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高一學考歷史必考知識點 高一歷史必考知識點必修二篇一
歷史學習要大出著眼、小出著手,把宏觀認識與微觀認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拿中國古代史來說,對于每一個朝代的學習,首先要從宏觀上把握一個朝代的歷史階段特征,把握相關章節的課題,然后具體到這個朝代的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科學文化等方面,并一一進行突破。如唐朝,首先要掌握它的特征是“封建社會的繁榮”,然后再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科學文化等方面去認識唐朝的繁榮。
二、縱橫歸納法。
歷史知識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要善于把相關的歷史知識從縱向、橫向角度進行歸納和整理,從而使我們所學的歷史知識不是零亂的、雜亂無章的。如“_主義中央集權”這個問題,幾乎每一個封建朝代都講到,就有必要對它進行縱向歸納;還如,1941—1942年間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狀況如何,就有必要對各個戰場戰況進行橫向歸納。
三、中心問題研討法。
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要善于發現一些有爭議的主干問題進行研討,如:弱國有無外交、洋務運動成敗論、辛亥革命成敗論等。還可以針對某一專題進行研討,如:建國以來黨在農村的政策演變過程、民族資本主義興衰過程及原因、儒家思想興衰過程及原因等。這樣的研討可以培養“史才”。
四、史論結合法。
要在歷史學習方面達到較高境界,必須在治學方法上做到論從史出,史中有論、論中有史。首先要加強對基本歷史理論的學習,如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其次要善于從浩若煙海的史料中發現史實、得出史論。我們從“古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中不難看出唐朝時的揚州是何等繁華;從“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詩句中感悟出安史之亂后的蕭條;從“老大嫁做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中不難發現封建時代商人地位之低下。這樣的史論結合法可以培養“史識”。
五、掌握方法、增強信心。
許多同學頭疼歷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需要大量的記憶。的確如此,學好歷史的基礎就是記憶。人的智力系統包括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記憶力等等。其中,記憶力是基礎,思維力是核心。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說過:“人如果沒有記憶力,就無法聯想和發明創造。”日本記憶學家高木重郎認為:“記憶力是效率的別名……是發展創造性的基礎。”記憶的東西越多,觀察就越敏捷,思維推理就越縝密,判斷就越準確,就越富有創造力。因此,發展記憶力是和發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輔相成的,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和紐帶。
對于歷史學科的記憶來說,有以下一些具體的方法:
(1)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2)特征記憶法:對于內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致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后,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征。
(3)規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4)隔年記憶法:將發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5)重復記憶法:通過反復閱讀來鞏固記憶。
(6)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容,經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7)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詞組、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記憶。
高一學考歷史必考知識點 高一歷史必考知識點必修二篇二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
1.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
(1)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
(2)條件:
①資金:通過國內圈地運動及海外的殖民擴張、黑奴貿易、海外貿易積累了大量資金。
②勞動力:圈地運動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
③技術: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基礎
④市場:英國海外市場日益擴大,工場手工業時期的商品生產已無法滿市場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就
首先開始的領域:棉紡織業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英國、瓦特、改良蒸氣機。
交通運輸業新的發明有: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輪船;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火車)。
3.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
(1)經濟上: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加快了城市化進程。
(2)政治上: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使社會分裂成兩大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由此促進工人運動的興起。
(3)生產方式上: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沖擊了當地的舊思想舊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東方從屬于西方,促使了資本主義市場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1)形成過程:世界市場進程時間推動因素主要途徑
初具雛形新航路開辟后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和掠奪
初步形成19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以炮艦開路行不平等貿易
最終形成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標志:日本的“開國”、澳大利亞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和中國的“門戶開放”。
(3)逐漸成熟標志:國際經濟交流基本準則的確立。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1.中心:美國和德國。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國西門子發明第一臺大功率發電機。(開始的標志)
電動機、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問世,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車和飛機(內燃機驅動)。
3.特點(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比)
(1)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
(2)速度快,范圍廣,規模大,多國同時進行。
(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4)經濟結構:從重工業開始。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促進生產力發展: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和鋼鐵時代。壟斷組織(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的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5.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行業:棉紡織業、機器制造業、交通運輸業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行業:電力工業、電氣產品制造業、石油工業、汽車業等。
6.世界一體化趨勢(19世紀末20世紀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對一體化趨勢的評價,有利有弊。
高一學考歷史必考知識點 高一歷史必考知識點必修二篇三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不僅分封王族,還分封異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與周天子并無血緣關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絕對而言的,而是相對而言的。具體來說,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大宗;諸侯對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國內,諸侯對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內,對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為士的大宗。
3.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專制主義是一種決策方式,而中央集權是一種相對于地方分權的制度。
4.柳宗元曾說“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這是說秦亡是因為暴政,而不是因為實行郡縣制。
5.“漢承秦制”,漢代并非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稍作變化。
6.明朝以前,宰相被賦予決策大權,地位十分穩固;明朝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而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無決策權,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地理環境對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文明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2.雅典民主僅僅是對男性公民群體而言的,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隸和婦女,沒有享受民主的權利。
3.萬民法與公民法的關系是相互補充的,而不是相互對立的。
4.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了雅典民主制,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達到鼎盛。
