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高二生物學考考前指導篇一
dna分子的結構
●從容說課
本節內容首先是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立過程。故事首先出場的是英國倫敦皇家學院的晶體衍射專家維爾金斯和年輕的女科學家弗蘭克林。他們拍攝出來非常清晰的dna分子的x射線衍射照片,為分析dna結構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證據。這些證據的展示,就是要學生總結這兩位科學家所應用的多種研究方法,明白一個道理:科學研究不但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廣博的知識面。對于沃森和克里克來說,兩人的組合就是一個黃金搭檔。物理學家克里克是畢業于倫敦大學,他曾參加過用x射線研究血紅蛋白的分子結構,在研究x射線衍射照片方面有很高的造詣。沃森是年輕有為的分子生物學家,他對生物學中的大分子非常熟悉。兩人的合作就是一個強強聯手。在借鑒了許多科學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很多種雙螺旋和三螺旋模型,但很快就知道是錯誤的。奧地利生物化學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再一次給了他們成功的啟示。查哥夫發現:(1)在dna樣本中,a的數目總是和t的數目相等,c的數目總是和g的數目相等。即:(a+g)∶(t+c)=1。(2)(a+t)∶(c+g)的值具有物種特異性。沃森和克里克吸收了美國生物化學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經過深入的思考,終于建立了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并把這個模型用金屬材料制成之后與拍攝的x射線衍射照片比較,發現二者完全相符。這個成果的探究歷史,蘊含著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讓學生從中吸取營養,對培養他們科學研究方法的掌握及與人合作的能力大有好處。
dna分子的結構部分是本節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學習這部分要利用現成的模型教具,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印象,然后分步解剖這些結構的組成,就形成了從空間結構→平面結構→單鏈結構→基本單位的教學順序,這樣使學生對dna的認識層層細化,培養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
為了更形象地說明dna是如何由四種基本組成單位構成,以及堿基、磷酸分別與脫氧核糖的相連,讓學生動手來制作dna模型,讓學生在動手中對前面的知識得以鞏固和提高。同時掌握一種重要的科學方法——模型建構。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dna分子的結構特點。 (2)制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觀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通過觀察dna結構模型及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來提高觀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通過分析dna結構模型的建立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應用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dna的結構和復制的學習,探索生物界豐富多彩的奧秘,從而激發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求知欲。
●教學重點
1.理解dna分子的結構特點; 2.制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中鴻智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教學難點
理解dna分子的結構特點。 ●教具準備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需安排兩個課時進行教學: 第1課時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 第2課時
dna的結構及模型的制作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沃森、克里克、威爾金斯的簡介;收集有關dna研究過程的資料。 [情境創設]
有同學去過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嗎?那里有個獨特形狀的雕塑,那是以何為藍本制作的呢?(展示雕塑圖)那是一個dna雕塑。dna結構模型的創立是許多科學家智慧的結晶。它的結構創立過程就是一個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完美結合過程。
[師生互動]
dna作為遺傳物質已經不容置疑,但是它怎樣決定生物的性狀,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要弄清dna的結構。
在dna結構的研究過程中,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成果,讓世人終于認清了這個生命現象決定者的真面目——dna雙螺旋結構。
請1~2位同學根據自己找的資料來介紹一下這兩位科學家的重要成果。如不全面可補充,主要介紹的內容應包括:1953年4月25日,英國的《自然》雜志刊登了美國的沃森(,1928~)和英國的克里克(,1916~2004)在英國劍橋大學合作的成果,dna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這一成就后來被譽為20世紀以來生物學方面最偉大的發現,也被認為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標志。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維爾金斯(倫敦皇家學院)三人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物醫學獎。
問:這一成果為何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答:它第一次揭示了生命本質的決定者的真面目——雙螺旋結構,使人們對遺傳物質的認識水平步入了分子水平。
問:它的研究是不是一帆風順的? 答:不是。
介紹研究過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立過程中,威爾金斯和弗蘭克林這兩位科學家卻比沃森和克里克研究得還要早。1951年,威爾金斯在dna結構的研究中,采用了x射線衍射法,得到了一張非常清楚的dna的x射線衍射圖譜。
問:沃森和克里克從dna的衍射圖譜中受到了什么啟示?
