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的倍數的特征教學反思篇一
這節課新授知識較為簡單,很適合讓學生預習。所以課前我印制了百數表讓學生圈出5的倍數和2的倍數,并設計了兩個問題:1、觀察5的倍數,想想這些數有什么特征?2、觀察2的倍數,又有什么特征呢?一上課就小組交流這兩個問題,同學們興致高漲,足以看出預習效果是很好的。通過這樣的教學,節省了很多時間,課堂作業可以當堂完成。從作業情況來看,大部分同學做得還不錯。一小部分同學運用知識的能力欠佳,比如:寫出5個奇數是這樣寫的:5、15、25、35、45.雖然這樣寫不能算錯,但是這些學生可能對5的倍數與奇數的概念有些混淆。
在0、1、5、8,四張卡片中選出兩張數字卡片,按要求組成兩位數。
1、組成的數是偶數的有( )
2、組成的數是5的倍數的有( )
3、組成的數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的有( )。
這道題部分同學答案不全,想想還是正常的,其實這道題對于中等以下的學生來說確實有難度的。
的倍數的特征教學反思篇二
“能被3整除數的數”一課,能體現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仔細分析,有以下幾個特點:
本節課不僅重視學生掌握能被3整除數的特征,并能運用特征進行正確判斷,同時十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和方法的滲透,讓學生通過“猜測——驗證——提出新的假設——驗證”的探索過程來發現知識,獲得結論,并感悟方法。
教科書只是提供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基本線索。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的使用教科書,本節課重新設計例題,通過用“0——9”十個數字組成能被整除的三位數讓學生探索特征,這樣處理使教學內容有較強的靈活性,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內容生活化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產生親切感,而且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開課時收集的數據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縮短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課后“你再長幾歲,這個歲數就能被3整除”這一開放題富有情趣,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節課的主要特色。本節課始終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自主選教學內容,舉例驗證等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等合作探究活動,獲得教學知識、感悟方法。如在課的第二階段,設計三個層次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充分探索、討論、交流,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第一層通過學生猜測、舉例、選數字組數,使學生產生兩次認知沖突;第二層通過交換三位數數字的位置,仍然沒能發現特征,產生第三次認知沖突;第三層次通過計算各位上的數的“和、差、積、商”使結論逐漸顯露。這一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探究精神,磨練了意志,同時也使學生品嘗了成功的喜悅。
的倍數的特征教學反思篇三
《3的倍數的特征》的教學是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因數與倍數”中一個重要知識點,是學生在學習了2和5的倍數特征之后的新內容。
3的倍數的特征與2和5的倍數的特征有很大差別,2和5的倍數的特征僅僅體現在個位上的數,比較明顯,容易理解。而3的倍數的特征,不能只從個位上的數來判斷,必須把其他各位上的數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為3的倍數來判斷,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在本節課設計理念上,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方法為主線的原則,從現象到本質,從質疑到解疑。當然本節課也存在很多問題,下面我進行做幾點反思。
在導入環節,我通過復習舊知識進行“熱身”。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2和5倍數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個數的個位就能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或5的倍數,因此在學習3的倍數特征時,自然會把“看個位”這一方法遷移過來,盡管是負遷移。實際上,鮮明的沖突讓學生發現卻不是這樣,于是新舊知識間的矛盾沖突使學生產生了困惑,有了新舊知識的矛盾沖突,就能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愿望,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有效的將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還有利于培養學生深入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猜想3的倍數特征是基礎,在學生得出猜想后,我便引導學生找出百數表中3的倍數去驗證,并在驗證中推翻了剛才的猜想。驗證也是有技巧的,30以內即可發現3的倍數中,個位上可能是10個數字中的任何一個,之前的判斷已經站不住腳。之后繼續探究,在100以內,基本可以發現規律,但為了嚴謹,必須跳出百數表,在100以上的數中去驗證這個規律。最后,引導學生理解這個結論背后的原理,為什么它的規律和之前的規律不一樣?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學會本節課知識,更掌握了科學的探究方法。
本節課的目標定位上,我考慮到學生的已有認知基礎,我決定引導學生探索3的倍數的特征背后的道理。這一嘗試建立在我對學生學情把握的基礎上,因為3的倍數的特征的結論一但得出,運用起來沒有難度,后面的練習往往成了“休閑時間”,而進一步提升探索難度,無疑是開發思維的良好契機。我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逐步深入,最后還是把話語權留給學生,這樣就給予不同學生各自適應的個性化學習方略,真正做到了讓每位同學在數學上都得到發展。
的倍數的特征教學反思篇四
3的倍數的特征的教學與2、5倍數的特征難度上有不同,因為2、5的倍數的特征從數的表面的特點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根據個位數的特點就可以判斷出來),但是3的倍數的特征卻不能從表面去判斷,因而我特設以下環節突破重難點預習題。
1、給出一些數讓學生先判斷哪些數是3的倍數。并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么判斷的?
