關。
八、詩意理解,寫作特點
1、本詩借景抒情,詩人以洗練的筆法,神奇的想象,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九、復習總結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二
1、學會一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3、借助注釋自讀課文、了解詩歌大意。
4、感受詩歌表達的母愛及詩人贊頌母愛、熱愛母親的真摯感情。
感受詩歌表達的母愛及詩人贊頌母愛、熱愛母親的真摯感情。
理解詩人贊頌母愛的詩句。
課件。
1課時。
課前組織
同學們,你們認識我嗎?我是來自勒流中心小學的曾老師。既然我們大家不熟悉,那我們就先來學學古人,以詩會友吧!我給大家帶來的詩是李白寫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現在輪到同學們讀出你送給大家的詩。學生背詩。現在,我們再來學學現代的歌星,以歌會友。我給大家帶來的是《世上只有媽媽好》。會唱的可以一起唱。
一、歌聲激情,談話導入,引出話題。
1、課前播放《世上只有媽媽好》歌曲,激發學生情感,營造學習氛圍。
2、提問并結合板書:剛才聽到歌聲,你想到什么?(母親、母親對我的關懷、母親對我的愛。師:有母親,我們就能獲得母愛結合板書:母愛)
二、揭示課題,點明學習要點。
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唐詩《游子吟》,看看詩人孟郊又是通過什么來感受到這份濃濃的母愛的,又是怎樣贊美母愛的。
三、釋題:游子吟(游子:出門遠游的人。吟: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四、學生朗讀全詩、正音、指導朗讀。
五、小組合作理解詩意。
現在以小組為單位,請同學們根據課文的注釋,結合自己的理解,理解全詩的意思。
六、學生匯報、老師訂正。
七、圖文結合,展開想象,描述詩句體現母愛的感人的情景。
1、導:同學們都大致理解了全詩的意思。從你們的理解當中,能不能知道:這首詩描繪了一個什么情景呢?母親為即將出門遠游的兒子縫制衣服的情景。
2、(出示圖畫)導:詩人描繪的就是這樣一個情景,請同學們發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情景描繪出來。
八、小結、板書:在這首詩里,詩人通過描寫母親縫制衣服這一細節表現了母愛,特別是衣服上那密密的針腳,更傾注了母親濃濃的愛。)
九、理解詩歌末兩句,體會詩人對母愛的贊頌。
1、導入:看著年邁的母親在燈下縫制衣服的情景,沐浴著母親濃濃的愛,詩人按耐不住自己的情感,他說出了自己的心底話。
2、感情齊讀末兩句。
3、分析:這兩句心底話是詩人對偉大母親、濃濃母愛的贊頌。
寸草心小草的心意三春暉春天的陽光游子的愛心慈母的恩情。(小草報答不了春天溫暖的陽光兒子的愛心報答不了母親深重的恩情)
十、感情誦讀全詩,導:《游子吟》這首詩讓我們感受到母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兒子對母親的熱愛之情。讓我們帶著感情誦讀全詩。
十一、結合詩歌內容,進行拓展說話、編寫詩句練習。導:有人說,母愛是一種情感,看不到,摸不著。其實,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用心去感受,就會發現,原來母愛就存在于一些很平凡的生活細節當中。問:你能從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小事)當中感受到母愛嗎?學生說事例(生活細節)
小結、指導編詩:母愛真是無處不在,母愛真是無微不至,生活當中的很多細節都讓我們感受到母愛。現在,我們又來以詩會友,用詩歌的形式寫出我們對母愛的體會。
出示詩節母愛是什么?母愛是兒子衣服密密的針腳。請同學們仿照編寫,編好了,以小組為單位連著讀,讓彼此感受。
3、學生匯報讀詩。
十二、結束語。
請我們用心地體會母愛,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報答偉大母親的愛吧!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三
晴景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
蜂蝶飛來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王安石改“飛來”為“紛紛”,因為:只有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才能令人真實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濺”、“驚”二字,不僅用字新鮮,而且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前兩句寫少婦經過梳妝打扮之后,興沖沖地登上翠樓,去賞春景。這時候,作者用了一個“忽”字,取漫不經心而恰到好處之意。所遇者:闖入眼簾的柳色,使她想起了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場景,想起了丈夫,不禁傷感。這是一位滿臉稚氣的少婦。一個“忽”字將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寫得淋漓盡致,耐人尋味。
應是水仙梳洗罷,一螺青髻鑒中心。(雍陶《題君山》)
整個詩句寫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詞“螺”為喻體,說明水仙剛剛梳洗罷的烏黑發髻高高蓬起,就像螺殼那樣的形狀,真是美麗至極。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鏡子,仿佛水仙正對著鏡子欣賞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鏡中的螺形發髻高聳的樣子。這種聯想絕妙奇特,后面的聯想完全是在前面“螺”這個量詞比喻的基礎上形成的,可見“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如何解答煉字型試題?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答:同意。
看,在詩中指回望。
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
你記得跨清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
問題:試分析“剩”字的表達效果
