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夜夜人人揉人人捏人人添-91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91在线电影-免费a网址-免费v片网站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蘇科版八年級物理課件 初二物理蘇科版教案五篇(實用)

蘇科版八年級物理課件 初二物理蘇科版教案五篇(實用)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7 17:05:36
蘇科版八年級物理課件 初二物理蘇科版教案五篇(實用)
時間:2023-04-07 17:05:36     小編:zdfb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蘇科版八年級物理課件 初二物理蘇科版教案篇一

1.庫侖定律既是電荷間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又是學習電場強度的基礎,不僅要求學生定性知道,而且還要求定量了解和應用。

2.本節摩擦起電、兩種電荷的相互作用、電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觸,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在復習初中知識的基礎上,應著重從原子結構的角度講解物體帶電的本質。

3.通過對使物體帶電的方法接觸起電、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分析,讓學生體會到使物體帶電的實質是電子發生轉移,從而打破了物體的電中性,失去電子的物體帶上了正電荷,得到電子的物體帶上了負電荷。過渡到電荷守恒定律,水到渠成,對高中學生而言很容易接受,進一步鞏固守恒思想。

4.在分析思考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電荷守恒定律以及元電荷的概念。同時教學中滲透“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想。

5.展示庫侖定律的內容和庫侖發現這一定律的過程,并強調該定律的條件和遠大意義。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電學的基本知識,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推理演算能力。能在老師指導下通過觀察、思考,發現一些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有必要把初中學過的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電荷量的概念、摩擦起電的知識復習一下。

三、教學方法分析及建議

1.在學生初中學習的基礎上,可以通過演示實驗或者媒體播放復習并鞏固電荷的有關知識;先運用教材上給出的簡單易行的實驗,讓學生觀察摩擦后的塑料片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猜想作用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然后通過實驗定性驗證猜想是否正確,并在這個基礎上介紹庫侖定律的發現過程。

2.講解點電荷時,可以對照質點的概念進行講解,要講清點電荷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3.物理發展的重要概念及重大規律的建立都是經科學家艱辛的探索而完成的,都是對原有思維方式突破的結果,體現出了科學家的創造性。如何充分利用這寶貴的素材,需要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對學生“誘思”、“導思”,在本節課中,對庫侖定律得出過程進行了嘗試。

4.利用“思考與討論”的問題,比較庫侖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的異同。

5.要做好演示實驗,使學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靜電感應現象。在此基礎上,使學生知道,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正負電荷分開,使電荷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進一步說明電荷守恒定律。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類對電現象的認識過程,體會人類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2.了解元電荷的大小,了解電荷守恒定律,知道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實質不是創造電荷,而是電荷的轉移。

3.理解庫侖定律的含義和表達式,知道靜電常量。了解庫侖定律的適用條件,學習用庫侖定律解決簡單的問題。

4.滲透理想化思想,培養由實際問題進行簡化抽象思維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教師通過實驗法、問題教學法啟發學生理解抽象的電荷知識。

2.通過認識科學家在了解自然的過程中常用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善用類比方法、理想化方法、實驗方法等物理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閱讀材料,展示物理學發展中充滿睿智和靈氣的科學思維,弘揚前輩物理學家探尋真理的堅強意志和科學精神。

2.通過對比天電和地電、以及定性和定量、神學和科學對電現象的認識,使學生了解人類對電荷的認識過程,培養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3.通過對庫侖定律探究過程的討論,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情。

五、本節要點

1.什么是靜電現象?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什么?什么叫電荷量?

2.什么是感應起電現象?什么叫中和現象?

3.電荷守恒定律的內容是什么?什么叫元電荷?

4.庫侖定律的內容是什么?適用條件是什么?

