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二年級數學日記篇一
夏天到了,我和爸爸去買夏天穿的衣服。因為夏天要經常換衣服,所以爸爸一下子給我買了3套。回到家里,這時,爸爸問我:“這3套衣服可以有幾種穿法?”我想了想,說:“可以有9種穿法,因為一件衣服可以配3條褲子,那么就有3種穿法。三件衣服就是用3×3=9(種),一共有9種穿法。”爸爸摸了摸我的頭說:“你算得真好,以后你就有9種穿法了。”
二年級數學日記篇二
今天,老師要我們當“醫生”。咦,老師要我們當醫生干什么呀?哦,原來,老師把我們前幾天筆算錯的題,寫在黑板上。
然后,老師要我們一起找出黑板那幾道算式的毛病。原來,有的毛病出現在十位不承認,個位向十位借一,十位說:“我這里還是原來的數。”還有的毛病是個位滿十了,沒有向十位進一。經過我們把他們錯的題糾正過來,他們終于病好了。我希望他們以后也會當醫生,不要再做病人了。
(點評:小作者的`題目就帶有趣味性,確實,數學并不是枯燥無味的,只要用心,善于發現,就能體會學數學的重要,產生“我要學”的強烈求知欲。)。
今天我在家里發現了許多的數學問題,比如我們的樓道里每層有9個樓梯,一共有5層樓,那么就有45個樓梯。媽媽問我家里有5口人,一個人有2只手,5個人有幾只手呢?我馬上回答說:“有10只手。”中午吃飯的時候每個人用2支筷子,5個人我拿了10支筷子。媽媽告訴我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的數學問題,你要仔細地去發現它。
今天,媽媽交給我一項特殊的任務:和爸爸去買菜,由我來算帳。4元一斤的豬肝買二斤,黃瓜1元5角一斤買二斤,雞蛋2元5角1斤買四斤。4×2=8元,1.5×2=3元,2.5×4=10元,8+3+10=21元。今天的帳都是我算的,爸爸夸我是他的小幫手,我的心里別提多高興了!
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合理的復習資料能幫助大家更好的學好數學這門課程。
二年級數學日記篇三
兩盒藥一共44元,一盒22元,爺爺付給她一張50元,營業員找給爺爺6元。
找好錢后,我用小數加、減法核算了一下。爺爺還可以這樣付:
1、先給營業員40元,再付5元,找1元。
2、如果爺爺有零錢,可以先付40元,再付4元。
通過這次陪爺爺買藥,我知道了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二年級數學日記篇四
昨天傍晚,我和姥姥去買西瓜,這次我的任務是自己跟瓜農討價還價,買到好吃的西瓜。
小區門口有一排賣瓜的攤子。我先來到第一家瓜攤前,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獨立買西瓜,我輕輕地問她:“西瓜多少錢?”“7毛。”我心想:西瓜怎么這么便宜呀?。我就說:“1元錢我買兩個,行不行?”瓜農笑了:“一個都要五、六塊錢呢,你一塊錢就想買兩個?7毛是一斤吶。”“哦。”我覺得特別不好意思。突然,我發現前面有一個瓜攤賣的是黃瓤西瓜,是我最喜歡吃的。“哈哈,這下幫我解圍了。”我立刻拉著姥姥:“姥姥,我們去買黃西瓜吧。”然后,我飛快地跑過去。
這回,我有點經驗了,我知道瓜農說的7毛錢是什么意思了。我立刻要去和他討價還價。可姥姥說我不會,她就去買了兩個西瓜,可也只便宜了5毛,也就是6毛5分一斤。
把西瓜送回家后,我還是不甘心,又自己去了另一個瓜攤。這次,我成功地談好了價錢,我的成績可比姥姥的好多了:原來也是7毛一斤,我砍到6毛5分一斤,挑了一個西瓜,一共是9斤,也就是9x0。65=5。85(元),我又順利地談到5。5元,成交。
這次買瓜收獲可不小啊。
二年級數學日記篇五
老王的燒餅在莘塍很有名氣,飯點一到,門口就擠滿了人,里里外外,大家都手里攥著錢,從鍋爐到馬路邊,圍得密不透風,是莘塍的一大奇觀。
老王做燒餅有年頭了,價格也從五毛提到一塊。最近,老王又在掰著指頭盤算起來了。店里新推出了一種“大燒餅”,價格提高到1.5元。我看那“大燒餅”個頭比原來的大了一些,我有些疑心:原來的燒餅賣得好好的,老王為什么要做大燒餅呢?接下來我給老王算了筆賬:
燒餅的成本費就是材料費,豬肉加面粉。按以前1元一個的小燒餅來講,豬肉估計為4毛、面粉3毛,共7毛,1-0.7=0.3元,老王有了3毛的利潤。再算現在的大燒餅的成本:豬肉為5毛,面料為4毛,共9毛。老王的大燒餅成本增加了2毛,而利潤卻增加了3毛(1.5-(0.5+0.4)=0.6(元),0.6-0.3=0.3(元)),老王足足多賺了一倍的錢!
