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課異構模式別具特色。同一課程內容,因教師風格等不同而差異顯著。課堂進程、結構等各有千秋。它激發教師創新,展現多元教學。學生也能領略不同風采。這種模式豐富教學資源,促進教學進步。為教育帶來活力,推動師生共同成長,打造更加精彩的課堂。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簡報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簡報1
為了推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努力打造高效課堂,黃州區陶店小學數學教研組積極開展“同課異構”教研活動。
為響應此次活動,陶店小學四年級數學教研組率先領跑實踐。3月10日,四年級數學教研組易君老師帶頭開展示范教學活動,同年級方滿老師和杜蕾老師緊隨其后,也積極參與此次教學活動,充分展現了新時代女性教師的教育風采。
易君老師注重對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從學生們熟悉的植樹活動入手,引導學生探索交流乘法運算中的相關定律。在教學過程中,易君老師始終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理念,以自己扎實的教學能力充分讓學生們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整堂課結構完整流暢,教學設計新穎獨特,重難點突出,學生理解深刻,掌握情況良好。
方滿老師注重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在有限的條件下,提前準備了充分的題目條,引導學生分析主體問題中有用和無用信息的篩選,既豐富了本次課程內容,又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充分探討、積極發言,主動探究氛圍濃厚,自主掌握情況良好。
杜蕾老師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本次教學活動中,杜蕾老師將教學重難點隱藏在題目中,以闖關的形式帶領同學們一步步掌握教學內容。在認真講授課程的同時,也對學生的知識素養和課堂表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與表揚,極大增強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在四年級數學教研組的影響下,三年級的伍甜老師也積極參與到此次教研活動中來。在授課過程中,伍甜老師耐心細致的引導學生們回顧了筆算除法的注意事項,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開展教學。伍甜老師以自己獨特的個人魅力及簡潔明朗的教學設計,使學生迅速而又準確的掌握課程的重難點,并留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自主展示學習成果。
在每次授課結束后,老師們便立即展開了熱烈的評課,積極反饋聽課感受及建議。評課環節,老師們各抒己見,更多的是好評,但也都發表了自己中肯的建議,四位老師都虛心接受各位老師的寶貴建議,通過一節課的聽課評課使大家共同成長。
本次同課異構教研活動,老師們精益求精,在聽評課過程中不斷地豐富自己的課堂內容及形式,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全情投入到課堂中來,本次活動使每位老師都受益匪淺。今后陶店小學將更多地開展此類教學教研活動,豐富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使學生學有所得,老師教有所長。
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簡報2
同放智慧光芒,構出精彩課堂。俗話說“人因思而進,教因研而精”,為了促進青年教師成長,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樂山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于11月15日、11月17日開展了藝術綜合組“同課異構”微型課競賽活動。
信息科技學科鄧佳琨老師帶領大家在scratch的奇妙世界感受了梅花別樣的“凌寒獨自開”。鄧佳琨老師以詩詞引入,帶學生走入了“凌寒獨自開”的畫面。通過繪制一片花瓣,到變成一朵梅花,再到實現不同大小形態的落筆生花,鄧佳琨老師講解細致,過程清晰,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層層遞進,將新舊知識融合,以信息思維為核心,貼近自然,注重實際操作與美感的培養,給學生美的體驗。
廖歡老師由食物樣式的靠墊激趣導入,學生通過交談、視覺感知,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感受到靠墊基本形狀以及它的作用。本課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欣賞過程中產生學習需要,在對比、討論中展開學習,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感受“設計”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層層遞進的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靠墊的藝術性和實用性,激發學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任舟老師在多姿多彩的靠墊這節課中讓學生感受靠墊在裝點生活、美化環境中的作用。通過觀察和探究,了解對稱紋樣的規律,學習運用對稱的方法設計美觀大方的靠墊,美化生活。體會靠墊的實用性、裝飾性和藝術性,感受其傳達的文化藝術氣息。設計美觀的靠墊,表達對生活的美好感受。周子路老師圍繞著“多姿多彩的靠墊”這一課,通過自制教具突破本課中利用“中心對稱圖案”進行紋樣設計的重難點。讓學生輕松掌握設計中心對稱紋樣的方法,并制作出屬于自己的多姿多彩的靠墊,提升了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科學組劉祺祺和楊駿麗兩位老師由觸電事故為切入點,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探索物體導電性的相關知識。