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可以通過寫心得感悟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么你知道心得感悟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幸福地做老師讀后感悟心得篇一
《做最好的老師》是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李鎮西老師20xx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萃,全方位地闡述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
捧起《作最好的老師 》閱讀的時候,猶如一股甘泉涌入心底,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一個個跌宕起伏、曲折動人的故事里,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會其中,發人深省,帶給我的是一次次心靈的震撼與感動。
一篇篇,一幕幕,李老師的育人之道是那么得匠心獨具,與眾不同,這里面凝聚著他多少心血與智慧呀!合上書本,一個個感人的畫面又仿佛浮現在眼前。
開學入學教育,第一次與新學生見面,他早已給學生準備好一份禮物——一本書(他的作品《愛心與教育》)和 一封信。信中鄭重地送孩子們一句話:“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并解釋它的深刻含義,這既是一種偉大崇高的價值觀念,同時也是一種平凡樸實的實踐行為。用精神撒播精神,以真情贏得真情。他請同學們在心里默念一遍,并在黑板上寫下這行大字,并結合初次見面所見一些學生的具體行為使學生看到這句話的含義,并希望每一個新朋友用自己的行動來注釋這句話。他給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做人第一”的品德課。能成為他的學生,是多么幸福和榮耀!
李老師目中有人,始終把對學生的培養塑造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李老師滿懷愛心在學生心田耕耘,學生成長便成了享受,他為什么能做到這些?怎樣才能做到最好、更好?……從李鎮西老師的手記里,我們可以得到許許多多的啟示。
一、 愛是永恒的教育理念
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李老師說的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如果我們承認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作為教師,在學生的面前要保持著一份童心,用自己的童心喚醒孩子的童心,這樣才會走進孩子的世界,讓孩子感受你的愛。
愛學生,不僅僅是只對自己所教的這一年或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愛學生,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著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畢竟“每一朵花都有開放的權利”,愛學生,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和“對學生的寬容”。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愛孩子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為他們的每一點微小進步而衷心喜悅,才能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并且為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自己的心血。愛孩子,才能在十幾年的時間里堅持不懈地寫下那么多手記、札記,為進一步探索教育的規律積累那么多原始的寶貴的資料。當然,李老師也認為教育并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他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為他知學生們的心,他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
二、把問題當成科研課題,做有思想、善思考的研究型教師
李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他在書中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說我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于發現并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后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么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于事。對于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老師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如班集體建設呀、“后進生”轉化呀,早戀呀,作弊呀等等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和了,教育也從容了。李老師認為:對于一線老師來說,最好的科研課題來自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難,你應該高興,因為新的科研課題在向你招手了——也許你走向教育專家之路的起點就在這兒呢!這樣每天都有新的發現,每天都有新的領悟,每天都有新的收獲,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樂。書中最震撼我的還有李老師對他對工作的執著、對教育的深思。難能可貴的是他在每一個失誤中都能做深刻的反思,把教育失誤變成教育財富,而不是忽略一個個教育教學細節,也不是滿足于現狀,更不是為自己的失誤找理由。堅韌、好學、勤奮、思考……形成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三、在教育的沃土中勤耕不輟,提升素養
李鎮西老師告訴我們:“作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欲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閑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蕩氣回腸!作最好的老師,應該成為每個教師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態和人生追求!李老師的這些教育理論將成為我們的指路明燈,把教書育人當做是自己畢生的追求,一次一次地超越自己,作最好的自己。
幸福地做老師讀后感悟心得篇二
近日,我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感觸很深。這本書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著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贊嘆、折服!
