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小說活著讀后感篇一
余華用平淡的語氣講述著一個故事,一個關于生命的故事,一個人與命運的故事。讀完《活著》我淚流滿面,當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時,我濕了眼眶。當福貴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后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我以為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結果,真正的悲劇正在等候著他,正如魯迅所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p>
以前,我以為為了高考而活著,家人所有的期望都押注在自己身上,只有不顧一切去追逐那個目標。高考后呢?陷入迷茫期,活著,又因為什么活著呢?人呀,總是為自己尋找各種目標,固定各種目標,為了給自己一個活著的理由。
但《活著》中福貴的命運卻昭示著人類苦苦追尋一切不過是虛妄而已,或許,人的存在真的只是一種存在,與萬物一樣并沒有任何意義?;钪鴥H僅是因為活著,生命或許就只是為了活著,而那些理由與目標全是我們自己給自己上的枷鎖,生命其實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這或許就是余華想要告訴我們的。
看了葛優的電影才跑來看這本書的。
不得不說,《活著》是我看過哭的最慘的電影。每一處伏筆鋪墊的恰到好處,每一個對比轉折讓人來不及喘息。時代背景,人性善惡,人情冷暖,人生動蕩。里面走過的那些人,遠的近的,善的惡的,來的去的,都去了。也無非是留下一張嘴,一個飯桌,吃著一頓飯,忙著下一頓飯。在最艱難的時候,維持活著最基礎的需求的時候,才知道什么是最珍貴的,當最珍貴的一點點被剝離的時候,才發現總能活下去,還能活下去。而希望總是會有的,妻子兒女,外孫,還有那些嘰嘰喳喳的小雞。慢慢長大吧,變成鵝,變成羊,變成牛。帶著一個越來越好的希冀,活下去。
這本書跟電影還是有相當大的出入,可以說,電影中雖然將有些因果變得分明了些,譬如春生和福貴家的恩怨,但是電影還是沒有舍得把書中的所有苦難都包裹進去,沒有把最冷酷的人心包含進去,也還留了個溫暖的結尾。
在這本書里,我真的覺得孩子的本真和純潔是多么多么的讓人心疼。這里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有血有肉,單純的那么傻,相比于很多書本里古靈精怪的孩子們,這些孩子好像很早就沒有供她們任性的土壤了,他們只能以一顆不諳世事的純良的心,承擔著被催熟的懂事,肩負著疼愛家人,照顧家人的累但卻幸福的事。
人不該貪念太多,可以披被溫暖,飽含善念,就很幸福啊!
小說活著讀后感篇二
剛看完余華的活著,掩卷之間又是一聲嘆息。很早以前就聽說了這本書,卻一直沒有機會看,翻開的時候發現自己挺幸運,因為多年前就看過了電視劇版的《福貴》,情節有改動,電視中的鳳霞還發過瘋,苦根好像也沒死?;蛟S是現在的生活過于安逸,我無法設身處地的將自己拋到那樣的環境中,體會活著的不易,但人的情感卻是任何時候都會產生共鳴的,青年的福貴不知天高地厚,揮霍無度,敗光家產,淪落為貧農。貧窮的生活消磨著他們的生命,母親或許在對兒子的思念和對兒子“又去賭錢”的擔心中離去。此后,悲慘的陰影就一直揮散不去。全書我覺得最引發淚點的就是有慶的死,從出生開始就沒過過好日子,倔強,卻有擔當,有責任感,本應對他的未來充滿希冀,他或許是扭轉這一切的關鍵,卻被無良的醫生活活抽完了血(讀此段時我是憤慨又心酸的不能自已),無法想象一個承載希望的活生生孩子,可以在一瞬間化身孤魂,無法想象一個父親不僅要忍著喪子的悲傷還要瞞著無法承受打擊的母親,無法想象白發人送黑發人,卻無法將這悲痛安放在逝者靈柩中長埋地下,只能刨個坑,裹著件單衣就入土。或許是我想法太幼稚了吧,總覺的作者過于殘忍了一點,應該幸福的活著的人卻以最悲傷的方式死去,就好像我們總希望明天可以更好,須不知最好的時光就是今朝,人生不是我們所能預測,一切卻都已冥冥之中早有注定。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沒錯,只有活著才能“活”。
《活著》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寫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一個特殊的年代,那個年代經歷了戰爭以及一系列動蕩的生活,經受了家庭的興旺到衰落。在他們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錢財,失去親人,最后只剩下一頭骨瘦如柴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