答:從這個圖譜中,這兩位科學家和其他科學家一起分析有關數據得出結論:dna是螺旋的。
問:從方法上有何變化?
答:開辟了一種新的研究dna的方法,就是從研究組成為主,轉為研究結構為主。 問:是不是從此一切問題迎刃而解了呢?
答:沒有。做了不同的螺旋模型,但結果很快被否定了。
中鴻智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介紹查哥夫的研究成果
1952年,查哥夫(ff)在已進行多年的對各種dna樣品的組分研究中發現,dna中四種核苷酸的量并不一定是相等的。但是,在各種dna中嘌呤的量和嘧啶的量總相等,而且腺嘌呤的量和胸嘧啶的量相等;鳥嘌呤的量和胞嘧啶的量相等。沃森在開始研究堿基之間連接的方式時,先將同樣的堿基成對地安排在兩條鏈上。例如,使腺嘌呤和腺嘌呤配對,胸腺嘧啶和胸腺嘧啶配對等。他認為這樣還可以說明dna的模板作用。這個模型被晶體學家j·多諾休(donohue)否定。多諾休根據他對類似的小分子化合物所作的晶體衍射研究,主張堿基是以酮式結構存在的,而不是沃森在建立模型時所用的烯醇式。于是沃森只好繼續尋找各種配對的可能性。就在這時,沃森發現腺嘌呤和胸腺嘧啶,以及鳥嘌呤和胞嘧啶各自成對后,兩類堿基對具有相似的形狀,而且發現這樣的配對恰恰可以解釋查哥夫測定的dna堿基比例的數據。
問:通過吸取查哥夫的成果,兩位科學家做出了模型,是不是就能說明模型是正確的? 答:不能。只能從化學成分上說明正確。 問:如何證明這個模型的正確性?
答:做出的模型與x射線衍射照片相比較,完全相符。不但從成分上證明正確,還從結構上證明模型的正確性。
問:從沃森和克里克建立dna模型的過程中,你覺得他們和其他科學家是一種什么關系?
答:相互配合。沃森和克里克的合作本身就意味著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結合。 問:從他們的研究歷程看對你有何啟示?
答:研究的過程就是不斷糾正自己的錯誤的過程,取對方之長,補自己之短的過程。 問:從這個研究過程你能不能得出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
答:發現問題(dna的結構是怎樣的?)→解決問題(提出自己的模型)→驗證(可以的模型不正確)→吸取最新知識,再解決問題(提出雙螺旋模型)→驗證(和x射線衍射圖比較)→結論(dna是雙螺旋結構)。
[教師精講]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闡明是生物學發展過程中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里程碑,它的出現標志著分子生物學這門新學科的誕生。1962年,頒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時,同時授予沃森、克里克和維爾金斯。因弗蘭克林已于1958年逝世而未被授予,但弗蘭克林功不可沒。
[評價反饋]
1.組成dna分子的基本單位是___________,每個基本單位由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組成。
答案:脫氧核苷酸
一分子脫氧核糖
一分子含氮堿基
一分子磷酸
2.組成dna的堿基有__________種,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脫氧核苷酸有_________種,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 a(腺嘌呤)、g(鳥嘌呤)、c(胞嘧啶)、t(胸腺嘧啶)
4 腺嘌呤脫氧核苷酸、鳥嘌呤脫氧核苷酸、胞嘧啶脫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
[課堂小結]
dna結構模型的建立過程,實際上就是科學家密切合作的過程。沃森和克里克吸取了許多科學家當時最新的科研成果,所以可以說它是科學家精誠合作探究自然奧秘的典范。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科學家在研究中應用了多種研究方法,它應用了化學方法、物理方法以及生物學方法,這也反映出現代科學的發展方向——多學科交叉,相互作用,共同發展。
[布置作業] 根據提供的資料,從下列五個方面選取一個作為主題,來介紹遺傳物質研究的過程及成
中鴻智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果。(1)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研究;(2)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及模型的制作;(3)基因結構及基因表達調控;(4)基因工程技術;(5)應用。
可以以兩人或三人為一個小組進行資料組織,再以班級大組為單位,把五方面的內容組成一個整體,整理出最后的報告。
