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三重門讀后感100字篇一
《三重門》寫于韓寒高中時期,可以看做是作者本人的自傳,書中的主人公高中生林雨翔毫無疑問就是現實生活中的韓寒。現實中的韓寒是叛逆的,而書中的林雨翔也時時在心里生出對現實不滿的情愫來,表面看起來小說是以林雨翔和susan的懵懂戀情為主線,但是,只要我們細心些就會發現,韓寒所要表達的中心很顯然不是在大家看來很青澀的戀情,而恰恰是被很多人所忽視了的林雨翔的生活學習環境。很明顯,韓寒是想表達:怎么樣的環境才造就了最后的林雨翔。
可以說,《三重門》是韓寒對當今社會傳統教育模式的控訴。
小說開始就對林雨翔的成長環境做了細致描述,小城、家長、學校、老師,這些因素用去了作者很多筆墨,也為林雨翔成長之路做了精彩鋪墊。林雨翔生長在一個小城,周圍的環境決定了林雨翔不可能用相對開闊的視野看待自己身邊所發生的事情,而他對家長的反抗也說明了他只是個普通的孩子而不是很多人眼中的神童,當他的成長環境只剩下家里和學校兩點一線時,我們會發現,林雨翔在這個時候已經存在性格缺失了。這也給我們的工作提了個醒:是不是教育活動一定要局限學校和家里呢?如果我們能讓孩子走出去多接觸社會,會不會對他們的成長更為有利呢?
再看林雨翔的家長。不可否認,韓寒盡量用了相對輕松和詼諧的語句,但是在輕松詼諧之下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對父母的埋怨,林雨翔的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很特殊,近乎放牛,把一個沒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放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對不對呢?我們看到的林雨翔是自由的,相對健康成長的,但是回頭想一想,放松對孩子的管教其實就是放棄責任,這可能也是導致林雨翔性格缺失的最重要原因。所以林雨翔的發展總是不均衡。
最后在看林雨翔的學校,毫無疑問這里是傳統學校教育的模板,在這里只有“品學兼優”的學生才會得到老師的青睞,而像林雨翔這樣的“瘸腿”學生一般都是不受老師待見,這個時候馬德保作為一個輔導老師就難能可貴了,但是馬老師對林雨翔的偏愛卻悲哀的反應了現實的一個側面——教育始終被傳統所覆蓋著。
生活和學習環境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聯系到教學活動中我們會發現還有很多地方等著我們去改進,比如:重視學生的成績而忽視孩子的心理,重視學習而忽視孩子的技能等等。成績只是一個學生某段時間內對知識掌握程度的體現,教會孩子生存比讓孩子拿到好成績更重要,社會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先決條件就是有一個健全的人格,怎么樣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利于良好人格形成的環境,這很值得我們去探究。這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需要我們付出大量的精力,但是,這很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去為之努力,不然可能會有更多的孩子像林雨翔一樣“沿著一條不知道通往何處的鐵路”迷茫前行了。
三重門讀后感100字篇二
在愉快的心情下讀完了韓寒的作品《三重門》,再一次感受到韓寒的幽默。這種幽默的力量真的勾起了我美好的回憶,把我帶回到情竇初開的花季雨季。
說到主人公林雨翔不得不從他的童年說起。快樂的童年人似乎都差不多,痛苦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同。林雨翔的童年直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痛苦的噩夢。當村里的同伴都在鐵路邊玩耍的時候他被文縐縐的父親關在黑暗的閣樓中,在孤獨與痛苦中一遍遍地背誦著諸如《史記》《大學》等古文。他必須始終聽父親的教導——現在背得滾瓜爛熟,以后就出口成章了。也因為這樣,在小學時代,他是出了名的神童。
隨著林父的升遷,雨翔的中學年代是在城鎮中渡過的。因課業繁重他感到學習很吃力,他已沒有了資本讓同齡人稱他為神童,他失落極了;原本美滿幸福的家因林母整天整夜的玩麻將,一無心思料理家務,二無心思管教小孩,最后鬧得雞犬不寧,在這種吵鬧中,雨翔從小孤寂的心更加寂寞無助;花季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期,然而又伴隨著無限的煩惱。就在升高中的那一年他被susan深深地吸引了,然而他只能把那種愛慕之情暗暗地放在心底,一遍一遍地思念。就因為這樣那樣的種種原因他中考失敗,沒能考上高中。最后無耐被父親用錢送到市重點高中。
在市重高中他顯得更加彷徨。他基礎太差而且無心學習,他逐漸墮落。好似在他的生命中什么都不順,什么都不好。面對著生活的坎坷他該如何抉擇,他該怎樣沖破層層關卡去創造屬于自己的.天地?
