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老殘游記》讀后感500字篇一
本書的作者劉鶚,出生在一個封建官僚家庭,他學識廣博,在算學、醫道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成就。作者作為一個思想開明,勇于創造的人。他的人生事業卻是艱難坎坷,充滿波折的。本書既是他為國家存亡的擔憂,也是他對自己事業的哀嘆,劉鶚希望用這本書來喚醒麻木不仁的國人,挽救國家的危亡。
《老殘游記》的語言清新流暢、富有韻味。胡適說過:“《老殘游記》最擅長的是描寫的技術。無論寫人寫景,作者都不肯套用爛調,總想熔鑄新詞,作實的描寫。”魯迅說它“敘景狀物,時有可觀”。作者寫景的特點是自然、逼真、生動。可以作為優美的散文來讀。比如在描繪濟南府的時候用“家家流水,戶戶垂楊”來寫,僅僅八字,就寫出了濟南的水多,樹多的特點。
《老殘游記》是劉鶚晚年寫的一部小說,是劉鶚的代表作。一個偶然機會,有人請劉鶚給《繡像小說》半月刊雜志寫小說連載,劉鶚一時興起,就答應了。他寫《老殘游記》,十分瀟灑,興到即寫,寫得無趣即放,斷斷續續,時而為之。1903年起,劉鶚以洪都百煉生為筆名寫作的《老殘游記》陸續在《繡像小說》雜志上發表。到十三回因故中止。后又重載于《天津日日新聞》報上,才完全出版。
《老殘游記》全書共20回。小說以一位人稱“老殘”走方郎中鐵英的游歷為主線,通過老殘游歷的見聞和作為體現作品的主題思想。他“搖個串鈴”浪跡江湖,不入宦途,但是他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同情人民群眾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俠膽義腸,盡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
《老殘游記》為我們揭露了過去文學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形象。“清官”玉賢,這個人自以為清廉,不要錢,但埋在他內心深處的目的,甚于贓官的貪圖錢財。玉賢出任曹州府知府“未到一年,站籠站死兩千多人,九分半是良民。”“天天不得空”,群眾都畏懼和憤恨他的殘忍,道:“這個玉大人真是了不得,賽過活閻王,碰著了就是個死!”。玉賢在曹州府的“功績”還包括他一手制造了幾起冤案。如對于家一案,于朝棟一家因與強盜結仇,被栽贓陷害,玉賢不加調查,不審真情,一口咬定他們是強盜,父子三人活活被站死。民間對此議論紛紛,有人酒后說了句玉大人“好冤枉人”,就被玉賢以“妖言惑眾”的罪名罰“站籠”而死。玉賢手下的人見于朝東一家幾口“死得實在太慘了”,都動了惻隱之心,下決心要弄清這樁案件,而且也抓到了移樁嫁禍于家的強盜。強盜原不過是想讓于家吃幾個月官司,結果鬧得那么厲害,“都后悔得不得了”。然而恰恰是這個心里總覺得自己是清官的玉賢,唯恐這樁“不照律例辦事”而造成的冤案會使他受到上司的責詢查辦,使自己苦心經營的只為做官且急于做大官的私欲付之東流,竟然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釋放了那強盜。后來因為他捕“盜”成績顯著,上司賞識,還被朝廷加官進爵。
小說通過對玉賢、剛弼兩個所謂的“清官”濫用私刑、草菅人命的罪惡的描寫,得出“清官比貪官更可惡”的結論。作那些表面上所謂事事為民生的官員其實虛偽造作,而對政治有極強的創新意識的老殘在曾對們提出改革,讓人們將有價值的東西發展下去,但是老殘的一番創新思想并沒有引起反響,而當老殘到山西謀求發展時,他說服了當地官員,卻又難過京中大官的這一大關,從而發展受阻。晚清社會并不只是像我們所知道的官場腐敗那樣,它更反映了整個社會的腐敗和黑暗現象。
這本書使我明白了晚清時候的封建政治和那些所謂的“清官”的真面目。對我們學習歷史和思想提升方面都起重大的作用。
《老殘游記》讀后感500字篇二
中國社會進入到晚清時期,封建制度的各種弊端暴露無遺。
作者劉鶚,原名夢鵬,又名孟鵬。劉鶚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從小得名師傳授學業。他學識博雜,精于考古,并在算學、醫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類拔萃的成就。他所著《老殘游記》備受世人贊譽,是十大古典白話長篇小說之一,又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劉鶚本人也是富有學識又得不到抱負的人。
