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前景篇一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高校招生規模逐年增大,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因此高等院校不斷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質量、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近幾年高等院校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之一。
關鍵詞:高等學校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人才需求方(通常是企、事業)與人才提供方(主要是學校)經過協商,由人才提供方根據人才需求方提出的所需人才的數量、知識水平以及職業技能等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向人才需求方提供相應數量與質量人力資源的合約式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2004年教育部首次將訂單式培養作為全國高職高專的發展方向,明確提出高職院校要積極開展訂單式培養,建立產、學、研結合的長效機制。目前,訂單教育這一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已被大多數的高職院校所接受,并在全國各地廣泛興起。但是,目前高等學校本科教育關于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發展還處于嘗試階段,并沒有形成像高職高專院校的規模化發展體系。關于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由于國情的不同培養方式也各不相同,國外沒有“訂單式”這樣的稱呼或名稱,國外將其統稱為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德國的“雙元制”培養模式、美國合作教育模式、英國“三明治”教育模式、日本官產學結合教育模式等幾種形式。從我國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現狀來看,在借鑒了發達國家的人才培養模式經驗的同時也結合本國實際合理解決人力資源有效配置,降低了企業人力資源培養成本,解決學生就業,形成學生、學校、企業多贏的局面。
2、高等學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高校招生規模逐年增大,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除了畢業生人數供大于求外,高校以理論研究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是影響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因此高等院校不斷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質量、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近幾年高等院校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之一。所以本文通過吉林工商學院證券專業與國信證券公司合作定向人才培養的實踐過程,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實證性研究。
2.1 理論意義
高等學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對高等學校對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認識;有助于加快高等教育市場化進程;有助于重視培養人才的應用、創新等綜合能力。
2.2 現實意義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作為產學結合的辦學模式,它的產生現實意義重大。吉林工商學院目前正在進行各專業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實驗改革,因此本文擬以吉林工商學院第一個實現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證券專業為研究個案,積極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對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所起的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
3、高等學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的創新之處
高等學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創造了一種與社會零距離接軌的育人環境,創建了一種校企雙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實現雙贏的教育機制。首先,它將傳統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為校企一體化辦學,促使企業全過程參與到學生的培養中來,與高校共同培養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企業把學生當作自己的人力資源加以重點培養。其次,高等學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解決了培養與用人嚴重脫節的難題。再次,高等學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了學生專業技能,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吉林工商學院學生在校內三年的理論教學和專業技能實訓,為學生一年頂崗實習做好了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準備,學生在此后一年的頂崗實習中,不但學到了新的理論知識,而且鍛煉了自己的專業技能、實踐能力和專業業務水平。最后,高等學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可以不斷促進各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學院的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教材、學制安排都要適應企業和社會需求,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注重學以致用,改變傳統的以學校課堂為中心的做法,學院和企業全程參與到教育教學與學生培養過程中來,雙方共同制定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設置專業課程、整合教師資源。根據人才培養計劃,有些課程由企業派出專家和技術人員具體承擔。高校和企業的深化合作將不斷促進高等學校各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
