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良師》紀錄片后,我深刻領悟到教師職業的神圣與偉大。它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無私奉獻與默默付出的精神象征。我們應對這份職業心懷敬意,并全力支持,以表對教育工作者們的崇高敬意與感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良師》紀錄片觀后感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良師》紀錄片觀后感 篇一
我近日觀看了一部名為《紀錄片良師》的電影,它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了紀錄片的價值以及紀錄片制作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術。
該電影是由一群資深的紀錄片制作人呈現給我們的,通過他們的講述和分享,我知道了紀錄片制作的重要性和基本流程。
首先,電影介紹了紀錄片的定義和種類。紀錄片是一種通過鏡頭記錄真實事件或事物的電影,它可以被分為傳統紀錄片、體驗式紀錄片、故事紀錄片等多種類型。
接著,電影向我們展示了紀錄片制作的基本流程,包括尋找故事靈感、策劃和預算、采訪和拍攝、腳本和剪輯等環節。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制作團隊通力合作,共同完成。
紀錄片傳遞的信息非常廣泛,可以傳遞社會現象、文化傳承、歷史和人物等各個領域的信息。在電影中,我看到了一些飽含思考的紀錄片的畫面和影像,感動之余,也不禁思考,在這個信息時代,紀錄片的傳遞和思考到底有多少人真正關注和接受。
電影的制作人向我們分享了很多紀錄片中的精彩片段,其中許多的畫面、配樂、臺詞都讓我受益匪淺。例如通過緊張的背景音樂和嚴峻的畫面,看到了一位父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而遠赴他鄉打工,在這個無知的世界里,仍然保有著對生活的熱愛和未來的希望。
紀錄片良師深深地觸動了我,并讓我充滿對紀錄片制作的熱情,要將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氣,投入到紀錄片制作中去。同時,我對電影制作和視覺呈現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將用紀錄片的審視角度來思考問題,針對問題制作更好的策劃和工藝,為我們社會注入更多的光和正能量。
《良師》紀錄片觀后感 篇二
在觀看了紀錄片《良師》后,我深感教師的職業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奉獻和付出的精神,這樣的職業需要我們尊重和支持。
這部紀錄片主要講述了中國四位優秀教師的教育實踐和教育理念。他們分別是陜西師范大學提高班的張大千老師,山東臨沂最年輕的縣級學校校長唐容,北京市第二十三中學的化學老師陳鵬,以及廣東順德保利學校的朱超明老師。他們不同的崗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不同的教學方法,卻都擁有一顆深深熱愛教育的心。其中,張大千老師發明了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長距離模擬題”,唐容校長也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而陳鵬老師則通過自己的化學實驗室,用實驗和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化學知識。最后,朱超明老師則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成長。
從這部紀錄片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艱辛和偉大。教師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承擔了很重的責任,需要十分專業的知識和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有一顆為人師表、以德育人的心。令人欽佩的是,這些教師們在工作中不僅注重教學質量,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他們先解決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問題,再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科水平。比如朱超明老師,在對學生們講解世界歷史時,通過應用場景化的授課方式,將學生們所熟悉的歷史人物有機融入到了知識點的解釋中,深入學生心中,在學生心目中將歷史抽象又具體化了。
這部紀錄片中,引起我共鳴最深的就是其中一個臺詞:“教育,不能被數字量化,因為它是在育人的過程中所創造出的無形價值”。這句話非常貼切地表達出了教育的根本性質,即從嬰兒期開始,通過教育來幫助每一個孩子成長為具有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的成人。并且,紀錄片中所展現的教師敬業精神,不但感動了我,更需要被更多人所了解和肯定。
在我看來,教育應該是一種有愛、有責任感的行業。這讓我想到了自己的初中語文老師,在我學習上遇到難點時她總是循循善誘,教我如何用專業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這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從這些教師的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真諦,也看到了教師應該擁有的美德,比如責任心,耐心,專注度,進取心等。
《良師》紀錄片觀后感 篇三
