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金波的作品讀后感篇一
漫長的暑假里,相信大家都讀了很多書,學習了更多的知識,我自然也不例外。假期我讀了不少書,其中最讓我喜歡的是金波爺爺的“小綠人”故事系列。
“小綠人”的故事系列一共有三本書,分別是《追蹤小巨人》、《又見小綠人》和《我們都是小綠人》。剛讀第一本前言的時候,我的小腦袋中就浮現出好多的小問號,比如小綠人都長什么樣?小綠人都會干些什么?小綠人和我們人類相處如何?相信此時的你一定也和我當時一樣,腦子里會有數不清的問題吧。
現在,就讓小綠人的新朋友——我,來給你們簡單介紹一下吧!小綠人就如同他們的名字,渾身都是綠色的,小小的身體,瘦瘦的小臉,顯得很萌。他們會飛還會隱身,是不是很厲害?小綠人生活在一個叫做“綠太陽莊園”的地方,在那里他們既可以變成普通人,也可以變成小綠人,這樣他們就等于擁有兩種人生。讀到這兒時,我情不自禁地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會變化的小綠人,每天可以面對不同的世界做不同的事情,這感覺真是太奇妙了!
別看小綠人長得小,他們能做很了不起的事情。在他們小的時候,就會玩一種叫做“傾聽”的游戲,他們可以聽到草的香味兒,可以聽到蝴蝶在對話,還可以聽到啄木鳥在對樹說些什么,甚至還可以聽到花兒們正在比美。大自然各種各樣的聲音,他們都能聽到。是不是很了不起?更重要的是小綠人永遠不會死去,他們的生命一直在延長,當他們快不行的時候,就會在自己的家園種上一棵只屬于自己的樹,大家都會前來為他送行,他只要抱著那棵樹和大家告別,那棵樹就會和他漸漸融為一體,變成了一顆有心跳的樹,這聲音只有小綠人們才能聽見。
原來一棵樹就是一個小綠人啊!我的思緒飛回了幾個月以前,那天我和小伙伴們出去玩兒,閑得無聊就亂摘樹葉,以為這樣做沒什么大不了。我媽媽看見了,忙來勸阻我們說:“大家不要再破壞花草樹木了,你們想想,它們也是有生命的呀!”我們聽了,雖然停止了手上的破壞,但心里其實并不服氣,心想不久摘了幾篇葉子,至于這么不高興嘛。可現在讀完這套書,我的臉紅得像一個熟透了的蘋果,我的心里真正明白了:只有保護環境,才能讓植物不再滅絕。
嗯,我決定以后再也不會破壞綠化,而且我還要多多參與環保行動,努力讓自然環境不再受到污染。我猜媽媽也許會好奇地問:“你為什么突然長大了?”我會神秘地告訴她:“因為我喜歡上了‘小綠人’”!
金波的作品讀后感篇二
我最早擁有的是一本詩集《讓太陽長上翅膀》。從這本書里,我這個有空就寫些亂七八糟的詩的人(說好聽點叫“自由詩人”)平生以來第一次認識了十四行詩,并讀到了金波專為兒童創作的十四行詩,充滿童趣,耐人尋味。正如《常常想起的朋友》中使用了許多大自然中的比喻。“我常常想起的朋友,像潤物無聲的春雨,像林中清亮的溪流,像冬天里有陽光的日子。”能使人回憶起久別的大自然。人人心中都有一個最親密的朋友。朋友,不就像是“望著你燦爛的笑臉,這世界忽然變得如此廣大”嗎?雖然閱讀前沒有這樣的理解,但閱讀后卻發現這語句是如此的貼切。
再后來,我又擁有了一本新的精神食糧《和樹談心》。這是一本散文集。收集了金波一些非常有名的散文。《花宴》就是其中一組優美的散文。講述了金波小的時候與花有關的故事。文字讀來悅耳動聽。尤其是在散文的最后,經常使用一句格言式的偶句:“花盛開的時候,我們常常忘記葉子。”、“柿子花很小,小得讓人忽視,卻結出一個橙紅的果實。”,每當讀到這些點睛之筆時,我都要靜思一會兒。當然,一會兒是想不明白這些句子的意思的。需要許多次咀嚼才能完全看懂。
值得我們深思的一點倒是:同是一樣的童年,金波為何寫得如此多,質量如此優秀?此時此刻,我終于悟到,金波在小的時候便記錄了許多有趣的事,長大后才能回味。想想我們現在,做的真是遠遠不夠,如果我們現在從小就像他這樣勤于筆耕,生活就變成了一本日記,長大以后翻閱,就成了一部電影。而我們已成為電影中的主角。
大意是這樣的:自從她和我一起撿石頭后,她也開始喜歡上石頭了。她總是把撿來的石頭送給我,我覺得她撿的石頭算不上美,但,我不好掃了她的興趣,佛了她的好意。那一次,她給我一塊平平常常、皺皺巴巴的石頭,我慎重地擺在窗臺上,第二次,她又來給我一塊石頭,說這塊石頭像一只小鴿子。她走到窗臺邊,把那塊石頭放在那平平常常皺皺巴巴的石頭上,頓時我發現一只鴿子落在巖石上。
兩塊兒平平凡凡的石頭,結合在一起,竟會顯得如此美。文中的“我”就是那塊大石頭,“小姑娘”就是那塊兒小石頭,兩者結合在一起,就能創造出美。但同樣,如果只有一者,那還會形成美嗎?不,不是,如果沒有小姑娘的撿石頭興致,只有“我”的尊敬是不行的;同樣,如果沒有“我”對小姑娘的尊敬,那也是不行的。
記得有一次,我和幾個好友一起做一份手工,做完后,大家就吵開了,干嘛呢!搶功勞唄!“這是我剪的。”“還是我做的呢!”“這材料還是我從家帶來的。”“是我的創意!”……到頭來,誰也不理誰,各回各的家,各人肚子里還悶著一股子氣。那漂亮的手工作品也孤零零地立在那兒!
