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課異構,宛如教育舞臺上的多元變奏。相同課程與教學內容,因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習慣差異,以及授課環境的別樣,演繹出截然不同的課堂畫卷。進程或舒緩或緊湊,結構或精巧或大氣,師生互動或熱烈或深沉,授課方式多元,教學效果亦各有千秋。它恰似一面鏡子,映射出教育的豐富性與無限可能,為教學創新注入活力源泉。 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數學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簡報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簡報1
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土壤,為了充分調動我校數學教師積極投身于教學改革,切實提高教學教研水平,本學期教研月組內磨課階段,數學組開展了同課異構教研活動。
倪華平和馬萍兩位組內青年骨干教師就《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分別進行了課堂教學展示,兩位教師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研讀,結合學生學情,精心設計了課堂教學。
兩節課從引入到探究再到練習,都有很多共同之處。課堂的整體把握都很好,都比較注重數學思想的體現。馬老師的課堂比較嚴謹,關注學生的思維方法、思維習慣的培養。倪老師的課堂比較活躍,關注課堂文化的滲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兩位老師對多媒體的運用都比較嫻熟,整合的比較到位。
兩位老師對課堂細節的處理還有點改進的地方,比如,課堂的探究似乎并沒真正激發學生的思維,課堂的文化滲透也只是蜻蜓點水,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想要教好學生,就必須有更豐富的知識儲備。所以教師的'知識儲備一定要優于學生。教師也要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進行學習,增加自己桶里的水,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
課后組內教師對這兩節課進行評課,發表各自的看法,提出改進的意見,盡量找到上好這一節課的最佳模式。
“江平視野闊,風正好揚帆”。學無止境,教藝無涯。我校數學組老師們正滿懷希望,積極進取,團結合作,以扎實的業務功底,逐漸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育教學風格。
數學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簡報2
9月26日下午,我校在觀摩教室開展了小學數學組的“同課異構”教研活動,課題是《認識射線,直線和角》。由倪灑灑和趙麗娜兩位老師執教,并邀請了合肥市名師陳家敏老師前來聽評指導。
倪灑灑以短視頻導入,學生從夜晚五彩斑斕的燈光中感知射線的特點,課堂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應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地演繹了線段延伸的過程,巧設游戲,學生在游戲中學到了知識,也活躍了課堂氛圍,最后倪老師提出對同學們人生、學習和做事的期望,寓德育于數學教學中。
趙麗娜關注知識前后的銜接,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教學設計層次清晰,循序漸進、環環相扣。課堂中要求學生先在腦海里想象線段到射線再到直線的變化過程以及特點,再動手畫一畫,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課堂容量雖大,但趙老師處理得當,有的`放矢。最后趙老師勉勵學生:學習要向射線一樣學無止境。
兩節課后,陳家敏對兩位老師的課進行了點評。本節課是概念性課,重點是認識圖形的特點,兩位老師重點把握得非常準確。本節課難點是如何理解“無線長”,突破難點時可以借助圖片讓學生去想象,操作,交流。設計教學環節時,要注重“大環節,低結構”,并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評價主體多元化。
此次“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為我校教師創造了互相學習、交流研討的機會,在互相學習和借鑒中共同發展。
數學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簡報3
為了優化幼兒園課堂教學,提升幼兒教師專業化水平,3月9日上午,裕安區“國培計劃(20xx)”——鄉村幼兒園教師保教能力提升項目在蘇埠鎮中心幼兒園拉開帷幕。裕安區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汪幫勝、教導主任黃孝玉,蘇埠鎮中心校校長王立平以及蘇埠、石板沖、韓擺渡等鄉鎮50余名幼兒園教師參加了本次同課異構教研觀摩活動。
本次“同課異構”課題為幼兒園大班數學活動《相鄰數》,獻課老師分別是金馬幼兒園王禮秀、蘇埠鎮中心幼兒園郭南南。
兩位老師根據幼兒自身特點,準確把握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各具特色的教學構想、自制教具、教學方式,面對一群嘰嘰喳喳的孩子,巧引妙導,循循善誘,在孩子們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基礎上,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課堂教學之后,裕安區教師進修學校李開兵主任組織開展教學研討。執教老師從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達成度、教學環節的設計、課堂教學的組織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
來自六安市紅鳴名師工作室的任毅偉園長對本次同課異構活動做精彩的評點。她從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的嚴謹性、幼兒活動過程中自主操作的'重要性、幼兒數學學習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等方面為參加活動的幼兒老師提供了學習、研究的方向。
裕安區教師進修學校汪幫勝校長作培訓總結。他從幼兒園“小學化”問題切入,對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作了具體要求,事例充足,既提出希望,也提供了方法。
蘇埠鎮中心學校王立平校長重點闡述了教師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學前教育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意義,希望全體老師能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為幼兒教育的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本次培訓,為廣大教師搭建了一個暢談教學思想、交流教學設計、展示教學風格的平臺。
數學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簡報4
高效的課堂效果是“雙減”政策背景下提質減負的關鍵,我們要在形式多樣的數學教學探討和教研活動中取長補短、群策群力,努力提升教學技能,提高教學質量。為全面落實“雙減”工作要求,貫徹課堂變革理念,11月4日下午,廬山市第一小學數學組在教務處的指導下組織開展課堂觀摩活動——同課異構。
全體數學老師參與到此次同課異構活動中,一起觀摩了周晴老師和白芳群老師執教的《認識鐘表》。
《認識鐘表》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
第一堂課,周晴老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認識鐘表、撥整時,由感性到理性。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老師出示三個表示不同時刻的鐘面,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后達成共識:這三個表示不同時刻的鐘面的分針都指著12.引導學生總結出當分針指向12時,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的認讀方法。
第二堂課,白芳群老師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課一開始老師說這節課我們要認識一位新朋友,通過一個小謎語猜猜新朋友是誰,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并巧妙地過渡到鐘面的認識,圍繞“鐘面上有什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鐘面,學生交流發現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對鐘面及時針、分針的認識。