從去年開始,我就經常擔心各種事情,怕自己出現什么意外,剛好那時學校發給了我《活著》這本書??赐旰螅矣X得這些擔心根本不用存在,因為只要有一顆想要活著的心,什么困難都無法阻擋你。
但讀到家珍死去時,我幾乎看到了所有生離死別中最寧靜的一段。那時忽然想起阿朱死后喬峰抱著她的尸體的痛哭,想起陳家洛聽聞心上人香消玉殞后流下的眼淚——我想:人活一生,總要承受這樣的打擊。因為多年之后,當身邊的人一個個全都被歲月帶走時,那時的我們也許真的會選擇一種平靜,讓他們安安靜靜地離開吧。但數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敢于面對家人、朋友的離開呢?我是否敢于面對自己呢?我不敢回答。
或許這個世界的確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有人卻要像福貴一樣,勞累、坎坷地過完一生。面對這樣的不公平,無論怎樣做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但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幸福。福貴的一生就像一艘小船,漂蕩在社會這個海洋里,他只有受著命運的擺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救命“稻草”不放手,努力活著。
活著,就要努力生活,享受這個美好的世界。因為“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讓我們一起“好好兒活”!
小說活著讀后感篇三
輕輕合上手中的書,緩緩閉上雙眼,向身后柔軟的沙發一靠,暖暖淡淡的陽光照射到我身上,活著真好至少我還可以享受這么多的美好。
對于《活著》這本書,剛閱讀我內心對此產生了強大的震撼。我感受到生命是未卜的,生命是脆弱的,治著有多么不易,又有多么幸福。
故事是由一個田間老農福貴親自講述自己的心酸經歷開始,旁人聽了也不禁為他感慨世事難料,他卻只有平靜和蘊藏著的樂觀,“他喜歡回想過去,喜歡講述自己,似乎這樣來,他就可以一次一次的重度此生了?!?/p>
這是一個滿含血淚的故事。福貴的一雙黝黑黝黑的手替全家人收拾后事,埋葬所有淚與笑,徒留這個滿身傷痕的人孤形吊影,在我一次次以為他要撐不不去的時候,他卻堅定向我證明了絕望不存在。最后,他去集市上買了頭老牛,一頭即將被宰殺的,靈魂徹在悲動的老牛。他給它取名為“福貴”,自比田壟上有了兩道身影,那是兩個“福貴”相依為命為活著的身影,那身影子寂靜無聲處,叩響我的心,點亮星火,指引方向,生活如此不幸,也要堅強地話著。
明書而后言序,此時我才懂得,作者將一切想要將講述的,想要表現的都以凝練的語言總結在《活著》的自序里。“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有的人僅僅是活著,就已經用盡了所有力氣。但是我們也需想想,在我們仍有余力時,我們是為什么而活?我們不必為活著而掙扎,我們應該做的是讓自己發光發熱,成為那一點星火,“為社會做作出貢獻”,升華人生。
我不愿向歲月乞討。我所贊成的活著,是有血有肉的靈魂,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在我看來,這里的活著已經成為了自己內心的信念,而非行尸走肉。也許,在用那個年代,在富貴心中,活著本身就是一種信念。他雖一個人活著,但內心揣著很多人。他經受生活的苦難,心卻滿滿。我想因為這樣才能支撐他親眼目睹了貧窮、苦難、愛、戰爭、離別和死亡,依然堅強地活著。
真正活著的人是會坦胸活著。他們一生光明磊落、溫溫良純,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聞一多的“說和做”,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才能稱為坦胸露背地活著。他們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活,而是為了明天能更光明,能讓他們的后人,看到太陽是什么顏色。他們不會為了一點茍利,而掰下自己的一點尊嚴。他們的活著,是昂首挺胸地活著,是驕傲地活著,是能挺直身板地活著。
為實現人生價值而活著,于我個人,這才是真正的“活著”,若身在泥潭,心也在泥潭。則滿眼望去均是泥潭;若身在泥潭,而心系鯤鵬,則能見九萬里天地。君子當志存高遠,大鵬展翅恨天低!
