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一
l. 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
【學習重點】
1.什么是曲線運動.
2.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方向的確定.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學習難點】
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學習過程】
1.什么是曲線的切線? 閱讀教材33頁有關內容,明確切線的
概念。
如圖1,a、b為曲線上兩點,當b無限接近a時,直線ab叫做
曲線在a點的__________ a b 圖
2.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那么速度的變化包含哪幾層含義?
3.質點做曲線運動時,質點在某一點的速度,沿曲線在這一點的____________。
4.曲線運動中,_________時刻在變化,所以曲線運動是__________運動,做曲線運動的物體運動狀態不斷發生變化。
5.如果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跟其速度方向____________,物體就做直線運動。如果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跟其速度方向__________________,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同步導學】
1.曲線運動的特點
⑴ 軌跡是一條曲線
⑵ 曲線運動速度的方向
① 質點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方向是沿曲線的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② 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時刻改變。
⑶ 是變速運動,必有加速度
⑷ 合外力一定不為零(必受到外力作用)
2.物體作曲線運動的.條件
1 專心 愛心 用心
受合力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例2 關于曲線運動,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運動狀態改變著,它一定做曲線運動
b.物體做曲線運動,它的運動狀態一定在改變
c.物體做曲線運動時,它的加速度的方向始終和速度的方向一致
d.物體做曲線運動時,它的加速度方向始終和所受到的合外力方向一致
3.關于物體做直線和曲線運動條件的進一步分析
① 物體不受力或合外力為零時,則物體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
② 合外力不為零,但合外力方向與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線上,則物體做直線運動,當合外力為恒力時,物體將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勻加速或勻減速直線運動),當合外力為變力時,物體做變加速直線運動。
③ 合外力不為零,且方向與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則物體做曲線運動;當合外力變化時,物體做變加速曲線運動,當合外力恒定時,物體做勻變速曲線運動。
【鞏固練習】
1.關于曲線運動速度的方向,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在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總是沿著曲線并保持不變
d.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是不斷改變的,但速度的大小保持不變
2.如圖所示的曲線為運動員拋出的鉛球運動軌跡(鉛球視為質點),a、b、c為曲線上的三點,關于鉛球在b點的速度方向,說法正確的是 ( )
a.為ab的方向 b.為bc的方向
c.為bd的方向 d.為be的方向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為 ( )
a.物體運動的初速度不為零 b.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為變力
c.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上與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
d.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與加速度的方向不在同—條直線上 (第2題)
專心 愛心 用心 2
a.變速運動—定是曲線運動 b.曲線運動—定是變速運動
5.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在其軌跡上某一點的加速度方向 ( )
6.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
7.一質點在某段時間內做曲線運動,則在這段時間內( )
c.速度可以不變,加速度一定不斷改變; d.速度可以不變,加速度也可以不變。
8.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c.物體在恒力或變力作用下都可能做曲線運動
d.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其速度方向與加速度方向一定不在同一直線上
9.如圖所示,物體在恒力f作用下沿曲線從a運動到b,這時突然使它所受的力方向改變而大小不變(即由f變為-f),在此力作用下物體以后的運動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不可能沿曲線ba運動;
b.物體不可能沿曲線bb運動;
c.物體不可能沿曲線bc運動;
d.物體可能沿原曲線由b返回a。 b 10.一個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突然受到一個與運動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的恒力作用時,物體運動為 ( )
a.繼續做直線運動 b.一定做曲線運動
c.可能做直線運動,也可能做曲線運動 d.運動的形式不能確定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二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距離,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儀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正確、實事求是測量和記錄數據的良好作風。