回到家后,我仔細一想,如果我們共同分享這份快樂,那該多好呀!其實,在整個制作過程中,少了誰都不行,少一個,這手工也做不完美。
我們要記住,普通和諧的結合就創造了美,美不是一個人獨自擁有的,正如文中小女孩和“我”一樣,兩個人創造美,并享受著這份美,使彼此的心情愉快。
金波的作品讀后感篇三
讀完《根鳥》,不僅被曹文軒純美的文字所感動, 更讓人感動的是此書讓我們對人生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有了進一步的思索,那便是 — 追尋理想。
根鳥在一次上山打獵的過程中,根鳥遇到了一只白色的鷹,得到了一塊神秘的布條。也正是因為這布條根鳥在夢中夢見了紫煙,夢見了長滿了百合花的大峽谷。 從此他下定決心要去西邊,去救紫煙,在爸爸的應允下他出發了,在根鳥尋夢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的事情。他穿過寂寞的荒漠、恐怖的戈壁,在青塔鎮遭遇欺騙的同時也受到了真善美的垂愛,還神話般得到一匹白色的寶馬。接著又陷入鬼谷,過著地獄般的生活,經歷了死亡的邊緣后,根鳥第一次回到現實,強烈地思念起家鄉 —— 菊坡的老父。這段經歷是根鳥在難以想象的孤獨、困苦、艱辛的極端環境中抗爭的生命里程,根鳥也因此逐漸成熟、智慧、果敢、堅忍起來。我想在這里作者曹文軒把根鳥尋找紫煙的過程寫的充滿苦難,同時又充滿溫情。這正如我們的生活,又坎坷也有平坦。 根鳥迅猛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追尋理想的過程。 為了心中的夢,根鳥曾經病倒,誤入鬼谷差點吃下紅珍珠果,后來也曾賭博迷失過。 但是一路上他遇見了好心的板金先生,獨眼老人 …… ,在他們的幫助下,他又燃起了尋夢的理想,為了夢想堅持下去。
作者曹文軒設計根鳥這一主人公一路尋夢,同時還巧妙地設計了另一個尋夢人 — 板金先生。當根鳥差點迷失方向時,板金先生及時提醒了他: 要繼續他的夢想 — 大峽谷就在前面。 我想作者這樣安排,正如我們的生活除了支撐自己前行的理想信念之外,還有親情、友情和恩情。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追理想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家人的支持、朋友的幫助,我們應感謝他們。
讀《根鳥》,曾經被根鳥的執著努力而感動,也曾經惋惜他的頹廢,但是他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一路付出,一路回報;一路撒播,一路收獲。 根鳥的尋夢之路正如我們的人生之路,只要我們堅持,只要心中有夢,救一定能成功。
金波的作品讀后感篇四
窗外,已經下起了雨。可是,媽媽,你不要阻攔我呀,我要到雨中去。
我戴上草帽。我跑到雨里。我變成一把傘。傘在風雨里飛著,給沒帶傘的行人遮雨。
當雨停了,我就又飛走了,飛進雨后翠綠的樹林里。
媽媽,也許你不見了女兒,你很著急,你怕我淋濕了雨。
它們都說:那可是個淘氣的小姑娘呀,她又在和我們捉迷藏吧,誰知道她會藏到哪兒呢!