活著,坦胸露背地活著,即使萬箭攢頭,我也要抬起我的頭顱,活著。
活著,活著。
小說活著讀后感篇四
《活著》,主人公福貴用平靜地近乎陌生人的語調,講述了自己與身邊人的命運,父親氣極猝死,母親念兒而死,戰友中彈身亡,兒子抽血夭折,閨女難產而死,妻子抱病而終,女婿工傷致命,外孫吃豆噎死。在他的身邊,所有他傾注了情感的人,都離他而去,唯有那頭名字也叫“福貴”的老牛與之相依。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在我一口氣看完這本書的那天,我在微信上這樣說:“今天看完了余華的《活著》,起初看得仔細,到后來已不忍深讀,實是難以承受這平白敘事里的悲涼,到最后竟是看到苦根走后心里反有解脫之感。許是黑色更顯生命的張力?在時間與命運面前,人能有多少自主的空間?活著,要真切地活著?!痹谀菚r,我更大的感觸是感恩,謝謝命運對我的寬容,讓我過得平凡,但也擁有了平凡的幸福。
后來,無意間看到《活著》的外文版中譯序言,余華在韓文與日本版序言里,巧合地提到了兩個詞,命運和時間。在韓文版序言中,余華說:“《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在日文版序言中,他又說:“誰創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應該是時間創造的。我相信是時間創造了誕生和死亡,創造了幸福和痛苦,創造了平靜和動蕩,創造了記憶和感受,創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創造了故事和神奇。
我想《活著》是關于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因此它也表達了時間的漫長和時間的短暫,表達了時間的動蕩和時間的寧靜。在文學的敘述里,描述一生的方式是表達時間最為直接的方式,我的意思是說時間的變化掌握了《活著》里福貴命運的變化,或者說時間的方式就是福貴活著的方式。我知道是時間的神奇讓我完成了《活著》的敘述,可是我不知道《活著》的敘述是否又表達出了這樣的神奇?我知道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若大地?”究竟是同行止的朋友,還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催化劑?余華自己也在思考。
我不知道作為當事人的福貴是如何看待命運與時間的。不過,我一直認為,即便將命運視作了朋友,福貴也一直沒有停止戰勝這位朋友的努力;即便時間何等神奇,時間也并未沖淡福貴的傷痛。對一個人而言,在時間與命運的盡頭,還有一個朋友,名叫死亡。也許,要了解命運和時間,還應當了解死亡?生命的本質原本就是不斷改變、成長和衰退的過程,生命中來來往往的人,本只能陪彼此一程,或長或短。但無論長短,都只有用心陪伴方不枉同行一程。余華說人當與命運成為朋友,其實也許同樣可以將死亡當做“永遠的伴侶”或“最忠實的朋友”。人生苦短,愛的時間有限,值得我們好好珍惜與把握,這或許是另一個可以讓我們更易與命運及時間相處的方式。
愛,且請深愛,只因,韶華不再。
小說活著讀后感篇五
余華的《活著》講述的是充滿人生苦難的經歷,主人公在大躍進,“”等背景下,經歷了家人的生離死別與個人的生活軌跡,最后所有的親人朋友都離開了,剩下他與一頭老牛相伴后半生的故事。
這部作品由原本富貴的主人公徐福貴而引起的一系列故事。對妻子家珍的愛護,在被抓去當苦丁時的依依不舍,對年老的家珍患病不離不棄,體現了夫妻間的深厚感情。接著是對一雙兒女的離世講述,命運總是如此的不公平,兒子因為獻血被抽血過度死了,女兒是個啞巴,后來好不容易嫁為人婦了,卻因生孩子而死在手術臺上,留下外孫與女婿作伴,外孫還沒長大,女婿就出意外死去了,跟著自己生活不久后,外孫因吃豆子吃死了。最后留下了自己孤苦伶仃的一個人。中間發生了美好的故事也是穿梭在故事情節中的,當他給人們帶來一點喜悅后,就再發生了一次次命運的拉扯。人到底是為什么而活著呢,或許不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事物吧。
