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賈平凹散文讀后感100字篇一
文章將使得是一個丑陋的貝。因為一顆石子進入了它的殼里,使它受著內在的折磨,它的殼上沒有顏色,沒有圖案,它失去了做貝的榮譽,他在沙灘上,漸漸變得破爛,連拾貝殼的孩子也不看它一眼。我不知道那顆貝承受著多少痛苦。不但要包容那顆帶著棱角的硬石頭,還有面對人們冷漠的眼光和其他貝殼的鄙視和無情海水一次次落潮時的拋棄和……我實在不忍想它該多么悲傷,但我卻實在佩服它依舊堅強的活在沙灘上的勇氣。
任何平凡的人生都會出現閃光點,即使是最丑陋的貝也在它即將結束的時候,閃耀著它的光芒。偶然的一次,一群揀貝殼的小孩字不經意間用腳踢了這兩片破舊的貝殼。但是在踢開的地方發現了一顆閃光的東西,這便是珍珠。這事是石子鉆入貝殼里,貝用血和肉磨制而成的。這是一只可憐的貝,也是一只可敬的貝。可憐是因為它的一生都在痛苦中度過。可敬的卻是他雖變的丑陋,但是卻默默的鑄造了一顆美麗的珍珠,使珍珠充滿光彩,而它卻走向了生命的盡頭。
此時此刻,我想起了許多比喻,人們常用蠟燭、粉筆來比喻那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得人。而這只貝甚至丑陋的不被人們所認識,但是它卻磨練出了令所有人稱贊的珍珠。它的精神又將是多么高尚?
讀完此文,我久久不能平息。我回忽視了太多“丑陋”的、“平凡”的事物,更讓那些高尚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從身旁飛逝。我也去過海邊和其他人一樣拾過貝殼,每次都是挑選最色彩斑斕的貝殼,稍有一點磨損就立刻拋棄,卻從來沒有想過那些破舊的“丑貝”。它們的心中是怎樣的。決不能認為它們只是貝,他們充滿了思想,比起那些漂亮的貝,它們經歷的風雨、挫折更多。它們的生命更輝煌,更充滿意義。
如果下次再去海邊,我一定要撿那些奇丑無比的貝殼,漂亮的貝殼撿的人多了,也就不存在漂亮不漂亮了。但最丑的貝殼卻是很少見的、很珍貴的。我想賈平凹寫此文的目的也在于此吧!
賈平凹散文讀后感100字篇二
這次讀《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選集是他的第一本集,看來還真是與他有些緣的。二十年來作者與讀者都在成長,他的文章越來越樸實無華,卻在不經意處會令你發現一些深刻,一些禪意,一些古風,如以下幾段:
一個人活著其實僅僅是一個人的事,生活關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個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卻又常常拂我的意。快樂來了,最快樂的是自己。苦難來了,最苦難的也是自己。
這個世界已混沌不清,抨擊丑惡發泄怨憤是一種戰斗,而宣揚純凈也是戰斗。人生的殘缺使我們悲痛和激憤,而在殘缺人生中享受純真美好,更是我們的一種生活的藝術和人生的藝術。
人活著最大的目的是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義卻在生到死的過程。朋友被朋友們罵著又愛著,是因了這個朋友的真誠和有趣。
他形容一個朋友的長相:滿臉都是頭,滿頭都是臉。(一禿頂朋友)看到此不禁莞爾,想到圈內程主任的那張如彌勒般的佛臉。
這本散文集多為朋友作序,也有寫一些有趣朋友之間的交往,被寫人物大多為陜西文人、書人、畫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頭之人,還有朋友的小兒,竟被他稱為先生,皆因小兒懷有純凈無染的心也。其為友人,卻不胡亂吹捧,有一說一,無二是不言雙的。
讀先生的文,發現了許多與先生相同之處,不由竊喜。先生喜飲茶,我亦喜飲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過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氣之石。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歡陶、瓷之器,不過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先生不愛錢、權,我亦鄙薄這兩樣。先生善書、畫,我卻喜賞書畫,先生寫一些微言大義的小文,我卻愛這些文章甚于愛先生的小說。還有一點很重要,先生是文壇著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壇之外一個無名的老病號,且得的是同一種病,不是我硬要牽強附會的找與名人的相同之處,而是愛先生的文在先,對先生好奇在后,才發現了這些緣,不由拿來顯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