韓寒描寫的這個人物可以說是當代中學生的代表,很多中學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縮影,或從小就被父母逼著讀書寫字,沒有閑暇的時間;或父母感情不合鬧離婚;或父母戀上賭博,對這個家不管不問;或學校根本就沒有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不斷給孩子因壓增負;或在情竇初開的時期被感情困擾著……總之,《三重門》就好像在描寫我們自己的故事,我們與林雨翔一樣是故事的主人公。
那么,主人公林雨翔的命運將會怎樣呢?也許作者想留一個廣闊的空間讓我們去想像,也讓我們反省省,他并沒有在故事的結尾道出林雨翔的抉擇。
林雨翔何去何從?當代的中學生像林雨翔一樣叛逆的中學生該何去何從?有這樣一則故事引發了我的思考,香港著名歌星鄺美云,曾參加香港小姐競選,獲得第三名。在競選期間,記者提了一個叼鉆的問題,“你讀書時成績不好,你是否很笨?”這個問題的確棘手,可是鄺美云的回答卻發人深思。她是這樣回答的:“你們注意到沒有,讀書時成績一流的畢業后干什么?可能當工程師、律師、醫生;而成績二流的畢業后干什么呢?他們中很多人卻當了那些工程師、律師、醫生的老板。”
的確,我們無需烘烘烈烈,在保持一顆純真的心下我行我素就是最時智的選擇!
三重門讀后感100字篇三
話說,我怎么居然看起了《三重門》呢?按照我的性格,那簡直是“難以忍(讀成rěng)受”(學pangerli狀)。自韓寒出道以來,相繼出現了許多“青年作家”,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大家極為熟悉的郭敬明。原來我一直對這些不屑一顧,這雖然也算得上是時代的產物,可我覺得這些實在是俗物一堆,看它們純屬浪費時間。確切一點講,就像武俠小說,我也許并不是真的認為它有多么不好,不過是因為種種原因而錯過機會,當真正有機會時,又覺得自己太滯后了。所以,為了掩蓋這種客觀上的“失誤”,才產生了主觀上的這種想法。
有人會問,那這次呢?也許、可能、大概是因為前一陣看《沙漏》消磨美育課的時光時,感到在學習之余,確應該看些東西,不論他是低俗還是高雅,總之是“開卷有益”。上學期似乎什么都沒看,想寫東西時也往往感到力不從心,這實在是一種極為痛苦的感受。
那天在舊書攤上看到《三重門》,隨手一翻,發現,竟是曹文軒先生為他寫的序,好奇心頓時大增,便毫不猶豫地付了錢抱回宿舍去了。
昨天英語讀譯課,我實在無聊,適逢我們小組講演,結束后被點名提問的幾率也大大下降了吧。便躲在桌洞里,悄悄看了一節課。其中羅天成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思考:“做人,要么大俗,要么大雅,半俗不雅是最痛苦的人。”
我不得不說,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忽然想起我在龍潭上初中時,該是大俗了。那時候還小,什么都不懂,更不知道思考的樂趣,只知道要好好學習,考個好高中。去了匯文后,思考多起來,也體會了人可以思考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匯文的環境很純凈。我也常沉浸于自己的內心世界,這就姑且算作大雅吧。來到師大,我困惑了,學業和生活交融在一起,思想也趨于大眾化,卻也常為自己制造些小小的閑適;撿落葉、寫隨筆、畫漫畫……學業卻也像籠罩在一片朦朧之中,書也沒以前看得明白了。忽然感到心中痛苦不堪,便“恍然大明白”了:我現在的狀態就是傳說中的“半俗不雅”……