所以我們人活著,應該在能歡笑的時候就開懷大笑,因為你不知道命運什么時候又會再次跟你開玩笑。當你面臨苦難時,也不要輕言放棄,苦日子會到來,但不會長久,生命中出現的一個個艱難的小插曲,只是它應該出現的部分,客串了一回,只要你有直面苦難的勇氣,風雨過后必是彩虹。
小說活著讀后感篇六
《活著》在“我”與福貴的交談中展開。福貴——一個看似普通的老人耐心地向“我”講述了他的一生。在他平緩的語調下他坎坷的一生卻像涓涓細流平緩得流入讀者的心坎。
作為地主的兒子,年輕的福貴沒有爭氣敗了家,從此,他拖妻帶女開始了他曲折的一生。他曾被國民黨抓去當兵,差點死于槍炮下;之后經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等歷史大事件,歷經千辛萬苦卻不得不目送自己的親人一個個先于自己死去。經歷了無數的生離死別,福貴依舊樂觀的活著,甚至平淡無奇地向“我”述說他的一生。
“人們將生命中的錯誤聚集到一起,創造出一個惡魔,叫命運。”《活著》讓我思考命運為何能夠這樣百般折磨一個人,讓他一下子從富貴的殿堂跌到一貧如洗的潦倒境地;讓他一下子從幸福美滿的天堂墜入孤獨一人的地獄??墒?,更多的是讓我思考在絕境中人對生的渴望有多么強烈;更多的是讓我領悟到歷經萬難后看淡一切的從容。
沒有人明白明天是什么樣貌,究竟是陰霾密布還是陽光燦爛但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天之后還有明天,只要生命沒有結束,永遠有下一個明天,永遠能夠期望著下一刻就是我們想要的幸福。
真正點亮生命的不是明天的景色,而是完美的期望。
我們懷著完美的期望,勇敢地走著,跌倒了再爬起,失敗了就再努力,永遠相信明天會更好,永遠相信不管自己再平凡,都會擁有屬于自己的幸福,這才是平凡人生中最燦爛的風景。
小說活著讀后感篇七
又是寫讀后感,現在想想從小學一直到高中都在寫著各種各樣的讀后感,不過這次也有許多不同,活著讀后感。這次是少有的寫一整本書的讀后感,書名叫做活著。讀這本書我用了一個多禮拜的時間,你可能會想一本書用一禮拜的時間很是正常,不過對于我這樣一個讀書很慢又經常半途而廢的人來說,可以稱作是個小小的奇跡了!
不得不說,這奇跡的發生是有據可尋的。自打我翻開書的第一頁起,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不論是去飯堂還是晚飯后的休息時間我都會將它帶著,隨時翻看上那么幾頁。文章的情節時時牽動著我的心,不知何時,我們用餐時的話題也變為了書中的種種畫面......
書中的主任公叫做福貴,一整本書寫的都是他的一生的故事。文章以講述的方式將老人滄桑且充滿了磨難的人生呈現在了讀者的面前。老人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內革命戰爭、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時代和改革開放初期,可以說他的一生是現代中國的演變史。雖說只是講述了福貴與他的家人,但文章無時不刻讓讀者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那個時代人們變成了瘋子,他們毫無人性,為了救活縣長的妻子,不禁將一個活生生的小男孩的血抽干;那也是個貧苦的時代,農民們幾個月都吃不上米,喝一次稀粥都是無比幸福的。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不應該忘記這段歷史,應該時時刻刻的記住它給過去人民帶來的痛苦,不讓歷史在重演。
福貴是令人敬佩的,雖然年輕時的他貪玩讓自己從一個公子哥落魄成一個普通農民,但他也很快清醒了過來,珍惜起身邊的人。但在那個苦難的背景下,他不得不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一個個從身邊離去。他的心在滴血,流淚,但他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著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時,以一頭耕牛為伴,卻沒有一絲的沮喪,坦然的面對他的人生。生死對他來說早已沒有的恐懼,有的只是他對人生的那一份淡然與豁達。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中,人們何嘗不正是缺少像福貴這樣一個對人生的淡然態度么?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韌這些在福貴身上的美好品德不也正是我們所要學習的么?這些也許正是作者想通過文章要告訴我們的吧。