看完《良師》紀錄片,感觸很多。這部紀錄片主要講述了七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的故事,從他們的經歷中,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感受到良師的重要性。
紀錄片的開頭引用了一句話:“教育是最重要的事情,沒有之一。”這句話體現了這部紀錄片對教育的看重,也提醒我們,教育確實是最重要的事情。
影片結構清晰,每個教育工作者的故事都是一個小的單元,而每個單元之間都巧妙地連接起來。我特別喜歡紀錄片的音樂,時而沉穩慷慨,時而輕松愉悅,很好地點睛畫龍,使得那些令人動容的畫面更加深入人心。
七位教育工作者中有小學老師,中學老師,高中老師和特教老師,他們教育的對象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有著一顆真正熱愛教育事業的心。
其中一位女老師,她在教育殘疾孩子的這個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的無私奉獻感動了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還有一位小學老師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每天要帶著孩子們跑步,不僅可以鍛煉孩子們的身體,還可以讓他們更好地接納他人,超越自我。
紀錄片讓我深深地明白了,對于教育,教師的敬業和投入比什么都重要,他們的工作是如此的辛苦,但他們卻愉快地投入其中,并身體力行地示范出優秀的行為。
最后,看完紀錄片之后,我感到啟示良多,雖然我們不是教育工作者,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通過觀察這些偉大的教育工作者,我體會到每一份工作都有它的使命和價值。只有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不斷學習和進步,才能無愧于自己的職業和生活。
最后,我想重復這句話:“教育是最重要的事情,沒有之一。”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更加重視教育,讓更多的人走在良師的路上。
《良師》紀錄片觀后感 篇四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開篇便道出了師者的天然職責。
《良師》這部紀錄片多元呈現教師形象,訴說寓于平凡的偉大
如果說《傳道》《授業》與《解惑》三集,是當代對歷史的回應與延續。那么,紀錄片從9位平凡教師身上挖掘出的最動人的教育故事,就是在把這句深刻的古訓時代化、具象化、影像化。
如在紀錄片第一集《傳道》中,鏡頭聚焦張桂梅、張廷芳和曲比史古三位老師的教育和教學活動,他們是扎根群山、雪域高原、貧困地區的普通教師,他們代表的卻是中國每一個扎根于貧困邊遠地區的教師楷模。
回到紀錄片《良師》,其在情感傳遞和共情之間能夠起到良好的社會示范意義。具體來說,對于廣大教師觀眾群體來說,紀錄片通過這9個故事,讓千千萬萬的中國教師看見自己,審視自身,在增強職業認同感的同時,也了解了不同的教育方式。
對于廣大學生觀眾群體來說,同樣是能夠起到“照鏡子”的作用,進而更加理解師者對自己的良苦用心,增加對師者的感激與理解;對于廣大家長群體來說,他們通過影像看到了教師的付出,更有助于理解教育的艱辛與不易。
《良師》紀錄片觀后感 篇五
紀錄片《良師》選用的是以教育為主線的題材,記錄了一些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教育理念,反映出了中國教育的現狀和發展方向。這部作品對教育工作者有極大的啟發作用,同時對我們這些普通觀眾也有很大的啟示,我深感觸動,讓我思考了許多問題。
紀錄片以三個孩子的日常生活、學習、家庭關系為主線,展現了家長和孩子們在教育之路上的糾葛。其中,三個孩子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大城市的名校,而學習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壓力之下,孩子們為了成績不擇手段,家長也為了讓孩子們上名校,不惜花費巨資。這個鏡頭直觀地展示了當前教育中壓力重、陪伴少的局面,引人深思。
作者在展示教學過程中才發現,優秀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如何發揮學生的潛力,這是一件非常有趣且富有教育意義的事情。他們的教學法是多種多樣的,既有那些滿懷激情的年輕教師,也有那些飽經風雨的老師。他們認真細致地關注每一個學生,發現每個學生獨特的天賦,幫助學生找到發揮自己價值的途徑。優秀教育最重要的是能夠讓每個學生都受到重視,都受到關注,都能夠發揮自己特長。
整部作品中配樂也深得人心,讓很多鏡頭倍感親切。紀錄片分別以“讓愛回歸教育”,“從付出中收獲成長”,“歸巢何處”等為標題,每一段配樂都恰到好處地渲染了他們想表達的情緒,令人在觀看過程中感受到了深深的情感共鳴。
看完這部作品,讓我對教育有了重新的認識。我們在現實中能夠看到,一些學生在現有教育體系下難以發揮自己的價值,甚至失去了自我。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不僅要去關注成績,還要從學生內心的需求出發,幫助他們更好地發掘自我。對于家長則需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目標觀,讓他們真正享受學習的過程,而非瘋狂追逐高分。
總之,這部作品讓我們看到了現有教育的弊端,更思索了教育中人與人之間真正的溝通方式。人是需要溝通的,教育也是如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好的溝通才能體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教育不再局限于刻板的上課,作文,習題,而是變得更為廣闊,更為打開,更加多樣化。這是我們在教育中必須要實踐的事情,也是作為觀眾,讀者所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希望透過《良師》這部紀錄片,能夠喚起人與人之間的真情,為更美好的未來,把人們之間真正的教育當做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