為了更好的實現對高等學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首先應利用校企雙方教育資源共同培養人才,校企共同參與教學與人才質量考核,建立“雙師型”的師資教學隊伍;其次研究創建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特色專業的管理模式;再次,先通過專科一年試點成功后,將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由專科升級到本科專業,探討成立證券專業本科(3+1)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最后通過實證研究發現高等學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若干問題,進一步深化高等學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與建議,應用推廣到高等學校其他專業。
高等學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是在改革實踐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它明確以市場需求為目標、專一的教學內容、模塊化的教學體系、工學結合的教育方法,適應了市場對教育改革的要求,打破了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束縛,為企業培養了各類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滿足了市場的需求。通過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實現了從傳統教學體系到現代教學體系的轉變、提升學生專業及綜合能力素質、解決學生就業難等問題,利用校企合不斷提高學院在社會上的知名度,逐漸得到社會認可。
相關熱詞搜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前景篇二
;摘要:根據整合營銷理論構建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不僅是市場機制在高職教育中的具體體現,也意味著傳統教育模式向現代教育模式的轉變。“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要求把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分為兩個層次:以“4c”營銷觀念為指導思想的學院管理決策層和圍繞“訂單”開展一切教學活動的業務操作層。
關鍵詞:整合營銷;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
營銷學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認為,企業所有部門為滿足顧客需求而共同工作時,其結果就是整合營銷。這一理論的核心在于強調整體內部各種要素之間的關聯性,要求它們協調統一,并指向既定戰略目標。其具體表現可概括為“4c”營銷觀念,即消費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溝通(communication)。它強化了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的營銷組合。由此可見,整合營銷的基本思想,是以顧客需求為中心,變單向訴求和灌輸為雙向溝通,樹立產品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建立長期關系,達到消費者和廠家的雙贏。
高職院校的營銷理念經歷了從“生產”時代到“推銷”時代的轉變過程。以前,由于高等教育資源相對稀缺,學校不需要營銷。現在,學校開始重視推銷工作,一方面學校注意向學生家長推銷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條件和教學水平;另一方面,也開始主動出擊,說服用人單位接收自己的畢業生,由此進入了“推銷”時代。但就目前情況看,高等職業院校向社會提供的產品結構和質量并沒有真正達到顧客滿意,如果不改變這種以產定銷的運作模式,勢必會使整個社會的人才供需結構嚴重失衡。隨著市場機制在高職教育領域的不斷完善,職業院校的整合營銷時代已經到來。依據整合營銷理論,實施“訂單式”教育,是構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選擇。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高職院校與用人單位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簽訂用人合同,通過工學交替方式分別在學校和用人單位進行教學與實踐,學生畢業后直接到用人單位就業的一種產學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可概括為:(1)校企雙方簽訂用人及人才培養協議;(2)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3)利用校企雙方的教育資源,共同進行人才培養;(4)針對崗位(群)要求進行實踐能力培養;(5)企業參與人才質量評估;(6)企業按照協議約定,落實學生就業。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是整合營銷思想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具體體現,是對傳統辦學思維的顛覆。據此,我們構建出如下“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模型(見下圖)。
這一模型將學校決策部門推向了生產管理者的位置,并使其與消費者建立了直接的聯系,這不僅是市場機制在高職教育中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意味著傳統教育模式向現代教育模式的轉變。這一模型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學校的運作機制應當按市場要求進行改革,其二是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必須適應社會所提供的就業崗位。根據這一模型,可以把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是以“4c”為指導思想的學院管理決策層,第二層是圍繞“訂單”開展一切教學活動的業務操作層。
(一)戰略管理層