[課后拓展]
推薦書籍,供學生閱讀。
《雙螺旋——發現dna結構的故事》劉望夷等譯。
此書是沃森寫的一本作者自己親身經歷的重大事件印象記。書中不僅有科學知識,亦有科學工作方法。此書最早分期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后出單行本。1980年出版的英文新版本中,作者又加進了一些新內容。另外,在附錄中收進了四篇文章,即沃森和克里克的兩篇原始論文,以及斯坦特寫的介紹dna雙螺旋與分子生物學的崛起和《雙螺旋》一書作者及出版概況的兩篇文章。
和內側的堿基相連,磷酸只和脫氧核糖相連。脫氧核糖和磷酸位于dna分子的外側。
(3)dna中的堿基配對是通過堿基互補配對原則進行的,即a和t,g和c配對。它們位于分子的內側。
2.主要涉及物理學(如衍射圖譜)、生物化學(堿基數目的對應相等關系)等。涉及的方法有x射線衍射結構分析方法;建構模型的方法等。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分析使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現代生物學的發展是在應用多學科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多學科的交叉運用,誕生了新的邊緣學科,如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等。
3.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要善于與他人交流溝通,要善于與人合作。
高二生物學考考前指導篇二
第一節一、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b)
板 書
教學過程
(二)細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
1.物質出入細胞膜的幾種方式:
(1)自由擴散:
特點:從高濃度一側運輸到低濃度一側;不消耗能量。例如:o2、co2、甘油、乙醇、苯等。
(2)主動運輸:
①特點: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需要消耗能量。
②意義:(略)
2.細胞膜的生理特點:選擇透過性
(第二課時)
引言: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細胞膜的結構,細胞膜的結構是與它的功能密切相關的,那么,細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講述:科學家經研究發現,細胞膜有多種生理功能。比如說,物質交換、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等。其中,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是細胞膜的重要生理功能。
活細胞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活動,就必須不斷地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物質交換必須通過細胞的“門戶”——細胞膜來完成。離子和小分子物質是通過自由擴散和主動運輸等方式進入細胞的,而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主要是通過內吞作用進入細胞的。首先,我們學習一種比較簡單的運輸方式。
(教師展示事先制作好的自由擴散活動圖板,對照活動圖板作簡要說明:圖中黃色表示細胞膜,紅色球狀物表示某物質。紅色球狀物多的部分為膜外,少的部分為膜內。接著教師演示紅色球狀物不斷由膜外通過膜進入到膜內的情況。)
提問:如果紅色球狀物的多少代表某種物質濃度大小的話,那么,這物質進入細胞是由濃度高的一側向濃度低的一側運輸,還是由濃度低的一側向濃度高的一側運輸?
(回答:略。)
講述:對了,是從濃度高的一側向濃度低的一側運輸,而且在運輸過程中,不需要消耗細胞內新陳代謝所釋放的能量。上邊這種運輸方式叫做自由擴散。自由擴散相對于主動運輸來說,又叫做被動運輸。符合這種方式運輸的物質僅限于小分子物質。
另外,還有一些物質在進入細胞時,不同于自由擴散方式,例如:輪藻細胞中的k+濃度比它所生存的環境中k+ 多63倍,海帶細胞中的i- 比海水高出40倍,人的紅細胞中的k+比血漿高30偌,而紅細胞中的na+ 濃度卻是血漿中na+ 的濃度的1/6。由此可見,以上細胞具有不斷積累k+、i-的能力和運出na+的能力,以致不使膜內外的na+、k+、i-達到平衡。上述這些物質是怎樣進行運輸的呢?(教師展示事先制作好的主動運輸活動圖板,在做簡要說明后演示物質由膜外進入到膜內的過程,同時啟發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
提問:上述這種運輸方式具有哪些特點?