2.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教學重點:會用停表和刻度尺測量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
教學難點:記時,繪制表格。
課前準備:秒表、小紅旗、口哨、長卷尺。
一、引入新課
根據公式我們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體運動過程中走過的路程和所用的時間。路程可以用尺子測量,時間可以用表來測量。今天我們就用表和尺子來親自動手測量平均速度。
二、新課學習
(一)鐘表
在物理實驗中,我們一般用停表、光電計時器來計時。機械停表可以讀到0.1s,而更高級的電子系統可以讀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二)分組實驗
本次實驗是學生在操場上以小組合作的行駛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指導,使學生了解實驗過程,明確實驗目的,正確操作儀器,注意實驗紀律,上好本節課。
1.明確實驗內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責任。
2.嚴格按照教師安排的程序進行實驗。
3.實驗中要嚴肅認真,操作儀器要準確,記錄數據要講究實事求是。
4.要認真遵守實驗紀律,注意愛護儀器。
5.每組安排好先后順序,有條理地進行,避免掙搶.動手能力強、細心、態度積極的學生和愿意被動接受的學生互相組合成組,合理搭配。
實驗步驟:
1.分組:每組至少6人或根據實際人數調整,不少于6人。
2.測距離:指導學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 10m做一記號,并站上一位記時員。
3.指導每組選出一名發令員,一名被測選手,一人負責記錄。
4.一人測量完畢,按順序輪換角色,被測同學也可競走或跑步。
5.指導學生設計數據表格,計算出平均速度。
6.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實際測量騎自行車的平均速度,記錄相應數據,老師進行指導。測量自行車的平均速度是距離可以遠一點,老師可以根據操場的大小或實際情況進行確定。
(三)小結
我們今天測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騎自行車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時間測量出來就可以了。如果我們要測量其他物體如火車、汽車……的平均速度,你會設計實驗方案嗎?其實是一樣的,只要能夠測量出路程和運動時間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實驗過程中,每個小組成員的合作與協調也是實驗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實驗方案配合默契的協調,客觀的記錄才能得到科學合理的實驗結果。
老師點評一些同學或小組的表現,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三
一、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學習機械功、功率。機械功、功率是“機械和功”這一章的第二節,是為下一節學習“機械能”打基礎的,同時也是本章學習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礎,更是高中學習動能定理、機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礎。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義。
在學習本節前,學生已經學過“力”、“物體的運動”相關知識,對“力”和“距離”這兩個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經驗的影響,學生容易將生活中的“做工作”與物理學中的“做功”混淆,對費力而未做功的現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過一系列的事例讓學生知道功的概念。
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嗎?怎樣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呢?本設計期望通過一系列實驗探究,幫助學生找到比較物體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在觀察、實驗、討論的過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計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學到的知識解釋生活中與功率有關的問題,從中體驗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進行簡單計算,知道功的單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單位。(3)能用公式p = w / t進行簡單計算。
2.過程和方法
通過了解功率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感受物理與生活密切相關。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功率概念的形成過程。
難點: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學資源
1.學生實驗器材:鉤碼、彈簧測力計、木塊、鉛球、秒表、礦泉水瓶、直尺等。2.各種做功和功率的圖片、視頻等。
五.教案示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1.閱讀活動卡p16小故事,討論回答問題。在兩人用力大小和移動物體距離不同的情況下,怎樣比較兩人貢獻大小(讓學生充分討論)?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關注“力的大小”及“移動距離”這兩個量。
(二)新課
2.機械功(1)問題
做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2)觀察、討論
觀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視頻,描述觀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體移動的距離大小。討論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越大,力對物體做的功越多;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越大,力對物體做的功越多。
(3)閱讀
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且物體沿力的方向通過了一段距離,物理學上稱這個力對物體做了機械功,簡稱做了功。
公式:w = f·s。
單位:1焦=1牛·米 體會1焦的大小。
(三)知識應用
3.應用
(1)問題
任何情況下力都對物體做功嗎?
