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袁隆平主要事跡篇一
袁隆平,男,漢族,江西省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1930年出生,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著名農業科學家。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他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產量從平均畝產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現在,他領導研究的超級雜交稻項目正朝著畝產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標順利推進。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并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用3畝地產出4畝地糧食,大幅度提高現有水稻單產和總產。20多年來,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稻56億多畝,每年增產的稻谷可以養活7000多萬人口,相當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總和。雜交水稻還被推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種植面積達3000多萬畝,他因此被海內外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榮獲國家特等發明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等。
年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主要事跡篇二
他的臉上滿布著幾十年風吹日曬的溝壑。他的心中深藏著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他的業績詮釋了中國的知識經濟。
202月19日,中國將其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頒發給一位種了一輩子水稻的“農民”科學家oo“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年過七十的袁隆平如今已經享譽世界,以他的名字冠首的股票“隆平高科”已在深圳上市,但他仍以農民自居,說是“我的工作要求我像農民一樣地生活。”為爭取更多的研究時間,他像候鳥一樣每年冬天從寒冷的長沙轉移到溫暖的海南島,一年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田間工作,從播種到收獲,每天至少下田兩次。
在他的辦公室里,常年放著三樣東西:草帽、毛巾和西裝。因為他每天都要去查看試驗田,戴上草帽、帶上毛巾就走;而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知名的水稻專家,他又要經常接待各方人士,所以,穿上西裝,他又可以待客如儀。
袁隆平,是一個神話oo他使中國的水稻畝產從1950年的140公斤提高到了的450公斤。而他最近的研究項目“超級雜交稻”,又將使水稻畝產提高到800公斤以上oo這意味著,如果中國適合種植水稻的水田都種上“超級雜交稻”,每年至少可增產幾千億斤,多養活幾億人口。難怪在湖南農民中會流傳這樣的話:“吃飯靠‘兩平’,一靠推行責任制的鄧小平,二靠培育雜交稻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后曾任教于地處湘西的湖南安江農校。
他是從六十年代開始正式著手雜交稻研究的。在他之前,農業科學界一直普遍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沒有雜交優勢。所以當時流行的水稻良種培育法是系統選育法,即從一個群體中選擇優良的變異單株進行培育。但是,袁隆平從一次失敗的變異單株培育實驗中產生靈感,受到啟發,認為水稻也有雜交優勢。1964年,他在田間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并于1966年在中科院《科學通訊》上發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奠定了雜交水稻的理論基礎。
1969年,袁隆平大膽提出將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雜交的全新設想。第二年秋天,他帶著助手在海南尋找野生稻時,在三亞機場公路鐵路橋邊的一個水坑中找到一片正在開花的野生稻,經助手逐株觀察,發現其中有3個呈雄性不育狀的稻穗,袁隆平將之命名為“野敗”(野生稻花粉敗育株)。這個頗有傳奇色彩的發現,打開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又一個突破口。
1974年,經過對“野敗”的上萬組合的回交轉育,袁隆平終于育出第一個強優勢組合的雜交水稻品種“南優二號”。當年試種,中稻畝產就達628公斤,遠遠超過常規稻。從1976年起,雜交稻開始在全國大面積種植并迅速帶來顯著的增產效果,單產一般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
1981年,袁隆平獲得全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
到了1986年,袁隆平站在更高的起點上,提出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其中“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課題被1987年的國家“863計劃”立為專題,由袁隆平掛帥組成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1995年8月,“863計劃”兩系法雜交水稻現場會在湖南懷化召開,袁隆平在會上鄭重宣布:歷經9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正如他在育種戰略中所設想的,兩系法雜交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產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雜交稻每公頃增產750至1100公斤,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同年,袁隆平獲得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獎。在此前后,他還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科教文組織、知識產權組織等機構頒發的八項國際大獎,并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面對巨大的成功,袁隆平卻沒有滿足,他又向新的目標、新的高峰發起沖擊。,他在國際“超級稻”的概念基礎上,提出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技術路線,在實驗田取得良好效果,畝產近800公斤,且米質類粳稻,為進一步解決大面積、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難題奠定了基礎,引起國際上的高度重視。農業部制定的超級雜交稻第一期目標是:兩個百畝片連續兩年畝產達到700公斤。,袁隆平的超級雜交稻在當年超過700公斤的不僅有18個百畝片,而且還有3個千畝片!
