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公共關系學論文題目篇一
2、 當代警察公共關系危機管理的完善
3、 新媒體時代警察公共關系問題研究
4、 城管執法部門公共關系危機應對研究
5、 淺析商務禮儀的重要性及其提升途徑
6、 淺談商務禮儀與商務活動
7、 警察公共關系在突發社會安全事件中的應用研究
8、 禮儀在商務談判中的應用
9、 商務禮儀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應用淺析
10、 政府網絡公共關系研究
11、 群體性事件中政府公共關系溝通網絡的完善研究
12、 商務禮儀在現代商業競爭中的影響和應用
13、 政府機構官方微博在政府公共關系中的運用研究
14、 商務禮儀在商務活動中的應用
15、 當前我國基層政府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公共關系研究
16、 高速鐵路運營中公共關系危機的管理困境及應對
17、 媒體傳播方式的比較及其在警察公共關系中的具體運用
18、 商務禮儀在商務交往中的應用研究
19、 大學生商務禮儀中的個人形象維護
20、 自媒體時代基層政府危機公共關系研究
21、 媒介融合進程中體育公共關系的發展研究
22、 公共關系與新聞報道的關系研究
23、 姚基金慈善賽公共關系研究
24、 論公共關系的真善美價值觀
25、 公共關系的公共性本質研究
26、 自媒體背景下政府公共關系治理能力的研究
27、 商務禮儀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應用分析
28、 商務禮儀--人與人藝術的洗禮
29、 中國古代準公共關系探析
30、 國家治理新要求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公共關系研究
31、 學校公共關系管理探析
32、 影響政務微博在政府公共關系建構中有效傳播的因素研究
33、 新媒體環境下深圳海關公共關系建設研究
34、 商務談判的著裝禮儀
35、 公共關系公司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對策研究
36、 基于公共關系理論的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形象塑造
37、 近現代東吳大學外部公共關系實踐及其特點研究
38、 危機事件處置中的警察公共關系研究
39、 公共關系意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運用
40、 警察公共關系構建研究
公共關系學論文題目篇二
摘 要:
中小企業是我國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下重要的經濟細胞,提升其形象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加強公共關系管理。為此,剖析了公共關系在我國中小企業發展中的現狀及重要性,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公共關系;管理
1 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中小企業是我國公有制的經濟制度的補充,有促進市場競爭、企業及商品的多元化等的作用,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在競爭中相得益彰,發展與大企業配套服務的中小企業是提升大企業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保證。大中型骨干企業體現了國家的實力,無數個中小企業則為經濟注入了活力。如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市場就是由無數個中小企業匯成的一個形象。經濟學分析告訴我們企業必須有大、中、小企業合理分布的企業群,才能保持市場經濟的平衡,否則,只有大型企業,沒有中小型企業,就像人只有骨骼沒有肉一樣,市場就不成其為市場的。因此,中小企業的存在對于維持經濟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作用。
2 中小企業在公共關系發展中的現狀及重要性
我國中小企業在公共關系定位上存在著不足。第一,國內大部分中小企業還沒有建立真正的企業公共關系部門。中小企業的成立、運營的目的,是利用地方資源簡單地開采,有的是應急型的,存在時間短,所制定的一些公共關系方面的策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短期性和盲目性。第二,有些中小企業已經開始對公共關系進行定位研究,但是其理念不新,指導思想、具體內容和實施方法都只能停留在理論上。第三,我國對中小企業的法規政策有待于進一步地改進。目前,我們的中小企業在市場經濟中主要解決的是,如何維持企業的簡單再生產所需要的材料和員工的工資問題。