《老殘游記》是社會譴責小說,以暴露的陰暗面和種種弊端為主要內容,涉及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晚清的社會譴責小說的代表作有4部。《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老殘游記》《孽海花》。其中每部書的側重點各不一樣,而《老殘游記》則更以對自然風光的描寫而見長,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感染力。
《老殘游記》的語言清新流暢、富有韻味。魯迅說它“敘景狀物,時有可觀”。作者寫景的特點是自然、逼真,有鮮明的層次和色彩。可以作為優美的散文來讀。
我覺得書中對大明湖的風光,黃河冰雪以及對音樂的描繪等藝術成就尤高,看起來讓我很受感染。比如在描繪濟南府的時候用“家家流水,戶戶垂楊”來寫,僅僅八字,就寫出了濟南的水多,樹多的特點。我曾兩次去過濟南,那的水真是既多又特別清澈,連護城河中都能看到招搖的水草,綠油油的在水中自由地擺動。而大明湖中隨處可見的一眼眼小小的泉眼,更是無時無刻不活潑地冒著泡泡。
作者在自敘里說:“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說是作者對“棋局已殘”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難遭遇的哭泣。老殘是作品中體現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搖個串鈴”浪跡江湖,不入宦途,但是他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同情人民群眾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俠膽義腸,盡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小說的突出處是揭露了過去文學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作者說“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目所見,不知凡幾矣”。 劉鶚筆下的“清官”,其實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殺民邀功,用人血染紅頂子的劊子手。
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較進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觀卻是落后的,甚而是反動的。他堅決擁護封建統治,對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本質缺乏認識,反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義和團的反侵略斗爭,這在書中也有明顯的表現。因之,《老殘游記》是一部瑕瑜互見的書。而讀書是不能用現在的思維和政治觀點來評判古人的,古人的觀點和現在是有出入的。所以讀書時,不要過分在意作者的政治觀點,不能因為作者的觀點和自己的不一樣而否定這是一本好書。
今天看老殘游記,讀到老殘拿了藥水去救人,看看頭上的題目,想必人是被救了,就打算翻過去幾頁看下一回,不料下一回就是老殘續集了,就不打算看了。
這是本好書,淡淡的科技色彩雜列在其中,使之比起其它的明清小說來,清新異常。如果不是1920年之后我國文化翻天覆地的一種改革方式,我國的知識分子可能不會像今天這樣子,大部分是“有知識無文化”,而成為老殘這樣的人。老殘是一個熱愛科技的人,而且不辭辛苦,愿意身體力行。
作者自稱“燕北閑人”,狀物描景很有點樸拙淡雅的情景。他寫得大概也都是北方的景致。
文中一些情景,境界還是蠻好的,比如寫黑妞白妞唱曲,店小二還評價說“撂在地上摔三截兒”(形容其音高,,似乎以前又有人形容的時候,用“音細若發,直干云霄”的,好像音高了,就很輕,能夠飄上天或者沖上天)。比如雪夜宿玙姑家,聽玙姑演說佛道儒三家的異同,又聽玙姑黃龍子等的“交響樂”一段,讓人如入天堂,寫玙姑頗有林下風范,想必是作者心目中第一等女子了。只是臨走的時候,黃龍子又玄不唧唧的說了一些預言,挺無聊的。寫翠花翠環的一段,也特別有意思,了解一些社會人情世態。這三段,算是正好寫了三個社會等級的女子。玙姑一等,是自由身自由心的;白妞一等,是唱曲謀生的;翠環一等,則是最下等的,最苦的一種。
作者對黃河作堤造成的百姓流離之苦,通過翠環的口,寫得如此細致,讓我這個從沒有經歷過什么苦的人為之唏噓。
這本書我之所以去看,是因為高中的時候,偶然看到好像朱自清還是誰,說他初中時候看得課外書中最喜歡的。所以就去看,是比較信任他們的話。這一次去看,卻發現原來我去年看過的,至少看過前五回。可見我去年看書都沒有留下什么印象。真是可惡!