(2)活動
①教科書p17,1、2、3題。
②學生實驗(這一內容既是這節課知識的應用,又是下一節課的課前準備)
測一測自己上樓做的功。設計方案,測量自己走上樓和跑上樓做的功及所用時間,將測量數據填入活動卡p18的活動表格中。
(四)【板書設計】
一、做功
1、概念: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了一段距離,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機械功。
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和物體在該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二、功的公式
w=f·s——物體在力f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米)
| ┕——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牛)
┕———力f做的功(焦)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四
1.了解聲音的特性。知道聲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知道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知道不同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2.通過實驗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
3.通過身邊豐富多彩的發聲現象,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用刻度尺和秒表測平均速度、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學難點:組織實施教學目標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學生正確回答后,教師引出課題,這節課我們測量物體運動時的平均速度。
問題導入
推進新課
一、實驗準備
學生自學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第23頁內容,然后教師要求學生明確該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器材。
交流總結:本節實驗目的是練習用刻度尺和秒表測量變速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實驗依據的原理是t=,需要測量的是運動小車通過的路程和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
主要有下列實驗器材:
使用刻度尺前要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時要“放好”“讀對”“記全”。
使用停表前應觀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線。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動——啟動,長短指針開始轉動;第二次按動——暫停,長短指針暫時停止轉動;第三次按動——回零,長短指針迅速回到零點。
活動 帶領學生練習用停表計時,教師將一小車放于斜面頂端,將金屬片置于斜面底端,并開始數數:“5、4、3、2、1、0”;讀到“0”時釋放小車,學生迅速啟動停表計時,當聽到小車撞擊金屬片的聲音時,學生立即按下停表。幾位學生報數后,教師糾正可能出現的錯誤。
二、學生分組實驗
要求強調 要求按圖組裝器材,注意斜坡坡度較小,小車運動到底端所用的時間較長,越易計時。
分組實驗 按照下列步驟進行:
1.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金屬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測出小車將要通過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測得的數據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金屬片的時間t1。
3.根據測得的s1、t1,利用公式v1=算出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將金屬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測出小車到金屬片的距離s2。
5.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滑過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時間t2,算出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教師輔導 教師巡視,隨時發現學生出現的問題,給予輔導,糾正錯誤操作。
三、實驗結果討論
討論總結:做變速運動的同一物體,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變速運動的物體,在s這段路程或在t這段時間內的平均快慢程度。嚴格地講離開某段路程或某段時間,平均速度是沒有意義的。不過,生活中我們所講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 m/s,高速公路上汽車速度是30 m/s,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論的,并不要求指定時間或路程。
教師強調 求解物體通過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時,一定要用物體通過的這段路程除以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注意對應關系。
四、實驗報告
填寫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器材、簡單的實驗步驟、實驗數據的記錄(一般用表格呈現)、實驗結果。在實驗報告的后面還可以提出問題并對本實驗提出意見和建議,請同學們填寫完整實驗報告的內容。
課后小結
活動與探究
探究 車在斜坡上向下運動的速度變化
實驗器材 粉筆、停表、刻度尺、皮球
進行實驗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五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速度的單位,會進行米/秒、千米/時間的單位換算。
2.知道什么是變速直線運動,知道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計算公式。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1)什么叫機械運動?什么叫勻速直線運動?
(2)坐在行駛汽車里的甲、乙兩乘客,甲說乙是靜止的,乙說甲是運動的。他們誰說的對,說出你的道理。
(3)結合上例,說出兩個物體相對靜止的條件。
2.新課教學
組織學生閱讀課本第15頁第二節大“?”所提出的三個問題,圍繞如何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展開討論,教師引導并進行小結。
①判斷同時起程的步行人和騎車人的快慢。可以比較它們在相等的時間內運動的路程,走的`路程遠的騎車人運動的快。
②比較百米運動員的快慢,可以比較跑完相同的路程(百米)所用的時間,用的時間短的那個運動員跑的快。
③比較同學們百米短跑同奧運會萬米冠軍誰運動的快。要看1秒內誰跑的路程多,1秒鐘內跑的路程多的運動員運動的快。
教師指出:在物理學里,速度用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一個物體運動得很快,物理上就說它運動的速度較大。由此引出本節學習內容和速度的概念。
