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高中歷史小論文篇一
隨著近年來我國現代信息技術的全面發展,在教學工作中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教師將先進的技術引進課堂,并且也在實際教學中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此種背景下人們也對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有了全新的認識。在當前社會發展中,信息技術不僅能對人們的生活帶來影響,同時對教學帶來的積極作用也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問題。因此本文就將以高中的歷史教學展開研究,進一步探討怎樣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對高中歷史教學進行優化,希望對廣大教學工作者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開展歷史學科的教育往往是借助課本和黑板,這種枯燥的教學方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種背景下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到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中就十分必要。
信息技術可以對當前的教學現狀進行轉變,也就是在課堂中有效的借助多媒體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更直觀和準確地掌握教師所教授的內容,充分記憶所學的歷史知識。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視頻或是圖片等多媒體設備,將歷史情境進行再現,讓學生在了解歷史事實的過程中還能在腦海中形成直觀的畫面,還原歷史。這種全新的教學方式不僅能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學質量,同時將有效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
在對一般歷史現象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歷史事件中的內容和意義對學生們來說不僅僅是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對現代信息進行應用也能方便教師對歷史事件中的要點環節進行展示,從而讓學生產生更為直觀的記憶。
之后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對相關知識要點進行比較,幫助學生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與總結,這對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記憶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隨著當前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全面深入,傳統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方式和理念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現代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信息技術作為當代科學技術的主要產物,不僅應該在生產和生活中得到充分利用,還應該被合理地應用在教學環節中,因此將這項技術合理應用到高中歷史課堂中也顯得十分必要。
在歷史課堂的教學環節中,教師要加強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比如多媒體技術,使其能更好地發揮出積極作用。在高中歷史教學工作中,要求教師也要對多媒體技術進行利用,放映一些和課程知識相關的影片或是資料,從而借助其直觀性對學生的視覺和感覺進行沖擊。同時這種方法也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堂中更真實地感受歷史,對學生的歷史知識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
比如教師在對“戊戌變法”這一環節進行講述的過程中,為了更真實地感受改革派與頑固派之間的對立,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以辯論的形式對兩種對立思想進行表達,模擬當時的歷史場景,并在課堂中播放關于戊戌變法的資料和視頻,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有效地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從而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刻理解。
隨著近年來我國素質教育改革工作的全面開展,這一理念在高中教學上也有了越來越深刻的體現。在高中的歷史教學環節中,對傳統教育教學方式進行轉變,制定更符合當前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和社會發展趨勢有著很強的一致性。現代信息技術是科學技術和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的重要產物,所以將其應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之中,對實現歷史課程改革也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需要廣大高中歷史教師對其理念有著準確地掌握,確保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此外,廣大教師還需要對現代信息技術設備的使用方法進行準確掌握,通過這種方式對教學形式和內容進行更有效的豐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識,幫助學生養成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念,全面提升其歷史素養。
