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老殘游記讀后感篇一
文章中老殘的性格特征和思想表現皆是作者劉鶚對于當前政治形式的真實思想的表現,劉鶚從洋務派與改良派的角度,把自己的政治觀點訴諸文學,以小說這一形式表現出來一面暴露了滿清官場的極端腐朽黑暗及各種社會病態一面又對封建最高統治者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幻想;一面不滿于帝國主義的貪婪,但一由于對它的侵略本性缺乏應有的認識,一面又美化帝國主義的文明;一面對善良的人們所遭受的剝削壓迫寄予同情,一面又對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恐怖萬分,進而攻擊辱罵,這正是對舊的失望而又看不到新的前途的思想反映。
的確,對于當時的社會情況,不少文人志士都急著用各種方法來幫助國家和人民擺脫困境,正因如此,才有一批批好的文章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劉鶚的思想猶如鶴立雞群般突出,我們從書中可以看出他復雜的創作心態,正如《自敘》所言:“吾人生今之時,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國之感情,有社會之感情,有種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鴻都百煉生所以有《老殘游記》之作也。”
老殘游記讀后感篇二
百無聊賴之中,一氣看完了《老殘游記》,記點文字,算是留個記號。
清末劉鶚的《老殘游記》被魯迅先生評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內容豐富,意蘊深邃,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劉鶚(1857——1909),安鐵云,筆名洪都百煉生,清末江蘇丹徒人。他留心歐美科學,希望國家富強,曾經參與整治黃河和修建鐵路的工作。后來義和團事起,他賤賣太倉米來賑濟災民,被清廷逮捕,充軍新疆而死。《老殘游記》全書共20回,作品通過搖串鈴的江湖醫生老殘在山東行醫時的所見所聞,暴露了當時官場的丑聞。在作品《自敘》中他說:“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他深刻地認識到封建社會“棋局已殘”的現實,為了“補殘”,作者從批判現實鮮為人知的現象“清官尤可恨”入手,以挽救垂死的封建主義制度。
小說以老殘(實即作者)的見聞為線索,描寫了晚清各種社會現象,尤其是對于所謂的清官,進行了無情的揭露,我認為他們實際上是酷吏。小說結構比較松散,但有些片斷寫得相當成功。而且《老殘游記》的語言清新流暢、富有韻味。魯迅說它“敘景狀物,時有可觀”。作者寫景的特點是自然、逼真,有鮮明的層次和色彩。可以作為優美的散文來讀。
我以為其文如能斷章,被選入初中語文課本的《絕唱》自不必細說,另有申子平往見桃花山訪劉仁甫時,路居玙姑處所聞所感也是極盡描摹功夫。由于歷史的局限,該部分有一些攻擊義和團和辛亥革命黨人的議論,甚至還夾雜一些宣揚迷信的內容,我們可以對此予以鑒別和拋棄。瑕不掩瑜,更價值處,該部分敘述在平陰境內居然有虎存焉,于我心旌不止,看來,人是毀人高手,更是居毀壞自然之大功。
記下繪形繪聲之段,以資閑余細品:
黃龍子移了兩張小長幾,摘下一張琴,一張瑟來。玙姑也移了三張凳子,讓子平坐了一張。彼此調了一調弦,同黃龍各坐了一張凳子。弦己調好,玙姑與黃龍商酌了兩句,就彈起來了,初起不過輕挑漫剔,聲響悠柔。一段以后,散泛相錯,其聲清脆,兩段以后,吟揉漸多。那瑟之勾挑,夾縫中與琴之綽注相應,粗聽若彈琴鼓瑟,各自為調,細聽則如珠鳥一雙,此唱彼和,問來答往。四五段以后,吟揉漸少,雜以批拂、蒼蒼涼涼,磊磊落落,下指甚重,聲韻繁興。六七八段,間以曼衍,愈轉愈清,其調愈逸。
子平本會彈十幾調琴,所以聽得入綴;因為瑟是未曾聽過,格外留神。那知瑟的妙用,也在左手,看他右手發聲之后,那左手進退揉顫,其余音也就隨著猗猗靡靡,真是聞所未聞。初聽還在算計他的指法、調頭,既而便耳中有音,目中無指。久之,耳目俱無,覺得自己的身體,飄飄蕩蕩,如隨長風,浮沉于云霞之際。久之又久,心身懼忘,如醉如夢。于恍惚杳冥之中,錚钅從數聲,琴瑟俱息,乃通見聞,人亦警覺,欠身而起,說道:“此曲妙到極處!小子也曾學彈過兩年,見過許多高手。從前聽過孫琴秋先生彈琴,有《漢宮秋》一曲,似為絕非凡響,與世俗的不同。不想今日得聞此曲,又高出孫君《漢宮秋》數倍,請教叫什么曲名?有譜沒有?”玙姑道:“此曲名叫《海水天風》之曲,是從來沒有譜的。不但此曲為塵世所無,即此彈法亦山中古調,非外人所知。你們所彈的皆是一人之曲,如兩人同彈此曲,則彼此宮商皆合而為一。如彼宮,此亦必宮;彼商,此亦必商,斷不敢為羽為徵。即使三四人同鼓,也是這樣,實是同奏,并非合奏。我們所彈的曲子,一人彈與兩人彈,迥乎不同。一人彈的,名‘自成之曲’;兩人彈,則為‘合成之曲’。所以此宮彼商,彼角此羽,相協而不相同。圣人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就是這個道理。‘和’之一字,后人誤會久矣。”