六、教學重難點分析

(一)重點

1.對庫侖定律的理解。

(二)難點

1.對電荷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2.對庫侖定律發現過程的探討。

(三)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1.講清庫侖定律及適用條件,說明庫侖力符合力的特征,遵守牛頓第三定律。

2.為定性演示庫侖定律,應使帶電小球表面光滑,防止尖端放電,支架應選絕緣性能好的,空氣要干燥。

3.說清k的單位由公式中各量單位確定,其數值則由實驗確定。

七、教學流程設計

(一)新課引入

(多媒體展示電磁學的發展史)

古代人已經發現了有關靜電現象,主要是梳頭或者是羊毛、絲、棉類的衣物摩擦有閃光及聲音;古希臘人發現琥珀可以吸引輕小物體。

英國的吉爾伯特(1544—1603)是最早系統地研究電磁現象的科學家。他發現琥珀和磁鐵都能夠吸引物體,不過性質不同,經過研究,他發現許多其他物體經過摩擦后也都能夠吸引其他小物體。引入(electric)(琥珀體)還發明了可供實驗用的驗電器。

德國的奧托·格里克(1602—1686),馬德堡市市長,1654年曾用自己發明的抽氣機做了馬德堡半球實驗;1660年發明了第一臺可產生大量電荷的摩擦起電機。有了這樣的機器,因而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電火花實驗;還有讓人身體帶電的實驗;這使得18世紀40年代的德國整個社會都對電現象感興趣,許多人購買了摩擦起電機做實驗作為娛樂,同時也大大普及了電學知識。電學知識在整個歐洲各國都普及起來。

法國電學家諾萊特在巴黎圣母院前進行,他請700個修道士手拉手地排起來,讓排頭的手拿萊頓瓶放電時,發現700個修道士同時跳了起來,顯示了電的強大威力。

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證明了雷電是一種放電現象,在此基礎上,發明了避雷針。

(二)進行新課

1.接引雷電下九天──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的故事

1752年7月的一天,在北美洲的費城,一位名叫富蘭克林的科學家,做了一個轟動世界的實驗:這天下午,天色陰暗,烏云滾滾。天空中不時閃爍著青白色的電光,傳來一陣陣沉悶的雷聲,眼看一場可怕的大雷雨就要來臨了。

“這是最合適的天氣!”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帶著風箏和萊頓瓶(一種可充放電的容器),奔向郊外田野里的一間草棚。

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風箏:它是用絲綢做成的,在它的頂端綁了一根尖細的金屬絲,作為吸引閃電的“接收器”;金屬絲連著放風箏用的細繩,這樣細繩被雨水打濕后,也就成了導線;細繩的另一端系上綢帶,作為絕緣體(要干燥),避免實驗者觸電;在綢帶和繩子之間,掛有一把鑰匙,作為電極。

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連忙乘著風勢,將風箏放上了天。風箏,像一只矯健的鳥兒,漸漸地飛到云海中。

父子倆躲在草棚的屋檐下,手中緊握著沒有被雨水淋濕的綢帶,目不轉睛地觀察著風箏的動靜。

突然,天空中掠過一道耀眼的閃電。富蘭克林發現,風箏引繩上的纖維絲一下子豎立起來。這說明,雷電已經通過風箏和引繩傳導下來了。富蘭克林高興極了,他禁不住伸出左手,觸碰一下引繩上的鑰匙。“哧”的一聲,一個小小的藍火花跳了出來。

“這果然是電!”富蘭克林興奮地叫了起來。

“把萊頓瓶拿過來。”富蘭克林對威廉喊道。他連忙把引繩上的鑰匙和萊頓瓶連接起來。萊頓瓶上電火花閃爍。這說明萊頓瓶充了。

事后,富蘭克林用萊頓瓶收集的雷電,做了一系列的實驗,進一步證實了雷電與普通電完全相同。

富蘭克林的這一風箏實驗,徹底地擊碎了閃電是“上帝之火”、“煤氣爆炸”等流行的說法,使人們真正認識到雷電的本質。因此,人們說:“富蘭克林把上帝與閃電分了家。”

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絕不是一時沖動所做的。早在數年前,他就致力于電的研究,并在當時人們不知“電為何物”的時代,指出了電的性質。