2、從以上的3的倍數進行思考:
(1)、3的倍數與它個位上的數有關系嗎?
(2)、 3的倍數的各位上的數的和都是3的倍數嗎?
然后再讓每個同學任意寫一個3的倍數,再看看這個數的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和是不是3的倍數。要求學生說出方法和思路。
經過以上這些活動后學生都能對一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進行簡單的判斷。特別是學生對3的倍數特征的判斷大多數的學生能先求出各個數位的數字之和是不是3的倍數,然后再進行判斷,效果很好。
的倍數的特征教學反思篇五
本節課探究3的倍數的特征之前,我還是先讓學生寫出50以內3的倍數,然后讓學生觀察這些數有何特征,大部分同學找不著規律,個別同學可能是受上節課的影響,說出了:個位上是0、1、2、3、4、5、6、7、8、9的數就是3的倍數,但馬上就被其他同學推翻了。
然后我就出示計數器,依次撥出3的倍數,讓學生觀察一共用了幾顆珠子,讓學生體會到有幾顆珠子就是各個數位上數的和,發現珠子的顆數正好是3的倍數,也就是各個數位上數的和是3的倍數,那么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說實話,學生對于這一規律,不是很容易接受,在后來的練習中,才慢慢體會到。
“想想做做”的五道題設計得比較好,體現了分層,特別是最后一道,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后,得出了先選數后組數的思路,練習的效果比較好。
的倍數的特征教學反思篇六
《3 的倍數和特征》一課是在學生自主探究2、5的倍數的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我從學生的已有基礎出發,把復習和導入有機結合起來,通過2、5的倍數特征的復習,設置了“陷阱”,引導學生進行猜想3的倍數的特征可能是什么,從而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經歷新知的產生過程。
前一課時,學生在發現2、5的倍數特征時,都是從個位上研究起的,所以在復習舊知時,我也特意強調了這一點。接下來我引導學生猜想3 的倍數特征是什么時,不少學生知識遷移,提出:個位上是3、6、9的數應該是3 的倍數;3 的倍數都是奇數。提出猜想,當然需要驗證,很快就有學生在觀察百數表后提出問題:個位上是3、6、9的數只是有些是3的位數,有些不是3的倍數;有些偶數也是3的倍數,而有些奇數卻不是3 的倍數。學生的第一猜想被自己否決了。既然沒有這么明顯的特征,那么在百數表里找出3的倍數,不少學生就開始了繁雜的計算,這個環節我給了他們時間慢慢去算,用意在于體會這種計算的不方便,從而去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去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 的倍數。
找3 的倍數的特征是本節課的難點,我處理這個難點時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整節課中,始終為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并掌握找一個3的倍數的特征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獲取知識。
在完成100以內的數表中找出所有3 的倍數后,我引導學生觀察發現3的倍數的個位可以是0~9中任何一個數字,要判斷一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不能和判斷2、5的倍數一樣只看個位,打破了學生的認知平衡,然后我提出到底什么樣的數才是3的倍數這一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借助計數器,于是我給學生準備了簡易計數器,讓學生多次撥數后,觀察算珠的個數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反應比較快的學生就有了發現:所用的算珠個數都是3 的倍數。在學生提出這個猜想后,全班學生再一次進行驗證第二個猜想,這個驗證也是在突破難點,學生在驗證中掌握難點。同時,我也讓學生對比了之前所用的方法,體驗這個新方法的快捷與簡便,讓學生的印象更深刻。這個教學環節在教師的引導下克服困難,解決了力所能及的問題,達到了新的平衡,開發了學生的創新潛能。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探索,雖然用了很多時間,但我認為學生探索的比較充分,學生的收獲會更多。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雖然每個同學只操作了一兩次,但是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經歷了一個典型的通過不完全 歸納的方法得出規律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體驗,無論是方法層面,還是思想層面均將對后繼的學習產生深刻的影響。
在初步感知3 的倍數的特征后,我提出了問題:一個數,在計數器上撥出它,所用數珠的顆數是3的倍數,它就是3的倍數,對嗎?你是否認為我們研究出的結論對所有的數都適用呢?這兩個問題的提出,意義在于通過“更大的數”和“任意找”兩方面,使學生深切體驗了不完全歸納法的這一要義,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縝密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的倍數的特征教學反思篇七
《2、5的倍數的特征》是學生在四年級拓展平臺上認識了因數和倍數關系和概念后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倍數的一節課,由于時間已經很長了,學生肯定也有了遺忘,所以課的開始,我覺的通過創設密碼來進行反復是很有必要的。
在這節課中我想掌握5的倍數的特征不是本節課的唯一目標,所以在制定目標的時候,應從數學研究方法著手,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注重讓學生了解科學的數學研究的過程。引導學生通過“猜想——驗證——結論”三個流程進行研究,最后得到正確的數學結論,并進行應用。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感受數學的研究方法:
1、感受范圍意識。
當時我是這樣引導的:2的倍數有哪些?學生說:有2、4、6、8、10都是雙數,有無數個?我接著問:既然有無數個,能不能全找出來?學生說:不能全部找出來,接著我又問:5的倍數能不能全找出來。學生說:也不能全找出來。“既然它們的倍數都找不全哪怎么去研究?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去解決,接著就有學生說:可以選擇一個范圍來研究。
這樣學生就有了“小范圍”的意識,在數據比較多的時候,我們可以先確定一個范圍,在有限的時間里研究這個范圍中的數的特征,當得到在1-100這個范圍內5的倍數的特征的時候。接著我又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個結論僅僅適用于1-100這個小范圍,是不是在所有自然數中都使用?還需要驗證。在這樣引導下,學生開始認識到還要繼續拓展范圍,研究大于100的自然數中所有5的倍數特征,通過共同的驗證,最后得到正確的結論。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科學嚴謹的態度,同時有了一定的“范圍”意識,知道了在進行一項數目巨大的研究過程中,可以從小范圍入手,得到一定的猜想,然后逐漸擴大范圍,最后得出科學的結論。
2、感受“猜想”與“結論”的不同。
教學中,當學生找到百數表內5的倍數特征時,我追問學生,“是不是在所有的自然數中,5的倍數都有這個特征呢?”學生異口同聲地都認為是。這里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養成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我告訴學生是不是有這個特征,我們沒有研究過,只是我們的猜想。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驗證。大部分學生還是比較認可的。沒有經過研究,怎么能知道是呢?有了這樣的猜想,最后通過舉例的方法驗證后,學生沒有找到反例,這時我才告訴學生,一開始的猜想現在變成了結論。雖然同樣是一句話,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界定,沒有經過驗證前,只是猜想;只有驗證后,猜想才可能變成結論。
相信學生不斷經歷這種過程后,他們才會具備科學的態度,才會學會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才不會貿然下結論。
3、感受學習兩種“驗證”方法。
驗證的方法有很多種,舉例法、不完全歸納法,推理法等等。根據孩子的特點,我認為最適合小學生的方法便是讓他們學會舉例的方法。這節課中,當學生 發現百數表中,5的倍數特征后,我引導學生在所有的自然數中是不是5的倍數都有這個特征?怎樣去驗證呢?在這里我預設的是學生可能會說出可以找一些個位上是5或0的數用除法來驗證。但學生并沒有出來,他們說的是用乘法來驗證。于是我接著學生的想法,在這里引出了推理的方法,(但是在備課預設時我并沒有想要引出推理)所以講解的并不到位,這是我需要反思的。于是我又引導可以用舉例的方法用除法來驗證,尋找有沒有不符合這一特征的例子,全班舉了很多例子,進行了驗證。最后得出結論。
4、感受經歷完整的研究過程。
這節課中,當學生研究出5的倍數的特征后,我引導學生來回憶。我們是怎樣來研究5的倍數的特征的?讓學生體驗經歷“先確定研究范圍——選擇研究方法——發現——驗證——結論”這一研究過程。然后在讓學生獨立去研究2的倍數的特征。再次體驗2的倍數的特征研究過程,我想學生就有了更完整的體驗。
課的最后部分:我設計了自我小結一個環節,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知識的梳理有一個系統的掌握。
的倍數的特征教學反思篇八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認識到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活潑的、主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空間。
教學后感覺自己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有:
一是成功的課堂引入。好的開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本節課我是這樣引入的:老師我有個秘訣——不用計算就能很快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或5的倍數,你們相信嗎?不信就請你們任意說出一個數來考考老師。學生聽后興趣盎然,個個踴躍。考驗老師結束后,就接著問你們想不想掌握這個秘訣呀?由此引出課題,這樣不但大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且順其自然地把探索的問題拋給了學生,激起了學生探索的欲望。
二是緊密地聯系學生的生活。
本節課我充分利用了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生日、電話號碼等,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即是數學。在學生認識奇數和偶數后,我安排了“請生日是奇數的同學起立”、“請生日是偶數的同學起立”的練習,以及判斷自己的生日“是不是2或5的倍數”的練習,這些練習內容使枯燥的數字練習變得生動了。這即鞏固了學生對奇數和偶數意義的理解。又讓學生對規律的運用更加靈活了,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形式。真正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源于生活,生活即數學”。
不足之處是:在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探索規律時,我認為猜想可以鍛煉孩子們的創新思維,但猜想必須具有一定的基礎,需要因勢利導。在開展探索規律時,我先組織讓學生猜想秘訣是什么?由于學生缺乏猜想的依據,因此,他們的思維不夠活躍,甚至有的學生在“亂猜”。這說明學生缺乏猜想的方向和思維的空間,也是教師在組織教學時需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