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工作或學習進行到一定階段或告一段落時,需要回過頭來對所做的工作認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績,找出問題,歸納出經驗教訓,提高認識,明確方向,以便進一步做好工作,并把這些用文字表述出來,就叫做總結。相信許多人會覺得總結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總結書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語文高中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一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彎曲)
知明而行無過(“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天賦)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曬)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達到)
語文高中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二
1、官人疑策愛也,秘之。誤:喜歡,正:吝嗇。
譯文:過路的官人懷疑陳策舍不得騾子,便把它藏了起來。
2、有功故出反囚,罪當誅,請按之。誤:按照,正:審理。
譯文:徐有功特意開脫謀反的人,論罪應當處死,請審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東南道尚書令,封吳王。誤:拜見,正:授予官職。
譯文:高祖派來使者授予(杜伏威)東南道尚書令的官,封他為吳王。
4、府省為奏,敕報許之。誤:報告,正:回復。
譯文:有關部門為此上奏,(后主)下詔回復同意了這件事。
5、齊孝公伐我北鄙。誤:輕視,正:邊境。
譯文:齊孝公進攻我國北部邊境。
6、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誤:城墻,正:軍營。
譯文:大敗李信的軍隊,攻下兩座軍營,殺死七名都尉。
7、堯民之病水者,上而為巢,是為避害之巢。誤:生病,正:擔心,憂慮。
譯文:堯的百姓擔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這就是避免災害的巢。
8、煥初除市令,過謝鄉人吏部侍郎石琚。誤:免除,正:(被)授職。
譯文:劉煥剛被授職市令,拜訪同鄉吏部侍郎石琚。
9、師進,次于陘。誤:依次,正:臨時駐扎。
譯文:諸侯的軍隊前進,駐扎在陘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誤:完畢,正:通“猝”,突然。
譯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災難突然降臨也不會驚恐。
11、王趣見,未至,使者四三往。誤:高興,正:通“促”,趕快。
譯文:楚王趕快接見(尊盧沙),(尊盧沙)沒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請)。
12、存諸故人,請謝賓客。誤:安置,正:問候。
譯文:問候那些老朋友,邀請拜謝賓朋。
13、若復失養,吾不貸汝矣。誤:借給,正:寬恕。
譯文:如果再不贍養母親,我就不寬恕你了。
14、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誤:捉拿,正:及,達到。
譯文:楚莊王謀劃事情很得當,群臣沒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勝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誤:恩德,正:感激。
譯文:假如劉裕取勝,一定會感激我們借道給他的好處。
16、陛下登殺之,非臣所及。誤:上去,正:當即。
譯文:陛下(如果)當即殺掉他,(就)不是我的職權管得了的。
17、凡再典貢部,多柬拔寒俊。誤:典籍,正:主管。
譯文:賈黃中先后兩次主管貢部,多次選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攬筆而作,文不加點。誤:標點,正:刪改。
譯文:彌衡揮筆就寫,一氣呵成,一個字沒有刪改。
19、諸公多其行,連辟之,遂皆不應。誤:許多,正:稱贊。
語文高中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三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1.通假字
(1)輮以為輪(通“煣”,用火烘木使彎曲)
(2)雖有其槁暴,不復挺者(通“又”,再;通“曝”,曬)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通“性”,資質,稟賦)
2.古今異義
(1)輮以為輪(以為,古義:把……做成;今義:認為)
(2)金就礪則利(金,古義:文中指金屬制成的刀劍等;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博學,古義:廣泛地學習;今義:學問淵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參:古:驗,檢驗今:參加,參見)
(6)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詞類活用
(1)動詞使動用法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使……彎曲)
(2)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其曲中規(彎曲的弧度)
(3)名詞作狀語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4)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這種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數詞作形容詞:
用心一也(專一)
4、一詞多義
(1)絕
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斷)
以為妙絕(到了極點)
佛印絕類彌勒(非常)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終止)
(2)假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憑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與真相對,不真,假裝)
(3)聞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聽見)
博聞強記(見聞、知識)
不能稱前時之聞(聲譽、名聲)
語文高中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四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
其曲中規(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高:形作名,高處)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繩則直(直:形作動,變直)