(回答:略。)
講述:當物質通過細胞膜由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移動時,就像物體沿斜坡上移一樣,必須由外部提供能量,在對上述na+、k+、i-等物質的運輸中,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細胞來供給的。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可以總結出主動運輸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①是從濃度低的一側運輸到濃度高的一側;②需要消耗細胞內新陳代謝所釋放的能量。
提問:物質的主動運輸方式在生物學上有什么意義呢?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并討論,最后請一位同學回答,略。)
講述:由物質通過細胞膜的兩種運輸方式可以看出,細胞膜可以讓o2、co2、水分子等小分子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或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另一些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這一現象說明細胞膜在生理功能上有什么特點呢?
回答:具有選擇性
講述:對,細胞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關于細胞的內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小字部分。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細胞膜的生理功能,了解到細胞結構與它的生理作用是相統一的,尤其是物質出入細胞膜時具有選擇透過性的特點,對于細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的內容,填寫下表。
出入細胞物質舉例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細胞膜內外物質濃度高、低
是否需載體蛋白質
是否消耗細胞內的能量
甘油
進入紅細胞的k+
高二生物學考考前指導篇三
《伴性遺傳》
一、說教材
《伴性遺傳》選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節。本節課講述伴性遺傳的現象和特點以及在實踐中的應用。本節以及本章的其他兩節《減數_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體上》都是在第一章認識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基礎上,沿著科學家探究基因在細胞中位置的腳步而設計的。本節又為《人類遺傳病》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說學情
在之前學生已經知道基因位于染色體上,這為他們理解本節課基因和性染色體行為一致打下了基礎。生活中學生知道遺傳病的概念但并不了解伴性遺傳病的特點,因此適合帶領學生以探究的方式學習伴性遺傳。高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已經接近成熟,而且通過之前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科學分析思維,可以對伴性遺傳的例子紅綠色盲癥遺傳進行探究。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概述伴性遺傳的特點。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資料,總結出伴性遺傳的規律;發展分析問題,揭示事物規律的能力。
(2)通過伴性遺傳規律在生產實踐中應用的學習,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癥的過程,養成善于發現生活中小問題的習慣,形成探究生活中現象的意識。
(2)形成生物聯系生活生產的觀念,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本節課教學重點為:伴性遺傳的特點。本節課主要以紅綠色盲的分析為例學習伴性遺傳的特點,所以難點為:分析紅綠色盲遺傳。
五、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主要是以紅綠色盲為例進行問題探究,因此我會準備足夠的資料,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小組討論,對問題進行自主的探究和討論,得出伴性遺傳的特點和應用。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新課環節。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請同學們根據ppt上的紅綠色盲檢查圖,檢測自己的色覺。此時學生會積極的參與到檢測和討論中。之后教師引出:有一種色覺不正常的病癥叫紅綠色盲癥,它是一種伴性遺傳病,請大家說說什么是伴性遺傳。在忙碌的高中學習生活中,教師采用這樣的導入可以很迅速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帶領學生進入本節課伴性遺傳的學習。
2.新課展開
接下來就是我的新課展開環節,將分為三步進行:
第一步是探究人類紅綠色盲癥,首先我會出示紅綠色盲癥家系圖。提出問題串:①家系圖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別?說明色盲遺傳與什么有關?②ⅰ代中的1號是色盲患者,他將自己的色盲基因傳給了ⅱ代中的幾號?③ⅰ代1號是否將自己的色盲基因傳給了ⅱ代2號,這說明紅綠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還是y染色體上?④為什么ⅱ代3號和5號有色盲基因,而沒有表現出色盲癥?通過觀察思考學生能知道紅綠色盲癥是伴x隱性遺傳病。此時我會展示人類男性和女性的染色體組型圖,請學生看圖思考為什么色盲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體上?學生通過觀察會得出:因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形態差異,y染色體上沒有色盲基因的等位基因。整個過程我用問題引導學生的思路,學生通過觀察圖得出結論,這樣可以發展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接著請學生自己用表格總結出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并且分析為什么色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能夠得出正確結論,此時我會請學生代表上講臺展示他的結果,師生對他進行評價。用表格做總結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養成對比總結的習慣。
接下來帶領學生分析正常女性與男性紅綠色盲婚配、女性紅綠色盲基因攜帶者與正常男性婚配的遺傳圖解。在學生學會如何分析遺傳圖解后,為了發展學生的分析能力。請學生以生物小組為單位分析女性紅綠色盲基因攜帶者與男性紅綠色盲婚配、女性紅綠色盲與正常男性婚配的遺傳圖解。師生共同總結出紅綠色盲的遺傳的特點是交叉遺傳、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一般為隔代遺傳。
第二步是探究抗維生素d佝僂病遺傳特點,由于已經帶領學生對人類紅綠色盲癥做了分析,他們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路和知識基礎,所以我會讓學生以生物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抗維生素d佝僂病遺傳這一部分的內容。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我會巡視指導,參與到他們的討論中。經過討論,我會請一位學生化身小老師上臺講這一部分的內容,之后我會注意總結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伴x顯性遺傳病,其遺傳特點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連續、男患者的母親和女兒定是患者。
第三步是學習伴性遺傳的實踐應用,學習生物科學不是為了單純的學習知識,而是為了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用知識改變生活。所以生物學習要緊密的聯系實踐。這一部分我會給學生多舉一些例子,如通過眼色區別子代果蠅的雌雄,通過蘆花羽毛區別雛雞的雌雄,通過分析家系圖決定生男生女等。生活真實的例子更能直觀的體現出這一部分學習的價值。
這一部分的知識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會讓學生做教材上的基礎題,并請有興趣的同學把拓展題也做了。通過分層次習題的練習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也可以讓我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以便針對性輔導。
3.小結作業
在課程結尾我會帶領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內容,總結伴x顯性遺傳病和伴x隱性遺傳病的遺傳特點,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并請同學們課后收集一個血友病患者家族的家系圖,嘗試分析血友病是什么遺傳病。下一節課的時候進行分享。這樣的作業既能應用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同時也鍛煉學生搜集、分析資料的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下面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用表格的形式把本節課的重點呈現在黑板上,做到整潔清晰、大方明了。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高二生物學考考前指導篇四
考綱內容及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
1.植物生長素的發現和作用(ⅱ)
2.其他植物激素(ⅱ)
3.植物激素的應用(ⅱ)
4.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實驗) 1.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應用
2.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3.植物向光性的實驗設計與分析
4.生長素的運輸方向、方式及相關實驗探究
【教材回放】
1.畫出達爾文實驗的示意圖、寫出實驗現象和結論
2.畫出詹森實驗的示意圖、寫出實驗現象和結論
3.畫出拜爾實驗的示意圖、寫出實驗現象和結論
4.畫出溫特實驗的示意圖,并補充畫出對照試驗圖,寫出實驗現象和結論
5.右圖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別插入三株燕麥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別從不同方向給以光照的示意圖,培養一段 時間后,胚芽鞘的生長情況將是
a.甲不彎曲、乙不彎曲、丙向右彎曲
b.甲向左彎曲、乙不彎曲、丙向左彎曲
c.甲向右彎曲、乙不彎曲、丙向左彎曲
d.甲向右彎曲、乙不彎曲、丙向右彎曲
6.如右圖,在燕麥胚芽鞘頂端的下部插入一云母片,從右側用光照射,胚芽鞘的生長情況是
a.直立生長 b.向光彎曲生長 c.背光彎曲生長 d.不生長