板書“二、速度和平均速度
1.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
①利用前面比較百米短跑運動員同萬米長跑運動員誰運動快的方法。算出在相同時間內甲、乙車行駛的路程。即算出它們運動的速度就可以進行比較。甲汽車1分鐘行駛0.5千米,乙汽車1分鐘行駛1千米。由此可知甲車運動的比乙車慢。(相同時間用1秒、1小時都可以)
②汽車所通過的路線長度叫路程。路程的單位是長度的單位,米或千米等。1秒、1分、1小時叫做單位時間。只要用時間去除這段時間內物體通過的路程,就可以求出物體的速度。知道了速度就能比較它們的快慢了。在此基礎上,給出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概念和公式。板書:“(2)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速度的單位
①教師指出:由以上計算結果可知,速度的單位是由長度的單位和時間的單位組成的。常用的長度的單位是米,時間的單位是秒,所以速度的單位是米/秒,讀作“米每秒”,單位中的分數線讀作“每”。交通運輸中常用“千米/時”作速度的單位。
板書:“(4)速度的單位:米/秒,千米/時”
②單位的換算
教師板演千米/時和米/秒間的換算同時介紹進行單位換算的方法和注意問題。(詳見課本第17頁,可先講容易的千米/時換算為米/秒,后講較難的米/秒換算為千米/時)
在進行速度的單位換算時,要強調掌握長度和時間的各自單位進率,分子或分母要根據要求分別換算。運算時,數與數算,單位與單位算,單位的運算完全遵從數學相乘、相除或相約的法則。
(4)平均速度
答:它的運動特點是有時快,有時慢,到達中途車站時還要停下來。其特點為速度是變化的。
教師指出:從北京開往天津的火車的運動速度是變化的,這種運動叫變速運動。這是常見的一種運動。變速運動比勻速運動復雜,在要求不很精確,粗略研究的情況下,可以用平均速度來描述變速運動的快慢。
板書:“(5)平均速度
①運動物體的速度是變化的,叫變速運動”
②平均速度的計算公式
把變速運動這一較復雜的問題當作簡單的勻速運動來處理,用平均速度來描述做變速運動物體的快慢。
利用上式計算出來的平均速度,只能表示物體在所求的那段路程中(或這段時間內)的運動情況,不能表示運動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段時間內)的運動情況。所以我們談論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中的或哪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③例題:課本第17頁例題。教師進行規范化板演。并說明解物理計算題的格式、要求。
解題規范化要求:
1)認真審題、明確題意。
2)解計算題,要求寫全已知、求、解、答。單位可在已知中統一。
3)解題過程,要求寫出根據公式(或由此得到的導出式),然后按公式逐項代入已知數值和單位。單位要統一到符合求答要求,最后得出計算結果。
4)進行檢驗,無誤后,寫出答題。
3.本節知識要點小結
②什么叫變速運動?你會計算做變速運動物體在時間t內的平均速度嗎?
4.布置家庭作業:練習:1、2、3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六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運動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或某一段路程內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學會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和距離。會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過程與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儀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全過程。
3.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養成物理知識與實際相聯系的意識和習慣,在實際物理情境中體會物理過程,學習物理知識。
2.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和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測量數據的嚴謹作風。
教學重難點
難點:平均速度的測量,停表的使用。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斜面、小車、刻度尺、停表、金屬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學生思考:只要測量出丁同學跑步的速度就容易判斷了。
結合具體例子提出物理問題,便于學生思考回答。
【新課】
讓學生閱讀課本中關于實驗的內容,要求學生明確該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各個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總結:
實驗目的是練習用刻度尺和秒表測量變速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
實驗依據的原理是v=,需要測量的是運動小車通過的路程和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
主要實驗器材:斜面、小車、刻度尺、停表、金屬片。
刻度尺的作用是測量小車通過的路程。使用刻度尺前要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時要“放好”“讀對”“記全”。
停表的作用是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使用停表前應觀察停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線。
使用停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動──啟動,長短指針開始轉動;第二次按動──暫停,長短指針暫時停止轉動;第三次按動──回零,長短指針迅速回到零點。
金屬片的作用:便于測量路程和時間。
1.實驗前的準備
指導學生將斜面調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這樣會使小車下滑的時間太短;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車可能無法自行下滑。還要調整好小車的運動方向,不要使它從斜面上中途滑下。做好小組內人員的分工,哪一個操作小車,哪一個操作停表,哪一個記錄數據,要分工明確,并協調好。
學生練習用停表計時,先將小車放于斜面頂端,將金屬片置于斜面底端,并開始數數:“5、4、3、2、1、0”;讀到“0”時操作小車的同學釋放小車,負責計時的學生迅速啟動停表計時,當聽到小車撞擊金屬片的聲音時,學生立即按下停表,并報出數值。應讓學生練習幾次,熟練以后會使測量的結果更準確些。
學生閱讀思考并通過交流討論進行回答。
學生按要求操作。
為后面的分組實驗做好必要的準備。
要求按圖2組裝器材,注意調節斜坡坡度,小車運動到底端所用的時間越長,越容易計時,測量的誤差越小。
按照下列步驟進行:
(1)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金屬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測出小車將要通過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測得的數據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金屬片的時間t1。