(4)特殊句式與固定格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用心一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用心躁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
語文高中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五
見“必修一文言文梳理”《鴻門宴》部分。
班固與《漢書》
班固(32年-92年)東漢官吏、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漢族,扶風安陵人(今陜西咸陽東北)。除蘭臺令史,遷為郎,典校秘書,潛心二十余年,修成《漢書》,當世重之,遷玄武司馬,撰《白虎通德論》,征匈奴為中護軍,兵敗受牽連,死獄中,善辭賦,有《兩都賦》等。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范曄與《后漢書》
范曄(398年-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學家,順陽(今河南淅川東)人。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后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后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劃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
《后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后漢書》是繼《史記》《漢書》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寫的重要史籍。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后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李賢注。
《后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首先,他在帝紀之后添置了皇后紀。東漢從和帝開始,連續有六個太后臨朝。把她們的活動寫成紀的形式,既名正言順,又能準確地反映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其次,《后漢書》新增加了《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七個類傳。范曄是第一位在紀傳體史書中專為婦女作傳的史學家。尤為可貴的是,《列女傳》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貞女節婦,還包括并不符合禮教道德標準的才女蔡琰。
語文高中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六
1.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愛”通“薆”;“見”通“現”
2.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說”通“悅”;“女”通“汝”
3.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歸”通“饋”
4.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匪”通“非”;“女”通“汝”
5.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無”通“毋”
6.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說”通“脫”
7.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泮”通“畔”
8.肇錫余以嘉名
“錫”通“賜”
9.扈江離與辟芷。
“辟”通“僻”
10.來吾道乎先路。
“道”通“導”
11.指九天以為正兮。
“正”通“證”
12.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取”通“娶”
13.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
“簾”通“奩”
14.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紉”通“韌”
15.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
“丁寧”通“叮嚀”
16.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鄉各異縣,展轉不可見。
“展”通“輾”
18.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
“屬”通“囑”
19.某所,而母立于茲。
“而”通“爾”
20.比去,以手闔門。
“闔”通“合”
21.稱心快意,幾家能能彀。
“彀”通“夠”
22.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適莽蒼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辯也。
“辯”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
“辯”通“變”
29.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匪”通“非”
30.瞎王劉引定火喬男女。
“火”通“伙”
31.明標著冊歷,見放著文書。
“見”通“現”
32.求!無乃爾是過與?
“與”通“歟”
語文高中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七
見“必修一文言文梳理”《鴻門宴》部分。
班固與《漢書》
班固(32年-92年)東漢官吏、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漢族,扶風安陵人(今陜西咸陽東北)。除蘭臺令史,遷為郎,典校秘書,潛心二十余年,修成《漢書》,當世重之,遷玄武司馬,撰《白虎通德論》,征匈奴為中護軍,兵敗受牽連,死獄中,善辭賦,有《兩都賦》等。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范曄與《后漢書》
范曄(398年-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學家,順陽(今河南淅川東)人。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后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后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劃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
《后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后漢書》是繼《史記》《漢書》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寫的重要史籍。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后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李賢注。