而這又使我產生了新的疑惑:既然做大燒餅賺的錢比小燒餅多,那老王為何還賣小燒餅呢?爸爸告訴我,老王是怕突然用大燒餅替代了小燒餅,有人會不接受,所以他需要先觀察大家的反應。
最后,爸爸提著滿滿一袋大燒餅,笑著對我說,老王雖沒有學過什么數學知識,可這套“生意經”里,卻都是他的心計啊!
二年級數學日記篇六
我家養了兩只小雞,一只叫鬧鬧,一只叫安安。鬧鬧吃米時一口吃三粒,安安吃米時,一口吃一粒,小雞點一下頭吃一口。恰好,等它們吃完了每只小雞都點了156下頭,我要算一算媽媽給小雞乘了多少米。我筆算了一下:鬧鬧156×3=468(粒),安安156粒。共468+156=624粒。
我家的寵物不僅有小雞還有一只小龜,名叫片克。一次我仔細地觀察了片克,給自己出了一道數學題:片克兩天吃肉50克,喝水半天0。5毫升,在我家待了一年,三個月長一毫米。問片克在我家吃喝共多少?共長了多少毫米?我算了一下:吃飯:50/2=25(克),365×25=9125(克),喝水0.5×2=1ml365×1=365ml。
一年小龜長12/3=4毫米。
二年級數學日記篇七
今天,我去鄉下的姥姥家玩。姥姥家辦了養雞場,一群群黑的,白的',花的,黃的雞。看得我眼花繚亂,我問外婆:"有多少只呀?"外婆朝著雞群努了努嘴,說:"你自己數吧!"我便"一,二,三,四。"地數了起來。但是小雞總是跑過來又跑過去,我橫數豎數,怎么也數不清,把我給難住了。
后來我想了一個辦法,找來幾個竹筐子罩住小雞后再數,這個辦法果然有效,幾個筐里罩著的雞的只數分別是19只,13只、8只、21只、17只、32只,共有多少只就好算了。我們剛剛學會了用小括號來列式計算簡便一些,列式:(19+21)+(8+32)+(17+13)=40+40+30=110(只)。
我很快完成了姥姥交給我的數雞任務,姥姥笑得直點頭,連連夸我的數學學得好呢!
二年級數學日記篇八
今天,我病了。頭痛、發燒,很不舒服。我告訴老師后,老師通知了爸爸,爸爸就帶著我去了城關醫院看病。一到那兒,一個60多歲的老醫生給我量了量體溫,說:“還好,感冒了,不是很嚴重,掛點鹽水吧!”爸爸一邊讓我在躺椅上坐下來,一邊問醫生:“多少錢?”“69元。”只見爸爸掏出1張100元給了醫生,醫生又找給爸爸一張20元,一張10元和1個一元硬幣,爸爸馬上把找錢放進了皮夾。我坐在躺椅上,見醫生還沒來給我扎針,就悄悄地幫爸爸算了算找回的錢數到底對不對。爸爸付了100元,應該能找回100-69=31(元)醫生找的'錢:20+10+1=31(元)。哦,一點都沒錯!
回家的路上,我和爸爸說起這事,爸爸用手點了一下我的頭說:“你這個小鬼,病了還不忘算錢!”
二年級數學日記篇九
北京時間20xx年4月14日7時許,青海玉樹發生7.1級大地震,剎那間房屋倒塌,人員傷亡。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中央舉辦了賑災捐款晚會,為死去的20xx多人獻愛心。可親可敬的趙本山爺爺捐款200萬,就在三月份,南方大旱他也捐出了200萬,還有各界人士也紛紛捐款,獻愛心。
我們也應該積極參加這個活動。
玉樹不倒,青海長青!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用撲克牌玩算二十四點,就是亮出四張撲克牌,誰先算出它的.得數是二十四誰就贏了,我們玩得很開心。其中有很多算法,也有一些只有一種算法。例如:“3、7、8、9,”它的算法是:3×(9-8+7)。還有:6、7、1、9,它的算法是:(9-6)×(7+1)。還有一些我們算不出二十四點的,它們是:11、9、13、7;8、9、10、11,這些我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辦法來,也許這就是數學的奧妙吧!
這個游戲充滿樂趣,奧妙無窮!