扈姑遂從襟底取出一枝角來,光彩奪目,如元玉一般,先緩緩的吹起。原來這角上面有個吹孔,旁邊有六七個小孔,手指可以按放,亦復有宮商徵羽,不似巡街兵吹的海螺只是“嗚嗚”價叫。聽那角聲,吹得嗚咽頓挫,其聲悲壯。當時玲姑已將箜篌取在膝上,將弦調好,聽那角聲的節奏。勝姑將小鈴取出,左手撳了四個,右手撳了三個,亦凝神看著扈姑。只見扈姑角聲一闋將終,勝姑便將兩手七鈴同時取起,商商價亂搖。鈴起之時,玙姑已將箜篌舉起,蒼蒼涼涼,緊鉤漫摘,連批帶拂。鈴聲已止,箜篌丁東斷續,與角聲相和,如狂風吹沙,屋瓦欲震。那七個鈴便不一起都響,亦復參差錯落,應機赴節。
這時黃龍子隱幾仰天,撮唇齊口,發嘯相和。爾時,喉聲,角聲,弦聲,鈴聲,俱分辨不出。耳中但聽得風聲,水聲,人馬蹙踏聲,旌旗熠耀聲,干戈擊軋聲,金鼓薄伐聲。約有半小時,黃龍舉起磐擊子來,在磐上鏗鏗鏘鏘的亂擊,協律諧聲,乘虛蹈隙。其時箜篌漸稀,角聲漸低,惟余清磐,錚钅從未已。少息,勝姑起立,兩手筆直,亂鈴再搖,眾樂皆息。子平起立拱手道:“有勞諸位,感戴之至。”眾人俱道:“見笑了。”子平道:“請教這曲叫什么名頭,何以頗有殺伐之聲?”黃龍道:“這曲叫《枯桑引》又名《胡馬嘶風曲》,乃軍陣樂也。凡箜篌所奏,無和平之音,多半凄清悲壯;其至急者,可令人泣下。”
老殘游記讀后感篇三
作者劉鶚,字鐵云,號洪都百煉生,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但自幼受到西方文化、近代科學的影響,精通醫學、數學、水利工程、音律等,博學多才。小說以老殘的見聞為線索,描寫了晚清各種社會現象,尤其是對于所謂的清官,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小說滲透了濃重的佛教思想,解脫、放下、自在,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慈悲救世的佛教精神。從行醫救人、姑子逸云關于“住世出世”的許多言談,環翠的最終去向,及續集中老殘夢游陰間等多個章節都有集中體現。小說對音樂、景色、心理等描寫都非常精彩動人,魯迅說它“敘景狀物,時有可觀”。胡適在《老殘游記。序》中提到:“最擅長的是描寫的技術,無論寫人寫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語濫調,總想熔鑄新詞,作實地的描畫。在這一點上,這部書可算是前無古人了。”
小說中出現的幾個女性頗具亮點,都是集美貌、才藝、智慧、修養于一身的優秀女性形象,她們是男性眼中的藝術上登峰造極的表演者;可以是談古論經博學多識不亞于男子的紅顏知己;是對佛教思想領悟透徹、在出世入世中游刃有余的獨立女子;是相夫教子恩惠賢德的大家閨秀。小玉、玙姑、逸云、德夫人等完全不同于其他古代文學作品中封建社會里“三從四德”對男人的依附或從屬,或糾纏在感情世界里不能自拔的女子形象。個個德才兼備,有膽有識,且具有異于同時代人的獨立精神和覺醒意識。從作者的男性視角來看,作者對這些女子的態度是欣賞、欽敬、尊重,贊嘆的,具有極強的平等意識,其實也寄托了自古到今男性社會里或者說是知識分子層面男人對女性形象完美的期望。這一點,即使在今天,也同樣極具時代性和代表性(笑)。
一、專才“小玉”。小玉說書有多好呢:“別人的好說的出,白妞的好人說不出。別人的好處人學的會,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小玉的相貌不過中人之姿“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睛如“秋水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臉那坐在遠遠強角子里的人,都覺著小玉看見我了”。聽小玉說書會怎樣呢:只覺入耳有說不出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她的演唱技藝之高:他于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轉之后,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陡然一落,又極力騁于千回百轉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此后越唱越低,越低越細,那聲音漸漸聽不見…約兩三分之久,這一出忽又揚起,如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亂散,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究其小玉特色由來:什么西皮、二簧、梆子腔一聽就會,又把南方昆曲、小曲、種種腔調都裝在大鼓書里面。好一個博采眾家之長,善融會貫通,技藝登峰造極出神入化的女藝人,金口一開迷倒眾生。這是從觀眾視角看偶像,可看不可及的“夢中情人”。
二、聰敏智慧的玙姑。書中第九回、第十回用子平之眼描出了一個多才多藝、能言善辯、有思想的女子形象。這是個“口頰只見若帶喜笑,眉眼之間又頗似振矜”的女子,通音律、會彈琴、懂茶道,解人意、飽讀詩書、對時事有著獨特理解、對儒釋道有著精準闡釋,可以說經論理,“幸見姑娘如對名師”,尤其論“理”“欲”,美人與子平握手一段尤為精彩:請問先生,這個時候,比你少年在書房里,貴業師握住你手撲作教刑的時候何如?“這樣亦師亦友的紅顏知己世間難尋,讓人”肅然起敬“,可遠觀不可褻玩焉。