《后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首先,他在帝紀之后添置了皇后紀。東漢從和帝開始,連續有六個太后臨朝。把她們的活動寫成紀的形式,既名正言順,又能準確地反映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其次,《后漢書》新增加了《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七個類傳。范曄是第一位在紀傳體史書中專為婦女作傳的史學家。尤為可貴的是,《列女傳》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貞女節婦,還包括并不符合禮教道德標準的才女蔡琰。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語文高中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八
《鴻門宴》
一、通假字
1.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內通“納”,接納)
2.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違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早早地)
5.令將軍與臣有?(?通“隙”,隔閡,嫌怨)
6.因擊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7.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納”,使……進入)
二、古今異義
1.約為婚姻古:兒女親家;今:指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
2.所以遣將守關者古:……的原因;今: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3.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意外的變故;今:很,十分
4.將軍戰河北古:黃河以北;今:河北省
5.臣戰河南古:黃河以南;今:河南省
6.沛公居山東時古:指崤山以東地區。今:山東省。
7.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古:小人的讒言。今:詳細地講述。
8.今人有大功而擊之古義:現在別人(指沛公)今義:現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三、重點文言實詞釋義(12個)
1.軍
沛公軍霸上:名詞作動詞,駐扎。
從此道至吾軍:名詞,軍營。
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名詞,軍隊。
勇冠三軍:名詞,軍隊的編制單位。
2.擊
急擊勿失:動詞,攻擊,攻打。
因擊沛公于坐:動詞,殺。
秦王不肯擊缶:動詞,敲打,敲擊。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名詞,碰撞。
3.內
毋內諸候:內,通“納”,動詞,接納。
簾內擲一紙出:名詞,里面,與“外”相對。
內無法家弼士:名詞作狀語,在內部。
色厲內荏:名詞,內心,心里。
4.如
勞苦而功高如此:動詞,像。
沛公起如廁:動詞,往、去。
固不如也:動詞,及、比得上
5.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動詞,通“背”,違背。
每逢佳節倍思親:副詞,愈加。
6.謝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動詞,道歉,謝罪。
乃令張良留謝:動詞,辭別。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動詞,感謝。
7.意
然不自意:動詞,料想、意料、估計。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詞,心意、意圖。
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名詞,意思。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詞,神態,神情。
8.坐
項王、項伯東向坐:動詞,坐下。
因擊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詞,座位。
坐北朝南:動詞,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車坐愛楓林晚:介詞,因為。
9.舉
殺人如不能舉:副詞,盡。
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動詞,舉起。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動詞,舉行、施行。
舉不勝舉:動詞,列舉、舉出。
10.勝
沛公不勝杯杓:動詞,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勝:副詞,盡。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形容詞,優美的。
此時無聲勝有聲:動詞,勝過、超過。
11.斗
玉斗一雙,獻與亞父:名詞,酒器。
僅鑿斗大一池,植數莖以塞責:名詞作狀語,像斗一樣……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名詞作狀語,像北斗星。
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動詞,爭斗。
12.置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動詞,放棄、丟下。
置之坐上:動詞,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會賓客:動詞,擺、設。
語文高中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九
1、所以游目騁懷信可樂也(用來,表憑借;實在)
2、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交好)
1、趣舍萬殊通(趨,往,取)
2、由今之視昔(通猶,如同)
1、修:茂林修竹(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長)
乃重修岳陽樓(修建)
修守戰之具(整治)
2、期: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至,及)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周,期年:一周年)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約定)
3、致: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辭)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達到)