想起這些,一股悲涼涌上心頭。既而,竟感到些許愉快:在匯文時也不過是“小雅”,我想,沒有人天生就是大雅的,都要經過一個半俗不雅的過程。有的人堅持不懈地追求大雅的境界,便終于熬過了這個痛苦的時期,超脫為大雅之士;有的人卻被內心的痛苦折磨怕了,雖不舍曾經的“小雅”,卻也只好“假裝超脫”,淪為大俗了。
唉,不知我辭了學委的職務是不是不堪忍受的表現,我真的不夠勇敢,既然如此,這時也不便再提了吧,只是以后不要這樣了,我原來可不是知難而退的膽小鬼。
說了這么多,我想我還是不愿淪為大俗的,所以,接下來該做什么,還是靠自己了。
三重門讀后感100字篇四
很久很久以前,晚上我喜歡躺在床上閉著眼睛想事情,遠到關于未來的假想,近到明天早晨吃什么?我就是這樣,每天晚上會想很多很多的事情,就像上學的時候,睡之前,把今天學的單詞先默念幾遍那樣而且那種感覺是輕松而自在的~后來我喜歡跟人聊天,說著話、說著話就睡著了,因為“專家”說的,睡之前聊天好,但是不要太興奮現在呢,每個夜晚都是在臺燈下度過,還時不時的躺著看書、趴在被窩里看書,看到眼睛發干為止,說實話,我已經好久沒有去眼鏡店測過視力了,因為我不是近視眼,hoho~
每次看完一本書,我是真的想寫下些什么……但是我既想寫在本子上,又想寫在博客里,所以好幾次都干脆那都沒寫,我承認我是一個非常懶的人。因此某些感覺走過也就走過了,什么痕跡不留,because我還是個健忘的人,現在憑著我有限的記憶,我想把這段時間看得幾本書的感觸寫下來,我想經典還是會在我的腦子里留有余香的。《三重門》、《像少年拉飛馳》、《麥田里的守望者》、《人生》……
《人生》的感觸在上一篇博客已經寫過了,如今就不再多說,總之活著就是最大的藝術,命運的曲折源于現實的糾結,想那句歌詞:人生完美的事太少……不管命運給我們開什么樣的玩笑,我想我們內心還是應該有一份堅持不曾改變的,那或許就是:理想、信念或者愛情!
前段時間突然冒出一個想法,我覺著不看韓寒的書,將來會是一件遺憾的事,因為他在當今書市的一席之地,還有我很想看看這個恨世嫉俗的人會說些什么,恨世嫉俗,我似乎用錯詞了,比起郭敬明韓寒更現實一些,對,那就是現實。
韓寒用了第一人稱,用少年林雨翔的眼光看待社會、人生以及周圍的一切,發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見解。韓寒看待世界的眼光極為挑剔,對于社會不良風氣和應試教育的批判辛辣卻又叫人心服口服。小說中,最愛的還是韓寒的黑色幽默,就像我在看書的時候就一直竊喜~每一個精巧的比喻都仿佛信手拈來,讀后讓人忍俊不禁又陷入深思。但這些黑色幽默并沒有持續很久,在林雨翔進入市南三中后,語句就轉為平淡。有人說韓寒是江郎才盡,而我認為在這個高中的場景中,描寫得一切以貼近自身生活。韓寒已不能像個局外人看待這一切,在自己的生活圈內,早已沒有距離。貼近反而使他施展不開,他也做過努力。像幾個體育特招生的出現,卻也只能華麗上場,悻悻落幕。
小說的結局頗為耐人尋味,殊不知無言的結局亦是最好的結局。未來的世界誰也猜不透,不如給自己留一個幻想的空間。韓寒做的真是絕。
事實上理一理思路,林雨翔實際上就是韓寒,這個迷茫而倔強的少年。唯一的不同,就是那份抗爭意識。林雨翔的求學和韓寒的休學,一個尖銳的對比,事實上也是韓寒的無奈。他選擇了一條極為坎坷的人生道路,執著前進。雖不知前方道路如何,光芒還能閃亮多久。但我堅信,在無數應試學子心中,韓寒是最灑脫和值得羨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