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的心中分量很高,加入中國共產黨也是大家的一個心愿。大學生入黨的熱情日益高漲,高等院校學生黨員隊伍也在不斷地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成為黨組織的一員。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10個簡短的黨史小故事,有需要的同學們,可以參考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0個簡短的黨史小故事1
五四運動 喚醒民眾
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努力最終失敗的消息傳到國內,5月4日下午1點左右,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大游行,正式拉開帷幕。學生們火燒了趙家樓曹汝霖的住宅,痛打了章宗祥。學生的愛國行動,更是贏得了全社會民眾普遍的支持。上海工人很快發起了反帝愛國大罷工。工人罷工后,就和學生一道展開各種愛國活動,散發宣傳品、上街游行。從5月4日北京學生運動的爆發,經過6月5日“三罷”斗爭迫使6月10日曹、章、陸被免職,再到6月28日中國代表巴黎和會拒簽和約,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斗爭最終取得了勝利。
10個簡短的黨史小故事2
首譯宣言 傳播真理
1848年《共產黨宣言》問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正式誕生。但是,多數人卻并不知道,它的第一個中譯本是在浙江一個小山村里誕生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五四運動前后,中國正處在時局大動蕩和思想大解放的狀態,各種新思潮來勢洶涌,沖開了傳統的思想禁錮,圍繞對馬克思主義的不同態度,那幾年里知識界先后發生了三次論爭。通過三次論爭,馬克思主義理論脫穎而出,成為新思潮中的主流。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在論爭中廓清了思想上的迷霧,逐步劃清了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的界限,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10個簡短的黨史小故事3
醞釀建黨 各地響應
1919年6月9日,“五四運動”進入高潮階段,陳獨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傳單,提出包括取消北京政府喪權辱國的對日簽約;免除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等賣國賊官職等五項要求。11日晚,他約好李大釗、高一涵去新世界游藝場散發傳單。不料,一到那里就被暗探跟蹤,在屋頂花園撒傳單時當即被警察拘捕。北京政府原本以為逮捕了陳獨秀,便可以遏制新思想、新文化的傳播,便可以壓抑風起云涌的反帝愛國運動。北京當局本意是想控制陳獨秀,卻想不到適得其反,逼出了陳獨秀到上海的秘密旅程,成就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歷史佳話。
10個簡短的黨史小故事4
一大首聚 開天辟地
1921年7月23日晚8時,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一大會址就設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李書城與其弟李漢俊的寓所。一共有15位出席者。會議原定由陳獨秀主持,由于他在廣州公務繁忙未能出席會議,大會臨時推選張國燾主持,毛澤東、周佛海擔任記錄。7月24日,大會召開第二次會議。7月27日、28日、29日,大會舉行第三、四、五次會議。會議集中討論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7月30日晚上,按原先計劃,代表們仍聚集在李公館舉行第六次會議。準備在這次會上通過《綱領》和《決議》,選舉中央機構,宣告中共一大閉幕。但就在此時,有密探闖入,使得會議臨時中斷。隨后,部分代表們轉移到嘉興南湖一艘游船上,進行了最后的會議決議。至此,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閉幕。中國共產黨肩負著民族復興的期望和人民解放的重托,在災難深重的中國正式誕生了。
10個簡短的黨史小故事5
反帝反封 工運高潮
中共二大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召開,其最突出的貢獻是提出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從1922年1月開始,到1923年2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形成第一次高潮,前后持續了13個月時間。在這一系列工人運動中,最著名的有安源路礦大罷工和京漢鐵路大罷工。國際工人階級的聲援,鼓舞了京漢鐵路工人的革命斗爭。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雖然遭到殘酷的鎮壓,但卻是一次偉大的成功,它和其它工人運動一道,開啟中國工人運動的新篇章。
10個簡短的黨史小故事6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一天,一個小伙子在家里奮筆疾書,媽媽在外面喊著說:“你吃粽子要加紅糖水,吃了嗎?”他說:“吃了吃了,甜極了。”結果老太太進門一看,這個小伙子埋頭寫書,嘴上全是黑墨水。結果吃錯了,他旁邊一碗紅糖水,他沒喝,把那個墨水給喝了。但是他渾然不覺啊,還說,“可甜了可甜了”。這人是誰呢?就是陳望道,他當時在浙江義烏的家里,就是寫這本書(翻譯《共產黨宣言》——編者注)。于是由此就說了一句話: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背景故事鏈接:
陳望道是中國著名教育家、語言學家。他翻譯了中國第一版《共產黨宣言》,擔任過《辭海》總主編。1920年4月底,陳望道歷時兩個月完成了《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工作。5月,陳望道將《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稿帶至上海,交由陳獨秀和李漢俊校閱,并于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隨后平民書社、上海書店、國光書店等相繼出版,截至1926年5月已刊印17版。
10個簡短的黨史小故事7
甘祖昌與龔全珍的故事
我向大家介紹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同志,她是老將軍甘祖昌同志的夫人。甘祖昌同志是江西老紅軍、新中國的開國將軍,但他堅持回農村當農民,龔全珍同志也隨甘祖昌同志一起回到農村艱苦奮斗。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龔全珍同志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精神,并當選了全國道德模范,出席我們今天的會議,我感到很欣慰。
背景故事鏈接:
1957年8月,在被授予少將軍銜后不到兩年,甘祖昌主動辭去新疆軍區后勤部長職務,帶著妻子龔全珍,回到家鄉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鄉沿背村務農。原因很簡單:為了帶領鄉親們一起建設家鄉,讓老百姓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妻子龔全珍也全力配合丈夫,到當地學校當老師,把自己工資的大部分花在支援農村建設上。1986年,甘祖昌因病去世,他留給妻子和兒女唯一的遺產是一只鐵盒子,里面用紅布包著3枚閃亮的勛章,那是1955年他榮獲的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與二級解放勛章……
10個簡短的黨史小故事8
“半條被子”的故事
一部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反映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半條被子”的故事讓人民群眾認識了共產黨,把黨當成自己人。正因為有人民群眾支持和擁護,我們黨才能走過輝煌歷程,取得偉大成就。沙洲村是“半條被子”故事的發生地,今天我專門來這里看望鄉親們。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我要不斷接受教育、接受洗禮。我們黨堅持為人民服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堅持不懈的實際行動。我們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接下來要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讓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背景故事鏈接:
1934年11月,紅軍長征途經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看到徐家簡陋的床鋪上只有一件蓑衣和一條破棉絮,她們便拿出僅有的一條行軍被,和徐解秀以及她一歲的兒子合蓋。幾天后,部隊臨行前,3名女紅軍執意要將行軍被送給一貧如洗的徐解秀,但徐解秀說啥也不肯接受。你推我讓之際,一位女紅軍用剪刀將被子剪成兩半,將半條被子交給了徐解秀。
10個簡短的黨史小故事9
英雄母親鄧玉芬
北京密云縣一位名叫鄧玉芬的母親,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他們全部戰死沙場。華北平原上的一個莊戶人家寫下這樣一副對聯:“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橫批是:“抗戰到底”。這是中華兒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怒吼,是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宣言。
背景故事鏈接:
鄧玉芬,1891年出生于北京市密云縣水泉峪村,后嫁到密云縣張家墳村,一生務農。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她舍家紓難,無私奉獻了數位親人的生命,被當地人民譽為“當代的佘太君”。
10個簡短的黨史小故事10
三千孤兒入內蒙
新中國成立后,內蒙古創造了“齊心協力建包鋼”、“三千孤兒入內蒙”等歷史佳話。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要用好這些紅色資源,組織廣大黨員、干部重點學習黨史,同時學習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做到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特別是要在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維護各民族大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重大問題上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和工作水平。
背景故事鏈接:
1959年到1961年,上海、江蘇、安徽等地災荒頻繁,育嬰堂的米糧眼看就要見底,政府收養的幾千個孩子怎么辦?國家決定把他們送到食物相對充足的內蒙古。消息像風一樣迅速傳遍草原。3000孤兒來到草原時,草原同樣經濟困難,但蒙古族群眾主動擔起這份國家責任。年邁的額吉(蒙古語意為母親)、中年婦女、新婚夫婦,有的騎著馬,有的趕著勒勒車,有的步行幾百里,爭先恐后收養這些孤兒。剛進草原時,孩子們衣服上都別著一塊小布條,上面的數字編號是他們的代號。走進蒙古包,草原額吉給他們取了好聽的名字——國秀梅、黨育寶、格日勒、娜仁花……
以上,就是可圈可點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10個簡短的黨史小故事全部內容,可圈可點一直關注學習資料,為大家提供優質文章,更多內容請各位同學持續關注可圈可點。
【10個簡短的黨史小故事-黨史簡短感人故事】相關推薦文章:
10個簡短的黨史小故事 黨史小故事大全
簡短的10個黨史小故事-500字黨史故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