什么是苦?那個時代才是苦,面對現在生活中的一切挫折與苦難,再想想在痛苦年代中生活的福貴的淡然與豁達,就知道我們應該怎樣做了。
小說活著讀后感篇八
看完了余華的《活著》,它使我受益匪淺,無疑是心靈上的起伏。《活著》實際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它富于的內涵和哲理太過復雜,非三言兩語能夠詮釋清晰的,我也只能說那么一點點感悟罷了。
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成長于解放前期,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內革命戰爭、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時代、改革開放初期,他的一生實則是現代中國的演變史。雖然故事情節以他及他的一家為主,但反映出來的場景確是多方位的,他讓我們見識了戰爭的殘酷,見證了神化的中國,更讓我們此刻的年輕一代了解什么是也更清晰的了解這個社會,了解人生的意義。
《活著》把人生的所有苦難都施加在福貴老人的身上。福貴的一生,從富家子弟到家庭衰落,在這期間,他開始成長。從未把父親當回事的兒子第一次聽見了父親的呻吟嘆息,開始自責;一向對妻子不屑一顧的丈夫第一次看見了妻子的辛苦勞累,開始懺悔。生活構成的巨大反差,使福貴努力的重新生活。當他看著一個個親人離自我而去的時候,心底實際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的應對人生。
其間那種艱難的生活,真的不是常人所能擔當、所能忍受的,但福貴能夠把生死看的比什么都淡,在生活中磨練出來的無邊無際的忍耐里包容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難來臨,福貴也能將它消解于自我的忍耐之中。在福貴年近古稀之時,整日以一頭耕牛為伴,他卻沒有一絲的沮喪,在他的臉上,我們看不到生活有多么的不好,也看不到他對世道的一點厭倦,對于福貴而言,苦難已經消失于無形之中,他的內心有的只是道禪思想中那種應對生活時的超然和平靜。
印象很深的是書的前言中有這樣一句話: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的。余華的這句話是直刺人心的一筆,讀后感讓人對自我的活著進行了反思。在我的理解中,至于我們為什么要活著,是因為人要不斷地超越自我,不斷提高,活出精彩活出自我,實現自我的目標而取得偉大的成就,又正如胡適所說:“生命本身是沒有什么意義的,我們賦予它什么意義,它就會擁有什么樣的意義?!?/p>
《活著》確實被賦予太多的內涵,活著本身就很艱難,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著更完美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或無形的壓力,我們活著享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我們活著去追逐自我的遠大前程,但歸根結底,我們僅僅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活著》講述的是福貴的一生,一個歷盡滄桑與磨難的老人的回憶歷程。《活著》之所以能夠引起共鳴,是因為福貴坎坷的一生折射出了一代人的艱辛與苦楚,反映出上世紀中國的困頓與變遷,福貴個人對苦難的承受本事更令人感到人性的寬廣與豐富。福貴這個人物是當時整個底層社會的縮影。
