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 政策落地,給教學帶來全新變革。老師們在這場變革中,積極探索減負提質的方法,從調整教學內容、優化作業設計,到創新教學方式,每一步都有深刻體會。可將這些感受轉化為文字,條理清晰地闡述對 “雙減” 的理解與實踐心得,并不容易。從政策解讀,到教學實踐中的問題與解決方法,該如何布局內容?要是正為撰寫心得發愁,不妨來看看這里,有雙減下的教學心得體會通用范文模板,提供實用框架,助力總結教學經驗。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可以來看一看。
雙減下的教學心得體會 篇1
還沒領略秋的風光,已匆匆入了冬,匆匆的可能不是時間,而是忙碌的我們。星星月亮還在值班,太陽還在夢中時,我們就要早起;夕陽西下,太陽忙著下班,星星月亮已到崗時,我們還在教室。終日勞作的我們,疲憊不堪。恰在此時,“雙減”政策猶如一縷陽光,照亮我們的心扉。“雙減”是一把讓基礎教育回歸本真的利器,減掉過多的“零食”,豐富正餐的質和量,讓孩子們成長的更健康。然而,如何在“雙減”的迷霧中突出重圍,成為了我們當下亟待解決的一道難題。恰逢此時,我鎮與三小共同承辦的“雙減”背景下“教學評”有效統一策略研討教研活動猶如一場及時雨,滋潤了我們的心田,讓教師們在迷惑之中茅塞頓開。
鎮安縣第三小學省級教學名師朱允芳老師為我們帶來的“‘雙減’,我們怎么做”的講座,為我們撥開了迷霧。朱老師在講座中,解讀了“雙減”的具體內容;如何進行“雙減”;如何參與“雙減”,讓我們對“雙減”政策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除了對“雙減”政策的解讀,朱老師著重向我們展示了鎮安縣三小在“雙減”教學中實施的一些具體措施:夯實教研,推進“雙減”生根;搞好培訓,提升教師能力;確保服務,落實“雙減”政策。其中,令人感觸最深的,莫屬富有童趣的作業設計,自己活力四射的社團活動了。朱老師通過多媒體向我們展示了學生們形式多樣的成品作業,一張張富有設計感的作業,讓學生在真正意義上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而不止是機械地死記硬背,一次次精彩紛呈的社團活動,發展了學生們的興趣愛好,開闊了學生的眼界,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以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為目的,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朱老師聲情并茂的演講,使人醍醐灌頂,讓人不禁陷入深思:該如何在課堂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學習效果最優化。
合影留念:此次活動中,讓我受益最深的或許就是:在匯報課的準備、上課、反思等環節中所感悟到的心得體會。在得知要上匯報課時,內心有些許忐忑不安,既興奮于能夠在活動中提升自我,又惶恐于和名師同講的壓力。但是,這樣的機會實屬難得,傾其全力去準備,便能從中汲取滋潤靈魂的甘露。
考慮再三,最終選擇了上過的舊課。在曾備過的英語課中,我認為這是自己最拿手的一節課,也自認為這是一節教學環節設計最好的一節,于是,便想從不斷的磨課當中尋找課堂中可能會出現的各類問題,從而提升自身在課堂中的掌控能力。在正式上課之前,進行了兩次磨課,果然,不同的班級,出現了不同的問題。在第一個班上課后,發現學生興趣不高,配合不夠,導致了整個課堂死板不活躍,于是,我便思考,如何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在改進了自身的課堂表現力后,在第二個班中又發現了不一樣的問題,整堂課的氣氛活躍,但是教學效果卻不顯著,于是,只能再次進行調整。
終于,到了活動日,我滿懷期待地站上了講臺,不慌不忙的完成了整堂課。然而,在課后,卻怎么也開心不起來,怎么說心中的感覺呢,就好像一碗飯吃飽了,卻吃得不開心,總感覺沒有達到心目中的課堂氛圍。懷著失望的心情,進入了王京老師的第二堂課,由于失誤,王京老師的課件出了問題,在鈴聲響了五分鐘后才進入課堂。然而,王老師卻沒有因為這些突發事故受到影響,依舊精神飽滿的進入了課堂,我想,這也許就是名師異于常人的強大的心理素質。課堂初始,孩子們并沒有進入狀態,老師提的問題聽不懂,課堂氛圍并不活躍,于是,心想:哎!原來名師上課,孩子們也不配合啊。可是,隨著王京老師適時的引導及極強的課堂把控能力,使課堂氣氛逐漸變得活躍,終于,在角色扮演的環節,孩子們給我們帶來了驚喜,整節課堂進入了高潮。孩子們猶如一只只蠶繭一般,在“養蠶人”的呵護下,經過蛻變,終于破繭成蝶,成為了最美的自己。
原來,自以為課堂設計還不錯的一節課,通過和名師課堂對比以后,才發現: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使我感觸最深的便是:名師的課堂不僅教會了學生知識,更注重的是學生能力的培養,而自己一直以來卻只是為了完成教案所設定的各個環節去完成一節課。我想:這也許就是名師之所以能成為名師的原因了。若有所思的我,在聽了教研室周小榮老師的講座后,恍然大悟。周老師主要為我們講解了逆向設計過程的思路,以及激發小學英語課堂活力的六要素:情與境,思與學,品與用。通過反思自己的課,結合周老師深入淺出的講座,便產生了一些想法:在“雙減”政策下該如何上好一節英語課。
一、創設情境:
教師是創設情境的主導者和調節控制者,通過設置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了解上課的內容,才能產生探究的欲望。整節課堂應由一條情境線和一條德育線串聯,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取知識與技能,在德育中提升思想道德認識。而一直以來,我卻沒有將情境由一條線串聯起來,將情境設置割裂成幾塊,影響了整堂課的完整性,在今后設計課堂時,應適時考慮,該如何用一條主線串聯起本課所要掌握的知識點,創設適當的情境將學生帶進課堂,從而達到“課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學效果。
二、激發興趣:
孔子曰:“好之者不如善之者,善之者不如樂知者”。由此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我們提高教學質量和激發學生潛力的關鍵,尤其是在“雙減”形勢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成為了重中之重。我發現:在英語課堂中融入音樂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的游戲,更能激發學生的激情,從而讓他們在愉悅中不知不覺得掌握所學的知識,從而,讓孩子們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那么,如何在課堂中設置合理的游戲,使課堂趣味盎然,讓學生學而不厭學便成為了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三、培養能力:
在小學階段,學習英語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必要的、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有效的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只有為學生營造恰當的氛圍,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不僅提升了課堂教學實效,也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曾經,我總幻想自己要成為一名多么有價值有能力的教師,卻忽略了最基礎的一點:該怎樣成為一名有價值有能力的教師,此刻,我的心中或許已經有了答案。我想:我將會在教育這場漫長的修行中,用心溫暖孩子們的心,用愛啟迪孩子們的愛,和他們互相成為彼此的光,照亮漫漫人生路。
雙減下的教學心得體會 篇2
“雙減”政策落地,很多人調侃拼爹時代正式到來。有網友表示,“拼爹”拼的不是家長的學歷、財力,而是家庭教育的理念、素養、水平和維護親子關系的能力。家庭教育實質是生活教育,核心是讓孩子成人。
首先要教孩子學會做人,再是學會生活,最后才能學會學習。“雙減”政策的指導思想是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家長因此要關注孩子心理健康,保障孩子的睡眠時間,加強體育運動,鼓勵孩子擁有藝術、體育類的興趣愛好。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也很重要。
厘清家庭、學校之間的關系和責任,孩子學科學習的事情,放心交給學校,家長則關注孩子的品德行為習慣,為孩子健康成長打下基礎。“雙減”后多出的課后時間如何安排?這需要家長更高質量的陪伴,游戲、運動、閱讀和交流等。
對待孩子要更有耐心,同時要提升自己與孩子相處的能力,不能動不動就起沖突。要重點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責任心、主動性、自制力和時間管理能力,這些都需要家長在平時的教育中培養滲透。
例如,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家庭作業要定時、快速、限時獨立完成,注意書面清潔程度等。還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生活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前提,生活習慣是學習習慣的基礎。在家中,要讓孩子參與家務,在學校,鼓勵孩子參加勞動;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這樣的勞動過程中,既鍛煉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又培養了孩子的責任心。最后,家長要和教師協同,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包括怎么復習、糾錯、總結歸納等,這些專業性問題,可以多向老師請教。
‘雙減、政策落地后,家長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了解孩子成長規律,提升家庭教育素養與能力,這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構成了教育的有機整體。
“雙減”政策讓家長角色回歸,從而也讓家長面對新一輪的挑戰。家長到底應該做什么、怎么做?給家長們三條建議:
一、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外力的推動,最終會達到從被動到主動、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大多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與優秀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例如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能有效促進思維的發展,而好的運動習慣則能有效促進注意力和專注力的提高。
又如優秀的勞動習慣能幫助孩子確立正確的三觀,培養責任感,提升獨立能力,而參與家庭生活的習慣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公民意識以及對家庭的責任感。
二、幫助孩子制訂學習計劃
建議家長和孩子將每個學期按不同的維度(如時間)分割成若干個學習階段,制訂相應計劃。一份好的學習計劃應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家長和孩子一起商量制訂完成,這樣不僅可以有效避免目標過高或過低的情況發生,也能促使家庭內部在學習問題上達成統一。
二是具體可操作的,如每天英語朗讀半小時,兩天完成數學練習一章節等,過程具體可操作,家長的監督也就更有效。三是必須寫有自我鼓勵和家長鼓勵的話語,彰顯孩子自己的決心,鼓勵孩子堅持前行。
三、全身心的陪伴將成為孩子制勝的法寶