在一次研究的意外事件中,他得到啟迪。有一次,他把幾只萊頓瓶連在一起,以加大電容量。不料,實驗的時候,守在一旁的妻子麗德不小心碰了一下萊頓瓶,只聽得“轟”的一聲,一團電火花閃過,麗德被擊中倒地,面色慘白。她因此休息了一個星期身體才得到康復。

“萊頓瓶發出的轟鳴聲,放出的電火花,不是和雷電一樣嗎?”富蘭克林大膽地提出這個設想。經過反復思考,他推測雷電就是普通的電,并找出它們兩者間的12條相同之處:都發亮光;光的顏色相同;閃電和電火花的路線都是曲折的;運動都極其迅速;都能被金屬傳導;都能發出爆炸聲或噪聲;都能在水或冰塊中存在;通過物體時都能使之破裂;都能殺死動物;都能熔化金屬;都能使易燃物燃燒;都放出硫磺氣味。

1747年,富蘭克林把他的這些想法,寫成論文《論雷電與電氣的一致性》。他將論文寄給他的朋友、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科林遜。可當科林遜將論文送交皇家學會討論時,得到的是一陣嘲笑。許多科學家認為富蘭克林的觀點荒唐無比,“把科學當作兒童的幻想”。

對于人士的嘲笑、奚落,富蘭克林不予理睬,終于在做好各種準備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做了風箏實驗。

富蘭克林從風箏實驗中,不但了解了雷電的性質,而且證實:雷電是可以從天空“走”下來的。“高大建筑物常常遭到雷擊,能不能給雷電搭一個梯子,讓它乖乖地‘走’下來呢?”富蘭克林想。

正當富蘭克林思考這一問題的時候,不幸從俄國彼得堡傳來消息:1753年7月26日,科學家利赫曼為了驗證富蘭克林的實驗,在操作時,不幸被一道電火花擊中身亡。這更堅定了富蘭克林研制避免雷擊裝置的決心。

他先在自己家做實驗:在屋頂高聳的煙囪上,安裝一根3米長的尖頂細鐵棒;在細鐵棒的下端綁上金屬線;沿著樓梯,把金屬線引到底樓的一個水泵上(水泵與大地有接觸);將經過房間的那段金屬線分成兩段,且將兩股線相隔一段距離,各掛一個小鈴。這樣,如果雷電從細鐵棒進入,經過金屬線進入大地,那么,兩股線受力,小鈴就會晃蕩,發出響聲。

一天,電閃雷鳴,暴風雨就要來了。在雷聲、雨聲的“伴奏”下,守候在房間小鈴旁的富蘭克林,聽到了小鈴發出的清脆、悅耳的聲音。他高興地笑了。

富蘭克林把那根細鐵棒稱為“避雷針”。

避雷針的問世,引起了教會的反對。他們認為:“裝在屋頂的尖桿指向天空是對上帝的不敬。”“干涉上帝的事,對上帝指手劃腳,是要受上帝懲罰的。”

然而,有一次在一場雷雨之后,神圣的教堂著火了,而裝有避雷針的房屋卻平安無事。于是,避雷針的作用被人們認識,避雷針也很快地傳開了。至1784年,全歐洲的高樓頂上都用上了避雷針。

蘇科版八年級物理課件 初二物理蘇科版教案篇二

機械能及其轉化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對滾擺實驗的分析,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

(2) 通過引導學生舉例并解釋一些有關動能和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相互轉化的簡單物理現象,理解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2、過程與方法

(1) 培養學生運用能的轉化知識分析有關物理現象的轉化。

(2) 培養學生從能量觀點分析問題的意識。

3、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閱讀“科學世界”人造地球衛星,結合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得出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的結論。

2、難點:組織、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滾擺實驗并進行分析、歸納,領會機械能守恒的條件。

(三)教學準備

滾擺,棉線,鐵鎖,人造衛星掛圖。

(四)教學過程

1.復習

手持粉筆頭高高舉起。以此事例提問:被舉高的粉筆具不具有能量?為什么?