楊駿麗老師以生活中發生觸電事故時應該怎樣施救的問題引發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物品的導電情況的猜想,然后設計制作檢測裝置進行驗證,揭示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借助驗電球驗證人體是導體,強調如遇觸電事故切不可盲目施救,最后拓展知識導體和絕緣體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劉祺祺老師由視頻導入,引發學生對物體導電情況的猜想,隨后聯系簡單電路設計制作檢測裝置進行驗證,明確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進一步優化檢測裝置證實人體是導體,整個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導體和絕緣體在某些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音樂組張海琳、刁婭和戴宇航三位老師在美妙的旋律中帶大家感受了一場奇幻的音樂之旅。張海琳老師以描述一個印象最深的夢切入課題,初聽歌曲后,帶領學生通過打拍子的方式感受八六拍的強弱規律,整個教學過程中張老師還十分注重樂理知識的滲透。教唱歌曲環節,注重學生歌唱的音色要輕柔,并在歌唱教學中加入肢體動作,反復將動作貫穿于歌曲的演唱中,張海琳老師還引導學生借助絲巾的甩和擺來表現音樂形象,讓學生感受到了音樂帶來的別樣的美。戴宇航老師以每個人都有過甜美的夢境導入,讓學生伴隨他彈奏的琴聲用心去感受作者描繪的夢境,從整體到局部層層遞進地引導學生感受和學習歌曲,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學習了歌曲,順勢講解了其中蘊含的樂理知識,他的課堂環節安排流暢合理。刁婭老師在課堂伊始播放音樂旋律,讓學生閉眼聆聽和感受作者描繪的奇幻夢境,隨后刁老師帶領學生逐步聆聽了歌曲的情緒、節拍,采用打節拍的方式帶領學生感受八六拍的強弱規律,通過樂段樂句的對比聆聽、旋律分析走向、哼唱等手段,使歌曲的音樂風格得到充分詮釋,給學生帶來了不一樣的音樂之旅。
“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是思想的火花碰撞,也是靈感的集中體現,同中求異,異彩紛呈;異中求同,共同提高,讓智慧在思維碰撞中升華。”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相信本次“同課異構”微型課競賽活動為老師提供一個相互學習、相互啟發的有力平臺。在今后的教學道路上,老師們將繼續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共赴下一場美妙之旅。
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簡報3
為踐行思維型教學理論,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促進教師之間的互助提升,鄭州一中教育集團紫荊中學數學教研組舉行了同課異構活動,由鄧強,徐騰飛,杜麗娜三位老師分別進行了《三角形中的內角和定理》的同課異構,11月16日下午,全體數學老師在釘釘舉行線上教研活動。
首先是教學設計,三位老師各有特色,異彩紛呈。
鄧強老師的教學設計精巧,流程清晰,重點突出。注重學生思維品質訓練,側重學生能力培養,充分展現出青年教師個人教學魅力。
徐騰飛老師教學注重新舊知識貫通融合,教學過程精準把握設疑方向,教學延伸充分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教學總結及時有效又升華技能方法。
杜麗娜老師通過復習舊知識導入,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立足教材,對三角形外角的概念進行了準確深入的分析講解,課堂駕馭能力高超,令人印象深刻。
其次是精彩評課環節,鄧西云老師對三位老師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三位老師教學支架充足,教學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同時又給予了中肯的建議,建議老師們要更注重領會教材意圖、深入解析教材例題,緊抓教材概念,突出本質特征,避免教材示例復雜化。馮劍老師特別強調教學過程中雖可依靠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效率,但也要讓教學落地生根,教學內容應依據學情展開,真正提升學生的能力,讓知識技能、思想方法、核心素養齊頭并進。
最后,教務主任徐偉老師做總結性發言:鼓勵數學組新老師多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多聽多看、多參與教研活動,在不斷嘗試中逐步完善、穩步提升、形成風格、彰顯特色。
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簡報4
按照學校的部署,語文教科室于周二下午在三號樓一樓會議室舉行了同課異構專題教研活動。王紅、張霞兩位老師分布開設了高一群文閱讀課堂教學的觀摩課和示范課,同課異構。市教科院語文教研員張敬軍老師應邀親臨現場,全程參與了聽評課并對教學、教研工作給出了指導性建議,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王紅和張霞老師的課是高一新教材群文閱讀課堂教學同課異構。這兩節均以《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等兩篇寫景散文為閱讀文本,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分別從問題探究、層層深入和精讀文本、自主發現等不同角度完成了形散神聚、情景交融等散文特點和寫景手法的目標學習,是對群文閱讀課堂教學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市教科院張老師對這兩堂課進行了精彩點評,分別指出了兩堂課值得借鑒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張凱、劉輝、解甜甜、霍慧禎等多位老師都進行了評課。大家經過熱烈討論,一致認為在教學設計上學生的主體地位應更加突出,學習目標應更有針對性,課堂應更注重調動學生學的興趣,引導其主動探究。
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簡報5
教研活動的開展是教師互相切磋學習的搖籃;是幼兒園開展教學研究、研討、交流教學經驗的陣地;是幼兒教師共同成長的橋梁和紐帶。
20xx年12月16日下午,東城幼兒園全體小班組數學教師就數學游戲和數學操作活動中的問題開展了專題教研活動。
美女教師們分享的游戲形式多樣,有手指游戲、音樂游戲、戶外游戲。把小班的點數、數的形成活動融入到日常游戲中,寓教于樂!