李鎮西老師在書中提到做最好的老師必須具備童心、愛心、責任心,具有專家、思想家、心理學家的情懷,需要自己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閱讀、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寫作,每天上好一堂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或社會問題、讀書不少于一萬字、寫一篇教育日記等要求。
名師的成長經歷,讓我看到了差距在哪里;名師的經驗體會,開啟了我智慧之門;名師的獨到見解,引發起我的認識與反思。
啟示一: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李老師提出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懷有兒童般的情感,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為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心靈。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擁有兒童般的興趣,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應該在任何方面都與學生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多一種與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你便多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把老師當作朋友。在與學生嬉笑游戲時,教師越是往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想當年,自己剛剛踏上工作崗位,那時的我熱情滿懷,立志做一名學生喜歡的好老師,上課激情飛揚,下課跟著他們一起做游戲。休息天,我會帶他們到我家玩,去大明湖公園拍照、劃船。在他們生日時,我也不忘送上一張小書簽,那時,每個孩子收到禮物是那么開心。當我聲音嘶啞的時候,孩子們偷偷地將“金嗓子”放在講臺上。多么純真的孩子們,我用童心換來了孩子的童心,換來了學生對老師的愛,那一刻,我是那么的幸福。而現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已好久沒寫祝福語給學生,也沒再帶學生去我家玩,也沒……而學生也早已不稀罕這種小卡片了,他們對于我,更多的則是一份敬重!
啟示二:沒有愛,便沒有教育
愛,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著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
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愛,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
愛,也不應是對學生的縱容,而是“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懲罰”。
愛,不只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身體,而是要“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一起欣喜”。
愛,不僅僅是只對自己所教的這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
愛,“不僅僅是對自己所直接教的學生的愛,還包括所有——外班的、其他年級的、甚至外校的學生的愛”。
愛,不是用一顆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顆顆童心,而是“需要一顆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只有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幸福地做老師讀后感悟心得篇三
拿到這本書,隨手翻閱了一下,就被其中課堂上學生精彩的展示吸引住了,迫不及待的從第一章讀起,內心完完全全被“生本教育”幸福地占據了。
說實話,讀荊老師的文字,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幾年前。那時,我們校也刮起了一兩年的“把課堂充分還給學生”的課改風,而且是轟轟烈烈,小黑板,全組參與展示,小組圍坐,小組評價等等強制入課堂。后來因為種種原因就沒有再進行下去。再后來,我們的課堂“百花齊放”“隨心所欲”起來。現在,有的課堂上,老師講解像郁郁蔥蔥的森林,唯恐哪里漏掉什么。我是個很笨的人,經常在各家不同的教育觀中有點迷失方向的頭暈。再加上總是覺得任務多、課程緊,把課堂當學生的舞臺,充分讓他們展示,一開始他們弄不好,浪費了不少時間,我又沒有耐性等待他們展示的成長,因此,本來還沒有成熟地操作的我就丟掉了原來的大膽放手。現在的課堂,不是主持,而是占完完全全的主導加示范,有時候“導”的有些累。學生聽課狀態不佳時,我經常用強硬手段強制學生回到正常的課堂狀態,比如提問、罰站等,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是自發釋放出來,我經常感覺自己手中像是有一根繩子,緊緊地拉著學生,自己一松學生就不往前走了。多么希望預習課上,學生自主學習,展示課上,老師輕松自在,只是適時點撥即可。
現在所接的班級,沒有尖子生,我期末考試后在總結這學期的措施時其中有一條是讓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當小老師,訓練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口才。這學期,雖然有所關注,但還沒有完全放手,還沒有放心!
我憧憬荊老師的生本課堂,憧憬他們課堂上隨心所欲的展示,憧憬學生上上下下來來去去的自由,憧憬他們的積極主動。但我知道,課堂上的精彩呈現,是因為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教育措施,如,預習措施、小組評價措施等。而所有這些,是有根的,荊老師的生本教育之根是“六心”——愛心,創造心,平等心,細心,耐心,關心。這才是教育的靈魂啊!