4、臨: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面對,引申為閱讀)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面對,迎)
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面對)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
5、次: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旁邊)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按次序)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行軍途中的駐地)
1、映帶左右(環繞,名作動)
2、流觴曲水(使(水)彎曲)
3、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形容詞作名詞,賢才;年少的人和年長的人)
4、所以游目騁懷(使游,使騁,動詞作使動)
5、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樣,數量詞作動詞)
6、一觴一詠(名作動,喝酒)
1、會于會稽山蘭亭(介詞結構后置句)
2、當其欣于所遇(介詞結構后置句)
3、晤言(于)一室之內(省略介詞于)
4、引以(之)為流觴曲水(省略介詞賓語之)
1、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譯:用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窮盡視和聽的享受,實在快樂啊。
2、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譯:何況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為烏有。
3、死生亦大矣
譯:死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啊。
4、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譯:當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5、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譯:盡管時代不同情況不同,但人們的情致卻是一樣的.。
語文高中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十
《項脊軒志》
一、多義詞
1、顧: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回頭看)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拜訪)
2、稍:縣官日有廩稍之供(公家給的糧食)
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逐漸,漸漸)
余稍為修葺(稍微,略微)
3、置: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安放)
內外多置小門(設置)
沛公則置車騎(放棄,丟下)
4、去: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止十有一月耳(距離)
比去,以手闔門(離開)
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除掉,去掉)
5、歸:后五年,吾妻來歸(女子出嫁)
一年來歸,妻跪問其故(回來)
江表英豪咸歸附之(歸附)
二、詞類活用
1、雨澤下注(向下,名作狀)
2、使不上漏(從上面,名作狀)
3、東犬西吠(向西,名作狀)
4、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喂養,名作動)
5、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親手,名作狀)
6、前辟四窗(從前面,名作狀)
7、垣墻周庭(砌上垣墻,名作動)
8、執此以朝(上朝,名作動)
三、古今異義詞
1、先大母(古義:去世的;今義:在前邊)
2、來歸(古義:女子出嫁;今義:回來)
3、凡再變矣(古義:兩次或第二次;今義:又)
四、特殊句式
1、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判斷句)
2、嫗,先大母婢也(判斷句)
3、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介詞結構后置句)
語文高中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十一
一、基本常識
1、關于序、跋類文體
放在卷首為序,也稱前言;放在卷末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編者自己寫的,也有的是別人所寫。其內容和作用,多為說明寫作或編寫的情況、目的,闡述某些觀點,介紹或評價作品等。
序的體裁,有的是近似論說文,如《史記》中的書、表、傳的序,都是在議論中夾著感慨,總結歷史教訓,表達作者的見解和對人對事的態度。歐陽修編寫《新五代史》,其中的《伶官傳序》即屬此類。
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對序的再補充,大都簡峻峭拔,不像序那樣詳細豐富。
另外古代還有一種贈序,為臨別贈言一類的文體。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要和書序嚴格區別開來。
2、王羲之簡介
王羲之(321—379),東晉著名書法家。瑯琊臨沂(今山東)人,后居浙江會稽山陰。曾任右軍內史、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工書法,尤擅楷書和行書,人稱“書圣”。他的《蘭亭集序》帖,筆意妍麗勁健,“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其他較有影響的還有《樂毅論》、《十七帖》等。其子王獻之也是書法名家,父子齊名,世稱“二王”、“二圣”。
3、寫作背景
修禊,古代的一種習俗。于陰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為三月三),到水邊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稱“春禊”。據說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風和日麗,天清氣朗,王羲之與當時的名人謝安、孫綽等41人在山陰蘭亭暢飲歡歌,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他們借“修禊”之名而舉行的一次詩會吧。名人雅士,融融歡聚,曲水流觴,低吟淺唱,好不愜意。王羲之面對高朋摯友,揮筆潑墨,寫下了“絕代無雙”、書文皆美的序文。
二、字詞語言
1、通假字
1.趣舍萬殊(“趣”通“趨”,意為“往、取”)
2.亦由今之視昔(“由”通“猶”,意為“像”)
2、古今異義
1.是日也(是,古義:指代詞“這”|今義:指判斷動詞“是”)
2.茂林修竹(修,古義:長|今義:指修建處理)
3.所以游目騁懷(所以,古義:指用來|今義:表因果關系連詞)
4.信可樂也(信,古義:指確定|今義:指書信)
5.向之所歡(向,古義:指過去|今義:指方向)
6.列坐其次(次,古義:指旁邊|今義:指數次,從次)