“剩”字有殘存、殘余的意思。一個“剩”讓人感覺眼前出現的不僅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眾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給人今不如昔、感時傷懷的無限凄涼之感。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請簡要分析“空”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獨、形單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佇立在玉階,癡癡地、徒勞地茫然望著暮色中歸飛的宿鳥。鳥歸人不歸,觸景生情,引起無限愁思。
“空”字表達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沒有結果的孤寂、惆悵的感情,增添了全詞的“愁”味,使主題更加鮮明。
二、語言風格
清新絢麗平淡(質樸)明快含蓄簡潔(洗煉)
1、清新:用語新穎,不落俗套。
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平淡(質樸、自然):
其語言力求樸素,不追求辭藻的華麗,顯出質樸無華的特點,但平淡之中蘊涵著深意。
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表面看來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蘊涵著詩人超脫塵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評其詩“平淡而思致”。
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觀山水圖》“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荔長”辭藻華麗,對仗工整,每句開頭的“紅”“青”顏色詞語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絕句,李清照后期的詞。
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懷念,但是沒有直接寫出,而寫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5、悲慨:
即悲壯慷慨,寂寥蒼勁的藝術風格。此風格的作品,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著對時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時,或感時傷亂,憂國憂民,心中郁結,憤慨不平。
6、雄奇:氣勢雄偉,立意奇特。
如李賀《夢天》中的“遙看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就是說九州小得象九個煙點,大海小得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氣勢
8、沉郁:
用一種蒼老遒勁的筆調去描繪廣闊的社會生活,而在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上籠罩著凝重深沉的憂郁色彩和悲劇氣氛,配之相適應的嚴格詩律和鏗鏘的音韻。
如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詩歌語言的個人風格
陶淵明的樸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邁飄逸
王昌齡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隱的朦朧隱晦王維的詩畫一體
溫庭筠的綺麗香艷高適的悲壯蒼涼李清照的纏綿悱惻陸游的悲壯愛國
(孟)郊寒(賈)島瘦“韓孟詩派”的奇崛險怪
品味語言風格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
“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這樣就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長干曲四首(其一)崔顥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問:品評這首詩歌語言上的特色。
這首詩歌的的語言樸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處住,在橫塘,通過自問自答的對話形式,采用樸素的口頭語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個素樸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四
在小學高年級所有的教學中,我就覺得古詩是很難教的,短短的幾句詩要深入的挖掘、拓展開來,讓學生去體會、感悟,實在是太難了。平時也很少聽到古詩這樣的公開課,(今年12月5日在外國語學校聽了易艷平老師的一節《清平樂村居》,她這節課主要要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從讀并結合想象理解意思,學生學的很投入,課堂氣氛也很好,課后我在想,這樣上古詩詞,學生考試時能行嗎?)新課程下的古詩課堂,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譯,要求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去自主感悟,達到一種無痕的教學效果。說歸說,可做起來實在是難。
記得有一次我校潘校長來推門聽課,正好我上古詩《望天門山》,各位老師在聽了我的課后,對一些方面做了一定的肯定,讓我從理論到了實踐,對古詩教學也有了一定的目標。特別是大家指出了教學中的一些不足,讓我從中受益匪淺。
首先,讓我知道了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要為自己的教學服務。在課堂開始導入古詩《望天門山》時,我是復習的形式導入,讓學生背一些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句,繼而引入要學的課文,然后介紹古詩的作者以及寫作的背景,介紹背景時一筆帶過,如果我能以圖片或其他的形式讓學生去了解這樣一種場景,那么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為下面的教學做了一個鋪墊,學生就更好的體會感情。