相信學生,相信歲月,相信種子的力量,把“生本教育”的種子種在自己的靈魂里,把“生本課堂”的種子里種在學生的心田里,相信,歲月能見證神奇!莫徘徊,莫猶豫,大膽地走在“生本課堂”的課堂教學之路上,收獲的將是課堂的異彩紛呈,將是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幸福地做老師讀后感悟心得篇四
讀了荊志強老師的《幸福地做教師》這本書,我也對他的思想入迷了,也給我帶來了教學的春天。我國當代知名教育家、生本教育創始人郭思樂對荊老師中肯的評價,這也說出了我的心聲。
記得以前最頭疼的事是遇到調皮,違反課堂紀律,偏執的學生。自己的想法是做思想工作,還有從老教師那習得的經驗是吵,吵完了再哄。自己本來都不會吵人,也得拿出架子,裝著發怒的樣子去吵學生。學生正處于叛逆期,你越說他就越不聽你的。自己還時常委屈,感覺我自己也全心全意投入了,付出了。但是他們也沒有像我期待的那樣好好學習,但收獲并不大,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記憶中最深刻的事是教過的一個學生。我上課時講到0.88....循環時,我重復念了幾遍,那學生竟然答應。我當時都氣炸了,我作為老師的尊嚴一掃而空,我摸著良心說善待我的每一位學生,無論好壞,但是他卻如此對我。我有點想不開了,精神有點抑郁。老頭暈還跑去安陽看病,跟醫生說我不能看學生,一進教室就頭暈,這是我有史以來最大的困境。
自己以前也經常嘗試各種讓學生學習快樂的方法,但由于沒有科學的理論做指導,并不成功。荊老師“生本教育”中具體闡述了開展生本課堂的方法,思想,為我注入了科學的理念,我也不在為那些淘氣包犯愁了。其中介紹了一個方法,拍學生的馬屁——好感效應,與學生打成一片。站在學生立場說話,研究學生關心什么,喜歡什么,讓學生上了賊船下不來。尋找與學生們的共同語言,盡量在對事物的認識上答成一致,面帶微笑進課堂。但是自從我讀了《幸福地做教師》這本書之后,我就開始對自我進行反思了。時常念起荊老師的那句話:給學生一個欣賞的目光,一個欣賞的動作,一句贊賞的話語,給學生一份關懷,一次肯定,一種信任。新學期開始我告訴學生我喜歡花草樹木,并給班里買了幾盆花。我讓學生幫我養花,樹立他們對自然的熱愛。在數學課上開始了我最喜愛的數學實驗課,手工制作教具,讓他們對數學充滿興趣。
我現在經常對學生說:“以前你的老師愛你們,但是不會愛的方法。現在你的老師學會了愛你們的方法,尊重、贊賞你們。”由此學生的積極性被激發出來。前幾天曾發生這樣一件事:上課時一個偏執的男孩在做小動作,不聽課,讓改錯題不寫。當我看到這種情況時,壓住心中的不滿把他叫出來。我沒吵他,沒講大道理,只問他為什么不寫。那孩子見我沒生氣,沒批評,跟我說老師咱以后別這樣寫錯題,我覺得太無聊了。我接著問他想怎樣寫。學生說想讓同桌把錯題中的數變變,然后再寫,舊題換新題。我當時欣慰的說他的建議非常好,以后我們可以按你的想法試試,但是這次先按我的要求做。學生滿臉興奮,高興的把作業寫啦。通過這件事我體會到,與學生交往真是門藝術,方法確實重要,孩子需要用贊賞,理解的眼光去看待,打開他心靈的那扇窗,你將給他一片藍天。這可真得感謝荊老師支的招。
還有,荊老師的“生本教育”理念給我的啟示是教育學生并不是放任自流,沒有原則性。開展生本教育也要有公平公正的獎勵制度,評價制度,畢竟是孩子,要規范他們,規范課堂。要讓學生明白,任何人做任何事,認真做好都有獎勵,做的不到位都有處罰。只要有要求就要有評價,評價就是引領,久而久之,效果自然會好起來。
在我看來,任何一個人只要到荊老師的課堂都會被喚醒激情喚醒,看到學生的精彩,體會到做老師可以這樣神奇,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都像經歷了一場頭腦和心靈的洗禮,即使是傳統教學思維的頭腦會掀起巨大的風暴。最后我想說的是:生本教育給我的啟示很多,也符合我一直以來想要快樂教學的理念。謝謝荊老師的書給了我方向,解決了我的困惑。