(3)根據測得的s1、t1,利用公式v1=算出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將金屬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測出小車到金屬片的距離s2。
(5)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滑過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時間t2,算出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教師巡視,隨時發現學生出現的問題,給予輔導,糾正錯誤操作。
討論總結:做變速運動的同一物體,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變速運動的物體,在s這段路程或在t這段時間內的平均快慢程度。嚴格地講離開某段路程或某段時間,平均速度是沒有意義的。
思考:
(1)你的數據和其他同學相同嗎?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車在整段路程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實驗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器材、簡單的實驗步驟、實驗數據的記錄(一般用表格呈現)、實驗結果。在實驗報告的后面還可以提出問題并對本實驗提出意見和建議,請同學們填寫完整實驗報告的內容。
(1)不相同。因為斜面的坡度、選取路程等不同。
(2)可以根據公式v3=進行計算。
(3)因為不同時間或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課堂小結】
學生回答或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老師恰當總結。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七
勻速圓周運動是繼直線運動后學習的第一個曲線運動,是對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線運動復雜的運動的拓展,是力與運動關系知識的進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學習其他更復雜曲線運動(平拋運動、單擺的簡諧振動等)的基礎。
學習勻速圓周運動需要以勻速直線運動、牛頓運動定律等知識為基礎。
從觀察生活與實驗中的現象入手,使學生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歸納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體會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學研究方法。
通過設置情境,使學生感受圓周運動快慢不同的情況,認識到需要引入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再通過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類比和多媒體動畫的輔助,學習線速度與角速度的概念。
通過小組討論、實驗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創設平臺,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對幾個實際問題進行討論分析,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學會合作與交流,養成嚴謹務實的科學品質。
通過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學習和研究圓周運動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發學習熱情和興趣。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知道圓周運動;理解勻速圓周運動。
(3)理解線速度和角速度。
(4)會在實際問題中計算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斷線速度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勻速圓周運動概念的形成過程,認識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過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定義和線速度、角速度的定義,認識類比方法的運用。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從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的普遍性和研究圓周運動的必要性,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2)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的學習過程,懂得合作、交流對于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活動中樂于與人合作,尊重同學的見解,善于與人交流。
重點:
(1)勻速圓周運動概念。
(2)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
難點:理解線速度方向是圓弧上各點的切線方向。
1、器材:壁掛式鐘,回力玩具小車,邊緣帶孔的旋轉圓盤,玻璃板,建筑用黃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帶有細繩連接的小球。
2、課件:flash課件——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
3、錄像:三環過山車運動過程。
本設計包括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與角速度三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錄像和實驗為基礎,通過分析得出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通過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認識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線速度與角速度概念;通過討論、釋疑、活動、交流等方式,鞏固所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勻速圓周運動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過對鐘表指針和過山車兩類圓周運動的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運動的特征;設置地月對話的情景,引入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描述;再通過多媒體動畫輔助,并與勻速直線運動進行類比得出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線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過觀察做圓周運動的小球沿切線飛出,以及由旋轉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布這兩個演示實驗,直觀顯示得出。