坦率潑辣通佛理的逸云。在續集第三回里出現了一個斗姥宮的姑子逸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又風雅又活潑“,在逸云和德夫人臥談的內容涉及逸云的情愛觀、對佛理的初禪與變通。她對三爺的熾烈情感到分手前柔腸百轉的心理剖析真是率真可愛,對出世入世的理解參透了佛理,與”精神上有戒律形骸上無戒律“有異曲同工之妙,是老殘眼中”曲高和寡“之人。她能干、灑脫、伶俐,悟道修行,并影響和指引環翠最終的歸宿。書中逸云引用《維摩詰經》中‘天女散花’之典故,和《金剛經》”無人相無我相“,‘世間萬事皆壞在有人相我相’之語。這個人物表達了作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和對人生終極境界的向往。于男性視角來說,這樣的女性無異于人生的精神導師吧。
四、夫唱婦隨、有德有慧的的德夫人。卻說這德夫人寬懷大度,對逸云欣賞疼愛有加,以至于生了收逸云做偏房的打算:”世間哪有這樣好的一個文武雙全的女人?若把他弄來做個幫手,白日料理家務,晚上等下談禪;他若肯嫁給慧生,我就不要他認嫡庶,姊妹稱呼我也是心甘的“。書中只字未提慧生對逸云的評價,倒是這夫人替夫君主動安排納妾,根本無嫉妒之意,只有相惜之感,把世間好女子收入府中共同侍奉夫君。后通過對逸云的試探、深談,到最后逸云對德夫人的開解,”‘德’為萬教根基,種子有德,再從德里生出慧來,沒有一個不成功的“”夫唱婦隨“等言論,促使夫人認逸云為師父,如此德夫人倒也可無冒犯和沖撞佛門中人之憂,最終各得其所,功德圓滿。若從男性視角來看,這樣的夫人豈止是知書達理,簡直是舊時代男性心理代言人,可心的解語花、肚里蛔蟲,男人完全不擔心”茶杯們“磕磕碰碰,倒是一派理想世界的和諧融樂。
老殘游記讀后感篇四
手搖串鈴,身披破棉袍,奔走于江湖中,小說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個頗具有俠風道骨的赤腳郎中。老殘,本名鐵英,因喜歡懶殘和尚煨芋的故事,故號補殘。因作者和時代的緣故,小說不免有一股迂腐氣,但對于老殘這樣一個人,我是很喜歡,他為人做事極為瀟灑隨性,既有綠林好漢的劫富濟貧,又有竹林七賢的淡泊寧靜,輕名利,重情義。讓我想起了帶著面具,手持佩劍在空中劃出“z”的佐羅,還有小時候犯花癡的對象紅葉大盜。
小說被賦予的時代是晚清時期,也就是作者生活的年代。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作者吳研人鳥瞰晚清社會,作者看到的無非是三樣東西:蛇蟲鼠蟻,豺狼虎豹,魑魅魍魎。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牛鬼神蛇充斥著社會的各個角落,劉鶚在這群烏合中順手把清官這一類人物揪了出來,自古以來,寫昏官庸官的多,清官一直是被膜拜的對象,譬如說包公,鐵面無私的虛擬形象滿足了多少年來人們對父母官的幻想,而小說中老殘卻說(清官)“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則一府傷,撫一省則一省殘,宰天下則天下死”,原因是“他總覺得天下人都是小人,只他一個人是君子”,所以容易剛愎自用,濫施刑罰。在這些清官的血腥統治下,百姓只能忍氣吞聲,含著眼淚還夸“清官”,“好官”,所以大凡酷吏的政治外頭都是好看的。小說以玉賢,剛弼兩個清官為例,引出兩段冤殘案,剛弼所掌的魏家冤案后因老殘等人的介入,得以真相大白,最后幾節讀來酣暢淋漓,大快人心。這清官之禍不免讓人想到商鞅,李斯一派的法家人物,在任時功績熠熠,可最后商鞅被車裂,李斯被腰斬。清官酷吏的道路以目,庸官昏官的盜賊猖狂,究竟哪一個是百姓最為懼怕的,我們不得而知。現在有的官員更懂得兼容并包,一方面拿著房地產老板的鈔票,一方面逼得拆遷戶跳樓自焚。身為公務員卻踐踏法律道德,殊不知這是脫了鞋抽自己的臉,還讓別人聞臭。在封建專制的社會,清官禍國殃民的例子不勝枚舉,但其實無論是清官還是昏官,都不過是帝王的兇器,款式不同,其殺傷力卻是相同的,可以說,只要存在極權專制的社會,清官就會變了味,這一點在近代中國得到了證實。
小說成書于新舊社會之交,所以書中竟有阿修羅,福爾摩斯之類的詞,在一本古體書中出現,讀起來有點好笑。當時___傳入中國,書中還有一段最宗教的論述,很有意思,“凡道總分兩層,一個叫道面子,一個叫道里子,道里子是相同的,道面子就各有分別了”,“惟儒教公到極處,佛道兩教,就有了偏心,唯恐后人不崇奉他的教,所以說許多天堂地獄的話來嚇唬人”。至于西洋教,都是流血成河。作者之所以有這樣的觀點,是因為他自己所信奉的是儒家的太谷教。書中對女性的描述少了些大男子主義,戲子白妞,黑妞的演奏生動自然,聽她唱戲時,“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不服帖,三萬六千個毛孔,想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住在深山的玙姑,出口驚奇,頗有林下風范。被迫淪為妓_的翠環,老殘不僅給她贖了身,還納為小妾。
老殘游記讀后感篇五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很棒的書——《老殘游記》,這本書是取原著里的精粹而著,比起原著更容易理解,情節也更緊湊明快,所以我很喜歡這本書。