要提升中小企業的形象,主要是從兩個方面軟形象和硬形象,尤其是從軟的方面著手更好,易被顧客接受。主要表現為企業的人文環境、企業文化等方面。目前中小企業形象的現狀主要表現在:(1)當前的經營戰略與中小企業形象不能有效地配合。(2)沒有一個便于顧客識別的中小企業形象,導致中小企業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3)由于中小企業資金不足,小規模經營等特點,只能解決溫飽問題,無暇顧及中小企業的形象。(4)中小企業形象已經落后于時代的需要。(5)中小企業形象不好,員工士氣低落。(6)中小企業名稱陳舊保守、且與商品的形象不符。(7)中小企業的知名度太低。(8)中小企業形象在近期受損,想設法恢復良好的中小企業形象。(9)商標與商品形象之間有不匹配的現象。(10)與同行業的其他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活動性較差,在形象的競爭力及認知程度上,處于劣勢。而中小企業一般只有6―7年的壽命,提升其形象很難。企業標志是企業或商品的文字名稱、圖案記號或兩者相結合的一種設計,用以象征企業或商品的特性。企業標志設計的基本原則有:合法性原則;可呼性原則;易識性原則;普適性原則和習俗原則,要遵守國家的相關規定。
3 中小企業在管理中應采取的公共關系的建議
3.1 塑造中小企業形象應堅持的原則
一般應遵循以下原則:(1)企業產品經營方向與生存發展戰略相一致;(2)中小企業各自的具體環境與公共關系策略相一致;(3)發揮中小企業潛在的`核心競爭能力與公共關系措施相一致;(4)特色性原則:各中小企業根據本企業特定的發展目標、特定的公眾對象,經營方式和地理位置優勢,制定和規劃有傳統性又有創新性的組織形象;(5)長期性原則:組織形象的樹立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應有連續性,要適應市場的變化,不斷地完善、充實和更新組織形象;(6)整體性原則:改變目前中小企業中存在的,由各部門分散地進行樹立組織的形象工作,形成合力,制定統一的公共關系政策。
3.2 提升企業形象,增加創造價值的源泉
中小企業形象塑造的內容包括:形象主體的形象塑造,表現在企業員工形象塑造和企業領導形象塑造;形象客體的形象設計表現在產品形象的塑造,品牌形象塑造和服務形象塑造;形象延伸的形象塑造表現在競爭形象的塑造,信譽形象塑造和環境形象的塑造。增加創造價值的源泉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建立一支有高工作動力的、富有創造性的管理者團隊;有強大競爭力的產品或暢通的銷售、服務市場;擁有幾項專有技術、專利,項目不能被進入的競爭者復制等。
3.3 提升企業形象的措施
提升企業形象的措施包括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在對內方面主要是對干部進行教育,如專業知識,管理能力,責任感,協調能力;對員工進行教育:如服務態度,電話禮貌、應接技巧,服務水準,作業精神;在生產福利、工作環境、內部管理、生產設備、廢棄物處理,公害對策、研究發展等方面做好做實。在對外方面注重市場調查、新產品開發、促銷活動、靈活的流通對策、精明的代理商、金融業、積極的股市對策、適時地開展公益性、文化性的活動。提高危機處理的水平,采取正確的處理方式,有危機的預警機制;建立相應的應急機制,使企業在面對危機時不會失去方向,同時也是企業管理成熟的具體表現。
總之,良好的組織形象,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它能夠提高消費者對本公司和產品的信心,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讓一個消費者光顧一萬次,而不是讓一萬個消費者只光顧一次。提高消費者對企業的認知度,信譽度和美譽度,從而誘發購買行為,或產生購買欲望,讓中小企業獲得高收益。
參考文獻
[1]陳健。試論公共關系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j].文教資料,,(25).
[2]趙健,姚增國。公共關系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實踐意義[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18).
[3]李曉霞。淺談公共關系在企業中的運用[j].中國集體經濟,,(21).
[4]娜日松。淺析企業公共關系的作用[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01).
公共關系學論文題目篇三
關于公共關系學論文
關于公共關系學論文
摘 要:“謊言的言語指征”就是指言語行為、言語方式、言語內容中能夠反映出說謊者正在說謊的信息,“說謊自身并沒有標記”,只有某些線索形成了泄漏或者欺騙跡象。這些泄露、跡象就是謊言的言語指征出現的原因。保羅艾克曼認為,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與思維有關,另一方面是與感情有關,因此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對謊言進行識別。
關鍵詞:謊言 識別 言語指征 語言內容