其次,對詩歌的理解上,學生一直停留在淺層次,上這首詩時我是這樣讓學生理解詩意的,讓學生先讀準這一句,要求讀出節奏,再讓學生找出這一句中你認為難理解的字或詞借助注釋或查找資料理解,實在解決不了的,師生合作解決,我只是引導學生從表面上理解,而我沒有適當的去引導他們向深層次挖掘從而使學生沒有完全的理解詩意,讀的效果也就沒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對于詩中“中斷”、“出”、“回”等一些重點字詞,孩子們都能夠大體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古詩設計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在課堂中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總之,我認為古詩的教學分可以下幾步進行:
1、介紹寫作背景以及詩中提到的一些知識點。
2、指導學生朗讀要求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3、設計一些有助學生理解詩意的問題。
4、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學法。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五
1. 能流暢地背誦并能默寫。
3. 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嘗試改寫成記敘文。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并背誦。
以誦讀為主。
第一課時
介紹古代詩歌的有關常識,使學生對詩歌有大致印象。
一.從誦讀曹操的《龜雖壽》入題。
二.一生讀,正音:碣、澹、竦、峙、瑟、詠
三.教師范讀,字正腔圓,感情飽滿。
四.齊讀,響亮整齊
五.簡析:(學生討論)
1. 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實寫,哪些是想像的?
教師明確: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觀”字統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虛寫)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無關。
2. 說說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比較閱讀:
請同學欣賞課件《沁園春 雪》,請同學感受兩偉偉人在詩風的相同點或異同點。學生自由暢談。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閱讀幫助同學更好地理解了當時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紡一北方,如果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就可以實現蕩平宇內,一統天的宏偉目標了,詩中表現出自己的偉大抱負,闊大的胸襟。自然理解了課后的研討和練習第一小題)
次北固山下
一.導入:如果說曹操的《觀滄海》是抒寫偉人的宏闊氣度和偉大志向的大篇,那么王灣的《次北固山》一詩只能算是反映兒女情長的小詩。抒寫鄉愁別緒也是古代詩歌中的一大主題。
二.感知全詩:學生大聲讀詩。
思考: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四聯之間有什么聯系?
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同學討論明確:
第一句(首聯),交代詩人在船上,想像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指旅途奔波之勞。
第二句(頷聯),描寫船上所見之景。
第三句(頸聯),即寫景又點明時令。
第四句(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
直接表達思鄉之情。
四句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三.研讀賞析
請同學閉眼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一種景象?
(設計此題目的:培養學生抓住詩眼,評析詩人精妙的用詞。如本詩中“闊”是潮平的結果。一個“正”字寫出了當時“順風”“和風”的特點。
第二課時
課型:活動課《白居易眼中的西湖》討論會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抓住詩眼來賞析古詩的習慣。
2.培養學生在問題探討過程中合作、包容、傾聽等處事風格。
一.課前安排:課前先布置學生自找資料,在語文筆記本上摘錄好
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自己的收集和賞析心得。
三.課堂小結:這堂課我學會了什么。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西江月》《天凈沙 秋思》
西江月
導入新課:學生齊背前三首詩,鞏固已上內容。前面我們學習了有“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海》,品味了王灣詩中的淡淡的思鄉愁緒,領略到了白居易詩中西湖的早春風光。今天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南宋愛國詞人筆下的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
一.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1.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么內容?
2.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要求:
1. 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詩人筆下景象,要求細致生動,可以適當發揮自己的想象來補充詩句的空間。
2. 詩人當時的心情怎樣,可以用一兩個詞語來表達(閑適)
二.研讀賞析:
詞人為什么要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忽見”一詞有什么表達作用?
