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資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真題及答案 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模擬試卷一篇一
觀點:提出自己的觀點,對問題的正誤判斷+對問題實質的認知,即哪里犯了錯誤。eg:我認為______是正確的/錯誤的/值得商榷/需要一分為二看待的/應該引起重視的......+該問題說明了______......
分析:對問題的成因/結果等進行理性分析。eg:
①成因分析:即為什么會出現______問題?
②結果分析:______現象會導致什么結果?包含好的結果分析(對的行為),也包含不好的結果分析(錯誤的行為);
③主體分析:基于多個主體的原因/結果的分析。eg:從個人、教師、家庭、社會、國家等。
實踐:即怎么去解決______問題,措施、方法是什么?主要是人該怎么做,原因是什么,對應解決措施,一一對應即可。
【范例展示】你的學生上課無精打采,下課卻興致盎然,你怎么辦?
考生開始答題:
出現這樣的情況我會妥善處理,了解學生上課無精打采,課后興致盎然的原因,對癥下藥。(闡明觀點)
學生上課無精打采,下課卻興致盎然,久而久之必定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結果分析)類似問題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學生身心目前都處于不成熟的階段,神經系統發育不完整,自身的態度和意識還不夠;另一方面教師教學方法古板單一,學校沒有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等,都有可能導致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原因分析)
針對于這個問題,具體我會這樣做:(實踐)
第一,我會通過與學生單獨溝通,以及與其他學科老師溝通,觀察調研此現象,了解學生上課的無精打采的原因,如果是學生自身心理或生理的原因,則積極開導教育學生,如果是我的教學原因,學生只有在我的的課上無精打采,在其他老師那沒有此現象,我則會反思自己。
第二,反思自己平時與學生的交流不夠,不能了解學生的需要,并做到在以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多傾聽學生的想法,充分利用本學科的優勢并結合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對本學科的興趣,以及讓整堂課都積極快樂一些。
第三,開展主題班會,讓學生暢所欲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學生自覺勤奮的學習。
考生答題完畢。
注:面試過程不用緊張,越緊張越容易思路受阻,所以要適當放松哦。
教資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真題及答案 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模擬試卷一篇二
一、考情介紹
在教師資格考試中,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這一科目主要考查的題型為單選題、辨析題、簡答題和材料分析題。題量總體不算多,難度也不是很大。針對單選題主要涉及到簡單識記類和知識理解類兩種,辨析題需要注意對于題干的判斷和相關知識的運用,簡答題側重對知識的簡單識記和關鍵詞的把握,材料分析題注重對于知識點的綜合靈活應用。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感受一下模擬題吧。
二、考題講解
(一)單項選擇題
1.涂爾干說:“教育是成年一代對社會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輕一代所實施的影響。其目的在于,使兒童的身體、智力和道德狀況都得到激勵與發展,以適應整個政治社會在總體上對兒童的要求,并適應兒童將來所處的特定環境的要求。”涂爾干的觀點屬于( )。
a.個人本位論
b.社會本位論
c.教育無目的論
d.教育目的的辯證統一論
1.【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不同價值取向。
涂爾干是社會本位論的代表人物。社會本位論認為:從社會發展需要出發,注重教育的社會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公民和社會成員;教育是國家的事業;評價教育要看其對社會的發展貢獻的指標。題干中的表述符合社會本位論的特點。b項正確。
a項:個人本位論的代表人物有:盧梭、洛克、夸美紐斯、福祿貝爾、裴斯泰洛奇等,其主要觀點是:從個體本能需要出發,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對個人的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發展人的個性,增進人的價值,促使個人自我實現。與題干不符,排除。
c項:教育無目的論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其主要觀點認為教育就是社會本身,是個人經驗的不斷擴大積累,教育過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沒有什么教育目的。與題干不符,排除。
d項:教育目的的辯證統一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目的論,主張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教育目的要考慮人的身心發展的各個要素。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b。
2.學完“壓強”概念,學生理解了“在同等壓力下,受力面積越大壓強越小”的道理。徐老師要求學生舉例說明這個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田老師貫徹的主要教學原則是( )。
a.理論聯系實際 b.循序漸進 c.啟發性 d.直觀性
2.【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教學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學會、學以致用的目的。題干中,徐老師一方面講解了“壓強”的概念,呈現了理論,另一方面要求學生舉例說明該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聯系了實際,因此,體現的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a項正確。
b項: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師嚴格按照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與題干不符,排除。
c項:啟發性原則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題干不符,排除。
d項:直觀性原則是指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形象的描述,引導學生形成對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a。
3.小明在閱讀課文時,常常自我提問:“我對課文表達的內容清楚了嗎?我抓住了課文的重點了嗎?”這種學習策略屬于( )。
a.復述策略 b.計劃策略 c.監控策略 d.組織策略
3.【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元認知策略。
監控策略是一種常用的元認知策略,是指在認知活動中,根據認知目標不斷反省和監控自己的認知活動是否在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正確估計自己達到認知目標的程度、水平,并根據有效性標準評價各種認知行動、策略的效果。如閱讀時對注意加以跟蹤、對材料進行自我提問、考試時監視自己的速度和時間都屬于監控策略。題干中小明常常自我提問,屬于監控策略。因此,c項正確。
a項:復述策略是指為了在記憶中保持所學信息而對信息進行重復識記的策略。與題干不符,排除。
b項:計劃策略是根據認知活動的目標,在進行一項認知活動之前,進一步明確認知目標、確定認知過程和環節、預計認知結果、選擇認知策略并評估其有效性。與題干不符,排除。
d項:組織策略組織是對相關內容進行歸納整理的過程。組織策略是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常用的組織策略有列提綱、利用圖形和表格,以及歸類策略。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c。
4.當王進看到中國乒乓球隊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獲勝時,欣喜若狂。這種情感狀態屬于( )。
a.心境 b.激情 c.應激 d.熱情
4.【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情緒。
情緒的狀態可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其中,激情是一種爆發強烈而持續時間短暫的情緒狀態,多帶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較明顯的外部行為。它是強烈的、短暫的、爆發式的。題干中,王進看到中國乒乓球隊獲勝,欣喜若狂,這是激情。b項正確。
