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某一單位、某一部門工作進行全面性總結,既反映工作的概況,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缺點,也要寫經驗教訓和今后如何改進的意見等。相信許多人會覺得總結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篇一
2、戰國:商鞅變法中首次提出“重農抑商”政策
3、秦朝: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5、兩漢:選官制度是察舉制
6、六朝:開始出現農村集市“草市”
7、隋唐:選官制度是科舉制;實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的印刷技術是雕版印刷術
8、唐末:xx開始用于軍事;出現夜市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篇二
一、“”對民主法制的踐踏
1、“”發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左”傾錯誤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結果
(2)具體原因:
l對黨和國家及國際形勢做出的錯誤判斷
l被林彪和江青集團所利用
l國家政治生活不正常,存在嚴重的個人崇拜現象
l人們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觀念
2、民主法制的嚴重破壞
(1)紅衛兵運動對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壞
l社會秩序受到嚴重沖擊和破壞,公民基本權利及人身權利遭到嚴重踐踏
l劉少奇冤案
(2)造反派全面奪權對民主和法制的空前踐踏及危害
l“一月風暴”上海奪權和全面奪權——黨政領導機關陷于癱瘓,社會處于無政府狀態
l造反派之間的激烈爭斗、武斗——加劇了社會混亂,生產、生活得不到基本保證,
社會發展遭到嚴重挫折
l全國人大無法正常召開——實際上剝奪了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的民主政治權力
l“砸爛公檢法”——嚴重破壞法制
二、新時期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發展
1、民主法制恢復發展的歷史條件
(1)的深刻歷史教訓(社會條件)
(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和平反冤假錯案(政治條件)
2、全面立法與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1982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各項法律的制訂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為依法治國奠定了基礎。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與完善——制度化、法律化
1、重新召開“兩會”:各級人大和政協會議
2、“十六字方針”: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3、《民族區域自治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選舉制度,加強基層民主制度的建設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篇三
1.分封制:加強周天子對地方通知,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但分封制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2.宗法制: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階級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公元前2,秦王嬴政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陽。
4.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這是中國封建_度的重要特征。
5.郡縣制:實現了中央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標志。
6.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7、漢代地方制度是“郡國并行”,不利于中央集權。漢武帝時實行“推恩令”,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8.三省六部制的實行,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此后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9.宋代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隔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10.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11.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_文化素質。科舉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12.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明成祖時設內閣。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是君主_化的產物,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
13.清朝設置軍機處,不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_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君主_到頂峰)。
14.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確立起來。.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
15.雅典民主的理論和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民主政治的氛圍創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雅典民主只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少數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婦女、外邦人、奴隸沒有民主權。過于泛濫的直接民主,成為政治_社會_隱患。
16.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17.公元前5世紀中期羅馬《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屬公民法。
18.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在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公民法逐漸演變為普遍適用于羅馬帝國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稱為“萬民法”。
19.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匯編成《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20.羅馬法是羅馬統治的有力支柱,它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穩定了社會秩序,保護了統治階級的政治經濟利益。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影響廣泛而深遠。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
21.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束。
22.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1721年,責任制內閣形成,國王真正意義上統而不治。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的議席,大大加強了在議會中的作用,為工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障。謝謝您關注潤禾教育。
23.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p39
24.美國1787年憲法確立了聯邦制,總統共和制和分權制衡的原則。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它強調加強國家權力,又在權力結構中突出“分權與制衡”原則,以避免權力過于集中,體現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保障了資產階級利益,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5.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頒布,從法律上確立了共和政體。
26.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的頒布,德國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君主是實,立憲為虛。帝國議會通過法案必須得到聯邦議會和皇帝的批準才能生效。其行政權凌駕于立法權之上。
27.1842年《南京條約》使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1895年《馬關條約》,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9《辛丑條約》的簽定,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篇四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線索,一是希臘、羅馬的政治體制演變;二是羅馬法的制定與演變。注重三個重要知識點:一是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三要形成一個觀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頭,在于古希臘和羅馬。無論是古希臘的民主制,還是古羅馬的共和制與元首制,無論是他們創造的法律制度,還是哲人們的政治智慧,都給后人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
第5課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知識結構:
(一)愛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宮建筑、象形文字
2.邁錫尼文明:王宮、衛城、王室陵墓、線形文字b、尚武好戰
(二)黑暗時代:3
(三)城邦時代
1.城邦的定義:前8~前6世紀,一種國家形態
2.城邦殖民
原因:多山多島、人多地少;航海業發達
影響:促進發展,開拓眼界,為創造自己的獨特文明奠定了基礎
城邦特點:小國寡民,各邦長期自治
政治類型:貴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課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識結構:
1.發展歷程
君主制:終身制、世襲制
貴族制:集體領導的任期制、選舉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倫改革將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確立。
2.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等機構的設置來體現其特點)
3.評價:創造了一系列民主運作的方式,有利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才智,為后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隸、他國公民和婦女沒有享受到民主權利,了這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估的暴力機器。
第7課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知識結構:
一、政制發展
1.共和制
(1)貴族共和制:由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層機構組成
(2)保民官的設置:監督政府,維護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
(2)君主統治:公元3世紀,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銅表法》
背景:共和國時期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內容: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維護了貴族利益。
評價: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仍是平民的勝利;貴族再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會》
對羅馬法的評價: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后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篇五
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后,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
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
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瑯彩。
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墻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后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后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篇六
了解“市”的形成與發展