7.及其所之(及,古義:指等到|今義:表并列關系連詞,和)
8.曾不知老之將至(曾,古義:指竟然|今義:指曾經)
3、詞類活用
a、形容詞作名詞
群賢畢至賢士
少長咸集年輕人,年長的人
b、形容詞作動詞
齊彭殤為妄作看作相等
c、名詞作動詞
映帶左右環繞
一觴一詠喝酒
d、數詞作動詞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看作一樣
4、一詞多義
列坐其次旁邊水邊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駐扎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進次序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情致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達到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得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長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學習進步
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辦好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至、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時間期限
5、虛詞運用
所以所以興懷,其致一也表原因
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以此用來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助詞表定語后置
之曾不知老之將至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動詞往達到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助詞的
6、特殊句式
語文高中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十二
1、軒:窗,引申為有窗的小室。
2、舊:舊日的`,原來的。
3、方丈:一丈見方。
4、塵泥滲漉:從小孔慢慢漏下。滲,透過。漉,漏下。
5、雨澤下注:下,往下。雨澤:雨水。
6、案:幾案,桌子。
7、顧視:環看四周。
8、不能得日:得日,照到陽光。
9、日過午已昏:昏,光線不明。
10、修葺:修繕、修理。
11、辟:開。
12、垣墻周_:庭院四周砌上圍墻。垣,矮墻,也泛指墻。周_,把院子四周圍住。
13、當:抵擋。
14、洞然:透明敞亮。
15、欄:欄桿。
語文高中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十三
1通假字
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失其時無—毋,不要
2、頒白者不負戴于路矣頒—斑,花白
3、涂不餓莩而不知發涂—途,道路莩—殍,餓死的人
2詞類活用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動,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動—名,活著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動,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動,稱王。
3一詞多義
1、于寡人之于國對于
則移其民于河東至
不求聞達于諸侯在
趙氏求救于齊向
2、以請以戰喻用
斧斤以時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義把
3、之填然鼓之襯字,不譯
樹之以桑襯字,不譯
頃之,煙炎張天音節助詞,不譯
4、勝谷不可勝食盡
予觀夫巴陵勝狀美好的
日出江花紅勝火超過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勝利
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
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軍隊
將兵萬人士兵
窮兵黷武戰爭
4古今異義
1、河內兇:古,黃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個連詞。
5重點詞語
1、盡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詞,重疊使用,加強語氣。
2、無如寡人之用心者:沒有像。
3、鄰國之民不加少:更。
4、請以戰喻:請允許我,表謙;請回答,請你……,表敬。
5、數罟不入洿池:密;網;池塘,洼地積水。
6、雞、豚、狗、彘之畜:雞、小豬、狗、豬。
7、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謹,謹慎,認真從事;庠、序指學校;教,教化;申,
反復陳述;義,道理。
8、而不知發:打開糧倉,賑濟百姓。
9、王無罪歲:歸咎,歸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吃;食物;約束。
12、黎民不饑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6特殊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罷了,不過……罷了固定句式
2、未之有也
語文高中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十四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譯文】
北風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氣八月就紛揚落雪。
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吹來,好像是千樹萬樹梨花盛開。
雪花散入珠簾打濕了羅幕,狐裘穿不暖錦被也嫌單薄。
將軍都護手凍得拉不開弓,鐵甲冰冷得讓人難以穿著。
沙漠結冰百丈縱橫有裂紋,萬里長空凝聚著慘淡愁云。
主帥帳中擺酒為歸客餞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
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僵了風也無法牽引。
輪臺東門外歡送你回京去,你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見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馬蹄印跡。
【注釋】
1、錦衾薄:絲綢的被子(因為寒冷)都顯得單薄了。形容天氣很冷。
2、不得控:(天太冷而凍得)拉不開(弓)。控:拉開。
3、鐵衣:鎧甲。
4、瀚海:沙漠。這句說大沙漠里結著很厚的冰。
5、闌干:縱橫交錯的樣子。
6、慘淡:昏暗無光。
7、飲歸客:宴飲歸京的人,飲,動詞,宴飲。
8、風掣:紅旗因雪而凍結,風都吹不動了。掣:拉,扯。
9、凍不翻:(紅旗)被凍得怎么吹也飄不起來
【考試范圍】