7.2,4-d(一種生長素類似物)可作為除草劑。在麥田中噴灑一定濃度的2,4-d,可以抑制或殺死雜草(雙子葉植物),而不會抑制小麥的生長。請根據所學內容分析原因。
8.關于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一種激素的濃度不同可能會產生正.負兩方面影響
b.植物的生長發育主要受生長素的調節
c.用同一濃度的生長素溶液處理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d.無子番茄的獲得利用了生長素促進果實發育的原理
9.為了驗證植物向光性與植物生長素的關系,有人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
(1)、方法步驟----取6個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種、粗細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葉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圖所示方法進行實驗處理。接通臺燈電源24h后,打開紙盒,觀察并記錄6株玉米幼苗的生長情況。
(2)、實驗結果預測
①在以上裝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長的是 裝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長的是 裝置。
②根據 和 裝置之間實驗記錄的對照分析,可以說明玉米幼苗產生向光性是由單側光照射引起的。
③根據 號與 號裝置實驗記錄的對照分析,可以說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長與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與否有關。
④根據 號與 號裝置實驗記錄的對照分析,可以說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⑤根據5號和6號裝置之間實驗記錄的對照分析,只能說明 。
【考點整理】
考點一:生長素的發現
1.實驗總結
部位 作用
尖端 ①、生長素產生的部位
②、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③、受單側光照射時,生長素橫向運輸的部位
尖端下部 ①、生長的部位(生長素作用的部位)
②、生長素極性運輸的部位
③、向光彎曲的部位(生長素分布不均勻的結果)
2.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
在單側光照下,生長素在 比 分布多,使 生長得快,結果使得莖朝向生長慢的一側彎曲,即 。
例1.復習講義 p171 典例1
例2.如下圖所示,甲、乙分別用不透光的錫紙套在燕麥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則分別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到燕麥胚芽鞘的不同部位,甲、乙、丙、丁從左側給予光照,戊均勻光照,培養一段時間。
(1)胚芽鞘的生長情況是:甲 ;乙 ;丙 ;丁 ;戊 。
①直立生長 ②向右彎曲 ③向左彎曲 ④不生長也不彎曲
(2)要探究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應該是 與 作對照。
(3)據此實驗推測,生長素的合成部位是 ,而向光彎曲的部位是 ,這是通過丁與正常胚芽鞘的對比得出的結論。
(4)據此實驗推測,單側光對生長素的作用是 ,此實驗能否說明生長素的兩重性? 。
(5)本實驗所選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須是 的,實驗設計中必須遵循的原則是 。
考點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特性
1.生長素的作用特性——兩重性解讀
(1)不同植物對生長素敏感性不同(如圖甲):雙子葉植物對生長素的敏感性大于單子葉植物。
(2)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敏感性不同:同一濃度的生長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這是因為不同的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性不同,其敏感性大小為:根>芽>莖(如圖乙)
(3)生長素對所有植物及所有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均表現兩重性
①圖甲解讀
圖甲中a、b分別代表生長素對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的促進效果, 分別表示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的促進濃度閾值(上限)——大于該濃度時的生長素濃度將分別 雙子葉與單子葉植物生長。
②圖乙解讀
曲線在 三點分別代表生長素對根、芽、莖的促進效果, 點分別表示生長素對根、芽、莖的生長既不促進,也不抑制,a′、b′、c′三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分別為生長素促進根、芽、莖生長的濃度閾值——大于a′、b′、c′的生長素濃度將分別 根、芽、莖的生長。
(4)植物莖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生長的原因
例3.為了驗證“植物主莖頂芽產生的生長素能夠抑制側芽生長”,某同學進行了以下實驗:
①選取健壯、生長狀態一致的幼小植株,分為甲、乙、丙、丁4組,甲組植株不做任何處理,其他三組植株均切除頂芽。然后乙組植株切口不做處理;丙組植株切口處放置不含生長素的瓊脂塊;丁組植株切口處放置含有適宜濃度生長素的瓊脂塊。②將上述4組植株置于相同的適宜條件下培養。 回答下列問題:
(1)各組植株側芽的預期生長情況分別為:甲組_______________;乙組__ ______;
丙組_______ _;丁組 ____________。
(2)比較甲組與乙組的預期結果,能夠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較乙組和丙組的預期結果,能夠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較丙組和丁組的預期結果,能夠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頂芽產生的生長素抑制側芽生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下圖中甲表示植物的生長速度與生長素濃度的關系,乙表示水平放置一段時間后的植物幼苗的生長狀況,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①若乙圖中ⅰ處的生長素濃度在甲圖的de段,則ⅱ處的生長素濃度可能在bd段
②若乙圖中ⅰ處的生長素濃度在甲圖的bd段,則ⅱ處的生長素濃度可能在de段
③生長素對ⅰ、ⅳ處的生長起促進作用,生長素對ⅱ、ⅲ處的生長起抑制作用
④若乙圖中ⅲ處的生長素濃度在甲圖的ab段,則ⅳ處的生長素濃度可能在bd段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考點三:其他植物激素及生長調節劑
1.五種植物激素的作用及應用比較 2.植物激素間的相互關系
例5.復習講義p174 典例4
例6.(多選)為了探究生長素和乙烯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及這兩種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學家用某種植物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測
a.濃度高于10-6的生長激素會抑制該植物莖段的生長
b.該植物莖中生長素含量達到m值時,植物開始合成乙烯
c.植物莖中乙烯含量的增加會促進生長素的合成
d.該植物莖中生長素和乙烯的含量達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考點四: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1.實驗原理
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植物插條的生根情況有很大的影響,而且用不同濃度、不同時間處理影響程度不同。其影響存在一個最適濃度,在此濃度下植物插條的生根數量最多,生長最快。
2.實驗流程
(1)配制梯度溶液:配制一系列濃度梯度的2,4-d溶液(0.2、0.4、0.6、0.8、1、2、3、4、5 mg/ml)(其他試劑也可)
(2)操縱變量實驗:將新剪下的長勢相當的植物枝條分成9組,將插條的基部分別放在上述不同濃度的2,4-d溶液中浸泡幾個小時,均置于適宜的環境中
(3)觀察并記錄結果:一段時間后觀察插條的生根情況
(4)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3.基本技術要求
(1)本實驗中,取材、處理時間、蒸餾水、光照、溫度、通氣狀況等都屬于無關變量。無關變量在實驗中的處理要采用等量性的原則。如用相同的花盆,選用相同的植物材料等。
(2)配制生長素類似物溶液時,濃度梯度要小,組別要多;
(3)在確定了最適濃度的大致范圍后,可在此范圍內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獲得更精確的最適濃度范圍。
4.實驗中易出現的問題分析
(1)分析不同插條的生根情況
①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條上沒有芽、枝條倒插等。
②都能生出不定根:促進扦插枝條生根是指刺激枝條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長。不同的枝條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數目多少不一樣,如枝條上芽多,則產生的生長素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發。
(2)分析與本實驗相關的其他因素
①溫度要一致; ②設置重復組,即每組不能少于3個枝條;
③設置對照組,清水空白對照;設置濃度不同的幾個實驗組之間進行對比,目的是探究2,4?——d或α?萘乙酸促進扦插枝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例7.植物生命活動受多種激素的調控。下圖甲表示生長素濃度對根和莖生長的影響,圖乙表示種子在解除休眠過程中幾種激素的變化情況。
(1)從圖甲中可以看出生長素作用的特點是__________,c點表示的意義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現出向光性,且測得其背光面的生長素濃度為2m,則其向光面生長素濃度范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圖乙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對種子萌發起抑制作用,該激素對葉和果實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4) 油菜素內酯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具有多方面的促進作用,被稱為“第六大植物內源激素”。現已證明該激素能促進芹菜的生長,但不知其作用是否具有兩重性,請用所給材料對此問題進行探究。
實驗材料:株高相同的同種芹菜幼苗,高濃度的油菜素內酯溶液、蒸餾水、噴壺等。
實驗步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結果和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