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減”政策的推動下,努力才能實現教育的最大公平化,做為學生,應該把握好課堂上的每一分鐘,而不是把校外輔導當做學習的利器,這樣做,淡化了學校存在的意義,忽視了教師群體的工作意義,也不利于教育的公平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雙減政策下的學習建議,供大家參考。
雙減政策下的學習建議:
今年教育體制改革力度前所未有,雙減政策是這次改革中的重中之重。然而許多家長對雙減政策的真實意義不夠深入,心里產生焦慮。這種焦慮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沒有輔導班孩子成績不好怎么辦?
現在家長都忙于工作,輔導孩子時間幾乎沒有,遇到孩子成績不好就直接送輔導班,這好像成為了俗成的辦法。沒有了輔導班,看著孩子成績不好沒有好的解決辦法,產生了心理焦慮。
二、小學取消了考試,怎么知道孩子成績學得好不好?
教育部規定,小學取消一二年級書面考試。三到六年級一學期也只允許一次期末考試。對于家長來說,考試成績是衡量孩子學習好壞的標準,每次考試都會問:“考多少分”,如果成績不理想難免會怒氣沖冠,不是動口,就是動手。現在不知道考試成績,家長是不是會產生焦慮,我家孩子在學校到底學得怎么?
三、減少了課外作業,會不會影響孩子的成績?
沒有了輔導班,沒有了考試,現在連孩子作業都沒了。以前放學回來第一句話就是:“先做作業,作業做好了再出去玩”。現在看到孩子在學校也沒有什么作業,回家了還是沒有什么作業,這樣下去成績能好嗎?
其實家長這種焦慮是舊的教育方式在桎梏著我們的思想,以前我們只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想著孩子一定要考上大學出人頭地。現在是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學習成績不是考核孩子學習的唯一標準。沒有過硬的素質教育,孩子就是成績再好,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波折。
據資料顯示,學生患抑郁癥的比例高達50%,而且還有一部分向重度抑郁發展。近幾年學生zs或犯罪的事例也時有所聞。這說明以前盯著考試成績的教育方式必須得改變了,注重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作為家長,我們怎樣消除焦慮迎接雙減呢?
一、轉變思想觀念,轉移培養重心。
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學與上不上輔導班沒有什么直接聯系,雙減工作是要求我們在減輕孩子學習負擔的同時,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把孩子培養成為具有好的學習成績,還有一個強健的體魄、高尚的情操的人。
二、要經常與老師溝通,主動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家長對取消書面考試的焦慮有一定的道理,是因為沒有了考試,對孩子的學習沒有一個評定標準,無法了解孩子學習情況。學習成績不是判定孩子成長的唯一標準,平時我們要注意與學校經常聯絡,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而且不僅僅關注學習成績,還應該關注孩子德育、智育、興趣愛好等各方面的情況。
教育改革是一個大的工程,作為家長我們首先應該轉變思想,配合教育改革,相信國家,相信自己的孩子,也要相信自己在新的教育環境下,也一定能用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人。
雙減政策利弊議論文作文素材:
④教育改革實踐和“雙減”工作探索表明,有效減輕學生和家庭的負擔、不斷提升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家校聯合聯動不可或缺。此次北京推出的“雙減”工作具體舉措,既對學校提出要求,也對家長寄予期待。比如,《意見》要求“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提升校內教育教學質量”,同時提出“家長要積極與孩子溝通,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幫助其養成良好學習生活習慣”“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成才觀”。完善家校協同機制,努力形成減負共識,才能共同為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營造良好環境。(本段提出對策1:要完善家校協同機制。)
⑤推進“雙減”工作落實落地,關鍵在教育理念的轉變。從教學實際出發,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個性化作業,要求不得布置機械重復、懲罰性作業,都表明作業改革要堅持育人為本,遵循教育規律,體現“五育并舉”的素質教育導向。與此同時,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有利于堵住“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口子。校內保障與校外治理兩手抓,方能疏堵結合、標本兼治。針對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稀缺、學校間存在教育水平差距等客觀情況,北京市在新學期還將推進更多教師和校長跨校、跨學區流動,這既是輻射優質教育服務的有益之舉,也是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有力抓手。(本段提出2條對策:轉變教育理念、校內保障與校外治理兩手抓。)
⑥教育是民生之基,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中之重。“雙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也需要全國一盤棋、多部門合力推進。相信在各方努力下,“雙減”工作將不斷取得新進展,朝著讓人民滿意的方向穩步前行。
【好詞好句】
“雙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也需要全國一盤棋、多部門合力推進。相信在各方努力下,“雙減”工作將不斷取得新進展,朝著讓人民滿意的方向穩步前行。
需要多方發力的工作,都可以套用該結尾。
例如:
河湖管理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也需要全國一盤棋、多部門合力推進。相信在各方努力下,河湖管理工作將不斷取得新進展,朝著讓人民滿意的方向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