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古詩文群文閱讀創新點篇一
ok3w_ads("s005");指向文化傳承的古詩文群文教學新探
語文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為實現語文課程的育人目標,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必須把握語文課程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抓住古詩文體量巨大、內容駁雜、風格眾多的特點,按照文章體式類別,對統編教材中的古詩文進行梳理,通過群文教學實踐,消除學生與古詩文之間的隔閡,讓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一、古詩文群文教學的必要性
首先,現行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編排方式缺乏系統性。七年級采用文白混編的形式,或依托單元主題選編,或零散分布于現代文助讀系統中。八年級以后,增加了古詩文閱讀比重,將文言文和古詩編排在一個單元,每冊集中安排兩個單元,另外還安排了兩次“課外古詩詞誦讀”,每次4首古詩詞。總體而言,編排分類標準比較模糊,局限于單篇學習,不利于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容易導致古詩文教學出現碎片化、淺表化、機械化等問題。其次,從《詩經》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再到明清小說,所有的中華優秀文化精品,都記錄了特定時代豐富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精神狀態,彰顯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現行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雖然加大了古詩文閱讀篇目的數量(文言文42篇,古詩詞84首),但總體比重仍然偏低,古詩文僅占教材篇目的29.6%。
二、古詩文群文教學實踐探索
1.以終為始,梳理文化主題。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呢?方法是以終為始逆向思考確定教學內容。換句話說,就是要梳理教材中隱含的文化育人主題,按照主題進行歸類整理,發現并捕捉教材中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共同點和交叉點,由課內到課外,補充完善群文教學內容,最終達成文化育人的目標。
2.整體設計,統籌策略與方法。首先,群文教學有別于單篇教學。群文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梳理“是什么”的知識,而且還要指導學生掌握“如何做”的知識,更要求“用高階思維包裹低階思維,用文化傳承與理解帶動語言建構與運用”。其中,“是什么”的知識包括文學常識、文言實詞、文言虛詞與章法、文法等陳述性知識;“如何做”的知識包括閱讀文言文的策略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識。其次,群文教學要整體設計。這里所說的整體設計,包含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資源等的全方位整合。換言之,就是要設計大問題、大任務驅動學生的學習,統籌考慮文言文的學習策略和路徑,還有文化傳承的內化任務情境以及生活應用情況。比如,教師可以先確定家國、戰爭、知禮、明理、愛情、仕途等文化主題,明確育人目標,提供學習支架,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再配套檢測題反饋學習情況,或用古代文學文化常識拓展學生閱讀視野。這樣教學,用一個主題整合文本,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從理解到分析再到應用,引導學生在循序漸進中創造性地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使古詩文教學建構出新的意義或形態。
3.摸索規律,提煉教學范式。古詩文群文教學有規可循,有據可依。這個“規”和“據”,就是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漢語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通過聚焦主題、搭建支架、運用策略、細讀文本,將文化的元素作為語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嵌入教學環節,可以促進學生提升文化感悟和文化認同并養成行為習慣。這種課學術味不能太強,不能灌輸式教學,不能貪多求全,也不能架空文本或蜻蜓點水,更不能簡單地把多個單篇羅列疊加。
在這一基本教學模式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提煉出以下五大專題探究教學范式。
(1)一線串珠式這里所說的一線,是指同一作家、同一時代、同一流派或同一事件等。單篇閱讀很難讓學生對某一作家建立全面的認知,群文教學則可以把這一作家的整個人生、整體創作風格納入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導學生近距離接觸這位作家,感受其獨特的精神世界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魅力。最常見的一線串珠式古詩文群文教學,是針對同一作家尋找其有價值的教學點,引導學生分析這一作家的多個文本,探究一個或多個話題并得出結論。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閱讀李清照的《如夢令》《武陵春》《醉花陰》《聲聲慢》,并說出這四首詞分別是詞人什么時期的作品。學生查找資料后會發現,這四首詞分別表現了李清照少女、少婦和年老三個人生階段的經歷。以李清照這三個時期的“愁”為主線開展探究式學習,學生又會發現,從少女的天真爛漫到少婦的離別之愁,再到老年時的國破家亡,李清照不同時期的“愁”與其個人坎坷的經歷和國家的命運轉折息息相關。同一流派的古詩文通常具有共同的特點。常見的古詩文流派有王孟山水詩派、陶謝田園詩派、岑高邊塞詩派、韓孟詩派、建安七子、婉約詞派、豪放詞派等。對同一流派的創作進行整合教學,有利于引導學生由個及類,學會用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方式,建構屬于自己的審美認知。比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群文閱讀,引導學生開展專題探究式學習:閱讀李清照的《如夢令》、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判斷李清照的《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屬于婉約詞還是豪放詞,并探究婉約詞和豪放詞在表現方式上有何異同。同一時代的文學創作往往具有相似性,并產生詩人群體或作品群組,形成一個時代的創作風格。詩人的創作必然扎根于時代的土壤,鑒賞古詩文必須關注時代背景就是這個道理。比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群文閱讀,引導學生開展專題探究式學習: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因而這一時期的文學藝術非常獨特,結合《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庭中有奇樹》,閱讀鮑鵬山《風流去》中的《魏晉名士:向死而生》,談談你對“魏晉風度”的理解。圍繞同一事件,如登高、貶官等,也可以開展古詩文群文教學。比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群文閱讀,引導學生開展專題探究式學習:閱讀《觀滄海》《登幽州臺歌》《黃鶴樓》《望岳》《登高》《登飛來峰》《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臨江仙·夜登小閣》,按情感主旨進行分類,歸納總結登高文化的特點。