2.引入新課

學生回答提問后,再引導學生分析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首先提出,當粉筆頭下落路過某一點時,粉筆頭具有什么能量?(此時既有重力勢能,又有動能)繼而讓學生比較在該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筆頭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各有什么變化?(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加)

3.進行新課

在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重力勢能和動能都有變化,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變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們共同觀察滾擺的運動,并思考動能和勢能的變化。

實驗1:滾擺實驗。

圖14.5-1,出示滾擺,并簡單介紹滾擺的構造及實驗的做法。事先應在擺輪的側面某處涂上鮮明的顏色標志,告訴學生觀察顏色標志,可以判斷擺輪轉動的快慢。

引導學生復述并分析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開始釋放擺輪時,擺輪在點靜止,此時擺輪只有重力勢能,沒有動能。擺輪下降時其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少;擺輪旋轉著下降;而且越轉越快,其動能越來越大。擺輪到最低點時,轉動最快,動能;其高度最低,重力勢能最小。在擺輪下降的過程中,其重力勢能逐漸轉化為動能。

仿照擺輪下降過程的分析,得出擺輪上升過程中,擺輪的動能逐漸轉化為重力勢能。

“想想做做”用鐵鎖做單擺。

此實驗擺繩宜長些,擺球宜重些。能掛在天花板上,使單擺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動,以便在黑板上記錄擺球運動路線中左、右點和最低點的位置。分析單擺實驗時,擺球高度的變化比較直觀,而判斷擺球速度大小的變化比較困難,可以從擺球在點前后運動方向不同,分析擺球運動到點時的速度為零,作為這一難點的突破口。

綜述實驗,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實驗2:彈性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化。

演示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實驗。實驗可分兩步做。首先手持著木球將彈簧片推彎,而后突然釋放木球,木球在彈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內運動。讓學生分析在此過程中,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第二步實驗,讓木球從斜槽上端滾下,讓學生觀察木球碰擊彈簧片的過程。然后,分析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的過程。得出:動能和彈性勢能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較直觀,例如:物體從高處落下、瀑布流水等這些事例也可以讓學生列舉,說明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有些事例比較復雜,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條曲線(拋物線)運動過程中,動能和勢能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呢?(板畫足球軌跡,依圖分析)首先我們來分析足球離地面的高度的變化,這是判斷足球重力勢能變化的依據。很明顯,在上升過程中足球的重力勢能增加;在下降過程中重力勢能減少。接著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點時不再上升,說明它向上不能再運動。所以,足球在上升過程中,速度逐漸變小;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又逐漸變大。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階段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在下降階段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4.科學世界

1.人造地球衛星在運行過程中,也發生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人造地球衛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圍繞人造衛星,同學們還有許多的謎沒有揭開。例如:人造衛星為什么能繞地球運轉而不落下來?在人造衛星內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這些問題還有待于同學們進一步學習,今天我們只討論衛星運行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

人造衛星繞地球沿橢圓軌道運行,它的位置離地球有時近、有時遠。(出示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軌道圖)現以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為例,它離地球最近時(此處叫近地點)離地面439公里,離地球最遠時(此處叫遠地點)離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是114分鐘。它在近地點時,速度,動能;此時離地面最近,重力勢能最小。衛星由近地點向遠地點運行時動能減小,重力勢能增大,動能向重力勢能轉化。直到遠地點時,動能最小,重力勢能。衛星由遠地點向近地點運行時,重力勢能向動能轉化。在衛星運行過程中,不斷地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

2.關于人造衛星的知識,學生是非常感興趣的,鑒于學生的知識基礎,難以使學生揭開謎底,往往由此而損傷學生的求知欲。本節課如有可能,也可通俗地介紹衛星為什么能繞地球運行。講法上可用想象推理的方法。