福貴的人生之路并不平坦,崎嶇盤旋,除了苦難還是苦難,但他用了一生詮釋了“活著”二字。青年時的福貴荒唐淫亂,整日吃喝嫖賭,輸光了家業也氣死了父親,此時的他為了玩樂而活著。年輕時的福貴被人抓作壯丁,在戰場上九死一生,撿回了一條命,一心只想回到那殘缺但又溫暖的家,此時的他為了回家而活著。中年的福貴在田間勤懇勞作,而命運卻是如此的不公,也經歷了突如其來的喪子之痛,妻子也得了絕癥,此時的他為了家庭而活著。老年的福貴身過的親人一個個地離去,只留下他獨自一人與老牛生活著,了無牽掛,此時的他為了自我而活著。
福貴是一個真正的勇者,貧窮困苦是他一生形影不離的“伴侶”。他從一個衣食無憂的闊少年淪落成一個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農民,他親手送葬了所有至親的親人,最終孤苦伶仃地活著。他的“勇”即在于他具有強大的承受本事,扛起這些從天而降的沉苦負擔,在這些突如其來的變故前沒有一擊就垮,繼續為了活著而奔走。比較《駱駝祥子》中的祥子,本是個勤勞懇干的車夫,但他在遭受多次身心打擊后自甘墮落,成為了又嫖又賭的行尸走肉。同是生活在較為貧瘠的年代里,擁有著可憐的命運,祥子變得墮落、自私、骯臟,而福貴換種姿態堅強的應對造化弄人。
那個年代有很多如福貴一般的貧困農民,他們日復一日地辛勤勞作,卻仍舊無法活得體面,他們的生命被一場病或是饑餓便能輕易奪去。他們在那個不成熟的時代潮流中漂泊、到處碰壁,但他們用堅強、樂觀去承受那些苦難。
再聯想到我們自我,我們遠離那些動蕩的歲月,未親身經歷過絕望與困頓,在福貴式農民的面前顯得多么脆弱,輕微的挫折就會讓一些人意志消沉,微小的困難就讓一些人打起了退堂鼓。我們輕易地感嘆命運的不幸,埋怨學習或是工作的辛勞。有人說《活著》是一面“人性的鏡子”,應對著堅強的福貴、隱忍的家珍、勤勞的鳳霞、樂觀的有慶,讓我們反思自我的品性。那個年代的困難、貧乏更讓我們珍惜此刻的充裕生活。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事物而活著。”這本書也讓我們反思該為了什么而活著?人活著,一旦被賦予沉重的意義與價值,就終有一日會被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所折磨、摧殘。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追求,有些人為了財富、名利而活著,正如泰戈爾所說“鳥兒的翅膀一旦被系上黃金,那么它就永遠不能展翅高飛了?!边@樣的人生必定馱滿了包袱,被厚重的名利壓得喘可是氣。還有些人為了別人而活著,一旦在自我所愛之人、自我的靈魂寄托那兒達不到目的,就輕易變得墮落、變得絕望甚至是自殺。
若是為了外物而活,這樣的人生有著太多的負擔與牽掛,總有一天會不堪重負。應遵從自我的心意,不為他人、為金錢等外在事物活著。意外的變故很輕易便能剝奪那些我們很看重的名利、奪走我們很珍愛的親人,我們都有可能在某一天變得一無所有。福貴將祖輩的田產揮霍一空,又經歷了所有親人的死去,他孑然一身,卻與老牛踏實的度過余生。因為所有親人都已離去,所有財產都已輸光,他沒有什么事情值得擔心,不為金錢或他人而活。有村民說他和老牛是兩個“老不死”,認為他只是幸運,而他真正地為了活著而活著,泰然自若地活在當下。
《活著》就像一首歷經滄桑的詩歌,它用樸實無華的語調向我們講述著生命的脆弱與頑強,活著的艱辛與苦楚,讓我們體會到即使是卑微的生命也要堅強、樂觀地活著,讓我們懂得人性的光芒能夠驅散苦難籠罩下的黑暗,更讓我們明白為了活著而活著。
小說活著讀后感篇九
這篇文章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一個樸實的農民福貴的一生。經歷了出生時的富貴到因為自己好賭導致家道中落,最后妻子孩子孫子先后離開自己后,依然樂觀地面對這個世界。
我很佩服主人公在身份大起大落時坦然面對的態度,被抓壯丁時仍然不放棄回家的希望,在親人依次離世時,依然不放棄生活的信念。
我感動于她的妻子,典型的封建社會賢妻良母,認定一人,便追隨終老。無論此人有多么不堪,無論落魄前對她有多么暴力,她始終堅信,自己的丈夫就是天,既然結為夫妻就該同氣連枝。她是富商的千金,從小就有良好的家教。她培養出了懂得感恩、天生樂觀、對人友善、孝順父母的一雙好兒女,她在夫家沒落后,依舊帶著剛出生的兒子回到自己家中,即使做著這輩子都沒有做過的苦活,她也從不抱怨。身份切換自如,沒有半點矯情。同時,她還有對別人的善良,當隊長想要回家熬一碗米粥時,她愿意將自己從父親那里討要過來的米分一點給他。當校長來后來因為被批斗來道歉的時候,她釋然了,并且原諒了他,他寬恕了他,認為兒子的死也不能全怪到校長的身上。