兩位老師都注重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源于生活,他們在教學本課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生活中找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此對數學產生興趣和親切感。利用真實、具體的生活場景,鞏固認識整時的方法,也使孩子感受到時間和生活緊密相連。比如出示小明上午9時在看書,晚上9時在睡覺,同一個時刻卻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兩個9時。這樣既聯系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兩位老師雖然上的同一個數學內容,但完全展示了兩種不同的教學風格。周晴老師教學思路清晰、教態自然。給學生充分時間去觀察、操作、探索,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周老師還設置了有趣的游戲環節,加深對鐘表知識的認識。課堂有序,學生發言積極正確,鼓勵性的語言不斷。
白老師敢于放手,學生有寬松的想象空間,還給學生充分時間去觀察、操作、探索,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注重學生板演,再集中講解示范,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差異,倡導合作學習。白老師還會多問幾個“為什么?”讓學生用“因為……所以……”來描述時間,讓學生在語言表達中認識時間。白老師還巧妙處理教學中的突發事情,及時解答學生疑問,課堂盡顯童真童趣。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
精彩的觀摩活動讓在場老師們收獲滿滿,讓老師們真切地感受到“雙減”之下如何向課堂要質量,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真正的發展。
教務處組織全體數學老師聽課、評課,大家共同學習,集體評議,攜手共進。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關鍵。“雙減”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次教研活動讓大家在思考與收獲中砥礪前行,推動“雙減”理念進一步落地落實。
數學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簡報5
大風起兮云飛揚,同課異構兮志昂揚。“雙減”背景下,為促進數學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充分發揮工作室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20xx年9月29日,仁壽縣小數工作室在仁壽縣文縝小學開展了“同課異構”數學教研活動。活動由小數工作室張良副校長主持,教研中心小學數學教研員、小學數學工作室全體成員及文縝小學全體數學教師參加了此次活動。
活動伊始,文縝小學劉亞利執教《分數的初步認識》。劉老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由分月餅的活動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劉老師還巧妙的設計教學活動,通過“我會折”“我會說”“我會做”“我會思”等系列活動,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真正的主人。
小數工作室余娟老師同課異構《分數的初步認識》。余老師由談話引入新課,引導學生從數的產生、數的意義、數的讀寫來研究分數。她提倡“書上有的,老師就不教”,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并完成學習單,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余娟老師特別重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憑什么”,培養學生的質疑、思考能力,為學生架設起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梁。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文縝小學數學老師及小數工作室成員各抒己見,從課標到教材、從理念到方法、從教師到學生、從課前預習到課后作業、從掌握知識到培養能力、從養成習慣到獲得方法、再到學生的終身發展等各個方面展開了評課與研討,并提出了許多思考和建議。
工作室余娟老師以《“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創新設計》為主題,進行了專題講座。余老師從作業創新設計必須目標明確,具有針對性、必須關注學生差異,注重均衡性、必須形式多樣,注重趣味性三方面展開交流,讓老師們明白“雙減”背景下如何布置作業更科學合理,如何布置作業才能達到減負提質的目的。
在專家答疑環節,現場聽課的老師們向工作室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如何組織低年級學生討論、PPT是否應該注意精美、不同年級對PPT的具體要求、教雙班數學的老師如何才能高效改錯并做好二次批改、數學課上如何將問題提得不繁瑣且具有趣味性等問題。
小數工作室主持人彭英老師指出:PPT是教學的輔助工具,以樸實為主,應選擇性使用;小組討論要從低年級入手,有分組,有中心發言人。要給每個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有效的`表達和交流;有效提問的前提是精讀教材、精備學情、精心預設,再根據課堂生成進行追問,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研中心小學數學教研員楊昌權老師針對小組合作提出了4個問題:教學中,你思考了多少?你實踐了多少?你總結了多少?你創新了多少?他還指出:問題是教學的心臟,老師要根據“教什么、為什么教、怎么教”來設計有價值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質疑、釋疑的學習活動中積累經驗,形成素養。
教研中心程莉老師對本次教研活動做了總結,對本次“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老師們以本次"同課異構活動"為契機,牢牢抓住優質數學課堂教學的幾個準則,認真組織課堂教學,注重學生思維的延伸,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滲透數學理念。
此次“同課異構”活動,對于提高老師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促進自身專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小數工作室將繼續發揮示范、引領、輻射作用,為整合教育教學資源,推進小學數學教育的均衡發展而努力。
數學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簡報6
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夯實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城區二中數學教研組在本周一上午開展了九年級數學“同課異構”公開課教學活動。
課前兩位老師做了充分準備,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達成教學目標。兩節課,老師們激情飛揚,諄諄善誘,適時點撥;學生們認真聽講,合作交流,積極發言,營造了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
“重引導”, 白永霞老師在課堂上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通過多媒體演示、實物圖例等活動設計調動學生積極性,給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啟發學生通過猜想、實驗、討論,分析出圓的切線判定定理,并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本節所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重探索”, “探索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王波老師結合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及認知水平,充分體現“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思想。引導學生將文字語言結合圖形語言轉化為幾何語言,并且對圓的切線判定定理進行了詳細具體的探討,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氣氛熱烈,充分展示了數學課堂的魅力。
這次同課異構是提升數學學科教學水平的新起點。在此次觀課議課活動中,老師們都紛紛表示,要認真對待不同的意見和建議,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借鑒、應用好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