綜上所述,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在高中歷史教學工作中是當前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們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更需要對這一理念和技術有著更全面的認識,幫助學生對歷史能力進行提升。高中教育是當前素質教育中最為關鍵的組成環節,是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視的關鍵部分。因此這也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在教學中進行探索與創新,不斷發展和掌握更多有效的教育指導方法,從而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提升歷史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高中歷史小論文篇二
(一)盡量符合或接近歷史真相
教師的授課方式和授課內容對于學生們了解歷史真相是極為重要的,歷史教師扮演的角色不僅僅只是教師而已,在學生的眼中,教師的語言就是歷史故事的重現。歷史老師在教授的過程中,必須避免摻雜個人的感情因素,應該客觀地對歷史事件進行評論。另外,陳述歷史事件,要注意查找歷史資料,必要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們去博物館或歷史紀念館等進行更深刻的參觀和學習。在參觀和學習過程中,歷史老師應為學生答疑解惑,將真實的歷史情景再現,將學生引入歷史情境中,運用講解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提高對歷史知識的研究與興趣。
(二)盡量與課程教學目的相關聯,有針對性
在歷史課上,教師一定要注意避免為學生講重復講過的故事,另外,與本節課相關的歷史故事可能很多,歷史老師講課時不需要將所有歷史故事一一道來,可以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挑重點,挑選聯系最大的一個故事進行生動的描繪也可以把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三)盡量結合現實,以史喻論今
我們之所以學習歷史,不僅僅是為了把過去發生的事情,把古人的偉大事例展現給學生,還需要讓學生們在學習歷史故事的同時,能夠傳承祖輩們所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對孩子們今后的道德發展,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們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自身,進行適當的吸收,這就是教授歷史課的目的。
(一)新課導入前設置懸念故事
一堂課成功與否,課堂引入是關鍵,歷史課的引入選定歷史故事作為開頭,那么這個故事一定要為學生做好伏筆,不能只是一味的灌輸,學生自己不動腦筋,這堂課是很難進行下去的。課堂引入中為學生留出空間去思考,設置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討,可以有效地活躍學生的主動性。
(二)教學過程中穿插歷史故事
教師必須控制理論與故事的時長,如果一節課中都是理論知識或都是歷史故事,這樣會讓學生的思維感到疲乏。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了解自己的學生,善于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知道什么時間應該穿插歷史故事來再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一篇課文涉及到不同的歷史人物,教師可以穿插不同人物各自的故事。總之,讓學生們產生興趣才是一堂課的成功。例如,我在備課時,如果本節課中所涉及到的人物眾多,為了避免學生們對故事當中的`人物混淆,我會分時段為他們講述相應人物的故事。除了課本上的事件,為他們分別講述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更方便孩子們通過他們自己的想象力對人物進行記憶。例如,司馬遷的《史記》是大家所熟悉的,我利用司馬遷的著作,為學生們講述這篇著作艱難產生的過程,讓他們學習司馬遷堅忍不拔的精神,更是達到了學習先人精神的目的。
(三)課堂結束前巧用歷史故事
完美的結束課堂是考驗歷史教師最后的一關,既然開頭過程都是歷史故事,當然是有頭有尾的用歷史故事來結束一堂課程。巧妙地選用一則可以讓學生們回味的故事,具有積極能量的故事結束這一堂課,能夠再次刺激學生們的對知識的渴望,能夠讓學生在課下還不停地討論關于課上的知識,那么這堂課就成功了。例如在講述商鞅變法這節課時,快要下課時我為學生們講述能夠讓他們課下也可以討論的故事,課上講到商鞅最后被處以“軍裂之刑”,同學們都很憤怒,為這樣的變法感到惋惜,我為他們講述商鞅逃到邊關住宿,客棧按照他所提出的法令拒絕他,說明雖商已死,變法卻已經興起。同學們對當時的形勢充滿了期待。
總而言之,歷史課中歷史故事現在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想讓課堂氣氛活躍,想讓學生們學到更靈活的歷史知識,如何選用適當的歷史故事,是歷史教師長期需要學習交流的部分。然而,選定歷史故事,怎么科學靈活的將歷史故事運用到課堂中也是歷史教師必修一門學問。
高中歷史小論文篇三