教師明確:“蟬鳴”可見天氣酷熱,天氣變化從“明月”至“七八個星天外”,要有時間,可見夜行之長。夜行遇雨,要尋避雨之處,忽見自己所找的對象,自然就有了喜出望外之情。上片寫景烘托作者的那種閑適自在的鄉下生活。
課堂作業:《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同桌試著用講故事的形式給自己的同座描繪一下。(設計意圖:本詩只用28個字,就把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愁情緒表現出來了,但文中似不見一人,讓學生閱讀品味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這詩中之景,可以讓學生同樣感受到詩歌語言的精妙)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六
古代詩歌五首
1. 學習這五首詩,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五首詩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理解詩歌的意境。
2課時。
綜合新授課
講讀-討論
(一)檢查預習
1.,讀準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蕭瑟 枯藤 昏鴉 天涯
2.自己練習讀這五首詩:
(二)三分鐘演講
(三)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1. 請一生講一個曹操的故事。
2. 教師作簡評,引出曹操的遠大抱負。
(四)學習《觀滄海》
1.作家作品簡介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劇勢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復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朗讀詩歌指導:先范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寫景的十句,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中洋溢著飽含的激情。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請同學們帶著感情,再次朗誦這首詩歌。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五)學習《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簡介
《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詩人。
2.朗讀這首詩
4.題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臨江,形勢險要,號稱“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陽,旅于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里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是寫鄉愁的。
5.總結:
首聯兩句點題。“青山”當指北固山,在鎮江之北,面臨長江,三面環水。詩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驛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見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江后,他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是近景。“平”“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一語,又是為頸聯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頸聯是這首詩中的佳句:夜還沒盡,就看到一輪紅日從東邊江面上徐徐升起,帶來了溫暖的氣息;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聯由感受寫到思鄉。雖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觀賞,卻無法抑制涌動的思鄉之情。詩人離家日久,見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給他傳遞家書了。
全詩層層相因,渾然一體。詩中對景色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雖然末句寫了旅途中的鄉思,卻沒有一點凄涼之情。
6. 當堂背誦。
(一)學習《錢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唐代大詩人。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形式主義。其詩歌形象鮮明,語言通俗,內容清新,如《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憶江南》《賦得古原草送別》等,深得人們的喜愛和傳誦。有《白氏長慶集》72卷,集詩3000余首,數量之多,是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的。
《錢塘湖春行》是穆宗長慶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朗讀詩歌指導:
先范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首聯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云腳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輪廓。
中間兩聯是分寫。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生機勃郁的感覺。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主觀感受。唐時人們有騎馬游春的習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人在馬背上自然感到舒適,但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也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二)學習《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簡介。