——媽媽,我又回來了!你看,我仍戴著草帽呀,草帽上還掛著彩色的雨滴。
金波的作品讀后感篇五
詩,是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堪稱語言藝術中最奇妙的精靈,寥寥數句,就能把人帶進一個神奇的境界。
金波的詩不僅讀起來瑯瑯上口,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的意境也是極美的。金波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始終把生命坐標定格在兒童藝術事業上,在兒童文學與兒童世界之間架設起了藝術美、幻想美、人性美的橋梁,帶給孩子們無盡的溫暖、詩性與感動。近日為了輔導學生學習寫詩,我再次拜讀了金波的多首兒童詩。《春的消息》、《林中月夜》、《紅蜻蜓》、《風箏》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紅蜻蜓》講述了一只在尋找自己丟失了的東西的紅色蜻蜓,在下雨前被作者捉住了,其中有一句“我把紅蜻蜓,放在綠紗窗上,它望著窗外迷迷蒙蒙的天地。難道它還在尋找尋找它丟失的東西?媽媽,是您告訴了我,它在尋找丟失的愛,那世間最珍貴的東西。雨過天晴。我推天窗子,放走了那紅蜻蜓,讓它飛向晴朗的天空、開花的'土地……”愛和自由一直都是人間最美好的最珍貴的東西,這首詩讓我想到了剛剛教學生學過的課文《觸摸春天》,盲女安靜放飛蝴蝶時一定也是這樣一種心情。
《風箏》講述了一張用不及格考試卷做成的風箏,金波描述的場景讓我感到特別貼近生活,中間還有很多猜想,最后一句“明天,我要約他去春游,順便送還他這只風箏。當然,還要談談別的事情……”帶有孩子的童真與善良,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善舉。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首是金波的短詩《林中月夜》,“溶溶的月光,像銀亮的春水,灑在每一片綠葉上,閃著耀眼的光輝,葉子一動也不動,做著恬靜的夢,夢見月光化作露珠,一樣的晶瑩,一樣的玲瓏,在晨風里搖落,一滴滴,叮咚,叮,咚。”這首小詩,寥寥數句,就已經清晰的為讀者勾勒出了一幅恬靜的林中月夜圖。這首詩中,金波巧妙的結合了比喻和擬人兩種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把月光和林中樹葉寫得充滿童趣,非常貼切。
夜晚,林中,銀白色的月光像春水灑在葉子上,作者認為這時的月光像極了葉子上的露珠,但是他偏偏要把他的這種想象寫成是林中的葉子夢到了月光變成了露珠,并且還幻想它會在晨風中一滴滴落下……尤其是最后,僅僅四個字“叮咚,叮,咚”就已經寫出了露珠因為晨風的吹動,葉子的搖動,所以落得緩慢,柔美……讀完全詩,回味一下,這真是極其美妙的意境啊。
金波的作品讀后感篇六
《根鳥》是一部夢幻般的小說,它把我帶入了另外一個世界,讓我也在品嘗著人生的酸甜苦辣,體驗著一個真實而又豐富的人生。
根鳥是一個有夢想的孩子,他在夢里見到了他的目的地——一個長滿百合花的大峽谷。從此他便開始了他的人生之路。根鳥是很幸運的,他找到了那個夢境,那個天堂般的峽谷,百合花靜靜地開放著,幾只白鷹在峽谷里盤旋著,一個紫煙女孩在銀杏樹下那是一個比天堂還美的卻更遙遠的地方。
與根鳥比起來,板金是很不幸的。他也是一個追夢的人,在他18歲的前一個晚上,他夢見他的夢離開了他。從此,夢再也不屬于他,他只能睜大眼睛,呆呆的凝望無邊的黑暗,覺得自己面對的只是寂寞。板金在也無法忍受沒有夢,于是他決心要找回屬于他的夢,開始他真正的人生道路。最終,板金卻沒有到達到他的目的地,沒有尋他的夢,沒有完成他的使命。
在尋夢的過程中,根鳥奮斗過、放棄過、追求過、絕望過……可他緊緊護住跌疼的夢,不肯服輸。夢想是火,它能把一切誘惑、膽怯、彷徨枯草一樣燒盡;夢想是風,它能把雪源變綠、干涸潤甜。
金波的作品讀后感篇七
《金波童話》是一本很好看的書,里面講了很多獨立的小故事。
有的故事很有趣,比如《小狗的鈴鐺》里的小狗丟了鈴鐺后連自己都認不出來了;《穿皮鞋的胖熊》里的胖熊買了一雙皮鞋,最后還是光著腳走路。
有的故事句子寫得很優美,像詩一樣,比如《雨人》里的“我們是水的精靈,心像水一樣透明”,還有《影子人》,《白天鵝羽毛》等等。
還有一些故事很感人,像《小松鼠和紅樹葉》,《一只藍鳥和一棵樹》。最讓我感動的是《雪人》,它講的是一個小朋友很想堆一個不融化的雪人,他把一個媽媽給奶奶的、奶奶又給他的、充滿了愛的蘋果放進了雪人的身體,雪人就真的沒有融化。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有愛心,就可以留存。
這本書的插圖也非常漂亮。
總之,這本書非常好看。
金波的作品讀后感篇八