1、描寫邊塞雪景(作者從想象角度虛寫雪景)的句子: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2、寫送別場面的句子: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3、從軍中大帳寫天氣奇寒,側面表現雪的威力的句子: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4、從人的感覺角度寫天氣奇寒的句子: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5、從雪后沙漠、天空角度寫天氣奇寒的句子的句子: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6、從帳內餞行場面表現,表現友情濃烈與真摯,心胸的豪放與豁達: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7、表明分別時依依惜別之情的詩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8、本詩中寫北方邊地風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9、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10、起承上啟下過度作用的詩句是: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11、寫沙漠冰封,愁云慘淡的景象的詩句是: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12、寫送別時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詩句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13、拓展:李白寫送別時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詩句:《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語文高中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十五
1、蚓無爪牙之利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幫兇、走狗。
2、金就礪則利古義:金屬制品,此代指金屬制的刀劍等;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古義:檢查;今義:探究并領會。
1、輮以為輪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2、雖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曬干。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天賦,資質。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通"煣","使……彎曲")
3、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名詞作動詞,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上。
5、下飲黃泉: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
4特殊句式
(一)介詞結構后置句:
1、青,取之【于藍】,于,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可譯為“從”。
2、青【于藍】:于,介詞,表比較,可譯為“比”。
3、寒【于水】:于,介詞,表比較,可譯為“比”。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相當于介詞“于”,引出動作的對象,可譯為“對”。
(二)定語后置句: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是“爪牙”的定語;“強”是“筋骨”的定語。
“之”,定語后置的標志。
5固定格式
1、無以至千里/無以成江海:無以,表示“沒有用來……的(辦法)”。
6古今異義
1、輮以為輪——古義:介詞“以”+動詞“為”,使……成為。
今義:認為。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古義:廣泛地學習。今義:學問廣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義:兩個詞。用,介詞,因為;心,心思。今義:集中
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古義:藏身。今義: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
上或某種事物上。
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古: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7一詞多義
(1)于
青,取之于藍。(從,介詞)
而青于藍(比,介詞)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對于,介詞)
(2)而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表轉折,但是,連詞)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表遞進,而且,連詞)
吾嘗終日而思矣(表修飾,連詞)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表順接,就,于是,連詞)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連詞)
語文高中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篇十六
孟子長于言辭,在辯論中經常設譬,以小喻大,邏輯性很強,有極強的說服力;其文氣勢磅礴,筆帶鋒芒,又富于鼓動性,對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響。本文選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為一篇對話體的議論文來學習。文章由敘人議,先通過莊暴和孟子的問答引出話題:“好樂何如”,然后敘述孟子如何就這個話題因勢利導地勸說齊王要“與民同樂”。全文圍繞著“音樂”這一話題,闡明不“與民同樂”就會失去民心,而“與民同樂”就會得到民心、統一天下的“王道”思想。文章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孟子的政治思想,故學習本文時,可讓學生對孟子的哲學思想和政治主張先作一些了解。
學習本文,還要對文中的一些文言語法現象,如詞類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見詞語、古今異義現象等加以摘錄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義、辨析其用法,以加強文言知識和語感的積累。為此,要求學生對文章反復朗讀,力求做到熟讀成誦,從而進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二、亮點探究
1.齊王聽到孟子談到“好樂”一事,為什么會“變乎色”?