本設計強調以視頻、實驗、動畫為線索,注重刺激學生的感官,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化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概念和規律的教學體現“建模”、“類比”等物理方法,學生的活動以討論、交流、實驗探究為主,涉及的問題聯系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強調對學習價值和意義的感悟。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2課時。
1、教學流程圖
2、流程圖說明
情境i錄像,演示,設問1
播放錄像:三環過山車,讓學生看到物體的運動有直線和曲線。
演示:讓學生向正在做直線運動的乒乓球用力吹氣,體驗球在什么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設問1: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情境ii觀察、對比,設問2
觀察、對比鐘表指針和過山車這兩類圓周運動。
設問2:以上兩類圓周運動有什么不同?鐘表指針所做的圓周運動有什么共同特征?建立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
情境iii演示,動畫
情景:月、地快慢之爭。
表達式。
演示1:用細繩捆著小球在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突然松開繩的一端,看到小球沿著圓弧切線方向運動。
演示2:通過實物投影演示旋轉的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布,顯示線速度的方向。
情景:變換教室內電風扇的變速檔,看到圓周運動轉動快慢的不同情況,引入角速度概念。
多媒體動畫: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比較得出角速度表達式。
活動討論、實驗、交流、小結。
識別:請同學們說說生活中有哪些圓周運動可以看作是勻速圓周運動。了解學生對勻速圓周運動的理解以及是否具有建模能力。
觀察分析:磁帶、涂改修正帶、自行車鏈條等傳動設備中,兩輪軸邊緣各點的線速度有何關系。了解對線速度概念的理解情況。
算一算:計算壁掛鐘的時針、分針、秒針針尖的線速度大小和它們角速度的倍數關系。了解能否通過實際測量獲取有用數據,靈活運用線速度的公式和角速度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小實驗:提供回力玩具小車,玻璃板,建筑用黃沙,通過對實驗的觀察說明汽車車輪的擋泥板應安裝在什么位置合適,了解對線速度方向的掌握情況。
釋疑:評判地球與月亮之爭。
小結:幻燈片小結。
3、教學主要環節本設計可分為四個主要的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通過播放錄像和演示,歸納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第二環節,通過觀察對比,建立理想模型,歸納勻速圓周運動特征,類比勻速直線運動得出勻速圓周運動概念。
第三環節,以情景激疑引入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借助多媒體動畫,類比勻速直線運動得出線速度、角速度定義和公式。
第四環節,以學生活動為中心,針對幾個實際問題開展討論、探究、交流,深化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第一環節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創設情景]播放錄像:森林公園三環過山車的運動。
[提出問題]
1、請同學們說說過山車都做了哪些不同性質的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勻減速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圓周運動等)
2、什么條件下物體將做曲線運動?
[結論]當物體受到的合力與速度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引言]運動軌跡是圓的曲線運動叫做圓周運動,下面我們就從圓周運動開始學習如何對曲線運動進行研究。
第二環節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
(鐘表的時針、分針、秒針的圓周運動,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勻速轉動的,而過山車的圓周運動列車的速度大小是不斷變化的)
[提出問題]怎樣給勻速圓周運動下定義呢?(引導學生類比勻速直線運動定義勻速圓周運動)
[結論]質點在任何相同時間內,所通過的弧長都相等的圓周運動叫做勻速圓周運動。
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它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引言]我們如何對圓周運動進行研究呢?
第三環節線速度、角速度概念
[創設情景]地、月快慢之爭
地球:我繞太陽運動1秒走29.79千米,你繞我1秒才走1.02千米,你太慢了!
月亮:你一年才繞一圈,我28天就繞一圈,你才慢呢!
[結論]線速度定義:質點經過的圓弧長度s與所用時間t的比值,叫做圓周運動的線速度。
公式:單位:m/
[問題]速度是矢量,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方向是怎樣的?
[演示]
[結論]線速度方向:沿圓弧的切線方向
線速度表示圓周運動的瞬時速度,它是矢量;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方向是不斷改變的,所以勻速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勻速圓周運動中的“勻速”是“勻速率”的意思。
[情景]打開教室內的電風扇,變換不同的檔觀察它轉動的快慢。(引導學生認識要引入與線速度不同的、描述圓周運動轉動快慢的物理量)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八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反沖運動,能舉出幾個反沖運動的實例;
2、知道火箭的飛行原理和主要用途。
二、能力目標
1、結合實際例子,理解什么是反沖運動;
2、能結合動量守恒定律對反沖現象做出解釋;
3、進一步提高運用動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實驗,分析得到什么是反沖運動,培養學生善于從實驗中總結規律和熱心科學研究的興趣、勇于探索的品質。
2、通過介紹我國成功地研制和發射長征系列火箭的事實,結合我國古代對于火箭的發明和我國的現代火箭技術已跨入世界先進先烈,激發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1、知道什么是反沖。
2、應用動量守恒定律正確處理噴氣式飛機、火箭一類問題。
如何應用動量守恒定律分析、解決反沖運動。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總結歸納得到什么是反沖運動。
2、結合實例運用動量守恒定律解釋反沖運動。
反沖小車、玻璃棒、氣球、酒精、反沖塑料瓶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演示]拿一個氣球,給它充足氣,然后松手,觀察現象。
[學生描述現象]釋放氣球后,氣球內的氣體向后噴出,氣球向相反的方向飛出。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類似于氣球這樣的運動很多,本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種。
(一)反沖運動 火箭
1、教師分析氣球所做的運動
給氣球內吹足氣,捏緊出氣孔,此時氣球和其中的氣體作為一個整體處于靜止狀態。松開出氣孔時,氣球中的氣體向后噴出,氣體具有能量,此時氣體和氣球之間產生相互作用,氣球就向前沖出。
2、學生舉例:你能舉出哪些物體的運動類似于氣球所作的運動?