如今,中國大地水稻種植面積的一半播下的是這位科學家培育出來的雜交水稻良種,全國水稻總產量的60%是他培育出來的雜交水稻。從1975年至19的23年間,累計增產糧食3.5億噸。
“東方魔稻”也走向了五大洲。世界上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研究雜交水稻,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也把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雜交水稻技術作為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一項優先戰略計劃,并聘袁隆平為首席顧問。雜交水稻在美國、巴西、越南和印度等國都得到大面積推廣。合作伙伴之一美國水稻公司在美國已銷售出幾百萬美元的雜交水稻種子。
幾年前,國外有人撰文說,21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16億,那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危機?袁隆平當時就揮動著滿是老繭的雙手宣布:“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要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
年6月24日,中國首次對農業科學家品牌評估結果揭曉: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品牌價值為1008.9億元。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無形資產評估價值額最大的一宗項目。
爾后,隨著“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和“隆平高科”股票的上市,袁隆平更是身價百倍,驟然間成了一個知識“富翁”。光是股票上市的首日,他便有億元之多的“進帳”。對很多人來說,1000億元是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數字,但專家們認為,論及袁隆平解決了世界幾億人吃飯問題的巨大貢獻,“袁隆平”是“無價”的。
《財富》雜志選出亞洲首富為香港富豪李嘉誠,其身價為127億美元,合人民幣不到1000億元。照此算法,亞洲首富不應是李嘉誠而應是袁隆平。當有人把這一情況告訴袁隆平時,他卻舉著一節稻穗說,我要那么多錢干什么,我只要這個。
是的。他只要水稻,他的雜交水稻。
在解決世界的饑餓問題上,雜交水稻正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正如美國著名的農業經濟學家唐·帕爾伯格所說:“隨著農業科學的發展,饑餓的威脅在退卻。袁(隆平)正引導我們走向一個營養充足的世界。”
袁隆平主要事跡篇三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很高興由我來給大家講一個關于“雜家水稻之父”
1960年罕見的天災**,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但仍未擺脫饑餓對人們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盡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饑餓。
袁隆平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數據的分析整理,又經過8年歷經磨難的“過五關”,到1974年配制種子成功,隨著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袁隆平名聲大震。在成績和榮譽面前,袁隆平公開聲稱現階段培育的雜交稻的缺點是“三個有余、三個不足”,并組織助手們,從育種與栽培兩個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隨著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圍的關注。袁隆平近年來,先后應邀到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亞8個國家講學、傳授技術、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技術合作研究等國際性學術活動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后,從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里走來,從一個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為舉世矚目的名人,登上了“雜交水稻之父”的寶座。
袁隆平主要事跡篇四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x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x逝世,享年91歲。24日上午,袁隆平院士送別儀式在x明陽山殯儀館舉行,各地群眾手持鮮花吊唁,現場莊嚴肅穆。
送別,終有一別;悲拗,久久難息。袁隆平院士的傳奇一生,自此畫上句點。傳奇落幕,而榮耀永恒。畢其一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袁隆平,早就與田野融為一體。作為雜交水稻之父,他如此之深地改變了現代農業,改變了我們生活的狀態,改變了這個世界的形態。袁隆平的巨大貢獻,超越時空,亙古不滅。
科學家永遠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奔跑逐夢,而袁隆平院士則將他的雜交水稻科研征途,跑成了一場終生的馬拉松。一路走來,留下無數的驚喜與奇跡。自從在1974年培育出第一代秧苗,在40年間,袁隆平已培育了數代“超級雜交水稻”,比常規稻增產20%,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每年可多養活7000萬中國人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袁隆平的才華與勤奮,專注與堅守,收成滿滿,功德無量。
矢志不渝,無比簡單無比純粹,始終將水稻“高產更高產”作為一生奮斗的目標。作為學者的袁隆平,與作為耕耘者的袁隆平,在“水稻”這一古老的物種上重疊躍升,最終迸發出了驚人的力量。這種“力量”,足可撼動經典科學理論的桎梏,足可讓中國人端牢飯碗,足可讓全球消除饑餓見到希望。“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一稻濟世,仁士仁心。大師巨擘,成就斐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同樣追逐夢想的人們,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我們都受惠于袁隆平的成果,我們都感念于袁隆平的品格。現實的相關性,情感的接近性,讓無數人從四處趕去送袁老最后一程。常懷感恩之心,長記稻中真義,這注定是一場漫長的送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須知飯碗里的糧食,都其來有自。國士無雙,先生千古!再送一程,愿直抵星辰,愿照耀前路。