《老殘游記》,一聽名字就應該知道,這是一名叫老殘的人旅游時所寫的東西。本書作者劉鶚,字鐵云,筆名洪都百煉先生,清末江蘇丹徒人。他很喜歡科學,一心希望國家富強,但他那些謀求革新的主張,并不能被當時頑固的守舊派接受,最后受誣陷,流放新疆而死,書里的主人公老殘,就是劉鶚的化身。其實,《老殘游記》并不全算游記,他是通過描寫酷吏的主要政績,暴露出清代末年政治的黑暗與殘暴,表現出民間生活的慘痛。
在這本書里,老殘是以醫生的身份出現的,總是搖著一串銅鈴滿街逛,遇見不公事,就上去打抱不平、為民申冤。老殘的第一站就是山東的蓬萊山,老殘也是在此地出的名。他走到一處地方,有個大戶,姓黃名叫瑞和,得了一種怪病渾身潰瘍,每年都要犯幾次病,誰也治不好,那日,老殘正好搖著銅鈴經過此地,說自己能治,說這是大禹傳下來的方子,別的都不管用,黃家半信半疑,就勉強答應試試,結果,還真的藥到病除,一直都沒再潰瘍,老殘的醫術就此傳開。
他接著開始云游四海,遇到了玉賢和剛圣慕兩位“清官”,辦案從來雷厲風行,但生性殘忍,采用嚴刑峻法,冤枉了不少良民,剛圣慕還危害兩條人命,有的當地老百姓膽大,就給老殘說說這酷吏的暴行,有的怕招禍上身,就什么也不敢說,老殘也是心里著急卻什么也不能做,只得干著急。后來老殘還幫助了一位婦女翠環,因為黃河鬧水災,她的家園被淹沒了,被淪為妓女,后經老殘相助,逃出了火坑,隨老殘回江南。
我很喜歡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當時社會政治的實況,以及清末那些酷吏“清官”斂財害命的所作所為,這些“清官”描邊以清廉為名,實際上卻用血腥手段統治和欺壓人民。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很值得一讀。
老殘游記讀后感篇六
今天看老殘游記,讀到老殘拿了藥水去救人,看看頭上的題目,想必人是被救了,就打算翻過去幾頁看下一回,不料下一回就是老殘續集了,就不打算看了。
這是本好書,淡淡的科技色彩雜列在其中,使之比起其它的明清小說來,清新異常。
如果不是1920年之后我國文化翻天覆地的一種改革方式,我國的知識分子可能不會像今天這樣子。
大部分是“有知識無文化”,而成為老殘這樣的人。老殘是一個熱愛科技的人,而且不辭辛苦,愿意身體力行。
老殘游記讀后感篇七
最近好象有點懶,只是草草地讀幾頁書,有時連字都沒認清,就過去了。可還是一股子熱情地在那里讀。沒辦法,在這個世界上,書這個朋友不想拋棄我,盡管我多么地一廂情愿。
書中所謂與姑和黃龍子的一段大論,還是讓人耳目一新的:有道,有儒,有佛,很開人耳目。只是世人看世事,只看到了問題的方一個面,忽略了另一方面,好了壞了,興了衰了,吉了兇了,死了生了,多了一個做夢的好由頭。心靜了,什么事情看淡了,就什么也沒了。
美中不足的是,狗尾續貂,劉鄂先生在續集里又加了陰司一游的話頭,勸人向善的初衷令人敬佩,只是那十殿閻王總讓覺得象光頭上帶的假發,多少令人有假的一種感覺,前腳還信誓旦旦地說儒學的門面大,而佛道總拿出些鬼神來嚇唬人,言尤在耳,后面就弄出磨人的石磨來,好不可笑。
書中那個可恨的玉太守和剛弼官長,還是給我的警示作用最大,一片“好心”,多少壞事,一個拿民命換官,一個拿民命顯智。“你們都是小人,就我一個正人君子。”不走群眾路線,往往走上歷史的反動,成了孤家寡人。太剛,太柔,都不是處世良方。
老殘游記讀后感篇八
《老殘游記》是晚清譴責小說的代表作。它被稱為“晚清四部譴責小說”什么之中的一個。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歡迎品鑒!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很棒的書——《老殘游記》,這本書是取原著里的精粹而著,比起原著更容易理解,情節也更緊湊明快,所以我很喜歡這本書。
《老殘游記》,一聽名字就應當明白,這是一名叫老殘的人旅游時所寫的東西。本書作者劉鶚,字鐵云,筆名洪都百煉先生,清末江蘇丹徒人。他很喜歡科學,一心期望國家富強,但他那些謀求革新的主張,并不能被當時頑固的守舊派理解,最終受誣陷,流放新疆而死,書里的主人公老殘,就是劉鶚的化身。其實,《老殘游記》并不全算游記,他是經過描述酷吏的主要政績,暴露出清代末年政治的黑暗與殘暴,表現出民間生活的慘痛。
在這本書里,老殘是以醫生的身份出現的,總是搖著一串銅鈴滿街逛,遇見不公事,就上去打抱不平、為民申冤。老殘的第一站就是山東的蓬萊山,老殘也是在此地出的名。他走到一處地方,有個大戶,姓黃名叫瑞和,得了一種怪病渾身潰瘍,每年都要犯幾次病,誰也治不好,那日,老殘正好搖著銅鈴經過此地,說自我能治,說這是大禹傳下來的方子,別的都不管用,黃家半信半疑,就勉強答應試試,結果,還真的藥到病除,一向都沒再潰瘍,老殘的醫術就此傳開。
他之后開始云游四海,遇到了玉賢和剛圣慕兩位“清官”,辦案從來雷厲風行,但生性殘忍,采用嚴刑峻法,冤枉了不少良民,剛圣慕還危害兩條人命,有的當地老百姓膽大,就給老殘說說這酷吏的暴行,有的怕招禍上身,就什么也不敢說,老殘也是心里著急卻什么也不能做,只得干著急。之后老殘還幫忙了一位婦女翠環,因為黃河鬧水災,她的家園被淹沒了,被淪為妓女,后經老殘相助,逃出了火坑,隨老殘回江南。