傳統的教學觀念是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附庸,基本都是老師在陳述知識,同學們被迫的理解和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接受知識的質量、接受知識的速度都相對較小,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學當中添加了新的教學方法,即對話交流。但是,盡管在融入對話教學之后教師的觀念有所改變,進行一些對話交流,可總體上說,教師仍然是主導者,同學們的自主性沒有完全發揮出來,甚至都不知道該說些什么,該怎么說,對話的含金量明顯不夠。經過筆者探討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開展對話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針對于教材上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溝通和探討,學生各抒己見,根據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談談他們的看法和態度。進而全面了解到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程度,而且在對話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相互之間的交流溝通經驗,鍛煉同學們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提高學生探索精神和學習熱情,這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工作都有很深遠的意義。但是同時也要注意,因為把握不好內容的方向就很容易產生偏差,如果對話內容沒有針對性,或是泛泛而談,偏離教學軌道或者籠統概括沒有內容,變成了聊天活動,那么,這就失去了對話教學的真正意義了。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及計算機的普及,利用多媒體播放課件,將圖片和聲音整合到一起幫助同學們加深理解的方式深受教師青睞,多媒體教學以其方便快捷、易于表達的特點,迅速成為教師教學的重要工具。這對傳統教學是有很大程度的完善和補充,但是利用到對話教學之中就會發現,過度的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就會使得學生將注意力大都投放課件的內容上,注重多媒體的播放,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對話教學中來。而且多媒體上的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局限了學生的思維,也干擾了對話教學的質量。
構建高效有序的教學環境,是當前歷史課堂的首要任務。只有老師和學生之間和諧有效的溝通,才能幫助學生逐步加強和完善學習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成績和學習效率。所以要在對話教學模式積極肯定的基礎上,批判的繼承和發展,彌補它的不足之處,促進歷史教育事業的不斷的完善和發展。本人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改進的策略。
對話教學具有很強的自主性,這就難免出現偏離主題的現象,盡管學生很感興趣的話題,但是畢竟和課堂內容無關,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也是不被允許的。這就需要老師首先對課堂進度和內容有個深度的理解,選擇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對話話題在課堂中提出來。及時通過對話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必要時要進行思路的調整,通過適當提問、旁敲側擊等方式,及時糾正和提示學生的錯誤,引導學生回到教學主題上來。運用啟發式教學的方式,根據教學內容,展開師生探討、學生反思、雙向提問等方式的對話形式,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深度解讀歷史,豐富學生們對話的內涵,將對話教學有聲有色地進行下去。
多媒體教學是當前高中課堂廣泛采用的輔助教學的方法,但是在對話教學中切忌不能以多媒體教學為主,這樣就本末倒置,使學生的思維方式被局限了。一定要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恰當好處地激發學生的對話情緒。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內容適當地播放一些相關的影片和歷史資料等進行鋪墊,輔助同學們理解,加深記憶;也可以適當的播放一些輕音樂,渲染當時的歷史環境,也烘托出和諧的對話氛圍。巧妙設置出學生感興趣的對話,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培養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和探究討論的習慣,提高高中歷史的學習質量。
對話之后老師要進行總結和評價,讓對話回歸教學。篩選出有價值的對話內容給予積極的肯定,巧用暗示、提問等方式搭橋引路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探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優化成果;針對存在問題的對話,要委婉的加以指正,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思維軌道;至于那些和課堂內沒有很大關系的對話,就以詼諧幽默的方式一帶而過,以免影響學生對話的積極性。對話教學還在不斷的深化和發展,需要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的完善,構建高校有序的高中歷史對壞教學,是所有師生共同的心愿和目標。
高中歷史小論文篇四
歷史上的宋氏三姐妹因為各人的婚姻,最終導致了她們選擇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和政治道路,宋氏姐妹三人的婚姻,甚至影響了整個中國近代史的發展進程。即使沒有看過《宋家皇朝》的人,也會知道宋家三姐妹的在那個年代的輝煌。大姐宋靄齡是孔祥熙的夫人,孔祥熙是一個著名的_財閥;二姐_是國父_的夫人,被稱為“**”;三妹_是_的夫人,她希望統一中國,但僅僅限于她丈夫的統治。中國民間稱:“宋家三姐妹,一個愛錢,一個愛國,一個愛權。”愛錢的是宋靄齡,愛國的是_,愛權的是_。