《老殘游記》讀后感500字篇三
話說我讀完《老殘游記》,頗覺得意猶未盡。這時,發現后面還有若干續集,不禁喜出望外。于是又讀將過去,看看這老殘和德慧生在回揚州路上又會有什么奇聞發生。這一日,老殘一行從齊河縣便走到了山東泰安境內,泰山腳下。老殘游記續篇,大篇幅的文字都發生在這泰山腳下。
泰山,號稱五岳之首。杜甫《望岳》詩云: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首詩,將泰山的雄壯、神氣描摹盡致。雖然未曾去過泰山,卻對那里有著向往。而高中時代的第一篇課文《雨中登泰山》,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記得當時我的語文老師鄭學章先生講授這篇課文時,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逐字逐句詳細講解。這泰山究竟是個什么模樣?在老殘眼里,又是怎樣?
不想,隨老殘行去,卻全忘了那泰山之景,竟都將心思集中在“逸云”身上了。甚至于那泰山腳下縣長公子的惡劣行徑,也成為逸云故事的輔助而已。你道是怎樣?原來,這泰山腳的一座“斗姥宮”中,藏了一個高人。如果說《老殘游記》中桃花扇訪賢一節中,桃花山深處宅子中的女子談論的是儒佛道三家思想之融合,那么,逸云乃是佛家之巔峰了。
這個十幾歲的小姑娘,經歷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復雜。有研究者如此描述她——從六七歲就進入斗姥宮修行的逸云,在如花的年齡遭遇了一場刻骨銘心的愛情,但嚴酷的現實讓她美好的愛情理想終歸破滅。特殊的寺廟生活把逸云鑄煉成了一個充滿魅力的風塵尼姑,讓她以尼姑而兼妓女的身份混跡于人世的火坑;她無力改變現實,只好把自己的精神歸宿投射于虛幻的宗教世界,()用虛幻的宗教生活麻醉自己,并姑且拯救自己。
此種評述,似乎有些悲觀,有一種研究者自以為是的`感覺。其實,從原文中不難看出,逸云已經完成了人生之修煉,將自己的人生境界提升到了很高的層次。每個人的人生,不都是一種修煉嗎?不能因為逸云是在尼姑庵中修煉,就把她的修煉歸結為“用虛幻的生活麻醉自己”。參悟人生,參悟生命的真諦,是不分地方的。
逸云說法一章中,講述她所經歷的所謂“愛情”那段,無甚可看。講述悟透生命,得道一節,卻頗值得玩味。在焦躁不安的當下世界,我們不妨都來讀一讀這段參禪悟道的文字,或者對我們的人生有所裨益。
泰山之行,乃是《老殘游記》講述人間故事最后的精彩。及至走到淮安,老殘的筆墨便著重在地獄里了。這節描述,淮安勺湖,到有點意思了。我那天也是好奇,百度了一下淮安的地圖,沒想到果真現在還有勺湖,而且,更加有意思的是在勺湖附近看到了“劉鶚故居”的標志。這倒讓我對淮安頗有點神往了。
言歸正傳,卻這地獄一游,看似和人間故事毫不相干,卻實實在在就是人間故事的延續。不管是善人、惡人待遇之別,還是地上地下之分,抑或是人間送紙錢陰間之“享受”,其實作者用意都是讓人們在陽間多行善事,少做惡行,修煉以得道,得道以成仙。老殘不就是如此嗎?別的人陽壽盡時,被叫去陰間哪里還有回去之可能?老殘,卻可在陰世一游,渾身又散發香氣,可回歸人世了,所謂“善緣發動化身香”是也。
不管這陰陽之說是否真實存在,陽世修美好總歸不是壞事,哪怕到了陰間也是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