a項:心境是一種微弱、平靜和持久的情緒狀態,也叫心情。它沒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向某一特定對象,而是使人們的整個生活都染上某種情緒色彩。心境具有彌散性和長期性的特點。與題干不符,排除。
c項:應激是出于意料的緊迫情況下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與題干不符,排除。
d項:熱情不屬于情緒狀態,為干擾項。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b。
5.老師指導學生使用“我能應付這個考試”、“成績并不重要,學會才是重要的”等正向的自我對話,以緩解考試焦慮的方法是( )。
a.全身松弛法 b.系統脫敏法 c.改善認知法 d.肯定性訓練
5.【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心理輔導方法。
改善認知法是指改變對事件的看法、認知,從而改變對事件的情緒、行為的方法。題干中指導學生使用正向自我對話就是改善學生對考試的認知,從而減輕考試焦慮的方法,即改善認知法。故c項正確。
a項:全身松弛訓練法是指通過改變肌肉緊張,減輕肌肉緊張引起的酸痛,以應對情緒上的緊張、不安、焦慮和氣憤。與題干不符,排除。
b項:系統脫敏法是指當某些人對某事物、某環境產生敏感反應(害怕、焦慮、不安)時,我們可以在當事人身上發展起一種不相容的反應,使對本來可引起敏感反應的事物,不再發生敏感反應。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進行全身放松訓練、建立焦慮刺激等級表、焦慮刺激與情緒活動相結合。與題干不符,排除。
d項:肯定性訓練法其目的在于促進個人在人際關系中公開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和觀點,維護自己的權益,也尊重別人的權益,發展自我肯定行為。自我肯定行為表現在三個方面:請求別人為自己做事;拒絕他人無理要求而又不傷害對方;真實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情感。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c。
6.學校實施德育的基本途徑是( )。
a.思想品德課和其他學科教學
b.班主任工作
c.課外校外活動
d.社會實踐活動
6.【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德育途徑。
德育途徑是指學校教育者對學生實施德育時可供選擇和利用的渠道,又稱為德育組織形式。德育途徑有:(1)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基本途徑);(2)社會實踐活動;(3)課外、校外活動;(4)共青團及少先隊組織的活動;(5)校會、班會、周會、晨會、時事政策學習;(6)班主任工作(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徑)。因此,思想品德課和其他學科教學是影響學生思想品德最經常、最基本的途徑。a項正確。
b、c、d三項:均屬于學校德育實施的途徑,但并非是基本途徑。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a。
(二)簡答題
1.簡述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參考答案】
①備課——上課前的準備工作,是教好課的前提。
②上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
③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
④課外輔導。
⑤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
2.簡述培養良好班集體的方法。
【參考答案】
①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
②建立得力的班集體核心。
③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
④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⑤培養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教資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真題及答案 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模擬試卷一篇三
【高頻考點提要】
1.教育的功能;2.教育與人口的關系;3.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的關系;4.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5.教育與精神文化的關系。
【高頻考點速記】
一、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動和系統對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各種影響和作用。
(一)個體發展功能和社會發展功能
(二)正向功能與負向功能
(三)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
二、教育與人口的相互關系
(一)人口對教育的制約和影響
1.人口數量影響教育的規模、結構和質量
2.人口質量影響教育質量
3.人口結構影響教育結構
4.人口流動對教育提出挑戰
(二)教育對人口再生產的作用
1.教育是使人口結構趨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2.教育改善人口質量,提高民族素質
三、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的相互關系
(一)生產力對教育具有制約作用
1.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影響著教育目的的確定
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選擇
3.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4.生產力的發展制約學校結構
5.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學方法、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
(二)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2.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四、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相互關系
(一)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4.政治經濟制度影響部分教育內容
(二)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作用
1.教育培養合格的公民和各種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制度的輿論力量。
【辨析題】教育可以改變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方向。
【答案要點】此觀點是錯誤的。本題考查的是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首先,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具有制約作用,它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教育的領導權、受教育的權利、部分教育內容。其次,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具有影響作用,但不能夠改變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方向。
五、教育與精神文化的相互關系
(一)教育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制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
第二,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
第三,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教育對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傳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創造文化的作用。
(二)教育與文化關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種教育力量
2.教育本身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三)學校文化
1.學校文化的概念
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其中決定作用的是思想觀念,特別是價值觀念。
2.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縮影,可以再細分成學校物質文化、學校組織和制度文化、學校精神文化等。
學校精神文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