探究學習:學界出現了這樣三種解釋:齊王有不悅之色,認為孟子不該問自己“好樂”的事;齊王有羞愧之色,認為自己不應該“好樂”;齊王有慍怒之色,認為莊暴不該把他“好樂”的事告訴給孟子。權衡上述幾說,以第三說為最佳。據《韓非子?內儲說上》記載,“齊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稟食以數百人。”供養這樣一支樂隊,勢必勞民傷財,并影響政事。孟子來齊國宣揚其“仁政”,勸說齊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齊宣王心中要“怪恚”莊暴,不該把自己的隱情告訴給孟子。儒家歷來重視禮樂,認為音樂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從音樂可以考察一個國家的興亡盛衰,并反對把音樂作為單純的娛樂活動。“先王之樂”是先王用來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國家、鞏固統治的手段,與“世俗之樂”截然不同。齊宣王愛好的不是“先王之樂”,而是“世俗之樂”,這又與儒家的音樂主張不甚吻合了。齊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諱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是考慮到隱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轉彎抹角了,免得孟子糾纏下去。而后來談話之所以還能繼續進行,是因為孟子并不反對他愛好“世俗之樂”。也有人認為:“齊王感到作為國君而愛好音樂,當為輿論所不許,怕受到孟子的批評,因而臉上表現得有點慚愧。”(李炳英《孟子文選》)其實,戰國時期愛好“世俗之樂”的國君不乏其人,齊宣王也用不著為此而到“慚愧”。所以,齊王的“變乎色”應是“慍怒之色”。
探究學習:“今樂”“古樂”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齊宣王不會放棄對“今樂”的愛好,所以存異求同,以便進一步勸導齊王在愛好“今樂”的情況下實現“與民同樂”。所謂“今之樂猶古之樂”,問題不在于愛好“今樂”還是愛好“古樂”,而在于能否與民同賞。若能與民同賞,則古今無異。如果能夠施行“仁政”,即使齊王愛好“今樂”也會得到人民的擁護。
3.本文所記敘的兩次對話有何聯系?并作了怎樣的藝術處理?
探究學習:文中第一次寫莊暴和孟子的對話,實際上是全文的引子,起開篇的作用,故略寫。莊暴對齊王“好樂”的話題無言以對,一方面表明這個話題有難度,另一個方面反襯了下文孟子談話技巧的高明。第二次對話是孟子和齊王的對話。這一段對話表明了孟子的政治觀點,體現了孟子善于借題發揮,因勢利導,牢牢掌握談話的主動權,一步一步地將齊王引入自己預先設想中的話題,從而達到宣講自己政治主張的目的`。這次對話是全文的重點,故詳寫。
4.孟子“與民同樂”的思想在當時能否實現?為什么?
探究學習:針對春秋戰國時期連年征戰、生民涂炭的現實,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為一種政治思想體系,對兩千年來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產生了異乎尋常的影響。孟子的“仁政”學說雖然以維護封建制度為出發點,但是對于穩定經濟,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減少農民因喪失土地而遷徙流離的痛苦,卻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同時,孟子的思想存在著嚴重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統治階級的享樂是建立在下層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誰愿意輕易放棄自己的這種權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學說帶有濃厚的復古保守色彩。他把“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說成是“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當時不過是空想而已。
三、選題設計
1.《孟子》散文的特色及其對后代散文創作的影響研究。
研究方法:
通過廣泛閱讀《孟子》作品來歸納出《孟子》散文的寫作特色,同時通過閱讀歷代評論家的有關評價,增進對《孟子》創作成就和影響的認識。
參讀書目:
(1)曹礎基《先秦文學集疑》,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陳柱《中國散文史》,東方出版社版。
(3)聶石樵《先秦兩漢文學史稿?先秦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4)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2.《孟子》與《論語》異同之比較研究。
研究方法:
《孟子》與《淪語》同列“四書”,對兩者作比較研究,可加深對它們的認識和了解。
參讀書目:
(1)楊伯峻《(論語)和孟子》,載《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
(2)胡念貽《盂子的文學價值》,載《先秦文學論集》,中國社會嫦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3)張志岳《關于中國封建時代的諷喻文學和叛逆文學兩個傳統問題的初步探討》,載《中國文學史論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孟子的論辯藝術研究。
研究方法:
孟子在《莊暴見孟子》一文中體現出高超的論辯藝術,即使把它放人當代論辯藝苑之中來欣賞,仍不失為一朵奇葩,可從不同的角度對孟子的論辯方法作探討。
參讀書目:
(1)徐立《(孟子)騁辭逞辯的特色》,《語文月刊》1982年第2期。
(2)李竹君《孟子)散文的論辯藝術》,《河北大學學報》1982年第2期。
(3)高捍東《有效的演講技能》,中南工業出版社1995年版。
(5)周正舒、呂銀風《論辯之法》,藍天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