《西江月》選自《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他力主抗金,屢受打擊,隱居上饒帶湘凡達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視,抱很而終。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
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城并稱為“蘇辛”。有《稼軒長短句》。
2.題解
這首詞有個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經常行經風景優美的黃沙進中。
3.指導學生解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結
這首詞構畫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一片詩情畫意,優美動人,夜色那么清幽,氣氛那么恬靜,充滿了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抒發了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
5.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6.寫分析短文,就兩首詩你所體會的意境來寫一寫自己的看法。
抽查幾個交流。
(一)學習《天凈沙·秋思》
1.解題:
“天凈沙”曲牌名,“秋思”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凈沙》是小令。曲與詞體式相近,都按調填詞,但較詞明快自由。
2.通過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舉幾種事物,沒有使用動詞或關聯詞,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氣氛,有韻味的圖畫。
通過想象,描述圖景,切忌硬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3.總結:點評想象,點明《天凈沙》的藝術成就。
元代散曲家馬致遠,早年熱衷功名,屢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載,本曲乃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與淚寫成的,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為“秋思之祖”,近代王國維贊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布置作業 :
(二)課堂練習:
閱讀
(一)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 體 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寫景詩。
2.詩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詩句是
3.最后兩句與詩的正文內容的關系是
4.本詩以 字統領全篇,先寫 景,然后寫 景,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 。
(二)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5.表現了詩人行蹤的詩句是
6.表現是“春行”的詩句是
7.表現作者騎馬游西湖的詩句是
8.詩中運用對仗的句子是
(三)老師點撥:
1.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 樂府 體 四言 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 感懷 寫景詩。
2.詩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詩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
3.最后兩句與詩的正文內容的關系是 最后兩句是樂章結尾時的套話,與正文內容無直接關系 。
4.本詩以觀字統領全篇,先寫實景,然后寫虛景,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 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 。
5.表現了詩人行蹤的詩句是
6.表現是“春行”的詩句是
7.表現作者騎馬游西湖的詩句是
8.詩中運用對仗的句子是
十、板書設計 :
古代詩歌五首
觀滄海 曹 操 東漢 四言樂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唐朝 五言律詩 駕舟揚帆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詩 賞花觀鳥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 南宋 宋詞 夏夜出行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元代 元曲 悲秋思鄉
十一、課后小結:
在教學過程 中應重視點撥,讓學生準確理解五首詩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當堂準確流暢地背誦。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七
1、弄清高考要求,闡釋考點
2、探究命題特點與規律
3、分步驟積累各點的相關知識,了解解題的技法
一、考綱總覽
二、探究20xx年詩歌題的特點和規律
17套試卷體現如下的特點和規律:
1、選材豐富,題材廣泛
共選用詩歌20首,其中晉詩1首,唐詩4首,宋詩4首,宋詞2首,元曲2首,元詞1首,清詩5首,近代詩1首。逐步打破了以往以唐詩、宋詞甚至元曲為主的局面。唐詩依然是重要的考查形式,但宋詩的地位正不斷加強,其他時代的詩也悄然進入了出卷人的視線。
題材廣泛體現在既有山水田園的,也有閑居逸趣的,有羈旅懷鄉的,有詠物抒懷的,也有送別友人的,有寫邊塞風光的,還有寫農村生活的。
2、作者熟悉,詩歌陌生
3、題型穩定,分值靈活。
4、考查內容全面,綜合性設題成為共性。
(1)劃分層次,分析句子的結構、作用漸次走向前臺。
(2)意象把握仍是重點。
(3)綜合性命題已成為共識。
5、答案多元化,開放性漸強。
三、考向預測及復習建議
(一)考向預測
1、取材范圍將進一步拓寬。
2、答題仍會是以主觀表述題為主的模式,分值上,8分是主導。
3、設題題量維系在2—3題,單首為主,比較閱讀為輔,綜合性設題,突出整體理解,設問具體,切入口小。
4、品味語言將是首選,包括關鍵詞的品評、詩眼的設置、重點句(包括標題)的賞析、描繪畫面的品評等。