(2)方法遷移式 古詩文教學必須注重學習方法的習得和遷移。具體而言,就是課內教師教方法,課外學生用教師所教方法自讀文本,交流探究,得出結論。比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群文閱讀,引導學生開展專題探究式學習:運用“抓詞眼,品意象”的方法,賞析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蘇軾的《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李白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和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思考這四首詩詞表現的詩人的心境是否相同,并聯系詩詞談體會。
(3)比較互補式古詩文教學通過比較和鑒賞,以詩解詩,以文解文,可以達到深度理解的目標。比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群文閱讀,引導學生開展專題探究式學習:閱讀《陋室銘》《愛蓮說》《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歸去來兮辭》,小組討論如下問題:①劉禹錫的生活能算是隱居生活嗎?②劉禹錫、周敦頤和陶淵明三人人生態度的不同之處在哪里?補充劉禹錫、周敦頤的生平資料加以說明。
(4)任務驅動式古詩文教學宜用任務驅動使學生產生濃厚的探究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課前布置“杜甫一生窮困潦倒,他最要好的朋友是誰”等驅動性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探究古人的擇友觀。學生在這個任務驅動下,自主閱讀《江南逢李龜年》《贈衛八處士》《嚴鄭公宅同詠竹》《寄高適》《七絕·贈李白》《春日憶李白》《夢李白》等會發現:杜甫的知心朋友很多,他們從物質上和精神上都給予了他莫大的幫助;尤其是李白,更是杜甫的偶像,杜甫的很多詩都充滿了對李白的崇敬之情,他們志同道合,李白是杜甫一生的知己。如此滲透語文教學中的“立德樹人”教育觀,引導學生學習和感悟古人的擇友觀和言行觀,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和人生觀、價值觀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5)實踐活動式 古詩文教學還要強調“做中學”。比如,開展“傳統節日”專題探究式學習活動,教師就可以先要求學生收集春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的古詩文,然后以語文學習的方式,指導學生通過寫春聯、貼春聯、說節日故事、背節日詩文等,再現真實的生活情境,感受民風民俗,或比較“洋節日”和傳統節日,概括出傳統節日的特點,并轉化為理性的思考寫成小論文,或推薦學生閱讀《中華傳統節慶文化研究》,引導學生持續探究節慶文化的時代意義,了解節慶民俗的文化功能及其深層次的價值觀體系,實現學生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上述五大古詩文群文教學范式與單篇教學比較,有如下表所列幾個方面的特點:
4.關聯共鳴,在落實中鞏固學習成果。
文化傳承不是一句口號,必須落實到學生“真實世界”的觀念和行為中,才能提升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的語文核心素養。為此,教師要通過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認知—實踐”的過程中收獲真實的學習體驗,并主要按“關聯—共鳴—運用”的路徑分三個階段實施。(1)關聯這里所說的關聯,不僅包括文本內部的關聯,還包括文本與文本的關聯、文本與生活的關聯、文本與世界的關聯,或者說既可以是跨文本的關聯,也可以是從文本所述到現實生活的關聯。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理應與現代人的文化生活關聯起來。這是因為,學生只有對古詩文中蘊含的文化有自己切身的體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才能生根發芽。比如,開展“古人隱居生活”主題探究學習活動后,讓學生以“劉公,我想對你說句心里話”為題寫一篇讀后感,暢談感受,就可引導學生體會劉禹錫安貧樂道的高潔品格,以及他不畏權貴的戰斗精神,進而在學習古人精神品格的同時種下自信的種子。這是深度學習古詩文不可忽視的“立德樹人”的教育價值。(2)共鳴這里所說的共鳴,主要指學生對所閱讀文本的內容和形式進行鑒賞性、反思性和批判性閱讀后收獲的感悟和啟示。學習古詩文不僅是為了記住優秀的古詩文,更是為了在古詩文的學習中產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提高文化修養和人文素養。機械的、硬塞的學習不會產生共鳴,積極的、有意義的學習才會引發共鳴。為此,古詩文群文教學,教師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自讀、自學和自查工具書的時間,引導學生按邊塞詩、懷古詩等分類標準整理《唐詩三百首》;還要通過讀書報告會、交流討論會等形式,給學生提供表達讀后感想的機會,將學生閱讀古詩文產生的共鳴落到實處。 (3)運用運用是學習的目的之一,任何學習只有在運用中鞏固先前的認知成果,才能實現知識的遷移。運用在古詩文群文教學中的意義,就在于它能夠引導學生活學活用,讓古人的智慧為自己所用,在真實的情境中檢驗自己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體認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過程中增強文化自信。比如,開展“君子志當存高遠”主題探究學習活動,教師就可以先指導學生朗誦《觀滄海》《望岳》《富貴不能淫》《滿江紅·怒發沖冠》《少年中國說》等古詩文,然后創設情境指導學生參加成人禮,并在“青春宣言”上鄭重簽名,樹立遠大的志向、堅定的信念。
相關熱詞搜索:
指向文化傳承
古詩文
群文教學
ok3w_ads("s006");ok3w_ads("s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