早晨吃完飯以后我開始寫作業。我先背乘法口訣然后寫a本。寫完以后媽媽給我出了幾道數學題,其中一道是這樣問的:一個數學本5角錢,買4本需要多少錢?我想了想說:需要2元錢。媽媽問我是怎樣算的?我說是用乘法4x5=20角,20角不就是2元嗎。媽媽高興地表揚了我,我更喜歡數學了。
自從我們學習了除法以后,我發現生活中很多事兒都與除法有關。比如,媽媽買了10袋牛奶,每天喝2袋,能喝幾天?10÷2=5(天)。奶奶包了20個包子,我們一家有5口人,平均每人吃幾個?20÷5=4(個)。爺爺有9只小鳥,平均3只小鳥放在1個鳥籠里,一共需要幾個鳥籠?9÷3=3(個),看來學好了除法能解決好多生活中的問題。
二年級數學日記篇十
這個單元我學會了乘法,熟記了1-6的乘法口訣,比如,5個3的.乘法算式是5×3=15,6個4的乘法算式是6×4=24,乘法還可以解決生活中用加法算覺得麻煩的問題,比如媽媽買了6斤蘋果,每斤3元,如果用加法做:3+3+3+3+3+3=18(元),用口訣一算,三六十八元快極了。學了乘法后,在日常生活中,方便了很多。
二年級數學日記篇十一
今天的晚餐真豐盛啊!還有我最愛吃的小籠包子呢!我先夾了一個包子咬一小口,把里面的.湯喝完,然后啊嗚一口就把包子吞了下去,哇,真美味呀!
我一連吃了2個包子,媽媽說:“不能只吃一種東西,要吃點菜喝口粥,換一下口味。”我一邊夾菜還一直盯著包子,突然我發現包子只剩5個了,5個包子怎么分呢?我就問媽媽一共蒸了幾個包子,媽媽說沒有數,我就問爸爸媽媽已經吃了幾個包子,爸爸說已經吃了3個,媽媽已經吃了1個,我已經吃了2個,3+2+1+5=11個,媽媽一共蒸了11個包子。11÷3=3個······2個,我們每人吃3個還余2個,我就說爸爸媽媽你們每人再多吃一個吧,爸爸媽媽夸我很孝順。爸爸問我現在我們每個人還應該吃幾個,我是這樣算的:爸爸再吃一個4-3=1個,媽媽再吃3個4-1=3個,我再吃一個3-2=1個。
最后,媽媽為了獎勵我,她把她的包子又分給我一個,3+1=4,我今天晚上吃了4個包子,包子真好吃呀!
二年級數學日記篇十二
今天中午,我正在做數學題。寫著寫著,不幸遇到了一道很難的題,我想了半天也沒想出個所以然,這道題是這樣的:
有一個長方體,正面和上面的兩個面積的積為209平方厘米,并且長、寬、高都是質數。求它的體積。
我見了,心想:這道題還真是難啊!已知的只有兩個面面積的積,要求體積還必須知道長、寬、高,而它一點也沒有提示。這可怎么入手啊!
正當我急得抓耳撓腮之際,我媽媽的一個同事來了。他先教我用方程的思路去解,可是我對方程這種方法還不是很熟悉。于是,他又教我另一種方法:先列出數,再逐一排除。我們先按題目要求列出了許多數字,如:3、5、7、11等一類的質數,接著我們開始排除,然后我們發現只剩下11和19這兩個數字。這時,我想:這兩個數中有一個是題中長方體正面,上面公用的棱長;一個則是長方體正面,上面除以上一條外另一條 棱長(且長度都為質數)之和。于是,我開始分辯這兩個數各是哪個數。最后,我得到了結果,為374立方厘米。我的算式是:209=11×19 19=2+17 11×2×17=374(立方厘米)
后來,我又用我本學期學過的知識:分解質因數驗算了這道題,結果一模一樣。
解出這道題后,我心里比誰都高興。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數學充滿了奧秘,等待著我們去探求。
二年級數學日記篇十三
晚飯過后,我和爸爸到外面散步。不知為何,爸爸問我今天學到了哪些知識,我說:“我學到了‘克和千克’”。爸爸說:“那我考考你。”我得意洋洋地說:“好!”爸爸問我:“1千克等于多少克?”我說:“1千克=1000克。”爸爸翹翹大拇指說:“你真棒!”爸爸又問:“1千克里有幾個100克?”我說:“因為1000里有10個100,所以1千克就有10個100克。”爸爸說:“真聰明。”
看來,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一定要學好數學。
二年級數學日記篇十四
早晨,我被一陣陣鞭炮聲吵醒了,今天是元宵節。
早飯時,媽媽端上來3碗熱氣騰騰的元宵給我們吃。忽然,媽媽說:“哎呀,我忘記數一袋元宵有多少個了。”我說:“沒問題!我會幫你算。”于是,我對爸爸媽媽說:“我們各自一邊吃一邊記住自己吃的元宵個數,好不好?”爸爸笑笑,媽媽也笑笑,都說:“好!”
于是,我們一家三口都默不作聲地開吃起來。
一會兒,爸爸碗里的元宵吃完了,他抹了下嘴,說:“我吃了22個元宵。”接著,媽媽說:“我吃了14個。”我趕忙吃下最后一個,來不及地說:“我吃了10個。你們不許算,讓我來算。”媽媽笑著看看爸爸,爸爸說:“你先吃完,我們等著你來算。”
我咽下最后一個元宵,立即開工:22+14+10=46(個)
我對大聲地說:“46,一袋元宵是46個。”
媽媽說:“哦,鍋里還有4個。”
我搶著說:“46+4=50,50個,一袋元宵是50個。”
爸爸媽媽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