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袁隆平主要事跡50字篇一
“一日三餐,米香彌漫,飽食者當常憶袁公。”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幾乎看不到因為吃不飽飯而暈倒的人,更別說死于饑餓的人了。吃樹皮、吃草根的時代已經離我們很遠,我們僅僅只是把他當做爺爺、奶奶輩講的傳奇故事罷了。的確,我們是沒有挨過餓的一代,我們對袁隆平先生并不感冒,(蔡爽,不喜歡袁隆平,他種的雜交水稻不好吃)那可能是因為我們還不了解他。但我們不能否認他所做出的貢獻,他培育的雜交水稻創造了一個風靡世界的“綠色神話”,沒有他的話,可能沒有人能養活中國、養活世界。
袁隆平成長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鐵蹄踐踏中國。年幼的他隨父母四處遷徙,嘗盡逃難的艱辛。于是他從小就懂了一個道理:弱肉強食。從那時起,他樹立了和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決心,想為國家發展做點什么。
起初因為看到袁隆平的照片,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農校教書,(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安江”,它位于湘西南,是湘與云貴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現在還是一個鎮,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鎮,那地方挺窮的)所以我對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覺得他也就是農民出身。其實他也是可以稱為“官二代的”,他父親袁興烈在抗日戰爭期間擔任過孫連仲將軍的秘書,在南京政府僑務委員會事務科任科長,在報考大學的時候他父親本來想讓他報考南京重點,日后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但她卻因為自己的興趣毅然選擇了農學,選擇了一個這么艱苦的職業,我挺佩服他的勇氣和毅力的。
畢業以后,他父親本來是可以給他安排一個好工作的,但因為勵志要改變中國農村貧窮落后的面貌,于是服從分配來到了偏遠的湘西農村。在農校教書的日子,他利用課余時間走出課堂,親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個普通農民一樣躬耕于田間。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南方的水田,它不像北方的麥地,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平坦,即使在以前農業機械不發達的時候,耕種起來也沒那么困難。安江是湘西與云貴高原交界的一塊峽谷盆地,雖然是盆地,但大家注意到“峽谷”二字沒有,所謂的峽谷盆地就是山稍微平緩一點,但種莊稼首先也要開山,開墾梯田一般開墾不出多大的地方,不像大家看到的梯田圖片那么優美,一般都很是很小的一塊地方。山區農民澆水施肥都要一點一點的靠雙肩背上去,是非常辛苦的。而且種水稻要先育種,然后等他發芽以后在一珠珠的插到水田里,以前條件沒有那么好,插水稻的時候雙腿浸在水里,各種各樣的蟲子就順著腿往上爬,想起來都很恐怖。對于一個官宦子弟來說,能像一個農民一樣躬耕于稻田,我們可以想一想,他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這一點,何況還要對一珠珠的稻穗進行研究,真是不容易。
在長期的研究中,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群”的稻株,由此靈感一現,萌生了培養雜交水稻的念頭。然而袁隆平的設想與傳統的經典遺傳學相悖,許多權威學者認為他是蚍蜉撼樹,根本不可能成功,但是他憑著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下定決心要將自己的想法堅持到底。
六七月份的天氣,他每天帶著水壺和饅頭,拿著放大鏡,一壟壟、一行行、一穗穗的尋找理想中的苗珠。艱苦的條件和不規律的飲食,讓他患上了腸胃病。正是憑著這種堅忍不拔、勇敢頑強的意志,在勘察了14萬余株的稻穗后,經過兩年多的試驗和研究,他終于寫成了令世界震驚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隨后,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后
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都沒有培育出不育度都達到100%的水稻苗來。
袁隆平主要事跡50字篇二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很高興由我來給大家講一個關于“雜家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故事
1960年罕見的天災**,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但仍未擺脫饑餓對人們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盡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饑餓。
