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廬山的云霧》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樂于想象是兒童的天性,學生的學習也總是伴隨著想象。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在學習本課時,利用云霧的特點開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先展示課文中描寫云霧的動人畫面,接著誘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大膽想象廬山云霧的不同姿態,感受廬山云霧的壯美。有的同學說云霧像一匹奔騰的野馬,有的又說云霧像一瀉千里的瀑布,還有的說像一尊女神。課件畫面的展示,學生想象力的開發,不僅刺激著學生的視覺,還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激發了情趣,活躍了思維,發展了智力。
《廬山的云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在游覽途中,觸景生情,以情觀景,情景交融,不僅寫出了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而且寫出了廬山云霧的神韻,讓讀者身臨其境,賞心悅目。為了讓學生能好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展示,讓學生感悟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云霧,再配上優美抒情的樂曲。在感性的畫面、音樂聲的刺激下,學生仿佛身臨其境。這樣,學生對廬山云霧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發,喜愛之情全部融入朗讀之中。另外,我還采取多種多樣的讀書形式來激起學生讀書的興趣,有男女生賽讀,個人讀,小組讀,范讀,齊讀等。學生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讀得津津有味,聲情并茂。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讀全文,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課文的圖片,讓學生對廬山的云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后再引導抓住重點句和重點詞去進行進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明白這段用先總后分的方法描寫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的特點,然后引導學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語句,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體會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這樣,學生就從中感受到了廬山的美。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太少。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抓住文本的空白處,充分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切實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師: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正是有了千姿百態的云霧。它都有哪些姿態呢?請學生自讀第二小節,用筆在紙上把云霧的姿態畫出來。
生:(邊讀課文邊畫。由于學生的繪畫水平的不同,所展現的云霧也有所不同。)
師:(教師巡視,同時請三位同學上黑板畫出云霧的一種姿態。)
(黑板上的學生和下面的同學都在繪畫。)
師:你們都畫了什么呀?(教師指著黑板上同學所畫的內容)
生1:我畫的是半山腰上的云霧。這些云霧就好像一條條的玉帶,系在了山腰間。
生2:我畫的是山頂上的云霧。這些山頂上的云霧好像一頂白色的帽子,而且是一頂白色的小絨帽,所以我把云霧畫成了帽子的形狀。
生3:我畫的也是山頂上的云霧。
師:同學們,他們畫的好嗎?
生1:他們畫得都很好,看著他們的畫,我仿佛就看到了廬山的云霧。
(三位同學都露出了笑臉。)
生2:老師,我覺得半山腰的云霧還要再畫上面一些,那樣就更準確了。
(老師點頭同意,并請那位同學上來修改。)
生3:老師,書中還寫了兩種云霧的姿態,他們沒有畫出來。
師:你讀書真仔細,老師就請你來畫。
生:上黑板快速的繪畫。(這位同學的繪畫水平較好。)
師:請你向大家作一個介紹。
(生讀課文)
師:我們看了四種云霧的姿態,其實它的姿態不至四種,作者只選了四種典型姿態向大家作了介紹,它還會有哪些姿態呢?