我很喜歡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當時社會政治的實況,以及清末那些酷吏“清官”斂財害命的所作所為,這些“清官”描邊以清廉為名,實際上卻用血腥手段統治和欺壓人民。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很值得一讀。
剛剛讀完了《老殘游記》,老實說我以前對一些譴責小說是不大感興趣的,也沒有認真去看過一部。我會選擇它,是因為以前經常聽到人談論它吧。不過當我看完它的自敘,我就知道我的選擇是正確的,它一定是一本能吸引我的小說。那自敘太有文采、太有藝術性,且邏輯性極強,由嬰兒墮地時的哭泣,引寫靈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再寫到由于自己感情極深,哭泣愈痛這個原因,于是寫了《老殘游記》。
《老殘游記》是清末四大著名譴責小說之一,里面塑造了兩個“清官”形象。玉賢是個不要錢的“清官”,辦案十分盡力,手段也十分毒辣。先頭還辦了幾個強盜,后來給強盜摸著他的脾氣,反倒被強盜利用,做了強盜的兵器。(五回)“玉太尊所辦的人,大約十分中有九分半是良民,半分是這些小盜。若論那些大盜,無論頭目人物,就是他們的羽翼,也不作興有一個被玉太尊捉著的。”(七回)即使玉大人知道某人是冤枉的,也不能放了他,要“斬草除根”,以防他們不甘心,將來誤了玉大人的前程。剛弼也是個“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但他辦案全憑主觀武斷,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刻畫了玉賢、剛弼這兩個不要錢的“清官”丑惡嘴臉,揭露了他們剛愎自用、視民如賊、慘無人道的酷吏本質。
另外,在《老殘游記》里面使我感觸比較深的是玙姑、黃龍子與申子平的談論,他們不僅說到佛經,還說到阿修羅。黃龍說,有一位尊者,比上帝和阿修羅還要了得的,阿修羅與上帝是平等之國,而勢力尊者在他們之上。這里邊還談及儒家的“無極”和“太極”,還有日心說。由此可見,作者不僅非常了解中西方文化,上知天文,還對上帝和阿修羅的關系作出獨特的理解,我很喜歡那個說法,很獨特,新穎,而且很貼切。勢力尊者,還隱喻勢力的力量和對人的吸引力,隱射出人們為了追求更高的勢力,可以不擇手段,由此出現腐敗,黑暗的官場,出現了許多另類“清官”。
在續集里面作者描寫一段陰間的場景,從阿修羅這樣的西方文化轉到了陰陽間的中國文化,這應該是作者在思想上的一大改變吧。我并不喜歡用陰陽界來描寫故事,因為我并不相信和世上有鬼。不過在這里面,我認為作者只是用它作為背景來寫自己的觀點。里面說到(八回)人身性上分善惡兩根,都是歷一劫增長幾倍的。若善根發動,一世里立住了腳,下一世便長幾倍,歷世既多,以致成就了圣賢仙佛。惡根亦然,歷一世長幾倍。由此說出善惡的重大區別,對于惡人一定要重重懲罰,否則會害很多人。這是一種新鮮的善惡論,也體現了作者的創新。里面應該還包含了作者渴望那些貪官污吏得到重重的懲罰,渴望善良的本性。
除了上面這些,作者還塑造了玙姑與逸云這兩個轉型時代的特別女性。玙姑是一個與以往的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大為不同的女性,劉鶚是把玙姑作為他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有很高的文學水平,居家待客,細心有禮,鼓瑟、吹角。須提到的是,玙姑身上所表現出的這些多方面的卓異的才華實際上也是劉鶚所具備的。與玙姑的盡美盡智相比,泰山尼姑逸云就要生活化,也要普通的多了。逸云這位女性的經歷是極有意味的,她的愛情結局不同于我們在以往愛情小說中看到的悲劇模式。逸云的選擇是一種離經叛道的選擇。
《老殘游記》的續篇最末一篇描述老殘夢游地獄,最后其體香濃郁,業已是成就菩提果位了。作者劉鶚在文中多次論述佛理禪意,雖然到底他已經到了什么樣的境界,我們不得而知。最后的文字敢于肯定了老殘從凡夫證入佛菩薩的境界,我們判斷他是對佛教有深入了解的。
我們說老殘確實是一個凡夫,從文章的開篇便勾勒出了老殘生活的窘迫,同時也指出他的優勢“為人頗不討厭”。這一句“不討厭”卻成了成佛做祖的基礎。
生活窘迫卻不急功近利,在江湖上搖鈴行醫卻似閑游看景,除了貼補家用,有了錢也不揮霍,遇人急難時又是不惜傾囊奉獻。開篇夢游蓬萊,黑夜泛舟,人單力薄卻力抗兇匪。聽聞酷吏玉賢行徑,不覺拍案而起,立即謀劃上書陳情。白衣之身公堂上直面酷吏剛弼。泰山上更出謀劃策幫助尼寺。充分顯示了老殘的俠客情懷。
當然老殘卻不莽撞,面對強人,也拿捏得體,不至自己于險境。更是知人善任,利用白太守破冤案,壓制剛弼。利用捕快許亮兄弟,巧設金錢套擒拿賈二。
宮保要他來做官,他卻悄悄離去。開頭文中說他寫不了八股文章,可以知道他是不屑去寫。老殘能寫公文,會做詩。他同書店老板的對話,知道五經四書他全然是通達的。
兩處寫到他讀書的情景,一處讀《八代詩集》,說明老殘不好功名利祿,心境閑淡。一處讀《大圓覺經》,導致他最后飛升羽化。
老殘游記讀后感篇九
《老殘游記》是清末譴責小說的代表作,它被魯迅先生稱為“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一般的小說都是揭露貪官之惡的,而《老殘游記》則是專門揭露清官之惡的。