swot分析(1)優勢: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而應用型人才是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人才類型,是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近幾年,這種被稱為高級“藍領”的技能型人才非常緊缺。另外,高職院校擁有一定規模的實驗實習設施,積累了豐富的專業教學經驗,擁有一支操作能力較強的專業教師隊伍,這對應用型人才培養來說都是得天獨厚的條件。(2)劣勢:高職院校在學歷層次上不占優勢,與普通高校的專科相比,一方面存在專升本的劣勢,另一方面還存在品牌劣勢。應當承認,近幾年高職院校發展較快,不少高職院校是由中專升格形成的,辦學條件、辦學經驗和管理水平不能很好地適應辦學需要。(3)機會: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民營經濟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等,為高職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市場和就業空間。同時,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越來越被跨國公司所重視,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上升。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一批國家級實驗室正落戶于職業院校。另外,企業的用人觀念也在發生變化,許多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為了降低用人成本正在向專科生傾斜。(4)挑戰:由于社會的進步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畢業生就業市場總體上已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化,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的需求更加多樣化,要求越來越高,這對高職教育無疑是一種挑戰。在今后幾年內,高中生生源大幅度下降,職業院校之間的競爭必然是激烈的。隨著國家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高職院校最終要走向市場,學校的企業化運作勢在必行。
產品研發學校的產品是什么?傳統教育觀念認為學生是學校的產品,但現代教育觀念卻認為學生是學校的顧客,學校向社會和學生提供的教育和培訓才是學校的產品。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過程中,必須認真對人才需求市場進行細分。要分析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情況,人口的變化情況,技術的進步情況,行業的變化情況,考生以及家長的擇業傾向、學校自身的現狀等,找準目標市場,在此基礎上改造和新設專業。學校可通過發放問卷的形式經常性地向學生及其家長征求意見,就現有專業和新開設專業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適應新時期培養操作型人才的需要。
資源配置辦學應講求經濟效益,新專業的開設要逐步引入成本管理理念,根據專業特點,對現有資源以及可以爭取到的社會資源進行整合。一方面要依據專業的關聯性建立盡可能通用的實訓室,另一方面在引進教師時也要堅持通才與專才相結合的原則。在圖書資料采購中,要堅持勤進少進的方法,這樣雖然貨幣成本有所增加,但能夠保持資料的新穎和使用價值。
促銷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和條件對新開專業進行宣傳,包括對優秀教師和精品課程的宣傳。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對學校的教學條件和教學成果進行展示,鼓勵教師建立個人網站,將科研成果和教學課件向校外傳播。系部和教研室要將自己的網站辦成集信息傳遞和專業推廣于一體的平臺,及時將本系部的亮點展現給學生和家長。
信息反饋對現有專業和新辦專業要從社會效益和自身效益兩個方面進行全面評估,及時淘汰劣勢專業。要建立畢業生跟蹤訪問制度,各系部、各專業應當定期舉行畢業生聯誼會,聘請優秀畢業生返校舉辦事跡報告會等活動。這樣,一方面可以借機宣傳學校,另一方面還可以收集到新專業開設及畢業生就業方面的信息。
(二)業務操作層
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管理體制按照“訂單式”人才培養的要求,對傳統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建立一整套從形式到內容保證“訂單”教育順利實施的管理體制。(1)由二級院系作為實踐教學基地的管理實體,實行“三級建制,二級管理,系為實體”。學校主要進行宏觀決策和管理,二級院系負責全部實踐教學活動的統籌和組織,教研室和實驗、實訓中心負責實踐教學基地的具體管理。(2)在學院二級院系中,除建立一般的實驗、實訓中心外,還要設立生產工廠和研究所。這些生產工廠、研究所與實驗、實訓中心共同組成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生產工廠接納學生和教師頂崗工作,研究所吸收教師和學生參與科研開發。(3)建立適應“訂單式”教育的教學管理體系。該管理體系由三個層次組成:一是學院學術委員會,主要對學校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方向、范圍等進行論證和指導;二是系級專業指導委員會,側重于對產學研合作教育項目的論證和指導,以及各個項目之間的協調和教學資源的統籌;三是項目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該項目的具體實施和管理。這種組織體系的特點是校企合一,信息溝通快速,能有效整合社會優質教育資源,是傳統的教學管理體系無法做到的。
建立一支“三師型”師資隊伍是實現高職“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高職教育就是就業教育。“訂單”使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與就業崗位直接掛鉤,是學校一切工作的主線。而持有教師資格證、專業資格證、職業指導資格證的“三師型”師資是實現高職院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保證。“三師型”教師應既能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又能指導專業實踐,還能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設計。這對現有高職院校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要從重點講授為什么、怎么辦等純理論問題轉變為重點講授怎么做、會不會做等實踐問題。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李樂鋒(1960—),男,山東高密人,山東商務職業學院副教授。
張永武(1969—),男,山東諸城人,山東商務職業學院講師。