學生:節日燃放的禮花。噴氣式飛機。反擊式水輪機。火箭等做的運動。
3、同學們概括一下上述運動的特點,教師結合學生的敘述總結得到:
4、分析氣球。火箭等所做的反沖運動,得到:
在反沖現象中,系統所受的合外力一般不為零;
但是反沖運動中如果屬于內力遠大于外力的情況,可以認為反沖運動中系統動量守恒。
(二)學生課堂用自己的裝置演示反沖運動。
1、學生做準備:拿出自己的在課下所做的反沖運動演示裝置。
2、學生代表介紹實驗裝置,并演示。
學生甲:
裝置:在玻璃板上放一輛小車,小車上用透明膠帶粘中一塊浸有酒精的棉花。
實驗做法:點燃浸有酒精的棉花,管中的酒精蒸氣將橡皮塞沖出,同時看到小車沿相反方向運動。
學生乙:
裝置:二個空摩絲瓶,在它們的底部用大號縫衣針各鉆一個小洞,這樣做成二個簡易的火箭筒,在鐵支架的立柱端裝上頂軸,在放置臂的兩側各裝一只箭筒,再把旋轉系統放在頂軸上,往火箭筒內各注入約4 ml的酒精,并在火箭筒下方的棉球上注入少量酒精。點燃酒精棉球,片刻火箭筒內的酒精蒸氣從尾孔中噴出,并被點燃,這時可以看到火箭旋轉起來。
學生丙:用可樂瓶做一個水火箭,方法是用一段吸管和透明膠帶在瓶上固定一個導向管,瓶口塞一橡皮塞,在橡皮塞上鉆一孔,在塞上固定一只自行車車胎上的進氣閥門,并在氣門芯內裝上小橡皮管,在瓶中先注入約1/3體積的水,用橡皮塞把瓶口塞嚴,將尼龍線穿過可樂瓶上的導向管,使線的一端拴在門的上框上,另一端拴在板凳腿上,要使線拉直,將瓶的進氣閥與打氣筒相接,向筒內打氣到一定程度時,瓶塞脫開,水從瓶口噴出,瓶向反方向飛去。
過渡引言:同學們通過自己設計的實驗裝置得到并演示了什么是反沖運動,那么反沖運動在實際生活中有什么應用呢?下邊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
(三)反沖運動的應用和防止
1、學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
2、學生回答反沖運動應用和防止的實例。
學生:反沖有廣泛的應用:灌溉噴水器、反擊式水輪機、噴氣式飛機、火箭等都是反沖的重要應用。
學生:用槍射擊時,要用肩部抵住槍身,這是防止或減少反沖影響的實例。
3、用多媒體展示學生所舉例子。
4、要求學生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物理情景對幾個物理過程中反
沖的應用和防止做出解釋說明:
①對于灌溉噴水器,
當水從彎管的噴嘴噴出時,彎管因反沖而旋轉,可以自動地改變噴水的方向。
②對于反擊式水輪機:當水從轉輪的葉片中流出時,轉軸由于反沖而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
③對于噴氣式飛機和火箭,它們靠尾部噴出氣流的反沖作用而獲得很大的速度。
④用槍射擊時,子彈向前飛去槍身向后發生反沖,槍身的反沖會影響射擊的準確性,所以用步槍時我們要把槍身抵在肩部,以減少反沖的影響。
教師:通過我們對幾個實例的分析,明確了反沖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時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看待事物時我們要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
我們知道:反沖現象的一個重要應用是火箭,下邊我們一認識火箭:
(四)火箭:
1、演示:把一個廢舊白熾燈泡敲碎取出里面的一根細玻璃管,往細玻璃管裝由火柴刮下的藥粉,把細管放在支架上,用火柴或其他辦法給細管加熱。
現象:當管內的藥粉點燃時,生成的燃氣從細口迅速噴出,細管便向相反方向飛去。教師講述:上述裝置就是火箭的原理模型。
2、多媒體演示古代火箭,現代火箭的用途及多級火箭的工作過程,同時學生邊看邊閱讀課文。
3、用實物投影儀出示閱讀思考題:
①介紹一下我國古代的火箭。?