參看圖1,水平地拋出一個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它會落回地面,但是拋出的物體速度越快,它飛行的距離越遠。人拋物體,拋出的距離不過幾十米,但汽槍子彈能飛行幾百米,步槍子彈能飛行幾千米,而炮彈能飛行幾十公里。我們可以設想,物體的速度足夠大時,它就能永遠不落回地面,圍繞地球旋轉。這個速度大約是8公里/秒。如果速度再大些,物體繞地球運行的軌道就由圓形變為橢圓形。人造衛星就是根據這個道理發射的。

(五)小結

(六)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

蘇科版八年級物理課件 初二物理蘇科版教案篇三

磁場對電流的作用?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磁場對電流作用的計算方法。

2.掌握左手定則。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在掌握磁感應強度定義的基礎上,掌握磁場對電流作用的計算方法,并能熟練地運用左手定則判斷通電導線受到的磁場力的方向。

2.計算磁場力時,對通電導線在磁場中的不同空間位置,正確地運用不同的三角函數和題目提供的方位角來計算是難點。

三、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復習提問:

1.磁感應強度是由什么決定的?

答:磁感應強度是由產生磁場的場電流的大小、分布和空間位置確定的。

2.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是什么?

3.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在什么條件下才成立?

成立。

4.垂直磁場方向放入勻強磁場的通電導線長l=1cm,通電電流強度i=10a,若它所受的磁場力f=5n,求(1)該磁場的磁感應強度b是多少?(2)若導線平行磁場方向。

答:因通電導線垂直磁場方向放入勻強磁場,所以根據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

5.若上題中通電導線平行磁場方向放入該磁場中,那么磁場的磁感應強度是多大?通電導線受到的磁場力是多少?

答:當電流仍為i=10a,l‖b時,該處磁感應強度不變,仍為b=0.5t,而通電導線所受磁場力f為零。

(二)教學過程設計

1.磁場對電流的作用(板書)

我們已經了解到通電直導線垂直磁場方向放入磁場,它將受到磁場力的作用,根據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可以得出:

f=bil

當通電導線平行磁場方向放入磁場中,它所受的磁場力為零。看來運用f=bil來計算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的大小是有條件的,必須滿足l⊥b。

磁場力方向的確定,由左手定則來判斷。

提問:如果通電導線與磁感應強度的夾角為θ時,如圖1所示磁場力的大小是多少?怎樣計算?

讓學生討論得出正確的結果。

我們已知,當l⊥b時,通電導線受磁場力,f=bil,而當l∥b時f=0,啟發學生將b分解成垂直l的b⊥和平行l的b∥,因平行l的b∥對導線作用力為零,所以實際上磁場b對導線l的作用力就是它的垂直分量b⊥對導線的作用力,如圖2所示。即

f=ilb⊥=ilbsinθ

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安培力(板書)

大小:f=ilbsinθ(θ是l、b間夾角)

方向:由左手定則確定。

黑板上演算題:下列圖3中的通電導線長均為l=20cm,通電電流強度均為i=5a,它們放入磁感應強度均為b=0.8t的勻強磁場中,求它們所受磁場力(安培力)。

讓五個同學上黑板上做,其他同學在課堂練習本上做,若有做錯的,講明錯在哪兒,正確解應是多少,并把判斷和描述磁場力方向的方法再給學生講解一下(如圖4示)。

例1.兩根平行輸電線,其上的電流反向,試畫出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力。

分析:如圖5所示,a、b兩根輸電線,電流方向相反。通電導線b處在通電導線a產生的磁場中,受到a產生的磁場的磁場力作用;通電導線a處在通電導線b產生的磁場中,受到b產生的磁場的磁場力作用。我們可以先用安培定則確定通電導線b在導線a處的磁場方向bb,再用左手定則確定通電導線a受到的磁場力fa的方向;同理,再用安培定則先確定通電導線a在導線b處的磁場方向ba,再用左手定則確定通電導線b受到的磁場力fb的方向。經分析得出反向電流的兩根平行導線間存在的相互作用力是斥力。

完成上述分析,可以讓同學在課堂作業本上畫出電流方向相同的平行導線間的相互作用力,自己得出同向電流的兩根平行導線間存在的相互作用是引力。

例2.斜角為θ=30°的光滑導體滑軌a和b,上端接入一電動勢e=3v、內阻不計的電源,滑軌間距為l=10厘米,將一個質量為m=30g,電阻r=0.5ω的金屬棒水平放置在滑軌上,若滑軌周圍存在著垂直于滑軌平面的勻強磁場,當閉合開關s后,金屬棒剛好靜止在滑軌上,如圖6,求滑軌周圍空間的磁場方向和磁感應強度的大小是多少?