(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縣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設市,用于貨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圍墻,與民居嚴格分開。官府設市令或市長,對市場交易進行嚴格的管理,按時開市、閉市,閉市后不許交易。
(2)“市”的發展:宋朝時,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鄉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交易活動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是宋代最的四大商業名鎮。
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商幫
商業城市:古代的長安、洛陽、開封、臨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也是的商業中心。南方經濟的發展,使揚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大都會。
商幫:明清時期,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的是徽商和晉商。
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及其影響
“重農抑商”政策:
(1)提出: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政策。
(2)基本含義:國家要鼓勵男耕女織的農業生產,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3)目的: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以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征收,鞏固封建統治。
(4)影響:對于保護小農經濟、鞏固封建制度、維護國家統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業的發展。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篇七
1、背景: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后,總統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后實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1939
5、政的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6、特點:指導思想方面:放棄自由放任思想,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內容方面:國家加強對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預;影響方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篇八
1.漢朝
漢初沿襲秦的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實行郡國并行制。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王國越分越小,列侯歸郡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
2.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設置節度使。
安史之亂后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中央集權。
3.北宋
軍事:主要將領兵權收歸中央,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長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
財政: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4.元朝
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行省長官擁有經濟軍事大權,但在行使時受中央節制。
行省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
1.漢朝——內朝(中朝)
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
漢武帝時重用身邊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三省體制
尚書省(最先擁有實權)、中書省、門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
(2)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3)影響: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互牽制和監督,相權分散皇權獨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4.宋朝——分割相權
宋初,中書門下作為行政機構。
后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5.元朝——中書省
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行政機關,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元朝后期,宰相權勢擴大。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1、漢朝
察舉制——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
2、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舉制——隋文帝時分科選拔,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繼承并完善科舉制——增加考試科目,武舉,殿試等。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篇九
一、形成條件
1.地理條件:古希臘以海洋為依托,山嶺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對孤立造就了眾多城邦國家。
2.政治條件:具有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的城邦特征,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參與城邦政治。
3.經濟條件:瀕臨海洋,海外貿易和工商業比較發達,新興工商業者追求民主權力的渴望強烈。
(公民的定義:根據傳統,凡父母祖籍均屬本城邦、擁有一定財產、能自備武裝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資格。)
二、確立過程
1.梭倫改革(奠基)
(1)時間:公元前6世紀初
(2)內容:根據財產多寡,公民分為四個等級;公民大會成為權力機關;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建立公民陪審法庭;廢除債奴制。
(3)作用: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2.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
(1)時間:公元前6世紀末
(2)內容:建立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進行選舉;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由各部落輪流執政;組成十將軍委員會;繼續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利等。
(3)作用:這次改革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3.伯利克里統治時期(黃金時代)
(1)時間:公元前5世紀
(3)作用: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
三、評價
1.特征: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2.實質: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少數人的民主
3.進步性:
(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論和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2)民主氛圍創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4.局限性:
(1)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當家做主的民主。
(2)小國寡民體制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濫,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等成為政治社會動蕩的隱患。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篇十
一是人本主義精神。儒家文化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更多關注人在社會中的位置,強調如何做人,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主張通過個人的道德自我完善,實現人生的價值,從而形成了儒家文化注重人文、注重道德、注重感性的特點,并逐漸培養起一種道德的精神。
二是內圣外王精神。內圣就是要重視對自我的關懷,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也就要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把自己修煉成圣人,至少是按照圣人的標準去修煉。
三是積極入世精神。中國人很早就在對內在生命力量和外在環境變化的體驗中,深刻領悟到了作為人的尊嚴、價值和意義。因此,更注重追求現實世界的幸福生活,這同古希臘伊壁鳩魯學派的哲學思想有某種相似之處。儒家文化作為一種實踐哲學、世俗哲學和人的哲學,主張積極入世,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四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品格之一。它強調人與自然的合一、人性與天理的合一。特別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將這一思想發揮到極致,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點,并進而在政治理念上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
儒家主張以禮維護社會秩序,以德實現治身治國,則很順利推出“人治”思想,也就是重視人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由此看來“禮治”與“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側重教化者本身,是一種圣賢政治。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篇十一
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
(2)原因:a、辛亥革命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c、歐洲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3)主要行業:紡織業、面粉業
(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么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
(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并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
(1)時間:抗戰勝利以后(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篇十二
義和團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欺壓山東人民。
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扶清滅洋”
“扶清滅洋”的口號具有愛國的性質,它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義和團打擊的對象是外國侵略勢力。但是,這個口號帶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爭取官兵,卻容易讓群眾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能夠動員廣大群眾參加反帝斗爭,卻帶有籠統排外的色彩。
《辛丑條約》的影響:
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打大規模勒索;為支付這筆巨額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
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于外國軍隊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按照條約規定,清朝官吏嚴厲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的幫兇。
改設外務部的規定,便于清政府能夠按照外國侵略者的意旨實行賣國的外交政策。
《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國家強加給中國的一個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列強除了窮兇極惡地對中國敲詐勒索外,還重新確立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繼續充當它們的在華代理人。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的工具。《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篇十三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后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