相關熱詞搜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前景篇三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等研究方法,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進行分析,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高爾夫方向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和劣勢,機會和威脅進行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進一步研究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中的利弊,進一步優化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高爾夫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swot 分析
1 前言
自1984年,中山建造了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高爾夫球場開始,高爾夫運動迅速普及和發展,高爾夫運動也受到中國人的喜愛,但目前中國高爾夫市場人才緊缺,因此高爾夫方向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推廣與實踐,將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該模式中學校依托企業辦學,企業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達到企業、學校和學生三贏。
2 研究目的與意義
旨在讓更多人了解對高爾夫方向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并最終推進高爾夫專業的發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高校按照企業的要求對人才進行培養,高校與企業簽訂了人才培養協議,共同制定了人才培養方案,企業參與整個培訓過程,雙方在教學方面進行合作。通過學校和企業兩種教育環境,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畢業后,學生通過考試,直接被錄用到企業中就業。因此,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能通過校企合作,最大限度的保證人才不浪費,專業對口就業,人力資源更加合理的利用,對國家、學校、企業和學生都有利。
3 結果與分析
研究中以湖南省某應用型本科院校為調查對象,并隨機向300人發放了調查問卷,回收問卷300份,回收率是100%。其中有效問卷數是300份,有效回收率是1 00%。
3.1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高爾夫方向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與分析
3 .1.1高爾夫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本研究隨機抽取了300名調查對象,其中男性人數為170人,占總人數的56.7%,女性人數為130人,占總人數的43.3%。其中18-25歲的人數最多,人數為248人,占總人數的82.70/0,其次是26-35歲的人數,共30人,占總人數的10%,51歲以上的人數最少,人數僅有3人,占總人數的1%。
調查對象的學歷層次方面,本科層次人數最多,人數為244人,占總人數的81.3%,其次是專科人數為25人,占總人數的8.3%.碩士及以上人數為17人,占總人數的5.70/0,其中其他學歷層次人數為14人,占總人數的4.7%。
3.1.2對高爾夫的看法
通過調查得知,對高爾夫運動感興趣的人數最多,人數為96人,占總人數的32%,其次是對高爾夫運動非常感興趣的人數為86人,占總人數的28.7%,對高爾夫運動興趣一般的人數為70人,占總人數的23.3%,對高爾夫運動不感興趣的人數最少,人數為48人,占總人數的16%。由數據可知,對高爾夫感興趣的人數較多,對于一般和不感興趣的人可以開展一些高爾夫活動,提高他們的興趣,讓高爾夫運動更加大眾化。
從“對高爾夫的了解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對高爾夫了解的人數最多,人數為123人,占總人數的41%,了解程度一般的人數為73人,占總人數的24.3%,非常了解的人數為65,占總人數的21.7%,對高爾夫不了解的人數最少,人數為39,占總人數的13%。由數據可以大多數人對高爾夫有一定的了解,建議開展相關活動,提高大家對高爾夫的認知。
對“學習高爾夫運動家人的支持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有167人的家人會視經濟情況而定,占總人數的55.7%,最少的是不會支持為18人,占總人數的6%。由數據可知,學習高爾夫相對昂貴,一半以上的家人都要視經濟情況才能覺得是否支持學習高爾夫。
在研究過程中,對學校開展高爾夫球課程的參與意向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如果學校開展高爾夫課程,有241人會參加高爾夫球課程,占總人數的80.3%,僅有59人不會參加高爾夫球課程,占總人數的19.7%。由數據可知,如果學校開展高爾夫球課程,能極大的提高對高爾夫的認知。其中對“希望了解高爾夫的方式”的調查結果顯示,希望體驗練習場被選次數為214次,占總次數的31.9%.期待體驗室內高爾夫被選次數為225次,占總次數的33.5%,其次希望參觀高爾夫文化展被選次數為103次,占總次數的15.4%,希望參與高爾夫相關課程被選次數為86次,占總次數的12.8%,其他方式被選次數為43次,占總次數的6.4%。由數據可知,期望了解高爾夫的方式為體驗,而并非文字和圖片,大家希望通過體驗來更加深入了解高爾夫。
對“是否了解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查結果顯示,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了解的人數最多,為142人,占總人數的47.3%,非常了解的人數為67人,占總人數的22.3%,了解程度一般的人數為53人,占總人數的17.7%,不了解的人數為38人,占總人數的12.7%。由數據可知,近年來推行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多數人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有一定的了解,應該繼續推廣,讓更多的人了解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讓這種模式能更好的開展,有利于學校、企業和學生的三方合作。
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優點”的認知調查結果顯示,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最顯著的優點中, “專業對口,直接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的被選次數略高一點,為261人次,占人數的87%, “專業知識更強”被選次數為254人次,占人數的85%, “校企聯系緊密,就業幾率高”被選次數為236人次,占總人數的79%,專業領域內師資力量強被選次數為227人次,占人數的76%。由此可見,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各大優點得到了大部人的認可。