在幼兒園數學教育中,教師為幼兒提供的材料是否適宜,直接關系到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對材料探索與操作的結果,也直接影響到教育目標的實現。那么,如何選擇、設計適宜的幼兒數學操作活動材料呢?
賀艷艷老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經驗分析了數學活動中操作材料的'使用和注意事項。
首先,教師要給孩子們準備豐富的多種多樣的能滿足幼兒好奇心和認知興趣的操作材料。
其次,教師引導孩子學習按要求拿取、擺放和操作活動材料、學會基本的數學操作活動技能、能聽清楚操作語進行操作。
最后,教師怎樣指導操作活動并讓幼兒敘述結果、學習有條理地擺放、整理活動材料等。
最后,連艷娜園長從材料的準備、操作過程和操作結束時的注意事項進行總結,對我們平時的工作給予了肯定,同時也給我們數學組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要求!
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簡報6
為切實加強智慧課堂教學研究,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幫助科任教師更為合理地進行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流程的設計,教學媒體使用,深入研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近日,西關小學舉行數學組同課異構教研活動。
在活動中,每個年級至少2名數學教師參加同課異構,其中優勝者參加學校的優質課競賽活動。
馬洪霞執教的是六年級數學《倒數的認識》第一課時。馬老師的課前鋪墊細致入微,她用倒影的漢字和圖片引入新知,這種形象示意法讓學生對倒數有了直觀的認識。為了使學生深入了解倒數的意義,馬老師引導學生舉了大量分數的例子,并通過觀察、計算等方法使學生明確“互為倒數的兩個數的乘積是1.倒數的兩個數把分子和分母顛倒位置”。鞏固環節的習題緊扣重點,教師關注了學困生,進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馬美紅執教的也是六年級數學《倒數的認識》第一課時。馬老師精心設計了一組算式,讓學生通過計算發現積的規律,此時她并沒有急于總結歸納出倒數的概念,而是給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讓他們觀察算式、結果,并思考有什么發現,通過師生一系列的互動問答,讓學生發現互為倒數的數有何特點,然后出示了概念,接著讓學生討論倒數的求法。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能很好地掌握倒數的知識,也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
丁麗萍執教的是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第一課時。丁老師從出示生活中常見物品的圖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出發,讓學生初步形成概念的表象,為下一步充分感受和體驗噸打下堅實的根底。練習環節教師主動尋找數學知識與生活情景有機聯系的切入點,靈活地開展教學,使枯燥的數學問題生活化,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馬蘭英執教的也是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第一課時。馬老師緊緊圍繞生活是數學的源泉這一原則,大量運用了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讓學生借由生活中的例子感受噸、認識噸、運用噸,這不僅幫助學生深刻地建立了噸的概念,也使他們深切地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課堂上教師幽默的語言使學生精神放松,思維活躍,不僅加深了對知識點的記憶,也使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到無比的樂趣。
馬光程執教的是一年級數學《減法的意義》,馬老師在整堂課的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形象的學習材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他采用創設情景,觀察發現等方法,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研討,幫助學生掌握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
楊子君執教的也是一年級數學《減法的意義》。楊老師的練習設計多樣、層次分明、鞏固有效,在練習中,楊老師通過涂一涂、說一說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練習,由易到難,從認識規律,發現規律,應用規律到創造規律,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得到了鞏固。精心設計每個練習,有針對性、鞏固性和實效性,給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很好地體現了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成為整堂課的主體。
張志云老師執教的是二年級數學《認識線段》。張老師本節課注重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同學們利用自己在課堂中的實際操作,能直觀形象地感觸到知識的來源。在熟悉線段這一抽象的概念時,老師先示范操作,再放手讓同學們自己操作,讓同學們在拉線操作的過程中體會線段的特征,同時,教師帶領學生尋找身邊的線段,摸一摸,指一指,說一說等活動的開展,有助于讓同學們將數學與生活實物進行聯系。
“同課異構”活動的開展,不僅讓老師們看到同一內容的不同處理方式,更主要的是為我們提供了思考的機會和探究的空間,使我們經歷比較、反思、研討的過程,思維在交流中碰撞,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優勢互補,相互切磋和共同提高的目的,有效地促進了教師專業化成長。老師們通過這次活動受益匪淺,大家能在這樣的互動中進行比較,在比較中積極反思,在反思中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