小說寫了一個被人稱為老殘的江湖醫生鐵英在游歷中的見聞和作為。體現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是老殘,他“搖個串鈴”浪跡江湖,以行醫糊口,自甘淡泊,不入仕宦。可是,他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同情人民群眾遭受的痛苦。緊隨老殘的足跡,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清末山東一帶社會生活的面貌。其中,封建官吏大逞淫威,肆意虐害百姓,造起一座活地獄。
老殘道聽途說有關曹玉賢的“政績”,然而這些政策里,卻有無辜百姓成為玉賢苛刑的犧牲品,而玉賢所以卻被山東巡撫加銜晉升。老殘十分氣憤,決定為民申冤,打算去省城。路上因黃河冰凍不化,滯留在齊河縣,遇到好友監察御史黃人瑞。經黃人瑞介紹和撮合,老殘用幾百兩銀子,從火坑里救出妓女翠環并納為妾。
老殘從黃人瑞口中得知齊河縣有個“清廉得格登登”的縣官名叫剛弼,這個人也跟玉賢一樣,剛愎自用,主觀斷案,百姓有冤無處伸。齊河縣東北有個齊東鎮,有一戶人家,五十多歲的賈老翁,有兩男一女。大兒子三十多歲病死,留下媳婦賈魏氏,二兒子也成了家,僅有十九歲的小女兒還沒有出嫁.大兒子去世后,大媳婦經常回娘家,娘家僅有老爹一人,這一天,賈魏氏又回娘家,這邊賈家卻平白無故猝然死去,剛弼不問青紅皂白就把魏氏父女二人關入大牢,還動刑逼供,魏家管事為救主人拿了上千兩銀子到衙門求情,剛弼設下圈套收了銀兩為憑據,以賄賂官府,以錢抵命的罪名對魏家父女動用嚴刑,賈魏氏不忍父親受刑就屈打成招。剛弼很是得意,準備就此結案。
“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自所見,不知凡幾矣。”
劉鶚筆下之“清官”,可是是一些急于做大官而不惜殺民邀功,用人血染紅頂子的劊子手。玉賢是以“才能功績卓越著”而補曹州知府的。在署理曹州府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衙門十二個站籠便站死了兩千多人,九分半是良民。剛弼是“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他曾拒絕巨額賄賂,但卻依仗不要錢、不受賂,一味臆測斷案,枉殺了很多好人。他嚴刑逼供,鑄成駭人聽聞的冤獄。
錢、權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如果迷失了自我我,該用什么來拯救?
老殘游記讀后感篇十
《老殘游記》寫一個被人稱做老殘的江湖醫生鐵英在游歷中的見聞和作為。老殘是作品中體現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搖個串鈴”浪跡江湖,以行醫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同情人民群眾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俠膽義腸,盡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全書隨著老殘的足跡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東一帶社會生活的面貌。
文章開頭,以老殘夢境中同好友文章伯與德慧生相約拜訪蓬萊仙境日出為線,引出了湖中大船中各色男男女女的不同智慧與看法,揭示亂世中老殘目睹國事糜爛,再加上自己一生事業上的失敗以及政治理想的幻滅,《老殘游記》事實上也是他個人情感的寄托。他曾在書中自敘:“吾人生今之時,有身世之感情,有國家之感情,有社會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鍊生所以有老殘游記之作也。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由此可知,《老殘游記》為當時中國社會之縮影,更是作者一部以文字代替哭泣的著作。這也是為什么魯迅將它稱之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原因。
在《老殘游記》中,老殘與官府的關系可以用若即若離來形容,算是半個官人,莊宮保、黃人瑞、王子謹、白子壽這些官員無不對其敬重有加,治水斷案等公事如何決斷也常向老殘請教一二,可當“宮保要他搬進衙門去住,替他捐官”時,他便“半夜里逃走了”。
《老殘游記》為我們揭露了過去文學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形象。“清官”玉賢由老殘所見“路不拾遺”的“清明盛世”引出,諷刺了玉賢自以為清廉,實則殘忍至極的劊子手形象。玉賢出任曹州府知府未到一年,站籠站死兩千多人,九分半是良民。站籠天天不得空,群眾都畏懼和憤恨他的殘忍,賽過活閻王,只要碰到,稍有不慎就必死無疑,在他手中的冤案不計其數,可就是這樣“為抓一個壞人,寧可錯殺一千良民”的官吏竟然因他捕盜成績顯著而被上司賞識,還被加官晉爵,可見晚清是從根子上壞掉了的,文中還引出的“剛弼”等“清官”形象也不在此贅述。
也正是因為想看到玉賢這樣“清官”的下場,就接著讀了劉鶚的《老殘游記—續》,可惜的是自從老殘離開曹州府后,就再也沒有描寫過玉賢的下場,心中不免有些遺憾,可是仔細一想,這不正是對晚清社會更大的諷刺么,百姓活的都不見天日,哪會知道自己和別人什么下場,又哪有什么天道輪回。而如今,我們也應該慶幸我們活在這樣一個好時代,我們做好分內之事,如有余力,多做善事,必然昌盛。