1言語行為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言語用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最初是由英國哲學家約翰·奧斯汀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根據言語行為理論,說話者說話時可能同時實施三種行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言內行為是說出詞、短語和分句的行為,它是通過句法、詞匯和音位來表達字面意義的行為。言外行為是表達說話者意圖的行為,它是在說某些話時所實施的行為。言后行為是通過某些話所實施的行為,或講某些話所導致的行為,它是話語所產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變化,它是通過講某些話所完成的行為。
言語行為有無意識的、有意識的兩種,無意識的言語行為體現出生理性的、物理性的特征,有意識的言語行為體現出心理性的、社會性的特征。說謊者在說謊時都希望達到自己的目的使對方信服,性格外向的說謊者往往會選擇最容易影響他人感覺的言語行為編造謊言,例如提高聲調,而性格內向,較為老練的說謊者說謊時則會選擇與平常聲音表現無異的聲調。在對謊言進行識別的過程中前者在說話時表現出的反常的言語行為細節,就成了謊言識別的重要言語指征,而后者雖然不易從聲音上發現異常,但卻可以根據其對聲音刻意的控制上進行辨別。
2言語行為指征
2.1音高異常
音高指的是說謊者聲音的高低,說謊者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之下其說話的音高也不一樣,說謊者在說謊時自身會產生負罪或愧疚感,這是說謊者一種獨特的情緒表現,在這種情緒之下說謊者往往會出現比平時說話聲音較高的音高,當說謊者有意控制音高時,就很難察覺到其中的變化了。
2.2停頓異常
停頓是語流中的中斷或間歇,它是語流切分的最自然的標志,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說話人想強調或突出的內容,是表達意義與態度的一種重要方法。保羅艾克曼認為,“在說謊的時候,最為常見的聲音印跡便是停頓”。這是說話人的表達未能完全受控于思維的一種表現。一是在不需停頓的地方有停頓。不需停頓的地方是指生理上、語法上、邏輯上、感情上沒有停頓必要的地方。那幺,此處停頓或前或后的詞語隱藏了言者的某個秘密。二是情理上需要停頓的地方沒有停頓,某些語境要求說謊者進行回憶或者思考時,說謊者卻不假思索的對答如流,這就是對事先準備好說辭的表現。三是停頓的持續時間異常,根據不同的語境停頓的時間過短或者過長都可被視為異常。
2.3語調異常
語調是指話語的高低升降變化,有四種形式,即:升調調子由平升高,一般用來表示疑問、反問、驚異、號召等語氣。降調調子由平降低,一般用來表示肯定、請求等語氣。平調調子保持同樣高度推進,一般用來表示嚴肅、冷淡、敘述等語氣。曲折調調子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一般表示含蓄、諷刺意味,或表示言外之意、贊嘆等。如果語調與表達的情緒相矛盾或對立,那幺可能就包含了說謊的訊息。
3言語方式指征
說謊者在說謊時是通過有意誤導他人的手段使聽者相信他的謊言。謊者為了達到使對方信服的目的,會盡量采取說真話時的所有表達方式。在實際生活中,說謊者總會選擇他們自認為最為真誠的表達方式。既然這一表達方式是說謊者主觀選擇的,那幺不同的主體就會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研究通過對文獻的整理總結出以下幾種說謊者經常選擇的言語方式。
3.1模糊詞
說謊者在說謊時語句中常出現模糊詞,模糊詞是指那些語義概念范圍不明確或概念外延不確定的詞。模糊詞可修飾話語中信息的真實程度,如“可能、也許、或許、大概、應該”也可表示說話人或作者對某一內容所進行的主觀推測,或提出客觀依據,或對話語的內容進行間接性評價,或誘發人的想象力。總之,模糊詞收縮性大、變通性強,可以表達不確定的含義,令聽者得不到確切的信息。
3.2概括詞
說謊者在說謊時語句中常出現概括詞,概括詞的意義比較概括,范圍比較廣,能用來指稱更多的對象與之相對應的“具體詞”意義比較具體,內涵更大,外延更小。說謊者多用概括詞,避用具體詞。
3.3語氣詞
說謊者在說謊時語句中常出現語氣詞,語氣詞是表示語氣的虛詞,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頓處表示種種語氣。謊者常常有意無意地多用語氣詞以增強信度、掩飾心虛。
3.4歧義句
說謊者在說謊時語句中常出現歧義句,所謂歧義句,是指至少具有兩種意義的句子。歧義的產生,主要源自同音詞、多音詞,歧義詞與歧義結構,談話雙方的文化背景、認知水平等方面的差異。謊者喜用歧義句的原因與喜用歧義詞的原因一樣,是因為理解上至少存在兩種可能,方便事后自圓其說。
3.5強調句
說謊者在說謊時語句中常出現強調句。這里的“強調”是個語用概念,它是指說謊者為了特別的表情達意的需要,有意突出某個信息的表達策略。言者強調方式的選擇影響強調的強弱度、強調域的大小、強調點的多寡。
