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300字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600字篇一
故事的最后,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才會不知覺的笑起來……
真是可悲可嘆!
而《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體會是,構成人生挫折或釀成人生悲劇的原因是多樣的,除去無法違背的客觀現實外,人性的弱點是不可否認和回避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在書中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對阿米爾的懦弱、自私、軟弱、逃避心理進行了毫不掩飾的描述,昭示了人性存在的弱點。
最后,還是引用書中一句話,作為正能量的結尾: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我們那時心中的風箏,我們奔跑著,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它。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300字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600字篇二
為你,千千萬萬遍。
因為這一句,想要看這本書。
也因為這一句,想快點看完這本書,又不忍心讀下去~最終,還是被一股魔力吸引著,一字一句,一張一頁認真的讀完~
整本書讀下來還是挺壓抑的,從頭到尾貫穿著戰亂時期人們強烈的階級思想,戰亂中人性的扭曲,階級權勢碾壓下被任意宰割而毫無反抗之力...
以這些殘酷的世事作為大背景,更加的突出了善良淳樸的可貴,從開頭的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就鋪墊了一個個悲劇的開始,同時也開啟了內心的痛苦與贖救的交替。當發現一個愿意無條件的付出一切并用命維護著自己的人不復存在的時候,從剛開始的暫時擺脫愧疚的快感,到后來的越是想隱藏卻發現欲蓋彌彰的恐慌,再到臨近崩潰的邊緣才有勇氣想要去贖罪想要去做出彌補好讓自己好過一點。可惜的是,終于有勇氣終于敢站出來的時候,卻發現一切都來不及了,時間沒有留給他彌補的機會,留下的只是一輩子的懺悔與內疚~
就是這樣過去了就是過去了,很多東西不會為了等著被彌補而原地不動...
也許彌補的機會只有一次,然而,通常會被認為有很多次...或是指日可待,或是來日方長~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300字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600字篇三
這個暑假我讀了《追風箏的人》這本書。
12歲的阿富汗少爺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在一場這風箏的大戰后,哈桑去撿風箏,卻遲遲未歸,阿米爾出去找他,看見了阿塞夫在欺負哈桑,去因為害怕,沒有出手相救,導致了這段友誼破裂了。他逼走哈桑后,自已和父親也逃往美國,但依然沒有原諒自己對哈桑背叛·····
從中我覺得阿米爾是一個小人、懦夫,應為自己的害怕,而失去了一段友誼。反之,哈桑卻懂得最真摯的友誼是什么樣的,哈桑他懂得珍惜這段友誼。
作者用細膩的語言勾勒出背叛與救贖,作者對祖國的愛意顯然與對造成他今日滄桑恨一樣深。讀完這本書,有一句話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里:為你!千千萬萬遍。
假如友誼是一朵花,我愿意細心地澆水,認真的施肥,才能開出芳香四溢的花;假如友誼是一棵樹,我要全心全意的澆灌,才能長出鮮嫩的枝芽。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300字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600字篇四
好吧,首先,我承認這篇小說我沒有全部看完,中間落下一部分沒看,恩……但感觸還是有的。
小說前段我印象最深的就阿米爾給哈桑講故事,當講到一個男人為了獲得財寶需要眼淚,把最深愛的妻子殺了而痛哭時,哈桑不解的提出了為什么不用洋蔥熏眼睛呢?這答案是我沒想到的,這只是簡單的說明那人愚蠢么?
在中間看到哈桑被蹂躪時,我對阿米爾感到了一絲厭惡,甚至忽略了那一小節,我不知道為什么阿米爾會這么懦弱,這么膽小,一個對他說過“為你,千千萬萬遍”的伙伴,難道就這么不值得他挺身而出嗎?以及他后來不敢面對哈桑,甚至栽贓嫁禍及背叛,把哈桑攆出家門。看到這我遲疑了,我不知道如果我擁有這樣一位伙伴我會怎么做。我對哈桑的忠心與勇敢感到敬畏!
在看到阿米爾的父親被病魔拿去生命,原來再堅強、剛烈的一個人最終也會死去,但那一生他是充實的,他有著自己的事業,自己的成就,自己的夢想,就算最后死去,他也不會畏懼病魔。
阿米爾終究走出了那困惑他多年的陰霾。一個人活著,不能退縮,不能逃避,只有面對它,挑戰它,就算失敗,自己的心也是敞亮的、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