②現代的火箭與古代火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③現代火箭主要用途是什么?
④現代火箭為什么要采用多級結構?
4、學生解答上述問題:
①我國古代的火箭是這樣的:
在箭上扎一個火藥筒,火藥筒的前端是封閉的,火藥點燃后生成的燃氣以很大速度向后噴出,火箭由于反沖而向前運動。
②現代火箭與古代火箭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反沖現象來工作的。
但現代火箭較古代火箭結構復雜得多,現代火箭主要由殼體和燃料兩大部分組成,殼體是圓筒形的,前端是封閉的尖端,后端有尾噴管,燃料燃燒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從尾噴管迅速噴出,火箭就向前飛去。
③現代火箭主要用來發射探測儀器、常規彈頭或核彈頭,人造衛星或宇宙飛船,即利用火箭作為運載工具。
④在現代技術條件下,一級火箭的最終速度還達不到發射人造衛星所需要的速度,發射衛星時要使用多級火箭。
用cai課件展示多級火箭的工作過程:
多級火箭由章單級火箭組成,發射時先點燃第一級火箭,燃料用完工以后,空殼自動脫落,然后下一級火箭開始工作。
教師介紹:多級火箭能及時把空殼拋掉,使火箭的總質量減少,因而能夠達到很高的溫度,可用來完成洲際導彈,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的發射工作,但火箭的級數不是越多越好,級數越多,構造越復雜,工作的可靠性越差,目前多級火箭一般都是三級火箭。
那么火箭在燃料燃盡時所能獲得的最終速度與什么有關系呢?
5、出示下列問題:
[學生分析并解答]:
解:在火箭發射過程中,由于內力遠大于外力,所以動量守恒。
師生分析得到:燃料燃盡時火箭獲得的最終速度由噴氣速度及質量比m/m決定。
1、當物體的一部分以一定的速度離開物體時,剩余部分將獲得一個反向沖量而向相反方向運動,這種向相反方向的運動,通常叫做反沖運動。
2、對于反沖運動,所遵循的規律是動是守恒定律,在具體的計算中必須嚴格按動量守恒定律的解題步驟來進行。
3、反沖運動不僅存在于宏觀低速物體間,也存在于微觀高速物體。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九
(1)通過演示實驗認識加速度與質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關系。
(2)會用準確的文字敘述牛頓第二定律并掌握其數學表達式。
(3)通過加速度與質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關系,深刻理解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這一規律。
(4)認識加速度方向與合外力方向間的矢量關系,認識加速度與和外力間的瞬時對應關系。
(5)能初步運用運動學和牛頓第二定律的知識解決有關動力學問題。
通過演示實驗及數據處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實際問題的處理,培養良好的書面表達能力。
培養認真的科學態度,嚴謹、有序的思維習慣。
1、通過演示實驗,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研究力、質量和加速度三者間的關系:在質量不變的前題下,討論力和加速度的關系;在力不變的前題下,討論質量和加速度的關系。
3、進一步討論牛頓第二定律的確切含義:公式中的表示的是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力;公式中的和均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終相同,所以牛頓第二定律具有矢量性;物體在某時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決定,加速度將隨著合外力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
1、要確保做好演示實驗,在實驗中要注意交代清楚兩件事:只有在砝碼質量遠遠小于小車質量的前題下,小車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認為等于砝碼的重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證明);實驗中使用了替代法,即通過比較小車的位移來反映小車加速度的大小。
2、通過典型例題讓學生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確切含義。
3、讓學生利用學過的重力加速度和牛頓第二定律,讓學生重新認識出中所給公式。
牛頓第二定律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示例:
一、加速度、力和質量的關系
以上內容可根據學生情況,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本節書涉及到的演示實驗也可利用氣墊導軌和計算機,變為定量實驗。
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加速度定律)
1、實驗結論: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2、力的單位的規定:若規定:使質量為1kg的物體產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則公式中的=1。(這一點學生不易理解)
3、牛頓第二定律:
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