解:合上開關s后金屬棒上有電流流過,且金屬棒保持靜止,由閉合電路歐姆定律

金屬棒靜止在滑軌上,它受到重力mg1和滑輪支持力n的作用,因軌道光滑,二力金屬棒不可能平衡,它必然還受到垂直于滑軌平面的磁場的安培力作用才能平衡,根據題意和左手定則判斷出,磁場方向垂直滑軌面斜向下,金屬棒受到磁場的安培力沿斜面向上,如圖7所示,由進一步受力分析得出,若金屬棒平衡,則它受到的安培力f應與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量mgsinθ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f-mgsinθ=0……①

又 f=bil代入①得bil=mgsinθ

(三)課堂小結

1.當通電直導線垂直磁場方向放入磁場中時受到磁場的安培力,f=bil;當通電直導線平行磁場方向放入磁場中時受到磁場的安培力為零。

2.當通電直導線在磁場中,導線與磁場方向間的夾角為θ時,通電導線受到磁場的安培力f=ilbsinθ。

3.磁場對通電直導線的安培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則來判斷。(其內容在書中p.226)

課外作業:物理第三冊(選修)p.227練習二。

蘇科版八年級物理課件 初二物理蘇科版教案篇四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要求學生會計算人造衛星的環繞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本節是第五節,萬有引力定律、圓周運動、天體運動都已經講過,從知識上講學生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直接推導出衛星的速度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實際上學生遇到衛星問題時總是感到困難和無從下手.究其根源是因為學生對地球、衛星的空間關系不清楚,學生無法從自己站立的一個小小的角落體會巨大空間中發生的事情.因此,用各種視頻、課件和圖片幫助學生建立空間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有了空間的圖景,對問題的認識和思考就有了依托.所以,本節課我使用了大量的圖片和視頻來模擬、展示,讓學生有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

設計理念

通過對前幾節知識的學習,學生對曲線運動的特點、萬有引力定律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獲得新知識.重視科學跟生活、跟社會的聯系,讓學生體會物理學就在身邊.體會生活質量與物理學的依存關系,體會科學是迷人的、是改變世界的神奇之手.

學情分析:

盡管學生對天體運動的知識儲備不足,猜想可能缺乏科學性,語言表達也許欠妥,但只要學習始終參與到學習情境中,激活思維,大膽猜想,敢于表達,學生就能得到發展和提高.

教學目標 :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人造衛星的發射與運行原理,知道三個宇宙速度的含義,會推導第一宇宙速度.

了解人造衛星的運行原理,認識萬有引力定律對科學發展所起的作用,培養學生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

二、途徑與方法

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發展思維的獨立性,提高發散思維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主動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愉悅的學習氛圍,在探究中不斷獲得美的感受不斷進步.

學習科學,熱愛科學,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準備:

多媒體電腦及圖片.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導.

2.運行速率與軌道半徑之間的關系

難點:

沿橢圓軌道運行的衛星按照圓周運動處理,衛星的環繞速度是最小發射速度.

教學過程:

蘇科版八年級物理課件 初二物理蘇科版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物理學史的知識,使學生了解地心說(托勒密)和日心說(哥白尼)分別以不同的參照物觀察天體運動的觀點;通過學習開普勒對行星運動的描述,了解牛頓是通過總結前人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的閱讀使學生知道開普勒對行星運動的描述;

情感目標

使學生在了解地心說和日心說兩種不同的觀點,也使學生懂得科學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光明大道,也是要通過斗爭,甚至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說明:

1、日心、地心學說及兩者之間的爭論有許多內容可向學生介紹,教材為了簡單明了地簡述開普勒關于行星運動的規律,沒有過多地敘述這些內容.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補充.