可是最令我驚奇與有所收獲的,不是這些諷刺社會如何如何的這些,而是老殘游歷陰間時,陰間人對犯罪與生命的理解。書中陰間對犯罪的理解:閻羅將一生罪業,盜戒定為最輕,殺人次之,淫律再次,因其為身體支撐,主要是不知節律損害身體,算為不孝之罪,而最重的罪為口過之罪,原因是“殺、盜、淫”世間畢竟是少數,而口過之罪,毀人名譽致其抑郁之死實則是比直接殺掉他罪責更大的,口過因世間對其懲罰最小甚至沒有懲罰,惡語傷害他人,蠱惑他人,毀人名譽,背后嚼舌根的人在世界上最多,這樣的人多了,世界也就不分青紅皂白,好人日少,壞人日多,必至世界絕滅,可見,人多做些善事,勿惡語傷人是有多么多么多么重要,所以,做人,盡量留口德,忌口過。再說陰間對生命的理解:陰間將世界分為陽、陰、聱三層,人活陽間,人死為陰,陰死為聱,人怕見鬼,鬼怕見聱,鬼行地中如魚游水中,鬼不見地,如魚不見水,若在人間時常作惡,在陰間也常被野鬼叼去,而在人間積德行善之人,在陰間照樣受各陰神禮遇,陰間再做惡的人就會成聱,淪落異鄉。想想也是,一個人走了,就真的走了么,他們只不過是換了一種生活而已,我甚至認為,那些逝去的人還在關注著他們的孩子們,看他們是否積德行善,好好生活著,他們也一定會化為神靈無處不在的為你的人生保駕護航,所以,記得善良,做個真好人!
最后,將我認為老殘最喜歡的也是我最喜歡本書中的一句話送給大家: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
老殘游記讀后感篇十一
周六周日沒事,瀏覽一下書架,拿下了一本古典名著,是《封神演義》和《老殘游記》的合訂本,內蒙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六本,八大古典名著,其中包括四大古典名著,剩下的四大就是《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和我正在看的這兩部。
看看目錄,《封神演義》很長,算得上是長篇章回小說,《老殘游記》只有20回,應該算中篇吧,先從它看起,結果一下子就看進去了,一個晚上加一個上午就看完了。給我的感覺是沒有想到的好,語言生動活潑,故事情節環環相扣,使我不忍釋卷,文中借助老殘為主線,很深刻地剖析一些社會現象,其深刻讓人不由得佩服作者的犀利。作者亦堪稱一個哲學家,對諸子百家分析評點,旁征博引,視野極度開闊,頗有大家風范,是一部好書,值得再讀。
老殘游記讀后感篇十二
《老殘游記》的語言清新流暢、富有韻味。魯迅說它“敘景狀物,時有可觀”。作者寫景的特點是自然、逼真,有鮮明的層次和色彩。可以作為優美的散文來讀。
我覺得書中對大明湖的風光,黃河冰雪以及對音樂的描繪等藝術成就尤高,看起來讓我很受感染。比如在描繪濟南府的時候用“家家流水,戶戶垂楊”來寫,僅僅八字,就寫出了濟南的水多,樹多的特點。我曾兩次去過濟南,那的水真是既多又特別清澈,連護城河中都能看到招搖的水草,綠油油的在水中自由地擺動。而大明湖中隨處可見的一眼眼小小的泉眼,更是無時無刻不活潑地冒著泡泡。
作者在自敘里說:“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說是作者對“棋局已殘”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難遭遇的哭泣。老殘是作品中體現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搖個串鈴”浪跡江湖,不入宦途,但是他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同情人民群眾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俠膽義腸,盡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小說的突出處是揭露了過去文學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__。作者說“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____,大則誤國,吾人親目所見,不知凡幾矣”。劉鶚筆下的“清官”,其實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殺民邀功,用人血染紅頂子的劊子手。
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較進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觀卻是落后的,甚而是__的。他堅決擁護封建統治,對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本質缺乏認識,反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義和團的反侵略斗爭,這在書中也有明顯的表現。因之,《老殘游記》是一部瑕瑜互見的書。而讀書是不能用現在的思維和政治觀點來評判古人的,古人的觀點和現在是有出入的。所以讀書時,不要過分在意作者的政治觀點,不能因為作者的觀點和自己的不一樣而否定這是一本好書。