袁隆平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數據的分析整理,又經過8年歷經磨難的“過五關”,到1974年配制種子成功,隨著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袁隆平名聲大震。在成績和榮譽面前,袁隆平公開聲稱現階段培育的雜交稻的缺點是“三個有余、三個不足”,并組織助手們,從育種與栽培兩個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隨著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圍的關注。袁隆平近年來,先后應邀到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亞8個國家講學、傳授技術、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技術合作研究等國際性學術活動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后,從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里走來,從一個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為舉世矚目的名人,登上了“雜交水稻之父”的寶座。
袁隆平主要事跡50字篇三
2021年5月24日,注定是值得銘記的日子。
“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遺體送別儀式,在湖南長沙明陽山殯儀館舉行。“我盼行至您的夢里,良田萬里,禾下乘涼”“知道他走了,一定要來送送他。我們種田的,對他有感情”……各地群眾手持鮮花趕來吊唁,其中不乏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他們臉上有淚,眼中有光。
人世間,“吃飯的事情”,袁隆平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件的事情。對中國人來說,“袁隆平”三個字,是嵌入百姓粥飯、天下糧倉的重要符號;對全球而言,他的“東方魔稻”“營造了一個糧食更為富足、糧食安全具有保障的更加穩定的世界”。
雖然今后無法再看到這位一生為民謀稻粱的耕耘者,但他播在每個人心頭的種子,化作千千萬萬個“他”,蘊含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這種力量,有著愛國為民的情懷。“糧食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我是學農的,我應該在這方面盡我的努力!”在他心中,國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無上。
這種力量,有著信念堅定的分量。畢其一生,專注田疇,播撒智慧,收獲富足,在千百次的失敗中他依然堅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種子,可以戰勝饑餓。
這種力量,有著矢志不渝的勇毅。“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他更因此立下收徒“門規”---“你不下田我就不帶”。
這種力量,有著勇于創新的擔當。充分尊重科學規律,敢于提出設想、勇于探索。從選種、試驗、失敗,到再選種、再播種、再觀察……依據事實、發現真理、驗證真理,伴隨他的一生。
這種力量,有著樸實無華的品質。他留給人們的印象,總與水稻有關,是一位直到入院前還心心念念要下田看看、絕不愿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的中國“老農”。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斯人已逝,風范永存。他留下的“種子”,將在無數后來者和奮斗者的代代傳承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今天的中國,一項項代表著科技前沿的成果凝聚著全球關注的目光,同時,在尖端科技領域也有不少“卡脖子”問題,還有一些體制機制障礙阻隔著產學研的深度融合。面對成績與不足,以自立自強的精神在科技領域不斷攻堅克難、闖關奪隘,廣大科技工作者需要的正是這種力量,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一切工作都要往實里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實踐、厚積薄發,用“腳踏實地”的作風成就“頂天立地”的成果。
仰望星空,宇宙中有一顆編號為8117的“袁隆平星”光芒閃耀。未竟的事業,科學的價值,我們定會堅守,定去拼搏,定將開拓出更加廣闊的天地。
關于袁隆平的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在科學研究上,袁隆平是一個特別認真特別嚴謹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個豁達大度非常幽默的人。
人生苦短,活著就應該輕松一些,愉快一些,而幽默,就是輕松愉快的一劑良藥。富于幽默感的人大多思維敏捷,才華出眾,胸襟開闊,為人隨和。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與袁隆平在安江便認識,之后又寫過他不少作品,算是老朋友了。有次我與老伴到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去看望他,臨別時留影紀念,他是一位譽滿全球的大科學家,我自然讓他站在中間。他開玩笑地說:“這不是第三者插足嗎?”我和老伴不禁一笑。
袁隆平的幽默,是一以貫之的。
當年,他在安江農校當老師的時候,一時找不到抹布,就扯著衣袖擦黑板,這一舉動自然引起學生哈哈大笑。袁隆平正色地說:“笑什么,愛因斯坦還拿美元支票當書簽呢?”