2、這一節的教學除向學生介紹日心、地心學說之爭外,還要注意向學生說明古時候人們總是認為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是由于它遵循的運動規律與地面上物體運動的規律不同.

3.學習這一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下一節推導萬有引力定律做鋪墊,因此教材中沒有過重地講述開普勒的三大定律,而是將三大定律的內容綜合在一起加以說明,節后也沒有安排練習.希望老師能合理地安排這一節的教學.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首先讓學生在上課前準備大量的資料并進行閱讀,如:第谷在1572年時發現在仙后座中有一顆很亮的新星,從此連續十幾個月觀察這顆星從明亮到消失的過程,并用儀器定位確證是恒星(后稱第谷星,是銀河系一顆超新星),打破了歷來“恒星不變”的學說.伽利略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基礎并具有嚴密邏輯體系和數學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學.為-以亞里士多德為旗號的經院哲學對科學的禁錮、改變與加深人類對物質運動和宇宙的科學認識而奮斗了一生,因此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開普勒幼年時期的不幸,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第谷未完成的工作.這些物理學家的有關資料可以幫助學生在了解萬有引力定律發現的過程中體會科學家們追求真理、實事求是、不畏強權的精神.

教法建議

具體授課中教師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講述.也可通過放資料片和圖片的形式講述.也可大膽的讓學生進行發言.

在講授“日心說”和“地心說”時,先不要否定“地心說”,讓學生了解托勒密巧妙的解釋,同時讓學生明白哥白尼的理論-了統治人類長達一千余年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說”理論,為宣傳和捍衛這一學說,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魯諾慘遭燒死,伽利略也為此受到殘酷迫害.不必給結論,讓學生自行得出結論.

典型例題

關于開普勒的三大定律

例1月球環繞地球運動的軌道半徑約為地球半徑的60倍,運行周期約為27天。應用開普勒定律計算:在赤道平面內離地面多少高度,人造地球衛星可以隨地球一起轉動,就像停留在無空中不動一樣.

分析:月球和人造地球衛星都在環繞地球運動,根據開普勒第三定律,它們運行軌道的半徑的三次方跟圓周運動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是相等的.

解:設人造地球衛星運行半徑為r,周期為t,根據開普勒第三定律有:

同理設月球軌道半徑為,周期為,也有:

由以上兩式可得:

在赤道平面內離地面高度:

km

點評:隨地球一起轉動,就好像停留在天空中的衛星,通常稱之為定點衛星.它們離地面的高度是一個確定的值,不能隨意變動。

利用月相求解月球公轉周期

例2若近似認為月球繞地球公轉與地球繞日公轉的軌道在同一平面內,且都為正圓.又知這兩種轉動同向,如圖所示,月相變化的周期為29.5天(圖是相繼兩次滿月,月、地、日相對位置示意圖).

解:月球公轉(2π+)用了29.5天.故轉過2π只用天.

由地球公轉知.

所以=27.3天.

例3如圖所示,a、b、c是在地球大氣層外的圓形軌道上運行的三顆人造地球衛星,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哪個?()

a.b、c的線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線速度

b.b、c的周期相等,且大于a的周期

c.b、c的向心加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向心加速度

d.若c的速率增大可追上同一軌道上的b

分析:由衛星線速度公式可以判斷出,因而選項a是錯誤的.

由衛星運行周期公式,可以判斷出,故選項b是正確的.

衛星的向心加速度是萬有引力作用于衛星上產生的,由,可知,因而選項c是錯誤的.

若使衛星c速率增大,則必然會導致衛星c偏離原軌道,它不可能追上衛星b,故d也是錯誤的.