生:(學生積極舉手)
師:選了四名同學上黑板畫,其他同學在下面畫。
生:動手畫。
師生共同點評所畫的內容,想象合理就行。
《綱要》明確指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在這部分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地發揮,使他們懂得努力尋找方法去表現自己思考的內容,“如何使自己所畫的云霧更美”,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后,學生不僅鍛煉了動口能力,也鍛煉了動手能力。直觀的畫面使他們快速地理解“籠罩”、“纏繞”、“彌漫”等詞語的意思,通過鼓勵他們進行想象繪畫,學生明白了想象還需要合理。
通過美術技能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使這節課充滿了生趣,學生更具有表現欲和創造性。
《廬山的云霧》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二
《廬山的云霧》是小學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本文通過對廬山云遮霧罩景象的描寫,展現了廬山景色的秀麗。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在教學中有以下感悟:
在本課中有二處想象的訓練點:一、想象廬山云霧瞬息萬變的情景。二、看圖想象廬山云霧有哪些動人的姿態。為了誘發學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動人的畫面,讓學生大膽想象廬山云霧的不同姿態,感受廬山云霧的壯美不僅刺激著學生的視覺,還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激發了情趣,活躍了思維,發展了智力。
《廬山的云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本文不僅寫出了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而且寫出了廬山云霧的神韻,讓讀者身臨其境,賞心悅目。為了讓學生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采取多種多樣的讀書形式來激起學生讀書的興趣,自由讀,個人讀,小組讀,范讀,齊讀等。學生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讀得津津有味,從中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結合課文的圖片,使學生在頭腦里初步把文字描寫變為具體的圖像。然后再引導抓住重點句和重點詞去進行進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明白這段用先總后分的方法描寫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的特點,然后引導學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語句,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體會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圖文結合,并展開想象,拉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學生就從中感受到了廬山的美。教學第三段時我,先示范把第三段讀一遍,故意把“剛剛、轉眼間、明明、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這幾個詞給漏讀了,然后讓學生說老師讀得怎樣,學生就說老師把這些詞漏讀了,教師順勢說,這幾個字老師剛才不讀,課文不是也很通順嗎?讓學生討論這幾個詞能不能不要,學生體悟出不能不要,因為它寫出了廬山云霧變化的快。然后又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體會廬山云霧變化快,即: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剛剛()(學生快速接著說)轉眼間又()(學生又繼續快速接著說)明明( )(學生繼續快速接著說)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學生接著快速接著說)如此反復幾次,除了書上云霧變成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還可以發揮想象讓學生說云霧變成其它的樣子。這樣教學既把廬山云霧變化快的特點突出來,又訓練學生用這些詞進行說話,學生的思維在快速轉動,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效果很好。學完這兩段后,我讓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準備以導游員的身份向游客們介紹廬山的云霧。這樣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并積累了語言,將書本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為積累奠定基礎。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引導學生想象廬山云霧的不同姿態,感受廬山云霧的壯美時,我給學生提示的圖片時機不太準、給學生創設的教學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學生的思維欠活躍,在想象廬山云霧的不同姿態時,只局限于某部分事物的范圍內,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抓住文本的空白處,充分引導學生利用各種資源發揮想象力,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廬山的云霧》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三
我上的區級研究課《廬山的云霧》,研究的主題是“在閱讀教學中加強表達訓練的研究”,從備課到上課幾易其稿,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后我有如下感受:
1.在閱讀教學中加強表達訓練前提對文本的.準確的把握。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抓住“瞬息萬變”,通過對云霧的變化的快、變化的多、變化的大的體會,了解作者是如何寫出“瞬息萬變”的,為孩子寫噴泉的“瞬息萬變”奠定基礎。
2.讓孩子的表達的主題的設置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讓孩子有表達的欲望。課堂上設置的“水游城的噴泉”的話題讓孩子興致很高,并且這個話題和廬山的云霧有相似之處,也方便孩子模仿課文的寫法進行創作。
3.課堂上要讓孩子學會互相欣賞對方的習作。本來的教學設計中本沒有小組中交流習作這個環節,但是在課堂上請了幾個學生讀自己的習作后已經沒有多余時間了,可是許多孩子的眼神告訴我他們很想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習作,為了保護孩子的積極性,我臨時增加了小組交流的環節。但我仍然認為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互相評論習作的機會太少了,如果是不考慮為聽課教師呈現一節完整的課,我會教孩子如何聽別人的習作,如何欣賞、學習別人習作中的亮點,如何為別人提出修改意見。而不是將今天的課堂上大部分時間是老師一個人的評價,畢竟有局限性。