“雙減”政策剛公布,武進區清英外國語學校三PYP班學生家長侯娜瞬間感覺到“松了口氣的竊喜”。她說,作為當代家長,處在“贏在起跑線”的大環境里,沒有堅定的內心,很容易被影響。而‘雙減’就像重啟開關一樣,強制暫停我們的焦慮和迷茫,給我們重新思考的機會,想想對于祖國和世界的未來,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作為“80后”家長,侯娜深深地感受到,處在瞬息萬變的科技時代,孩子們的未來變化不是父母所能夠掌控和想象的。他們更需要獨立的思想和時代主人翁的責任感,所以我們不能用我們的經歷來要求和培養我們的孩子。“雙減”之后,孩子的空余時間增加了,侯娜也說起了自己的打算——用以前忙于補習班的周末,和孩子一起運動、一起游戲親密親子關系;把以前充斥著補習班的“假期”變為真正的假期,在疫情結束后來一場實地丈量世界的旅行。
學習做個合格父母,父母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在對于孩子的教育方面很容易走入誤區,做出一些不正確的行為,影響孩子的發展。孩子們需要家長的支持,而不是打罵。無論工作多忙,家長下班后一定要關心孩子,詢問一下今天在班里新學了什么、有沒有交新的朋友等等。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多去鼓勵孩子,教會孩子克服困難。在孩子得到進步的時候,也要及時表揚,幫助孩子增加信心。
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盲目自大,也不至于自卑。家長和老師都是為了孩子好,應該彼此配合。比如老師布置的作業,家長不要隨便去質疑,要監督孩子按時完成。老師發布的注意和要求也要積極配合。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家長本身素質就很低,容易生氣、辱罵別人,那么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形成一些壞習慣。因此,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家長,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養,做孩子最好的榜樣。家長們要給孩子們蘋果可以砸到頭上的時間;給孩子們可以仰望星空的經歷;給國家和學校讓教育回歸本質的機會。家長和學校各司其職,家長全身心地陪伴孩子的成長,這也將成為孩子們應對未來制勝的法寶。
雙減下的教學心得體會 篇3
一、簡潔導入環節
本環節主要包括:故事導入、情境導入、復習導入、動畫導入、聲音導入等等。無論什么樣的導入環節,都是為了激發學生興趣,將學生的思維瞬間抓進課堂。朱雷云曾說:“新課堂的導入,提倡學生來主持,老師拿著“火把”,待學生把預學中準備好的“干柴”往講臺上一放,師生共同進入燃燒狀態。老師的作用就是控制點火的時機、點火的方式、點燃的部位、燃燒的程度,要讓學生自己去‘燒’。那種‘燃燒老師,照亮學生’的行為并不受新課堂歡迎。”所以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能夠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迅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二、自主學習環節
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輕松愉快地學習,使他們的心靈由于勞動創造充滿著快樂,這正是數學自主學習教學課堂模式尊重生命的人本精神的呼喚。它通過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
三、合作探究環節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間應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動的關系。但在小組活動中經常會出現不友好、不傾聽、不分享的現象,這會影響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學困生由于還沒有養成預習新課的習慣,獨立思考能力較差,在新知識的探討中,往往沒有主動地參與合作學習;而學優生由于基礎較好,反應快,為了小組得分,往往不顧學困生是否已經明白,就匆匆結束小組合作學習。因此達不到共同進步的目標。合作探究學習有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張揚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努力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把握好教師的引導地位。只有將要求和問題設置的清晰有條理,才能讓學生明白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在合作過程中,如果學生遇到了困難,教師應適時地給予指導。
2、分工明確。將每個小組誰干什么分好工,才能盡量避免小組合作中不愉快、不和諧的現象。教師應在課堂上經常培養學生良好合作的關系。
3、促進合作習慣的養成。我們要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一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整組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述說,尊重別人的意見,積極參與,學會思考。
四、提升訓練環節
練習題的最大作用就是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教師所教授的知識,它是提高學生數學思維和解題能力的一種手段。對數學教師來講,輕松、有效的反饋離不開精妙的練習設計。好的練習設計對教師實施有效反饋起到了輔助作用。
五、梳理總結環節
新課結束后,教師根據教學實際和教學內容,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把握問題的關鍵,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對所授內容總結回顧,做一個提綱挈領、言簡意賅的小結,然后根據教學內容,將所學內容進行深化或拓廣,以擴大學生的認知視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所學知識得到及時提煉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