幸福地做老師讀后感悟心得篇五
做一個幸福的老師,是我執教的理念,也是我的人生追求。
從教8年,換過三所學校,走過初登講臺的青澀,走過年復一年的循環,走過突然無由的職業倦怠,經過學生更替,校園變遷,教育方向的轉向,回頭看來時的路,一路走來,沒忘初心——做一個自己幸福也讓學生幸福的老師。
荊志強老師的《幸福地做老師》是我的枕邊書之一,經常翻一翻,為自己注入能量。讀過之后的一個感覺——找到家的大本營,久了有些感悟有如潺潺泉水。終于為自己的多年教學實踐找到理論支撐。當然我做的只是一點小火苗,荊老師已是燎原之勢。但我的以學生為本,依靠學生,相信學生的理念和荊老師不謀而合,感到小確幸,也讓我更有信心在這條幸福的路上前行。今天形成文字,致8年的教學之路和讀書的夜晚。
愛
“教者父母心”,作為老師要有一種為人父母般奉獻的愛。荊老師一直強調的愛學生,欣賞學生,智愛學生。我剛畢業任教一所私立高中,升學率是學校的唯一,領導、班主任看得都是目標范圍之內的學生,十幾個之外的學生任其自由發展。由于我自己的學生生涯是:不是好學生→考上高中→大學,都是突然開竅、醒悟殺出來的黑馬,深懂的差生更需要老師的溫暖和愛,所以我不想做一個只關心目標之內的老師。
記得一位學生全班倒數第二,后來高考考上二本。他給我打電話說正是因為我的溫暖和不嫌棄,才喜歡上了歷史課,歷史成績上去之后有了學習的信心,轉而去學習其它科目,才有了今天的大學,他說謝謝我,說我是他心目中最美的老師。另一個小胖雖然沒那么幸運考上大學,結婚比我還早。但加上我的微信聊了好久后,他也同樣說我是最好的老師,因為我給了他從沒的尊重和溫暖。
由此讓我懂得:愛是付出也是收獲,也是教師幸福的源泉。不要吝嗇自己的愛,也許你無意的愛和寒暄會燃起一個自卑的靈魂。
快樂
我本身是個樂天派,最忍受不了沉悶的課堂,如果一節課沒有笑聲朗朗我就會難受好幾天。荊老師的課堂上有舞臺劇,有擂臺賽,有小品。學生在快樂中掌握知識,這也是我的信仰。
我是歷史老師,但我可不作老古董。講“百家爭鳴”,我們在班里各派大戰;講“秦朝”,我們把荊軻刺秦班上舞臺,自制道具,精心演繹;講“新文化運動”,我放映《我的1919》,感受中國當時外交的屈辱;講“甲骨文”,我會給大家展示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看得大家到現一直在蠢欲動,我邀請同學來安陽參觀,并許諾我當導游,管吃住。現在我每經過金碧輝煌案的文字館我都會有一點小自豪,因為我的好多孩子到這里“神游”過。
快樂的教學也是我的執念,每一種快樂的背后其實都是老師的刻意。我相信這是一種力量,即使不能確保給每一位學生帶來成績,但是會養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這不正是我們教育的真諦嗎。
尊重
荊老師的生本理念其實是對學生的尊重,把學生看成和教師平等的對象,去信任他們,和他們成為朋友。荊老師的20多本備課收集本是對職業的尊重,其實美是尊重也是力量,我身有體會。8年來,我一直堅持淡妝,高跟鞋,漂亮的,笑盈盈的出現在學生面前,我認為這也是尊重。因為一個美麗的老師會給學生一份好的學習的心情。記得學生寫的禮物卡片:最美的年紀遇見最美的你。
8年的日子清晰如昨日,揮灑掉的是汗水與不舍,留下的都是幸福。一直以來,背不好課就不敢上課,高二的時候課業重,我幾乎天天講新課,所以晚上12點之前沒睡過,夢里也是備課。來到初中,輕松了些,但我仍不敢懈怠備課,網庫、習題、真題、新聞、鏈接等等都得過一遍才安心。我所教的班級成績年年第一,有老師說看你教得毫不費力,又是歡聲笑語怎么考第一呢?我只想說只有背后玩命的準備才能贏得毫不費力。
在教育的這條道路上,我深深的知道未來還很長。需要我不斷進行自我修養,豐富自己,加重自身的籌碼,不忘初心,一路向幸福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