解:本題正確選項為b。

點評:由于人造地球衛星在軌道上運行時,所需要的向心力是由萬有引力提供的,若由于某種原因,使衛星的速度增大。則所需要的向心力也必然會增加,而萬有引力在軌道不變的時候,是不可能增加的,這樣衛星由于所需要的向心力大于外界所提供的向心力而會作離心運動。

探究活動

1、觀察月亮的運動現象.

2、觀察日出現象.

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引入新課

展示新聞和圖片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而開創了人類航天的新紀元.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艘“東方號”載人飛船,尤里?·?加加林成為第一位航天員,揭開了人類進入太空的序幕.

人類進入了航天時代.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人造地球衛星方面的基本知識.

看屏幕

聽講解

§ 6.5????宇宙航行

進行新課

問:離地面一定高度的物體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射出,由于重力作用,物體將做平拋運動,即最終要落回地面.但如果射出的速度增大,會發生什么情況呢?

思考

演示牛頓設想原理圖

一、人造地球衛星?由于拋出速度不同,物體的落點也不同.當拋出速度達到一定大小,物體就不會落回地面,而是在引力作用下繞地球旋轉,成為繞地球運動的人造衛星.?

那么,速度多大時,物體將不會落回地面而成為繞地球旋轉的衛星呢?

觀察、分析

引導學生討論

展示課件并講解

二、宇宙速度?

【板書】?1.?第一宇宙速度?(?環繞速度?)?v1=?7.9km/s

請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推導第一宇宙速度的另一種表達式: 推導:地面附近重力提供向心力, 所以 將?r=6.37×106m ,?g=9.8m/s2代入,求出第一宇宙速度仍為?7.9km /s. 如果人造地球衛星進入軌道的水平速度大于?7.9km /s,而小于?11.2km /s,它繞地球運動的軌道就不是圓,而是橢圓.當物體的速度等于或大于?11.2km /s時,物體就可以掙脫地球引力的束縛,成為繞太陽運動的人造衛星.所以,?11.2km /s?是衛星脫離地球的速度,這個速度叫作第二宇宙速度,也稱脫離速度速.

【板書】?2.?第二宇宙速度(脫離速度)?v2=?11.2km /s

達到第二宇宙速度的物體要受太陽引力的束縛,要使物體掙脫太陽引力的束縛,飛到太陽系以外的宇宙空間去,必須使它的速度等于或大于?16.7km /s,這個速度叫作第三宇宙速度,也稱逃逸速度.【板書】?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16.7km/s

【板書】4地球同步衛星.

人造地球衛星的種類很多,有一種特別的衛星叫地球同步衛星

(?1?)同步衛星的高度是確定的:?h=?36000 km.

(?2?)理解同步衛星“同步”的意義.

(?3?)探究同步衛星的位置.

2.觀看視頻:同步衛星的軌道以及同步衛星的發射

討論并推導

觀察、思考

說明特點

了解衛星的發射和回收

視頻和圖片

鞏固練習

1.?一顆在圓形軌道上運行的人造地球衛星,軌道半徑為?r,它的線速度大小為?v,問?:?當衛星的軌道半徑增大到?2r?時,它的線速度是多大?重力變為原來的多少倍?

2.?天文臺測得一顆衛星沿半徑為?r?的圓形軌道繞某行星轉動,周期為?t,求衛星的向心加速度和行星的質量.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 | 美女视频免费黄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曰鲁夜鲁鲁狠狠综合 | 免费看黄色片视频 | 欧美激情在线精品video |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 天天操夜夜操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免费观看 | 天堂色视频 |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 | 男女91视频| 狠狠综合视频精品播放 |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vr | 久草视频在线首页 | 日韩久久影院 |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是公开 | 成人a视频片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a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成人精品 |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 亚洲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人妖猛交 | 一级一级一片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 亚洲三级免费观看 | 亚洲一二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3p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短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在线鲁丝片eeuss第1页 | 日本sm极度另类视频 | 手机在线观看你懂得 | 天天爱夜夜操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9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欧美 | 亚洲成人18 |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 国产精品日韩专区 | 欧美巨大xxxx做受孕妇视频 | 欧美特黄一免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