袁隆平主要事跡篇五
學習袁隆平精神,就要作一個有價值的人!國杰出的農業科學家、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他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決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五十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雜交水稻科學研究,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水稻產量不斷邁上新臺階,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可以說,袁隆平同志是我國當代知識分子的楷模。他獻身科學、頑強拼搏、勇于創新,以農業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不斷造福人類。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團結協作、甘為人梯,桃李滿天下,贏得了廣泛的贊譽。
他還是杰出的無黨派代表人士,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積極參政議政、獻計出力,為統一戰線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對于這位偉大的、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創造了無限財富的袁隆平院士,有人評價他的身價何只千億,可他每月的收入連工資加補貼也只有幾千元。依其貢獻,他應該擁有更多的錢,但面對幾千元的工資,他樂呵呵地說:“要生活和生產,錢是重要的,但錢的來路一定要正。錢是拿來用的,有錢不用等于沒有錢。但是用錢,第一不要奢侈浪費,第二不要小氣,該用的就用,不該用的就不用。所以,我穿衣服樸素大方,這是一個原則。穿那么好干什么,表面光。穿得好,也不見得你的地位就高。”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金錢觀,樸實直白,寓意深刻,發人深思。有人評價他說:。
“袁隆平院士頭頂藍天,勇攀科技高峰;腳踏實地,造福世界人民。他幾十年如一日,刻苦鉆研,鍥而不舍;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服務人類社會;胸懷祖國,心憂天下,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科學家,袁隆平院士不僅貢獻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貴、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才能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風,為我們身處教育戰線的廣大知識分子樹立了學習的典范。
作為奮戰在水利戰線的一員,我發自內心地贊揚袁隆平院士,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應該認真努力地學習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祖國、為自己的信仰,腳踏實地,造福人民。我們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金錢觀。我們除了要宣傳他的科研成果,長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志氣外,更應該讓大家都來學習并發揚光大他做人的態度和奉獻的精神。
首先,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一名具有高級職稱的黨員,身處教學科研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院系學校及國家、民族的奮斗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專業教育教學的改革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并立身本職,從教學做精、科研做強、專業做大著眼一步一個腳印。
其次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為:“成功的要決在于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了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于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鉆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學和科研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舍。并弘揚時代精神,樂于服務,甘于奉獻,振興高等教育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建設。
再次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從大處著眼,從難處著手,從全局著想,所以每次課題的啟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得后續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實現。從這點上,我想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和金融教研室主任更應該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同志,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后送傘”,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務員,圍繞專業和院系全局決策,統一認識,理順關系,全力以赴把及教學科研培養工作辦成、辦好、辦到位。努力加強自身素質修養以樹科大高知形象。
最后還要學習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權威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優秀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主要事跡篇六