4.在第一次的試上中我沒有進行噴泉的某一特點的具體訓練,所以孩子的想象、所寫的題材還比較寬泛。正式上時為了讓學生學會有序表達,我以“千姿百態”為例,指導學生進行了完整的敘述。沒想到這反而束縛了孩子的表達,在后來的寫作中大部分孩子都寫了“千姿百態”,所以,如何進行方法的指導又能不局限孩子的思維,值得再做思考。
5.課堂教學中有些疏漏之處:比如總分結構應再強調一下,傾聽孩子讀的習作,隨機對孩子的習作的點評這點做得不太好。教學機智有待提高。
《廬山的云霧》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四
《廬山的云霧》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作者通過對廬山云遮霧繞景色的描寫,展現了廬山景色的修理。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 今天,我在教學《廬山的云霧》這篇課文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上新課前,我抓緊學生喜歡朗誦古詩的興趣,因勢利導展示宋朝著名大詩人蘇軾在游過廬山之后寫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之美人盡皆知,它到底美在哪里?進而講到廬山的云霧。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應創設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運用情境引入,啟發式談話引入等,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用外部刺激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在教學第二、三自然段時,我讓學生發揮想象,把文字變成圖畫,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廬山云霧瞬息萬變、千姿百態的情境,并配上優美的音樂,展示給學生欣賞。把學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全體學生對這個仙境一般的廬山產生了無限的好奇、濃厚的興趣。云霧是很抽象的,因此我根據本課比喻句較多的特點,讓學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轉化為頭腦中的具體圖像。這樣的學習方式,拉近了學生與課本的距離,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我在教學“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時,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并用筆在紙上把云霧的姿態畫出來。請學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畫,并說清分別
畫的是什么地方的云霧,為什么這樣畫,學生說完后,我在加以引導,作者具體描寫了四種姿態的云霧,其實云霧不止這四種,它還會有哪些姿態呢?請你展開想像。做一個小小的美術家,在自己的紙上畫一畫,學生畫,畫完后,師生共同交流。借助學生在美術課中學到的繪畫本領,結合學生平時的生活實踐,鼓勵他們進行想像繪畫。通過繪制出來的直觀畫面在讓他們理解“籠罩”、“纏繞”、“彌漫”“遮擋”等詞語的意思,讓他們領會作者使用“戴、系”等動詞的準確與貼切。
我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引導學生從“剛剛還是??轉眼間就變成了??”,“明明是??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等語句及文中的省略號,感悟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一方面體會廬山云霧變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像的豐富:將變幻莫測的云霧想像成“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動的描繪出廬山云霧的動態美,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形。我從結尾的省略號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說說云霧在瞬間還會有什么變成什么。學生通過朗讀、想像,踴躍發言。啟發學生充分體會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之后,讓學生的心靈插上翅膀,想像云霧在瞬間還會變成什么?最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想像和感受談談如何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這樣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提高了他們的想像力和朗讀水平,使學生更深切的體會廬山云霧變化的快而美。
《廬山的云霧》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五
《廬山的云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緊緊抓住廬山云霧的神秘、變幻無常,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總分的寫作方法,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的景色秀麗、云遮霧罩。在教學中有以下感悟:
《廬山的云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在本課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圍繞廬山云霧的特點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廬山云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美。開頭通過播放課文朗讀的視頻文件,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直觀形象的感受廬山云霧的美,然后在感悟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特點時,通過默讀、自由讀、指讀、齊讀、誦讀等方式感悟文章的語言之美。學生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讀得津津有味,從中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文章第二自然段時,主要是我通過一步一步地層層設疑,讓學生理解感悟廬山云霧在四處不同位置的姿態和總分結構的寫作方法。到了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我通過出示學習提示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后小組交流問題之后再展示匯報。學生在第二自然段學習的基礎上能夠比較順利地完成小組合作學習任務。