情感是相互的。_做了妻子應盡的許多事情。比如_受困“西安事變”之際,_便以女人和妻子身份前往營救_。在影片《西安事變》中,人們把_演繹得格外煽情。_1975年4月離世之后,_為丈夫獻上的挽聯是這樣寫的 :介兄夫君安息。這其中,有沒有情感呢?上天當然曉得。
不過,依照_的聯姻設計看,蔣死去,她自已的政治生命,也就淪喪了。事實也如此,1975年9月15日,身為遺孀的_搭上“中美號”專機,遠飛美國長島蝗蟲谷,開始了個人長達二十八年的漂泊與隱遁生活。從此,_心底里的那一道又一道赤橙黃綠青藍紫的理想幻影變黑發死,一下子全都消失在太平洋的漩渦里了。
當_全部看透之際,她老朽了,沒有孩子。_晚年,確實在想,如果自己能有一個孩子多好呵。可惜,一切全都渾似流水。她成為一門六寡的首席女杰。這也足夠偉大了。
_的一生歷經世事滄桑,在理想和現實中來回奔波。
高中歷史小論文篇五
(一)八王共治國政制中的汗位推選制
在16世紀下半葉,女真的所有部落被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在這個過程中,八旗也被逐漸的建立,每個旗的旗主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眾子侄,也就是八和碩貝勒。在八旗的建立當中,互相之間的利益是平均分配的,沒有統一的隸屬,只對清太祖努爾哈赤服從。在這個時期,軍事民主制對其的影響依然是巨大的。
在相關的文獻中有記載,在1622年,也就是天命七年三月,清太祖努爾哈赤明確表示,在他之后要實行八王共治國政制度[1]。
(二)汗位(皇位)推選制的實施與皇太極繼位
清太祖努爾哈赤還在世的時候,四大貝勒在后金政權中實力非常的高,大貝勒為代善,二貝勒為阿敏,三貝勒為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在四個貝勒當中,四貝勒皇太極本人行事較為穩重,人很機敏,而且對漢語比較了解,所以,清太祖努爾哈赤更青睞于四貝勒皇太極。于1626年,天命十一年九月,皇太極繼承汗位,在皇太極繼位期間,他通過各種對策將三大貝勒的權勢逐漸的削弱,1636年,天聰十年四月,皇太極被尊號稱帝,定國號大清,并且改為元崇德。這也標志著清朝皇權的誕生。
(三)順治帝福臨繼位
1643年,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月,皇太極突然病逝,在生前皇太極未立儲嗣,更對新的建儲制度未進行設立,這給汗位推選制的再度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給最高權力傳承制度進行了新內容的加入,其性質發生了變化。
皇太極死后,其弟睿親王多爾袞與皇長子肅親王豪格爭奪皇位特別的激烈,使得繼統危機一度的發生。后由五宮后妃所生子嗣中,以福臨居長,成為了皇位的繼承人,其中母孝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汗位(皇位)推選制向嫡長子皇位繼承制的過渡與康熙帝玄燁繼位
順治帝是清朝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在這個時期,逐漸削弱了八旗王公的權勢,汗位推選制也就此而終。1661年,順治十八年,順治帝因發生天花去世,八歲的皇三子玄燁為皇位繼承人,此次皇位的繼承,是以個人的意志選擇的繼承人,也是第一次成功的案例。
(一)兩廢太子
嫡長子皇位繼承是在康熙朝實施的制度,于1675年,康熙十四年末,止于1712年,五十一年十月,有三十七年的歷史。在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第一次廢黜允礽。五十一年十月,允礽在第二次被廢黜,雖然其在紫禁城內被軟禁,但是生活待遇尚可。
(二)雍正帝繼位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逝,胤禛利用康熙帝未宣布皇位繼承人的事實,傳出假圣旨,告訴所有皇子康熙帝已死,借機上位,而康熙帝秘密實施的建儲計劃也成為了秘密。
(一)秘密建儲制度的建立是一個歷史過程
秘密建儲制度的建立有兩個階段,一個是政策的創新,一個是制度的創新,由三個皇帝經過多年的摸索、創新、對其進行不斷的完善,這三個皇位為康熙、雍正、乾隆,嫡長子皇位繼承制最終完成了改革和創新。乾隆帝完成了制度的創新,于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對秘密建儲制度進行了進一步的明確,從而完成了制度創新的過渡。
(二)秘密建儲制度是對中國古代皇位繼承制度的創新
這里所說的建儲制度創新,其實就是對皇位傳承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在延續王朝統治的基礎上,將常規打破,建儲使用的是新的方式和規則,在實際當中被成功的落實。可以說,秘密建儲制度的出現,對我國古代建儲制度而言,是一大改革和創新。
(三)秘密建儲制度的缺陷
秘密建儲制度它是在封建社會晚期而誕生,以本質的角度來講,它依然是沿襲王朝最高權力子孫后代皇位的傳承,更是統治國家的工具,和嫡長子皇位繼承制沒有太大的區別。秘密建儲制度有著自身的不足:在實施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皇儲身份不是公開性的,和其他皇子相比,在教育、參政等方面沒有明顯的優勢,使得皇儲培養等方面造成一定的限制等[2]。
1840年后,中國逐漸的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作為清朝最高統治者,所擁有的決策權也只是部分,在這樣的情況下,秘密建儲制度也畫上了句號。1862年—1908年,自同治元年至光緒三十四年,慈禧掌握清朝大權,歷經四十七年,在此期間,慈禧懿旨確立嗣君,使得傳承皇位和傳承皇權長期的分離。
清朝皇位繼承制度是中國古代皇位繼承獨有的一種制度,它對中國社會近代化的轉型帶來一定的阻礙性,更是中國落后于西方國家的一大原因。
[1]施莉琳。清初汗位推選制度的發展路徑及其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7(07):9—18。
[2]湯玉梅。清乾隆帝的秘密建儲與訓政[j]。蘭臺世界,2016(19):120—147。