國電集團和國電科環集團黨委號召廣大黨員干部開展向偉大的科學家袁隆平同志學習的活動,并下發了《袁隆平傳》一書,我懷著崇敬而好奇的心情開始翻看了這本以政治教育讀本身份出現的書籍,但是,它傳奇的色彩,豐富的內涵和感人的`事跡立即吸引了我,使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氣將它讀完。袁隆平同志的傳記,他代表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鍥而不舍的民族精神和高貴品質。
學習袁隆平,首先要學習他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一名基層干部的黨員,身處環保工程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國電集團的環保事業及國家、民族的奮斗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的環保產業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興國的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并立身本職,從做實、做大、做強著眼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
袁隆平主要事跡篇七
在袁隆平連連獲獎載譽歸來后,有媒體的記者采訪他時問道:“對于您的貢獻,您自我作何評價”
他平靜地說:“這不是我個人的榮譽,是我們中國的榮譽,我只是一個學科帶頭人,一名代表。我講一個故事:8月,我去墨西哥參加作物遺傳與雜種優勢利用的國際討論會,并被授予先驅科學家榮譽稱號。這次會議有60多個國家的600多位科學家參加,其中12位是中國人。我因為簽證的關系,遲去了兩天,在舉行儀式的頭一天午時才到。我到了后,那12個中國人喜出望外,說,袁教師你最之后了,我們急死了,你來了之后,我們的地位就提高了。因為在5名被授予先驅科學家稱號的人之中,其余4名都是美國人。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榮譽不屬于我個人,屬于整個中國。”
袁隆平主要事跡篇八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袁隆平院士的離世,讓無數國人悲痛、令世人哀傷,一顆耀眼的東方巨星同我們辭別,“神農”的功績永遠留在了人間,留在了千萬萬群眾的心坎。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世界第一個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他最大的功勞是讓中國人更加穩定地端穩了自己手中的飯碗,播撒了艱辛汗水和無窮智慧,收獲了精神富足和崇高品格。可以說,袁老的一生,光榮而偉大、為民而廣博,如同他熱愛的土地一樣敦厚純樸、如同他播下的種子一樣頑強堅毅。
國之大者,為國為民。溫飽問題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攻克的首關,也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和目標。袁老扎根土地、埋頭苦干、艱辛鉆研、無私奉獻、默默付出,堅毅且挺拔、英勇而神圣、莊嚴而睿智,用勤勉的一生、辛勞的一生、創造的一生助力解決溫飽事業和民生大計,追求“禾下乘涼”夢、書寫華美篇章、綻放人生麗彩,讓“袁隆平”雕刻進中華民族精神譜系成為一道風景豐碑,也讓世人銘刻了“袁隆平”三個字的深邃含義和沉甸價值。這正是對其“俯首甘為孺子牛”一生的寫照,也是“人民群眾把他舉得高高”的最好詮釋和注解。
中國人常說,“民以食為天”。吃飯問題是大事,是最基本的國之大者、最起碼的權利保障。袁老托舉的飯碗,是十幾億人的大飯碗,他的精神情懷和品格追求、人生理想,何其宏遠、何其磅礴、何其偉岸,值得每個人銘記、銘刻、弘揚、傳承、賡續。英雄的步履,需要有人去續航;英雄的衣缽,需要志士去光大。袁老為公為民、不計得失、儉樸敦厚、攻堅克難、義無反顧、扎根土地的崇高品質和高尚情操,是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和寶貴營養,是每一個了不起的中國人都必須具備的精神品質。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長征路上,有許多如同袁老一樣的璀璨星光,交織成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斑斕星河,照耀中華民族堅毅前行、滾滾向前的光明道路。歷史的接力棒傳遞到我們這一代手中,緬懷袁老、致敬英雄、昭啟未來、奮進前途,我們要將英雄的氣概、頑強的品質、拼搏的意志、為民的情懷滋養起來和武裝起來,讓袁老的“禾下乘涼夢”延續下去,鑲嵌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歷史潮流,凝心聚力、滿懷壯志、昂揚挺進、乘勢而上,書寫屬于新時代的新夢想新奇跡。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敢圓夢,得靠加油干。天上不會掉餡餅,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碩果累累,往往是汗水澆灌、辛勤勞作、耕耘犁耙之后,土地才給予勞動付出的報酬和恩賜。開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征程,讓精神弘揚在新時代、把作風帶進入新征程,像一顆種子一樣生根、發芽、破巖、茁壯,必將能夠在迎風飄揚、春風化雨中花開葉茂、繁盛似錦,到處都是一番更為活躍的創造創新。
袁隆平主要事跡篇九
袁隆平曾說到他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我的夢里水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外一個夢想就是,我希望我的水稻畝產1000公斤夢早日實現。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個夢想就跟他一輩子打交道的泥土一樣樸實無華。這也正是他的偉大之處,他的夢想里沒有花里胡哨的概念,也很少有炫目的理論,也沒有圍著核心期刊打轉的焦慮,有的只是一顆為民分憂的心。
在他的夢想里,科學就應該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力。正是這份信念的力量,才成為他一直堅持下去的動力。
87歲高齡,他依然奔波在田間地頭,依然不知疲倦地親力親為,為的是解決各種具體問題。袁隆平數十年來一直站在水稻育種的最前端,不是偶然的,心無雜念,拋去功利色彩,恰恰達到了夢想的彼岸。
從全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出發,恰恰成就了個人的夢想。袁隆平說“我的夢想很簡單”,而事實證明,這簡單的夢想卻解決了世界億萬人口的吃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