抓住第三自然段最后的省略號,啟發學生想象廬山云霧瞬息萬變的特點。為了誘發學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動人的畫面,讓學生大膽想象廬山云霧的不同姿態,感受廬山云霧的壯美。不僅刺激了學生的視覺,還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激發了情趣,活躍了思維,發展了智力。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最大的失誤之處在于教學環節安排不夠緊湊,教學時間安排沒有把握準確以致于最后教學任務不能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造成課堂教學的一大敗筆。其次在組織學生自主合作、互助學習時,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夠高昂,小組交流不夠充分和激烈,這些問題都值得在今后的教學環節中繼續深入研究、實踐和探討,找到更好的方法和實施策略,培養學生自主、互助學習的能力,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廬山的云霧》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六
《廬山的云霧》是小學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寫景課文。本文語言優美明快,采用比喻聯想等手法,描繪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廬山、對祖國山河熱愛之情。
全文層次分明,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總——分”的構段方式,具體寫出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特點。第四自然段寫人們對云遮霧繞的廬山的喜愛與流連忘返。文章景物特點鮮明,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把情境的“形態美”和文章的“語言美”結合起來,情境交融,為豐富學生語言積累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借。
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很容易并且樂于學習新知識,具備較良好的學習習慣,但缺乏創新意識,想象力不夠豐富。
在第一課時學習,學生已認識課文生字,熟悉課文內容,本課學習中將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慢慢感悟,充分理解廬山云霧的美。
a知識和技能: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詞句的意思,積累詞語。
3、初步認識總-分結構,重點學習第二、三段的寫法。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b過程和方法:1、抓住重點詞句,想象、了解廬山的云霧。
2、讀懂段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描寫方法。
c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讀出喜愛廬山云霧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激發學生觀察、描繪云霧的興趣。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欣賞課文優美的文字,感受廬山云霧的形態美。
教學難點:寫法指導:了解總分的構段方式,學習抓住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寫法。
《廬山的云霧》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七
近日,我上了《廬山的云霧》這一課,全班師生收獲頗多。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樂于想象是兒童的天性,學生的學習也總是伴隨著想象。在本課中有二處想象的訓練點:一、想象登山路上廬山云霧瞬息萬變的情景。二、看圖想象廬山云霧有哪些動人的姿態。為了誘發學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動人的畫面,讓學生大膽想象廬山云霧的不同姿態,感受廬山云霧的壯美。課件動畫的設計,不僅刺激著學生的視覺,還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激發了情趣,活躍了思維,發展了智力。
《廬山的云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在游覽途中,觸景生情,以情觀景,情景交融,不僅寫出了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而且寫出了廬山云霧的神韻,讓讀者身臨其境,賞心悅目。為了讓學生能好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展示,那色彩斑斕、千姿百態的云霧,再配上優美抒情的樂曲,深深吸引了學生的眼睛,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讀書欲望。我還采取多種多樣的讀書形式來激起學生讀書的興趣,有男女生賽讀,個人讀,小組讀,范讀,齊讀等。學生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讀得津津有味,聲情并茂。
瞬息萬變的廬山云霧,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想象,還特別適合審美教育。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過:“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優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規律,語文教學中應創設情境,寓教于樂,實現審美主義和審美客體的和諧統一,讓學生借助范文,進入美的境界,與文章產生共鳴,在聽說讀寫訓練中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地受到審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如我用課件呈現多幅廬山云霧的照片并播放背景音樂,學生無拘無束、有滋有味地觀看和想象,體驗美感。看后老師鼓勵學生自由發言,讓他們這樣的句式來說:“美啊,廬山云霧,我好想”在這樣的情境之下,學生的感受是十分豐富的,例如有的學生說:“美啊,廬山云霧,我好想馬上來到這里,感受你的瞬息萬變。”
有的學生說:“美啊,廬山云霧,我好想親自站在大天池畔,伴著夕陽,欣賞絢麗多彩的云海。”有的學生說:“美啊,廬山云霧,我好想拿起手中的畫筆,畫下你壯觀美麗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