老殘游記讀后感篇十三
《老殘游記》是一部頗具讀書快感的小說。薄薄一本小冊子,二十來回篇目,讀完之后仍有意猶未盡之感。小說吸引讀者之處,有的在情節,有的在語言,有的在環境氛圍塑造,有的在作者獨特的敘述方式。而《老殘游記》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則在人物的描寫。
老殘是一個浪跡江湖二十多年的老郎中,不圖錢財也不沉溺于美色,沒有什么特殊嗜好和理想,仿佛人生的樂趣就只有四處走走與看看。當然,這樣的身份,也是作者為了敘事需要而安排的。不求錢財酒色,故能隨遇而安;身有幾樣本事,走到哪里也都有安身立命的地方;交際廣泛,便處處皆有故舊照應;和官場保持若即若離的關系,既不為官場所累,又能在必要時借助政府的力量;性格溫潤平和,走南闖北“吃得開”,古道熱腸卻盡力而為,終不致成為晚清的憤青。
種。種對主角身份的安排和描寫,將一個灑脫自由的江湖人形象建立在了我們心中。而同樣的翠環這個角色也由作者之筆活躍于紙上。翠環這個女子,也是有些意趣的,看她十三回里對于做詩的議論,一段警世真理,偏從天真混沌大字不識的妓女口中說出,別有一番大俗大雅的味道。這樣一個女子,若能調教出來,給鐵兄作一風塵小侶,倒是好看。只是老殘似乎對她并不太上心,成婚后教她認字,大約也不很認真,所以翠環上泰山時仍是文盲或半文盲。不過,翠環的好處在于天真爛漫,倘若一經刀斧變成飽讀詩書的大家閨秀模樣,只怕連本來那點味道也丟了。
老殘和翠環這一段,很有“江湖味”。“江湖”這個詞,原是出于莊子的“相濡以沫,相噓以濕,不如相忘于江湖”。緣到了便在一起,緣盡了便各自分頭走。翠環還多少有些戀戀難舍,老殘卻似不大在意,或許因為本就沒有上心。他們兩人,不像夫妻,不像朋友,不像情侶,倒像是人生路上,搭伴走一程,同路便合,岔路便分,誰也不曾真對那個人動過情。
整本書中最令我難忘的一句描寫是“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這段描寫著實奇妙,古往今來描寫人的眼睛有多種比喻,但把人眼睛描寫成水銀的卻是第一次見,但卻又十分具有畫面感,仿佛一讀完自己的眼前就有一雙圓潤發亮的眼睛。
續書篇末寫到了陰司地獄,第七回里,老殘對申東造說,“先往東昌府訪柳小惠家的收藏,想看看他的宋、元版書,隨后即回濟南省城過年。再后的行蹤,連我自己也不知道了。”數月之后的人事際遇皆無法預計也不做考慮,未來的一切好似有計劃卻又好似手中沙般把握不住,最后心如清風,卷沙而走,這樣朦朧而又隨遇而安的人生狀態也不錯。
老殘游記讀后感篇十四
話說我讀完《老殘游記》,頗覺得意猶未盡。這時,發現后面還有若干續集,不禁喜出望外。于是又讀將過去,看看這老殘和德慧生在回揚州路上又會有什么奇聞發生。這一日,老殘一行從齊河縣便走到了山東泰安境內,泰山腳下。老殘游記續篇,大篇幅的文字都發生在這泰山腳下。
不想,隨老殘行去,卻全忘了那泰山之景,竟都將心思集中在“逸云”身上了。甚至于那泰山腳下縣長公子的惡劣行徑,也成為逸云故事的輔助而已。你道是怎樣?原來,這泰山腳的一座“斗姥宮”中,藏了一個高人。如果說《老殘游記》中桃花扇訪賢一節中,桃花山深處宅子中的女子談論的是儒佛道三家思想之融合,那么,逸云乃是佛家之巔峰了。
這個十幾歲的小姑娘,經歷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復雜。有研究者如此描述她——從六七歲就進入斗姥宮修行的逸云,在如花的年齡遭遇了一場刻骨銘心的愛情,但嚴酷的現實讓她美好的愛情理想終歸破滅。特殊的寺廟生活把逸云鑄煉成了一個充滿魅力的風塵尼姑,讓她以尼姑而兼妓女的身份混跡于人世的火坑;她無力改變現實,只好把自己的精神歸宿投射于虛幻的宗教世界,()用虛幻的宗教生活麻醉自己,并姑且拯救自己。
此種評述,似乎有些悲觀,有一種研究者自以為是的`感覺。其實,從原文中不難看出,逸云已經完成了人生之修煉,將自己的人生境界提升到了很高的層次。每個人的人生,不都是一種修煉嗎?不能因為逸云是在尼姑庵中修煉,就把她的修煉歸結為“用虛幻的生活麻醉自己”。參悟人生,參悟生命的真諦,是不分地方的。
逸云說法一章中,講述她所經歷的所謂“愛情”那段,無甚可看。講述悟透生命,得道一節,卻頗值得玩味。在焦躁不安的當下世界,我們不妨都來讀一讀這段參禪悟道的文字,或者對我們的人生有所裨益。
泰山之行,乃是《老殘游記》講述人間故事最后的精彩。及至走到淮安,老殘的筆墨便著重在地獄里了。這節描述,淮安勺湖,到有點意思了。我那天也是好奇,百度了一下淮安的地圖,沒想到果真現在還有勺湖,而且,更加有意思的是在勺湖附近看到了“劉鶚故居”的標志。這倒讓我對淮安頗有點神往了。
言歸正傳,卻這地獄一游,看似和人間故事毫不相干,卻實實在在就是人間故事的延續。不管是善人、惡人待遇之別,還是地上地下之分,抑或是人間送紙錢陰間之“享受”,其實作者用意都是讓人們在陽間多行善事,少做惡行,修煉以得道,得道以成仙。老殘不就是如此嗎?別的人陽壽盡時,被叫去陰間哪里還有回去之可能?老殘,卻可在陰世一游,渾身又散發香氣,可回歸人世了,所謂“善緣發動化身香”是也。
不管這陰陽之說是否真實存在,陽世修美好總歸不是壞事,哪怕到了陰間也是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