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方面結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一段話4篇,希望大家喜歡。
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一段話(一)
學校為每位教師準備了很多的新書,讓我們利用暑期好好閱讀,我拿到的就有這本《致青年教師》。書中寫了很多教育教學的常識,作者在冷靜地辨析教育現象,把自己遇到過的很多有意思的問題和大家分享,讓這些問題引發我們對教育的關注和研究。
《我是來欣賞同行的》,參加過很多次聽課,也聆聽過很多專家的點評,有時自己的困惑能從專家的點評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闡述出不一樣的觀點,有的觀點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謀而合,有的觀點以自己的水平還達不到理解的程度,這樣在他們的點評中能得到新的東西,用以指導以后的教學。而作者的觀點讓人覺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來學習的,那就把心態擺擺正。讓我們來欣賞每位上課的教師吧。”“欣賞”這個詞非常喜歡,不管怎樣擺正自己的心態,能從一課中有一收獲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個人上課都有自己的特點,我是來參觀的,是來欣賞別人的,可能這樣的心態下會淡定地對待,這樣也會減少上課老師的壓力。
《課堂有你,更有學生》文中最后一段“如果上課可以不用課件,盡量不要用。教師在黑板上寫字,是一種文化熏陶。……”作為一名教師,在師范是必練的基本功就有粉筆字。記得我才進師范時,三字中從沒接觸過毛筆字,看到別人寫的毛筆字特別是隸書,真的很羨慕。輪到自己拿起毛筆,橫豎都不聽話,寫出來的甚至都看不出來是什么字,老師對我們這些沒練過字的學生說的一招我現在還記得,就是用毛筆畫圈,一個接一個,連著畫,看線條的粗細是否能做到大體相同。對一個不懂書法的人來說,我不知道這樣做的道理,但練著練著,再去寫字,感覺有點能握住筆了,每個暑假,包括到現在我都有練字的習慣,毛筆字的練習影響了鋼筆字和粉筆字,所以我的三字寫出來是差不多的,粉筆字更好一些。曾經帶一屆學生帶了三年,而那時的學校沒有多媒體,有很多的小黑板,有卡片式的、轉動的、整塊的(有大小之分),每天下午都會為明天的課準備小黑板,可能學生受我的影響,班上有一部分學生的字體越來越和我相似,這時我才看到小處對學生的影響。
生而有涯,知識無限。能在精力充沛的有限時間內好好工作、讀書,真的是非常幸福的。老師們,讓我們一起把教師做成播種幸福的職業,愿我們共享生命與職業的歡欣和幸福!
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一段話(二)
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發光,一直在照耀著學生面前的道路;教師的進德修業應當一直到教育生命終止。
這本書作者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幾方面結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特別是每一個章節前面短短的幾句話對我的感觸最大。
一、就讓你的眼淚流下來
說我們教育孩子們成為人,我們自己首先必須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當無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動和傷感時,就讓我們的眼淚流出來。不由得想起一次課堂上,由于幾個男學生的故意搗亂,我停止正在進行的課,對學生講我的求學經歷,希望能夠感動他們,由于感情過于投入,邊講邊流淚,事后覺得自己過于幼稚,竟然在學生面前流淚。讀了吳非老師的這篇文章之后,想想:是啊!我們也是普通人,我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需要有情感宣泄的時候,我們為什么就不能當著學生的面流淚呢?