我的太陽啊,無力穿透這層層霧靄,我看不見方向。當我失足跌落。白色的鷹,沒有為我求救。我惶惶的蹲坐在荊棘叢中。不哭不鬧,不求救。等待他人的救贖是一種可悲,可我卻救不了自己。心之所向,苦與沒有道路通向遠方。我的遠方,不是羅馬,那只是我——只有我一個人想要朝圣的地方。我將孑然前行,我要去到遠方。像那個十八歲的少年,在白馬上孤傲的眺望,徘徊在生疏的地方。那里,有熟悉而真正的自我。
“人間畢竟不總是充滿了溫暖的,你前進的道路上也并不總是鋪滿了玫瑰花。” 對過去有多不舍,對未來就有多恐懼。于是,我抖落一身黑,把舊時光的傷口整理打包。爬起來,踏上朝圣者之路。
終有一天。我會看到陽光潮水般傾瀉到山谷中。
勇往直前。以夢為馬。
如朝圣者一般虔誠地追尋。
金波的作品讀后感篇九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金波兒童詩優秀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這個寒假我讀了《金波兒童詩選》,金波老師寫的《金波兒童詩選》一半都是描寫大自然和生命的詩民。金波老師甚至認為一座石像人的腳成了殘腳,石像人也會疼。也許我們只有鄰近自然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朱成梁說:金波老師是一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詩人。在他的筆下每一棵樹,每一片樹葉都充滿鮮活的生命。在他作品的感召下,我也開始將樹葉和綠色作為繪畫、設計的.元素。這些收集來的樹葉即時使枯萎了也不泛美感,因為它們屬于大自然,不做作。
還有四分之二都是金波老師小時候的天真的想象和快樂,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天真爛漫的童年,保留它吧,它是我們快樂的時光。陳澤新說:喜歡自己那個裝滿玩具和書的小屋,它會把我的心境帶回童年的那個時代。我覺的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把心靜下來,這個小屋是我把心靜下來最快的地方。童年是多么重要,它是我們開心的源泉,是我最天真的時光。
金波的作品讀后感篇十
詩,是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堪稱語言藝術中最奇妙的精靈,寥寥數句,就能把人帶進一個神奇的境界。
金波是詩不僅讀起來瑯瑯上口,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的意境也是極美的。金波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始終把生命坐標定格在兒童藝術事業上,在兒童文學與兒童世界之間架設起了藝術美、幻想美、人性美的橋梁,帶給孩子們無盡的溫暖、詩性與感動。近日為了輔導學生學習寫詩,我再次拜讀了金波的多首兒童詩。《春的消息》、《林中月夜》、《紅蜻蜓》、《風箏》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紅蜻蜓》講述了一只在尋找自己丟失了的東西的紅色蜻蜓,在下雨前被作者捉住了,其中有一句“我把紅蜻蜓,放在綠紗窗上,它望著窗外迷迷蒙蒙的天地。難道它還在尋找尋找它丟失的東西?媽媽,是您告訴了我,它在尋找丟失的愛,那世間最珍貴的東西。雨過天晴。我推天窗子,放走了那紅蜻蜓,讓它飛向晴朗的天空、開花的土地……”愛和自由一直都是人間最美好的最珍貴的東西,這首詩讓我想到了剛剛教學生學過的課文《觸摸春天》,盲女安靜放飛蝴蝶時一定也是這樣一種心情。
《風箏》講述了一張用不及格考試卷做成的風箏,金波描述的場景讓我感到特別貼近生活,中間還有很多猜想,最后一句“明天,我要約他去春游,順便送還他這只風箏。當然,還要談談別的事情……”帶有孩子的童真與善良,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善舉。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首是金波的短詩《林中月夜》,“溶溶的月光,像銀亮的春水,灑在每一片綠葉上,閃著耀眼的光輝,葉子一動也不動,做著恬靜的夢,夢見月光化作露珠,一樣的晶瑩,一樣的玲瓏,在晨風里搖落,一滴滴,叮咚,叮,咚。”這首小詩,寥寥數句,就已經清晰的為讀者勾勒出了一幅恬靜的林中月夜圖。這首詩中,金波巧妙的結合了比喻和擬人兩種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把月光和林中樹葉寫得充滿童趣,非常貼切。
夜晚,林中,銀白色的月光像春水灑在葉子上,作者認為這時的月光像極了葉子上的露珠,但是他偏偏要把他的這種想象寫成是林中的葉子夢到了月光變成了露珠,并且還幻想它會在晨風中一滴滴落下……尤其是最后,僅僅四個字“叮咚,叮,咚”就已經寫出了露珠因為晨風的吹動,葉子的搖動,所以落得緩慢,柔美……讀完全詩,回味一下,這真是極其美妙的意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