袁隆平喜歡自由,散漫的生活。衣服扣子掉了不補,皮鞋臟了不擦油,因此,有人給他取了渾名叫“油榨鬼”。油榨是湖南方言,不整潔的意思。這個渾名是一個叫李效牧的老師取的。李效牧是個快活鬼,那時候興學“蘇聯老大哥”,便給他取了個渾名叫“扁腦殼夫”。有位姓曾的老師寫文章愛帶之乎者也,袁隆平就給他取渾名叫“曾員外”,有位姓曹的老師愛哼京戲,便取渾名“曹孟德”。他們之間不稱呼姓名或某某老師,而是以渾名取樂。
袁隆平才華橫溢,愛好廣泛,拉小提琴、游泳、打排球、跳踢踏舞,還愛打麻將。打麻將不帶“彩”而是鉆桌子,袁隆平輸了照樣鉆。他有時手氣不好,連連失手,鉆了一次又一次。有人說,這回就免了吧!袁隆平不領情,照樣鉆,做為一個工程院院士、著名科學家,打麻將鉆桌子,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只是現在年歲老了,鉆桌子有困難,改為別的方式,再不鉆桌子了。
吸煙,是目前威脅著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據統計,全國煙民達三億。對此,袁隆平來個反話正說,總結了抽煙七大好處:友誼的橋梁(人與人交往的媒介);靈感的源泉(激活思維和靈感);寂寞的伴侶(抽煙排除寂寞);“非典”的克星(煙中含有焦油);癡呆的良藥(煙中含有尼古丁);健康的象征(如果抽煙的人不想抽煙說明身體不行了);納稅的大戶(國家一部分稅收來自煙民)。袁隆平的一席話,讓人覺得他是在宣揚抽煙有益,錯了,這是他賣關子,最后的結論是:“弊大于益,我不吸煙。”
說起給孩子取名,袁隆平也與眾不同,袁隆平三弟兄,清一色的男子漢,他生了三個兒子,按他的說法是“單一品種”。大兒子小名叫“五一”,二兒子小名叫“五二”,三兒子小名叫“五三”,一、二、三、四,部隊行進的口號,只是老四缺席,到了“三”就劃了個句號。而到孫輩,名字也都是袁隆平取的,大孫女生下來前幾天接連下雨,生下的當天,雨過天晴,故取名“袁有晴”;第二個孫女是農歷“雨水”節那天生的,故取名“袁有清”。袁隆平得意地說:“晴是太陽,清是雨水,有太陽有雨水,萬物茁壯成長。”在給孩子取名上,他沒有忘記農業,也沒忘記“幽”一“默”。
袁隆平主要事跡50字篇四
天陰沉沉的,窗外的雨水淅淅瀝瀝地下著,我坐在房間里正上著網課,突然,電腦上彈出一條新聞:默哀!“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2021年5月22日13時02分逝世。
這個消息如同雷電直擊我的心坎,腦袋里“轟”的一下,整個人都僵住了,大腦里一片空白。就在這一剎那,“金豆豆”噼里啪啦地掉落下來,淚水打濕了書本上的字。
過了好一會兒,我才緩過神來,低頭望了望被淚水打濕的字跡,想起袁隆平爺爺曾經的那些事……
袁隆平爺爺年輕時收了幾個徒弟,每天,田園里都看得到他們的身影。這天上午,袁隆平爺爺和他的弟子在干活的時候,突然,大地劇烈搖晃,整個人重心往下倒,房屋也向他們壓過來。袁隆平爺爺心里喊了一聲:不好!便大聲的對附近的人們說:“鄉親們!快跑啊!地震了!”喊完馬上轉過頭對他的弟子說:“快,你們先跑,帶上鋤頭和其他工具!”弟子也著急了:“老師,可您……”“不用管我的,我拿完種子馬上就來。”話音剛落,袁隆平爺爺以最快的速度跑到房間,翻箱倒柜的找種子。終于,在床頭柜上找到了那包種子。
家具可都碎了,玻璃渣片一堆,一不小心就會刮到流血,房屋也在倒塌,很可能就在一瞬間,這條生命就會飛灰煙散。可袁隆平爺爺不顧一切,拿起了那包“珍貴”的種子。
他曾說:“假如我不在家,那么就一定在試驗田;如果不在試驗田,那也是在去試驗田的路上。”
袁隆平爺爺一生都在鉆研水稻,為我們做出了偉大的貢獻,讓全中國14億人吃得飽飽兒的,不餓肚子。這比天高,比地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以后再也不會浪費糧食了,因為,在每一粒米飯里都有您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