二、為什么你的學生缺乏氣度
其實,不管是什么地方,每個中國人的根都在農村,我們的祖先都是農民。小農意識哺育了民族性格,也或多或少地影響了知識階層。我們也不可避免地會把小農意識帶進教育。可怕的是這種習氣又通過教師的示范,傳染給一代又一代的學生。
有些教師回憶自己的學生,會發現在做人上差異過大,其實種子是在青少年時代種下去的。如果你嫌自己的學生“小氣”,既需要從家庭教育方面找原因,可能也得反思:自己是不是個“大氣”的人。
三、說學生聽得懂的話
教師不了解自己的學生,對學生缺乏耐心,說話方式不當,都可能形成隔膜,使學生畏懼老師,從而失去很多學習機會。師生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主要責任在教師。
在教學不順利的時候,教師們能不能做點反思:自己的教學語言是否有問題?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這些人的成長需要靠我們的耐心和勇氣去實現,如果能時時想到每一節課,每一次談話,都關系到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關系到他的人格養成,關系到他個體生命的價值,我們可能會更加重視話語方式,加強與學生的心靈溝通。
書中還有很多動人的故事、深意的道理,要當一名合格的老師需要注意學習的還有很多,作者的文字,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與希望,激勵我前行。
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一段話(三)
《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它們分別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這些文章分別圍繞教師自身的不同角度,如胸懷、態度、修養等方面,使教師的形象更為豐滿和實在。
每每看完一個故事,我就會對比自己,自己是不是這樣的,或者自己沒在意這些,而忽略了。
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一文中,吳非老師第一句就指出:“為了讓學生胸襟開闊,你應先做個有胸襟的教師”。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遠。作家柏楊早《丑陋的中國人》一書中說: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會“有窩里斗”。都在社會,到處都看到不如意的事,有時不敢“冒尖”,有時不得不藏拙;工作上取得一點成績,免不了要看小雞肚腸們的臉色……追根原因,教師對自身的作為對每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我們面對的是一張白紙般的孩子,如何看淡事情、處理事情,孩子們都默默地看在眼里。年齡越小的孩子,對教師的信任度就越高,所以自己的每一個動作和反應無不影響著孩子。看來,把自己的胸襟放開,合理處事,揚長避短。我們真是處處該為孩子著想了。
在《老師,你最看重的是什么?》中,吳非老師寫到,學生在學校學習,接觸新的知識,每個人的接受能力和認知能力不一樣,用同一種考試標準,當然會有差距。學生在校通過學習獲取能力,他在以后的歲月中要持續發展這種能力,僅僅用幾次考試的成績衡量學生,是不準確的,也是沒有必要的。最好是全面看待學生,綜合地評價學生,學校教育要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定人格基礎。有時班級里看到孩子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我們會為之大為著急。其實沒有一個孩子是一樣的,我們不能一刀切,用一個標準去評價不同的孩子。在幼兒階段,應該讓孩子在快樂中生活和學習,才是首選。
整本書中,吳非老師多次提到,教育是一件“慢”事,不能心急,要學會等待學生明白道理,要等待學生豐富知識,要等待學生發展能力,決不可一味地要求學生一下子就掌握我們所教授的東西。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庭,都不要揠苗助長,急于求成。同時,他也說青年教師自身專業的發展也是件“慢”事,要通過不斷的閱讀、實踐、反思,才能真正地得到發展和提高。可見,雖然發展是一件“慢”事,但我們仍然要抓緊每分每秒,多學習、多實踐、多思考才能真正地發展,如果一味地貪圖“慢”字,那么,可能花費我們的一生,我們的專業水平還是得不到發展。
一遍遍品讀《致青年教師》,深深感到吳非老師是富有智慧的老師,總是在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他深感在“想到”與“得到”這間必須加上兩個字“做到”。因而,我們作為年輕的教師都更應該成為思想者、學習者、實踐者,要在工作中不斷反思,不斷實踐,不斷創新,那樣才能不斷進步,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一段話(四)
《致青年教師》是吳非老師的告別講臺之作,他把他30多年的教育經驗傾囊相授,對青年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細致地解答,對大家在教學中可能忽視的一些細節進行叮囑,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師們無論什么情況下都不要放棄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于這個民族,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學生的事。對于剛走上教師崗位上的我來說,這本書讓我收獲頗多。
這本書吳非老師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幾方面結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如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和《為什么你的學生缺乏氣度》中,吳老師啟發我們為了我們的學生,讓我們的心胸開闊起來。因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師胸懷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確,處在青少年期的學生最易受外界的影響和同化的,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影響學生的一生。現今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教會學生學會坦蕩,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壓力、調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會上一些極端事件的發生正是一些心胸狹隘、封閉的人所為,可見,讓我們都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影響我們的學生,對整個社會都是有著重要影響的!
教師要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對我的觸動很大。聯想到現在許多老師沒有把教育當成事業,對教學沒有理想,沒有追求,把完成任務當成目標,工作就是為了掙份兒工資,于是乎,工作處于被動狀態,領導推一推,他就動一動,教學沒有激情,更沒有幸福感,這樣的教師教出的學生又會怎樣呢?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吳非先生說的多好啊,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就要對得起自己,對教師這一職業多一份熱愛,追求一種做教師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創新,上出一節節精彩的課,讓學生徜徉于課堂的幸福中,同時自己也因精彩課堂而新鮮著、幸福著!
【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一段話4篇】相關推薦文章:
教師讀書心得《致青年教師》-致青年教師讀后感教師讀書心得
茶花女讀書心得范文(優秀4篇)
指導青年教師工作計劃方案(精選4篇)
《致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青年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心得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