高中歷史小論文篇六
在新課程、新課改大力推廣的今天,課堂討論法備受廣大師生歡迎和接受的互動學習方法之一,課堂討論法目前在高中歷史新課改教學中應用較熱,但是部分老師在教學得到的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教師缺乏討論法教學的經驗和技巧。第二方面是學生準備不充分,部分學生比較膽怯,缺乏主見。教師需充分熟悉和重視討論法的功能,提高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
主要是因為教師熟悉上的誤區和缺乏對討論法具體實施和操作的經驗、技巧,教師受傳統教學思想影響,往往看中“講授法”,看中其信息傳遞速度快、所花時間少、經濟實效、輕易把握、安全可靠等優點,相反認為“討論法”信息傳遞速度慢、耗費時間和精力、短期效果不明顯,從而,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過分傾向于使用“講授法”。從長遠來看,“討論法”的使用效果要優于“講授法”。
教師成功應用討論法的又一重要條件是得到學生的密切配合,學生積極思考,敢于質疑,踴躍發言,否則討論將難以開展。但是部分學生比較膽怯,缺乏主見和創見,有的學生即使有思想要表達,由于性格內向,害怕說錯被人取笑,對教師的依靠性強,學習機械、被動。沒有學生的熱情配合,也是討論法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正確估價教師發言的價值和學生的能力、水平。低估學生和高估自己會使討論法難以開展,即使進行討論,也是在教師的絕對控制之下。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教師擁有知識、專門技術和經驗,在學生眼中,教師之所以是教師是因為他們博學且是某一領域的專家。但不管教師知識多么豐富,可以成功傳授給學生的只有一小部分,課堂上過多的發言會限制學生的積極思考和踴躍發言。教師的權威必須作為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工具,以最具建設性的方式來使用,鼓舞學生,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聲音,尊重學生所堅持的關于個人和集體的知識。
學生知道的可能遠比教師估計的
要多,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讓他們來展示所知道的一切。當學生走到一起探索問題時,他們經常會展示出自己的豐富知識和集體聰明,極大地超過了他們作為個體所顯示出來的能力和才干。教師應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在教學中開展討論,真正發揮出學生的潛能。
要使討論法卓有成效的前提是教師熟悉討論法,能熟練運用,而目前多數歷史教師對討論法具體操作缺乏了解,一個有效的辦法是開展課題研究,一邊學習理論,一邊進行實踐,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和技巧。
有的教師缺乏討論中的洞察力,導致學生的視野難以開拓。例如關于討論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一成一敗原因的例子,假如教師對學生回答肯定的基礎上反問一題:“既然日本是先革命后改革取得了成功,那么之后中國進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南京臨時政府進行了一些社會改革,為什么中國還是難以走上獨立、富強的發展道路呢?”假如課堂時間允許,可在課堂上進一步開展討論,如不允許,也可在課外由學生討論,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學生就會發現,原先的答案僅是表面的原因,中日兩國走上不同發展道路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所得出的答案更深刻,更有思想性,使學生從整體上熟悉了中日兩國走上不同發展道路的原因,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擴大了知識面,真正做到在討論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課堂討論中,教師要把課堂的主人還給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交流問題,討論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討論中既不應是旁觀者,也不應是裁判,而應以參與者的身份在討論中點撥、引導,喚起學生內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不要經常向學生暗示你認為什么是正確答案,也不要急于告訴學生答案是什么,討論的本質是通過學生的共同探究來確定那些不可猜測的問題。
課堂討論法效果理想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參與者要對所討論的問題有充分的了解,在討論開始之前,教師應提供討論題的有關資料,或由學生自己搜集、查閱相關資料,有了一定的相關知識儲備后,學生在討論時就有話可說且持之有據。討論的時間一定要有保證,否則,討論只會流于形式,收不到實際的效果。
良好的教學環境是實現主體性教學和培養創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探索,支持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尊重學生的意見,哪怕是錯誤的意見,也不要隨便否定,要設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討論,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培養學生敢想敢說,甚至敢于同教師展開爭論的精神。
只要教師堅持應用討論法,創設民主、平等的氛圍,鼓勵學生質疑,大膽發表意見,學生的參與意識會越來越強,相信通過廣大歷史教師的共同努力,高中歷史教育必能煥發出青春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