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在進行語文學習時研讀多數,在諸多文章中有很多細節處值得我們細細琢磨、深深品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空間美學興起的當代文化意蘊》閱讀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空間美學興起的當代文化意蘊》閱讀原文:
伴隨重大社會歷史轉型對文學藝術創作產生深廣的影響,生存空間的轉換必然給藝術家的藝術創造帶來新的體驗形式和表現樣態。
在原始社會,幻想空間構成文化空間的主要表現形式。當時,人的實踐改造能力低下,自然對人來說是一種未知的神秘力量,人類只能依靠神話的幻想來解釋世界,從而在文化中創造神話的幻想空間。幻想空間的藝術創造,表達了人類試圖征服空間、改造空間的強烈愿望。
在農耕時代,土地空間的人工開拓和種植使人類可以在相對固定的空間安居樂業,寧靜的大地與鄉村成為人最主要的空間生存形式,對自然空間的感受、認識和駕馭,成為文化空間的重要內容。前現代的古典空間意識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空間觀念之上,古典作家在有限的、寧靜的、非流動的自然空間場域中生存活動,他們的空間觀念與自然大地有著天然的內在聯系,具有濃厚的自然鄉土氣息。以自然空間體驗為基礎,人類建構起“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學理念及“情景合一”的文化詩學。因此,以山水田園詩為代表的藝術樣式在古典時代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展。
現代以來,人類的空間生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延拓展。人類憑借工業技術力量使主體征服改造空間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自然空間作為被主體征服的對象,成為確證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存在。主體力量的增強確立了強烈的主體意識,形成了空間主體化的主體空間體驗形式。在空間主體化的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超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文學藝術關注的最主要內容,藝術的敘事樣態也隨之變得更加復雜多樣。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化空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城市化空間帶給人新型的都市生存經驗,由此形成全球空間、都市空間、國家空間、日常生活空間等諸多現代性空間意識,這些空間意識滲入浸潤著藝術家的主體審美經驗及藝術創作理念,使文學藝術獲得一種現代的書寫視角及多樣的藝術形式。
后工業信息時代的空間技術化主要表現為空間的媒介化,媒介空間、虛擬空間成為人類感知空間的基本形式。媒介空間的生存形式打破了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自然世界與人工世界的界限,文學藝術的空間形式演化嬗變為虛擬變形的后現代景觀。
(節選自謝納《空間美學興起的當代文化意蘊》)
《空間美學興起的當代文化意蘊》閱讀題目: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一個時代的藝術家所創作作品的風格和內容,取決于其所處的生存空間。
B.原始社會中,人們利用幻想空間的藝術創造來表達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
C.對土地空間的感知和把握,構成了農耕時代文學創作的主要思想背景。
D.進入后工業社會以來,信息科技的空間技術應用改變了空間的基本形式。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結構先總后分,開頭先提出論點,主體部分再圍繞論點分階段展開論述。
B.文章以空間的轉換為立論基礎,論證了文學藝術創作會受空間的制約與影響。
C.第四段論述現代社會里人們的空間意識,體現了聯系的發展的理性思維特征。
D.作者把不同歷史時期作比較,意在說明空間意識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在不斷增強。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按照文章的觀點,作家必須要有現時的空間意識才能符合主流的創作趨勢。
B.“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體現了以自然空間體驗為基礎的“天人合一”理念。
C.進入現代以來,自然對人類空間意識的影響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漸趨削弱的。
D.人類生存空間的變化勢必會帶來文化空間的轉變,也會給藝術創作帶來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