另外一個讓我觸動的角色是他的女兒,從小便很乖,家道落敗后沒有一點小姐的架子??芍^,看過繁華,也能享受苦難,這種心態很大程度上也承襲她的母親。當七八歲因病聾啞后,不吵不鬧,依然堅強的生活,唯有更加孝順父母。當知道父母要將她送人的時候,沒有半點埋怨。在自己送人后,半夜偷偷回家,家人再次要將她送走時,也沒有半點吵鬧,全然接受家人安排的命運。當弟弟死了,媽媽生病后,毅然扛起家里的重擔。當看到別人家的姑娘出嫁時,她很羨慕,但沒有半點越矩的行為。當知道有人看上她時,沒有半點對對方的挑剔。當嫁入人婦時,依舊保持內心的純良,幫助鄰居掃地、織毛衣,樂于分享,最后贏得了所有人的稱贊。雖然結完婚,但她知道父母只有她一個女人,所以隔三差五回到家里陪父母,甚至帶著丈夫一起。跟有愛的人生活在一起,自己也會變得更加有愛。所以,他們一家越來越有愛,當你全身心投入進去,感受大家的愛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也會越來越有愛。可惜的是,最后因為生孩子,大出血去世了。
弟弟也是個懂事的孩子,無比善良。全書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喜歡羊。即使家里的羊被沒收了,他也堅持天天三頓送草。知道校長的老婆需要輸血,他就去獻血,以致最后喪命。
主人公受兒子的影響,最后孤單一人的時候,也會買了一只牛,買了那只十幾年的老牛,因為不忍心老牛即將被宰。
一輩子在主人公家干苦力的那個人也值得感動,雖然最后淪落為叫花子,還愿意回來看看以前的主人。內心完全沒有憤怒,畢竟舊社會,做了一輩子苦力的人,需要由主人家養老的。并且他在主人公提出要照顧他時,為了不拖累他們,自行離開了。后來又回來一次,拿了一條絲巾帶給小姐。
主人公的女婿也值得尊重。他雖然是偏頭,但是待人一篇真誠,屬于實干派。第一次到主人公家里就觀察他家里的需求,第二次便帶人過來給主人公家里修整房子。結婚時,更是采納岳父的意見,不惜舉債大辦婚禮,讓妻子有個最轟動的儀式。他們婚后相敬如賓,恩愛有加。在妻子想回娘家時,他只會默默支持。他的妻子是不幸的,但是嫁給他后是幸福的。妻子在生孩子大出血時,他二話不說,只讓醫生保大人。甚至當孩子出生時,他還說了句,我只要保大的,怎么小的出來了?最后妻子走了,岳母也走了,他就自己一人帶著孩子干活,也不給岳父添麻煩。在被水泥板夾到,即將死亡的最后一刻,他喊的是兒子的名字。因為他知道,他死了后,孩子就只能靠年邁的岳父照顧了,他心疼孩子,更心疼岳父。
現實生活的無情和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承擔更多難以承受的痛苦,我們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或許就是生命的力量。
小說活著讀后感篇十
本來想先看影版,看到書架里的書就點開一口氣讀完了。高一時的語文卷有一個老福貴牽牛福貴的片段,才知道這是選自《活著》第一次聽說這本書。其實,我很早就接觸余華的這部作品了,小時候看過電視劇《福貴》,開頭以為是喜劇,沒想到越看越悲,每一次甜美的劇情只是為了下一個更悲的劇情做鋪墊。我爸有個習慣,總是愛把喜歡的電視劇再看一遍,福貴就是在我爸多次追劇的影響下,我已經明絡了大部分情節。我感覺福貴這部劇拍的很好,很多片段都把小說里的情結演活了。尤其是有慶死的時候,福貴埋有慶看的我心都要碎了,電視劇里還原度還是很高的,我也一定要去看看影版。
印象中,電視劇里的結局苦根沒死,騎在黃牛身上,福貴牽著牛走在路上…書里,真的很現實,很讓人難過。福貴爹娘、有慶、鳳霞、家珍、二喜最后連苦根也離福貴而去,只剩下福貴一個人了,經歷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最后孤獨老去。福貴只是那個年代的一個人物縮影,我想,晚年福貴其實并不可憐,他經歷了那么多事情,慢慢找回了真正的自己,不去賭,努力生活,疼惜家珍和子女,一直努力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