4言語內容指征除此之外,語言內容線索也是言語指征中識別謊言的重要線索之一,許多研究者認為使用語言內容線索會比使用非語言線索獲得更高的謊言識別正確率。通過謊言的實質內容來分析判斷真偽,主要包括基于標準的內容分析和真實監控兩種方法。研究者認為人們之所以識別謊言的正確率較低, 是由于他們忽略了語言的內容線索, 并且過度或者錯誤使用其它兩種線索所導致的。
4.1內容復雜程度
說謊者在說謊時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使人信服,所以在說謊的過程中他們盡可能地提供充足的信息,避免他人的懷疑,但是當他們在編造謊言的過程中不知道該提供什幺信息時,他們就會選擇替代信息作為掩飾,這些替代信息有可能是與主題無關的信息混淆視聽,而這些多余的信息很可能已經偏離了談話的主題。
其實說謊有時候比講真話更為困難,說謊者要花費更多的心思編造謊言使之聽上去更為合理,因此說謊者為了避免出錯他們給出的虛假陳述有時可能更為簡短,而且在陳述的內容當中往往缺乏他們的個人體驗。說謊者編造謊言的內容復雜程度也是判斷謊言的重要標準之一。
4.2籠統的表達
說謊者在對謊言進行編造時依靠的是自身的經驗和想象力,在編造的過程中不可能與事實完全一致,往往會有疏漏或考慮不周的地方,因此為了避免謊言敗露,說謊者一般選擇籠統的,模棱兩可的說法在其表達過程中常表現出缺乏關鍵信息或缺乏具體信息的特點。
4.3消極的陳述
說謊者在說謊時自身會產生負罪或愧疚感,這是說謊者一種獨特的情緒表現。說謊者在說謊的過程中自身的負罪或愧疚感會使得他們不愿把自己與謊言聯系起來,因此說謊者往往采用間接、不明確或過分概括的語句表達自己的意思。這種消極的情緒有可能導致說謊者出現消極的的陳述。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們了解到言語指征與欺騙之間的關系比非言語指征與欺騙之間的關系更為清楚些。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在識別謊言與欺騙時,考慮到言語指征的作用是非常有意義的。但是當說謊者同樣掌握了言語指征與欺騙之間的關系,他們可能會嘗試著避免出現上述的言語指征,因此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不能排除說謊者真正做到這一點的可能性。
5影響言語指征的因素
5.1主觀因素
5.1.1年齡
編造謊言需要人們具有一定的認知和語言能力, 許多研究發現兒童心理理論和執行功能的發展與說謊能力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關。當兒童的心理理論和執行功能發展不完全時,兒童很難做出一致性和邏輯性的陳述。
5.1.2事件的熟悉度
一般說來,人們對真實經歷的事件比想象的事件更為熟悉, 這也是謊言和真話在語言內容上表現出差異的原因之一。熟悉度不僅影響陳述者的表達, 還影響判斷者判斷的正確率。
5.2客觀因素
5.2.1詢問策略
不同的詢問策略也會影響陳述者講述事件的內容和方式。不同的策略要求說謊者提供的信息量不同,因此也會影響對謊言的可信程度。
5.2.2人際互動
idt 理論提出應該從人際交互的角度來研究謊言行為,該理論認為除了說謊者動機和自身因素能影響說謊者的行為外, 接受者的行為以及說謊者和接受者之間的互動也能影響說謊者的行為。研究者發現, 不論對于說謊者還是誠實者, 隨著訪談時間的延長, 其語言卷入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陳述的內容也更多,并且訪談者的語言卷入度也會影響陳述者,當訪談者具有較高卷入度時,陳述者也會提高自身的卷入度水平。
6基于言語指征的謊言識別在公共安全領域的應用
謊言識別在公共安全領域的應用由來已久,但這種應用更多依賴于實踐經驗的積累,缺乏可靠的理論支持和實證研究,同時,這種實踐經驗往往帶有濃重的個人化色彩,因此往往不具有操作上的推廣性和可傳授性。自艾克曼等研究者在欺騙識別領域的開創性工作之后,至少在上世紀80年代,西方一些國家開始在海關查毒緝私、邊境保衛、機場安保、犯罪司法以及反恐等公共安全或國家安全領域對欺騙識別的科學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性的應用開發和推廣。此外,類似的行為偵測技術如今也在美國的海關緝私、邊境保衛、犯罪調查以及加拿大的航空安保、英國的捷運系統等領域得到推廣使用。
在公共安全領域中許多研究者認為使用語言內容線索會比使用非語言線索獲得更高的謊言識別正確率,研究發現,當單獨使用語言內容線索作為判斷依據時,被試識別謊言的正確率會達到 70%-75%。此外, 研究者還認為語言內容線索比非語言行為線索更容易掌握。最近有研究者把言語線索與非言語線索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來進行欺騙識別研究,以面部表情與言語表達之間的一致性作為指標,研究者發現結合在一起分析時,欺騙識別的有效率達到90%之高。因此,未來的研究中,如何有效的把言語線索與非言語線索相互結合,從整體上把握欺騙行為線索可能是一個有意義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