5.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陪審法庭)是民主政體特征的充分體現。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五百人議事會是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在公民大會休會期間為大會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民眾法庭是日常司法機關,高級公職人員的任職資格,也由民眾法庭終審。
6.《十二銅表法》的制定,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
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1.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但國王仍有較大的行政權,可以領導政府和內閣,但受到議會制約,責任內閣制確立后英王才開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
2.美國實行的是聯邦制,又是共和制。從國家結構形式上說,美國是聯邦制;從政體上說,美國是共和制。
3.英國的封建專制統治與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是不同的。中國是絕對君主專制,君主大權獨攬,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而英國在中世紀時,王權就受到貴族的挑戰。
4.英國《大憲章》的主要內容是限制王權,實質是維護封建貴族特權。
5.古希臘實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資產階級代議制實行的是間接民主制。
6.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是共和派與保皇派相妥協的結果總統和參議院有很大權力,二者相互制約。
7.英國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是虛,議會是實;德國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為虛,君主是實。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會,也不能理解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質,經濟上是封建性質。“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在經濟上是指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在文化上則表現為“西學東漸”。“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
2.天京變亂不是偶然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歷史的必然。農民階級是小生產者的代表,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點。他們沒有先進的革命綱領和科學理論的指導。因而,天京變亂的悲劇,偶然性中包含著歷史的必然。建國綱領和治國方案,但最后都沒有實行。根本原因:《天朝田畝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資政新篇》在于無社會基礎。
4.清王朝與中華民國政權的本質區別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專制政權,中華民國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的建立體現了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推動了中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
5.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未明確提出反帝,民權主義未將整個地主階級作為革命對象,民生主義未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6.五四運動并未取得徹底勝利,應是取得階段性勝利或初步勝利。
7.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并未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8.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式是黨內合作,而不是黨外合作,也不是兩黨合并。第二次國共合作是黨外合作。
9.國民黨一大討論的是國民黨改組問題,而不是國共合作問題。
10.新三民主義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綱領與目標,后者是方法與手段。
11.北伐戰爭取得了初步勝利,國民革命運動卻失敗了。
12.大革命是由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而不是由國民黨單獨領導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但并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基礎。
13.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的名稱辨析:
(1)“革命根據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地區。由于這一時期,大部分革命根據地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所以又被稱作“蘇區”(蘇維埃區域的簡稱)。
(2)“敵后抗日根據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控制下的地區。“敵后”主要指這些根據地絕大部分位于敵人(日軍)的后方;“抗日”則指明了這一時期根據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戰任務。
(3)“解放區”是指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區域,以區別于國民黨統治的區域(“國統區”)。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
制度的建立
1.俄國的二月革命不是社會主義革命,而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的是沙皇統治,是十月革命的開端和準備,而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
2.巴黎公社革命的爆發具有偶然性與突發性,并不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當時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階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敗是必然的
3.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失敗的歷史根源不是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而是社會經濟還沒有發展到能夠鏟除資本主義的程度。
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而不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結束。它是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20世紀上半期中國歷史上的幾部憲法性文件:
(1)《欽定憲法大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憲法性文件,清政府于1908年頒布。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孫中山1912年在南京頒布。
(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當時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其臨時憲法的職能終止于1954年憲法的頒布。
(4)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而不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這一制度的重要機構。
4.“一國兩制”并不是說兩制都是主體。“一國兩制”的前提和基礎是一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種制度并存,國家的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
5.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綱縱注文件不是《共同綱領》,而是1954年憲法。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國家政策不是由國家關系決定的,而是由國家利益決定的。國家關系也是由國家利益決定的。
2.由周恩來總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漸成為國際社會所公認的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3.“求同存異”方針中的“同”是指亞非國家團結一致共同反對殖民主義,謀求發展,而不是社會意識形態相同;“異”是指亞非國家的社會制度和建設道路不同。
4.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聯合國。這是因為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
5.中美正式建交的時間不是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的簽署,而是1979年。
6.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關系實現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著美國放棄壓制中國的政策。
7.中美關系的緩和是中日關系正常化的關鍵,但不是根本原因,關系正常化符合中日雙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8.中國多邊外交的中心是聯合國邊國家。
9新時期中國外交政策調整的出發點不走“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而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二戰后,以美蘇為主導的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只是奠定了兩極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著美蘇兩極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最終確立。
2.美國的“冷戰”政策是指二戰后東西方陣營之間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除直接軍事交戰以外一切敵對行動的總稱,但這并不是說當時世界上沒有發
生戰爭。美國在“冷戰”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區發動“熱戰”,如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3.歐洲一體化的根本原因是歐洲各國經濟發展的需求,而不是擺脫美國的控制。
4.世界由兩極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格局多極化,而不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5.“冷戰”結束后,“一超多強”的局面出現,但這并不能說多極化格局已經定型,因為多極化是一個趨勢,有一個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