對“高爾夫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中最重要的部分”的調查結果顯示,被選次數最多的是就業包分配,被選次數230次,占總次數的76.7%,師資力量強被選次數31次,占總次數的10.3%,教學方式被選次數26次,占總次數的8.7%,其他被選次數13次,占總次數的4.3%。由數據可知,大家更看重就業包分配的問題,想要運行好高爾夫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需要保證就業的穩定,就業保證后,能給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減輕很大的壓力。
對“師資力量的滿意度”的調查結果顯示,對學校目前師資力量滿意度認為一般的人數最多,為117人,占總人數的39010,滿意的人數為97人,占總人數的32.3%,非常滿意的人數為46人,占總人數的15.3%,不滿意的人數為40人,占總人數的13.3%。由數據可知,學校還需要師資力量更強,盡量減少不滿意的人數,讓學生有更加好的環境學習。
3.2.1 s優勢分析
第一,校企合作,學校和企業通過調研確定所需人才數量,通過簽訂協議,培養專業性更強的人才,考試合格之后,可以直接到公司企業上班,學生畢業之后很快能找到工作,并且適應工作,達到人才最大化的合理分配,實現學校、企業和學生達到三方共贏。
第二,學校和企業用各自的教育資源和設施,共同實施人才培養計劃。師資力量更強,培養出的學生專業知識更強,專業領域內更加優秀,同時企業公司提供實習崗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的專業技術更強,更早的適應工作,讓專業性人才得到合理的分配,不造成人才的浪費。
3.2.2 w劣勢分析
首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在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中的運用并不夠成熟,還有許多局限性,需要各個方面的支持,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需要大量的資金供應,設施不夠完善,師資力量不夠強,沒用成熟的理論指導,容易給學生造成依賴性,由于企業公司的實際情況,有可能導致所需人才人數變動,導致部分訂單式培養出的人才沒有實習或工作機會,所以還需進一步完善。其次“訂單”學生也面臨一些問題:部分“訂單”學生進取心不足;“訂單”學生再深造相對較難;“訂單”學生就業適應性較弱。政府還為出臺更好的政策鼓勵“訂單”學生,使學校、企業公司和學生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容易出現問題。再加上學校師資力量不夠強大,沒用足夠的理論知識支撐,場地設施不夠完善等問題,容易導致“訂單”學生質量不夠,達不到預想目標,從而導致學校和企業公司之間的關系破裂,“訂單”學生就業困難。還有部分人群對于高昂的學費無力支持,由于對高爾夫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不熟悉,使校企合作產生問題,難以進行。
3.2.3 o機會分析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轉型是一個機會,也是一種挑戰。“訂單式”人才培養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人才,學校為了培養符合企業、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企業為了培養符合自己企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從這一點上來說,學校和企業有共同的目的,所以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機會,專業知識對口就業,大大提高了就業率和就業之后適應工作的能力。
3.2.4 t威脅分析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也是如此,需要政府的支持、健全的法律法規,企業的支持,學校的特色辦學和學生的積極性缺一不可。各地都在實施高爾夫方向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和競爭壓力也大,即使簽訂了協議,日后其他院校的專業人才更優秀,企業有可能也會將你替換,到時訂單式人才在返校學校將會很困難,從事其他行業又沒有專業的理論知識支撐,造成再就業困難。
4 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高爾夫方向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開展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首先,許多人對高爾夫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不了解,興趣也不高,想了解高爾夫的方法普遍是體驗打高爾夫球,而不是看或寫文化展和書面知識。其次,校企合作不夠緊密,師資力量不夠強大,場地設施不夠完善,沒有成熟的理論知識進行指導,給學生造成依賴性,縱使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優越性明顯,但由于條件過于苛刻,難以實行。最后,在高爾夫方向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中最重要的還是就業問題,大部分人關注的知識學習完之后的就業問題,確保就業,達到三方共贏。
4.2建議
首先,要大力宣傳高爾夫,讓大眾了解高爾夫,產生興趣,興趣是學習的開始,宣傳不僅僅是書面資料宣傳,應該更注重讓其體驗,唯有實際體驗之后才能產生興趣,而不是用枯燥的文字和圖片宣傳。等他們了解了高爾夫之后再講解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讓更多的人了解高爾夫方向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其次,通過swot的分析,需要校企之間的練習更加緊密,由企業出資,讓設施更加完善,師資力量更加強大,簽訂協議讓合格的學生就業,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學校、企業和學生三者之間的聯系,建議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給予支持。
最后,要保證學生的利益,讓他們的家長安心,家長能看到孩子能順利就業,就會全力支持孩子,學校保證能培養優秀的人才提供給企業公司,企業公司保證提供資金給學校培養優秀的人才,將人力資源最大化的施展。
參考文獻:
(2)2017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編號:17]b249。
作者簡介:1.喻瑜(1987~),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
2.黃自強(1997~),男,學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