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作文 用革命文物講好革命故事感想,一件革命文物的背后蘊含著就蘊藏著一個革命故事,紅色革命文物的背后,是無數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和革命人物,因此我們要保護好革命文物,傳承革命精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幾篇用革命文物講好革命故事感想,供大家參考。
用革命文物講好革命故事感想一
在建甌中共閩北臨時委員會舊址的二樓展柜里靜靜地躺著一張泛黃的舊報紙。那是1926年3月19日出版的《新晨報》,頭條文章《昨日悲涼之三一八紀念》,用整塊版面詳細的報道了“三一八”烈士公祭典禮的全過程。
報紙上登的這張照片就是當時圓明園公祭的場景,祭棚內滿滿都是花圈,墻上掛滿了烈士們的遺像,前來悼念的群眾多達上萬人。天空下起了小雪,仿佛也在為那些無辜的死難者默哀。幾天后,魯迅先生發表了著名的悼念文章《紀念劉和珍君》,憤怒地稱三月十八日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95年前的三月十八日,北京各界群眾五千余人,由李大釗主持在天安門前舉行國民大會,反對日本提出的拆除大沽口國防設施等種種無理要求。會后,2000多民群眾赴執政府請愿,竟遭到軍警的猛烈槍擊,當場打死47人,打傷二百余人,李大釗、陳喬年均在斗爭中負傷,劉和珍、劉寶彝等在斗爭中犧牲,時年劉和珍22歲,劉寶彝24歲。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我還清楚記得讀到《紀念劉和珍君》這篇課文時熱血沸騰的感覺,“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正義的人民,沒有被嚇倒。“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你是不是也為之一振?那是憤怒的、正義的吼聲。三一八慘案震動了社會各界,烈士們的愛國精神和獻身精神得以傳承。
慘案發生時劉寶彝的家中正熱熱鬧的籌辦他弟弟的婚禮,卻收到了他遇難的消息。年邁的老父親一邊承受著巨大的悲痛,一邊默默堅定了革命的意志。1927年,當陳釗禮同志將閩北臨時委員會機關選在劉保彝親自設計的這棟小洋樓時,劉老先生毅然同意,劉家上上下下也當起了紅色聯絡員。閩北臨委的成立標志著福建省的革命低潮已經過去,迎來了開展土地革命,實行紅色武裝割據的新高潮。1984年烈士家屬將這座棟飽含革命色彩的小樓無償捐贈給了建甌市政府。1986年,政府將修葺后的小樓重新對外開放。現在小樓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都迎來眾多的參觀者。
每每介紹到這張舊報紙,我還是禁不住熱淚盈眶。深深懷念你們啊,那樣地生機勃勃,那樣的赤誠熱血!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如今硝煙已散,戰火已熄,只有那些珍貴的紅色革命文物 ,向我們無聲地訴說著革命者的愛國情懷。他們那堅不可摧的愛國意志,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斷奮勇向前!
用革命文物講好革命故事感想二:
革命文物凝結著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歷史,是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記憶。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這個重要歷史節點上,多措并舉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才能講好百年黨史故事,延續紅色文化的“根”和“魂”。
從南湖紅船、延安窯洞,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從珍藏在博物館的一根扁擔,一雙草鞋,到一條毛毯,一塊門板……據國家文物局數據統計,全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多處,國有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00萬件/套。革命文物背后的光輝歷史、悲壯故事,講述著革命先輩堅如磐石的信仰信念,映照著共產黨人歷久彌新的初心使命,滌蕩著人們的精神世界。這些蘊含精神食糧的文化寶庫在國家文物資源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繼承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何保護利用好這些革命文物,考驗著地方管理者的智慧。
硝煙散盡,戰火熄滅;故物猶在,精神永存。革命文物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豐厚滋養。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是新時代進行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近年來,一系列相關制度規定先后頒布實施,如《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辦法》《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等多個文件,為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提供了政策法規依據。
毋庸置疑,革命文物不是為保護而保護,厚植紅色文化土壤,讓革命文物走進人們的生活,讓更多人看得見、記得住,才是革命文物保護工作的應有之意。近年來,一些地方已有成功案例。比如河北省打造董存瑞烈士陵園、長城抗戰遺址等紅色旅游景區和品牌,根據連片特征推出一批旅游精品線路,讓游客充分感受革命歷史文化,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讓革命文物保護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推進“互聯網+革命文物”的傳播方式,對革命文物進行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展示宣傳,比如涉縣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冉莊地道戰紀念館數字化展覽通過互聯網向社會開放,以虛擬展館等數字化方式,增強了館藏革命文物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助力紅色文化煥發時代光芒……
保護革命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革命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細致且浩大的工程,需要曠日持久的不懈努力。各地的探索實踐表明,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不僅要通過統籌規劃、資源整合和整體保護,夯實革命文物基礎工作,還要注重推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紅色旅游、鄉村振興相結合,與教育互動、與科技聯姻、與創意嫁接。通過對革命文物的更好保護和利用,讓廣大群眾能夠更加接近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偉大愛國情懷和崇高個人品格,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
用革命文物講好革命故事感想三:
一件打滿補丁的舊睡衣,反映出領袖樸實、節儉的崇高風范;一根用過的扁擔,展現了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精神;嘉興的紅船,記錄著開天辟地的歷史時刻;延安的窯洞,彰顯著無私無畏的責任擔當……革命文物往往蘊含著可貴的奮斗精神和珍貴的歷史價值,不僅是我國文物資源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的重要載體,而落實好通知,將有利于我們進一步利用革命文物講好紅色故事。
用革命文物講好紅色故事要加強保護工作。當前,革命文物的保護工作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這為講好紅色故事、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了基礎。但是,一些地方對革命文物的保護工作還處在初級階段,工作不夠積極主動,手段也比較落后,很多革命文物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因此,我們不僅要在制度上落實、在思想上重視革命文物安全責任,還應該通過技術手段完善對革命文物的安全防護措施。
用革命文物講好紅色故事要做好利用文章。就革命文物而言,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利用,讓革命文物“活”起來,講好紅色故事,將紅色文化更好地傳播出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而又可靠的精神支撐。因此,我們要想方設法在充分利用革命文物上做好文章,尤其是要學會通過科學規劃實現革命文物和紅色旅游之間的深度融合,讓紅色故事在不知不覺中浸透到每一位游客的心田。
用革命文物講好紅色故事要借助網絡傳播。二十一世紀,網絡無處不在,要想真正用革命文物講好紅色故事,就必須在方式方法上大膽創新,實現線上線下聯動。在具體做法上,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革命文物針對青少年群體和其他人群開展多種形式的紅色教育活動;另一方面,要掌握主動權,借助互聯網的強大力量,對革命文物在線上進行展示、宣傳,通過網絡傳播讓紅色故事講得更加有聲有色。
革命文物是革命先烈為我們留下來的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每一件革命文物不僅見證著特殊歷史時期那一段難以忘懷的崢嶸歲月,更為我們傳遞著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我們更應該做好革命文物工作,用卓有成效的方式和切實可行的手段讓革命文物穿越時空熠熠生輝,進一步講好紅色故事。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用革命文物講好革命故事感想的全部內容了,供大家參考。閱讀更多優秀作文,請持續關注可圈可點。
【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作文 用革命文物講好革命故事感想】相關推薦文章:
最新2021延安革命故事 關于延安革命故事素材
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心感想三篇 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1000字作文
2021聆聽革命故事 傳承延安精神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