5、情感的考查將是重頭戲,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上:分析某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分析某首詩的內容,指出詩中的感情;結合詩詞的感情,印證前人的評價;比較兩首詩表達的情感;情感類別主要集中在思念勸勉、吊古傷今、借古諷今、昔盛今衰、寄情山水、思鄉厭戰、報國無門、思遠懷人、羈旅行役等方面。
6、表達技巧的考查將常考常新。主要圍繞襯托渲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對比比喻、夸張擬人等展開,將從以下角度切入:分析某句詩的表達技巧、分析全詩的表現手法、比較兩首詩的不同表現手法。
7、分析詩歌的表達層次漸成新寵。
(二)復習建議
1、廣泛閱讀,加強積累,依托教材,強化訓練。
2、夯實基礎,掌握各種鑒賞術語。
3、細析題目,研究鑒賞點。
4、構建模式,優化書面表達。
四、布置作業
1、閱讀《名師一號》p194形象相關內容
2、完成下列高考題:04江蘇、05湖北、05江西、04廣東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八
引導學生通過詩歌閱讀訓練:
1、理解詞語在詩歌中的含義。
2、概括詩歌的中心思想。
3、分析作者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
4、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1、閱讀方法指導。
2、繼續閱讀心理培養。
教師所指導的閱讀方法、答題技巧如何為學生所掌握。
要將最佳閱讀心理的培養與具體閱讀方法的指導相結合,在教學中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中一定要配合以最佳閱讀心理培養,使學生的閱讀在最佳的閱讀心態下進行,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上課前先進行閱讀心境、閱讀心緒、閱讀心情、閱讀心力、閱讀心志、閱讀心欲方面的訓練,使學生形成最佳閱讀心理。
閱讀方法指導要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詩歌中的字詞句而體會詩歌的意境,在理解詩歌中的形象、意境的基礎上判斷詩歌所表達的主旨,作者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進而評價詩歌思想內容。
要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練習為主線的“三為主”方針。
要盡可能地體現現代課堂“平等、合作、發現、交流、共享”的精神。
本知識點用8課時進行完畢。第1課時引導學生學習詩歌閱讀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第2—4課時進行客觀題的閱讀訓練;第5—8課時進行主觀題的訓練。
繼續培養最佳的閱讀心理:純潔的心境、安靜的心緒、樂觀的心情、專一的心力、堅定的心志、渴求的心欲。
指導學生進行古代詩歌閱讀訓練,引導學生掌握以下方法:
讀詩題、出處、作者、注釋了解詩歌的有關背景。
認真品讀詩句,體會詩歌所表現的意境。
根據詩歌所表現的意境分析把握詩歌的中心思想和表達技巧。
本節課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詩歌閱讀訓練。
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很難忘的經歷,如得到了很珍貴的禮物,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等,我也有自己很難忘的經歷,那就是我第一次讀到了幾首古詩,其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凄冷曠達之美、“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蒼涼孤寂之美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感到如得至寶。我們有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這偉大的歷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這無與倫比的偉大的文化又為我們留下了異常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們要珍惜這些彌足珍貴的至寶,珍惜她,發展她。
想一想以前有沒有學過這一類的知識,翻一翻看有沒有這一類的資料可以給我們提供幫助。
學生們閱讀相關內容,并歸納交流總結讀詩技巧。
教師引導總結:
1、品味詩題,看清作者、出處,利用好注釋。
2、帶著激情品讀詩句,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把握詩歌的意境。
3、培養最佳閱讀心理。
1、導要求學生注意:
(1)采用品讀的方法。
(2)應用我們學到的閱讀方法。
(3)盡可能地翻譯出來。
(4)完成詩后的習題。
2、讀學生品讀詩歌,相互交流。
3、論談論詩中的有關內容,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1)“宦游人”是什么人?
(2)大好春光,“宦游人”為何“偏驚”
(3)頷聯和頸聯寫了什么?
(4)詩中的點睛之筆你認為是哪一句?
(5)如此看來,頷聯和頸聯是否屬于敗筆,因為它似乎與主題不一致?
4、結論
(1)表現了什么主題?
(2)應用了什么手法?
(3)讀詩要注意些什么?
(4)翻譯詩句。
(5)對正詩后習題。
1、導注意閱讀心理的調適和所學方法的應用。
2、讀學生品讀詩歌,相互交流。
3、論談論詩中的有關內容,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1)“征”為何意,是否為征伐之意?
(2)荒煙為何斷了,古木緣何而平?
(3)尾聯與前二聯從視覺抒寫的角度是否一致?
4、結論
(2)句末為何寫夜猿鳴叫?
(3)對正詩后習題。
1、導注意閱讀心理與方法。
2、讀學生品讀詩歌,完成詩后習題。提醒學生相互討論交流。
3、論談論詩中的有關內容,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1)1、2句的關系如何?
(3)頸聯寫“風”寫“禽”,是否偏題?為什么?
4、結論
(1)你認為本詩有什么特點?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2)朗讀《早梅》,品味詩中的意蘊。
(3)詩中的梅具有什么特點?詩人為什么要寫她?
1、最佳的閱讀心理:純潔的心境、安靜的心緒、祥和的心情、專一的心力、堅定的心志、渴求的心欲、敞開的心門。
2、正確的閱讀方法:
(1)品味詩題,看清作者、出處,利用好注釋,注意理解。
(2)不理解的詩句根據上下句悟讀或猜讀。
(3)帶著激情品讀詩句,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把握詩歌的意境。
(4)要有閱讀激情,不能麻木冷漠。
“精良素質鑄煉”之4—12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