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八年級物理教案 八年級物理教案及反思篇一
一、知識目標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二、能力目標
1、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現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2、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具有初步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體驗戰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時的喜悅。
教學重點
速度的概念及單位。
教學難點
勻速直線運動的判斷及速度單位的換算。
教學方法
觀察比較法:通過對生活中實際事例的比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
練習法:通過學生練習,學會應用速度公式的簡單計算及速度單位的換算。 教具準備
投影儀、錄像機及資料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請同學們觀看課前準備的錄像資料:
?動畫片“龜、兔賽跑”的片斷
?戰爭題材電視片中立體戰的片斷
[師]剛才的畫面中,同學們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線爬行的烏龜、在筆直的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在空中沿直線飛行的飛機??結合同學們上節課學習的知識,你認為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嗎?
[生](以地面為參照物)它們都在運動。
[生]它們運動的路線都是直的。
[生]它們都在做機械運動。
[師]它們做機械運動的情況有沒有什么區別呢?
[生]有。它們有的在天上飛,有的在地上爬。
[生]它們運動的快慢不一樣。
[師]運動有快有慢,怎樣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1、速度
(1)概念
[想想議議]
[師]請同學們繼續觀看學校田徑運動會上100 m決賽的盛況。
[放錄像]
?學校田徑運動會100 m決賽
[師]在一片歡呼聲中,100 m決賽的冠軍產生了。同樣是跑100 m的運動員,如何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呢?
[生]都是百米運動員,他們跑的路程一樣長。先到達終點的運動員用的時間短,他運動得就快。
[生]通過相等的路程,用的時間短的人運動得快。
[師]同學們歸納得很好。大家接著觀看另一場精彩的比賽片斷
[放錄像]
?2__屆奧運會萬米賽片斷
[師]比賽還在進行中,怎樣比較運動員們運動的快慢呢?
[生]看看他們誰跑在最前面,跑在最前面的人跑的路程最長,而時間一樣。
[生]在相等的時間內,跑的路程長的運動員運動得快。
[師]通過同學們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在路程相同的情況下,通過比較時間的長短來判斷運動的快慢;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通過比較路程的長短來比較運動的快慢。請同學們繼續關注下面的問題。
學校百米賽冠軍的成績是12 s,2__屆奧運會萬米賽冠軍的成績是28min,怎樣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
[生]根據前面的方法,可以比較他們一段相同路程內的時間或比較他們一段相同時間內的路程。
[生]可以比較他們在1 s內運動的路程。
[師]請同學們分別計算他們在1 s內的路程。
一名同學板演
學生演算、教師巡視。
100m=8.33 m/s 12s
10000m 萬米冠軍:=5.95 m/s 1680s 百米冠軍:
[師]在物理學中物體運動的快慢用速度(velocity)表示。同學們剛才求出的就是兩名運動員各自的速度。速度等于什么呢?
[生]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時間。
[生]剛才計算的是1 s內運動員跑的路程,所以說速度等于1 s內的路程。
[師]能不能分別計算出兩名運動員在1 min內、1 h內跑過的路程,來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呢?
[生]可以。
[師]“1s、1 min、1 h”都叫做單位時間,所以可以把速度定義為“單位時間內的路程”。
[板書]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2)公式
[師]在以前的學習中,同學們肯定已經注意到,每一個物理量都有自己的表示符號。物理學上,路程用“s”表示,時間用“t”表示,速度用“v”表示。如果一個運動物體在“t”時間內運動的
路程是“s”,那么這個運動物體的速度該如何表示呢?請大家寫出速度的表示式。
[生]v=s t
[師]這就是速度、路程和時間的關系式。即速度的公式。
(3)單位
[師]同學們可以由速度的公式,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討論一下速度的單位應該是什么。
[生]根據速度的公式可以看出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時間,所以速度的單位是、由路程的單位除以時間的單位組成。如果路程的單位用米(m),時間的單位用秒(s),速度的單位就是米(m)除以秒(s)。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好。國際單位制中:路程的單位是米(m),時間的單位是秒(s),速度的單位就寫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讀作“每”,所以。米/秒(m/s)就讀作“米每秒”。
八年級物理教案 八年級物理教案及反思篇二
指導思想
⑴“以全體學生發展為主”的教育理念。
⑵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⑶ 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注重科學探究。
教材分析;
現代社會離不開電,就如同地球上的生命離不開空氣和水一樣,能夠說,幾乎每家每戶都有用電器,電燈、冰箱、洗衣機、電視、電腦雖然“電”不是陌生的東西,可是它卻讓人感到神秘。教材經過圖畫,文字,激發學生探究“電”奧秘的興趣。本單元由“電荷”、“電流和電路”、“串聯和并聯”、“電流的強弱”、“探究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五節資料構成。教材中采用了貼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由易到難,由簡到繁,以學習發展水平為線索,即電荷→電流→探究→應用的過程,兼顧到物理知識結構的體系。這樣編排既貼合學生認知規律,又堅持了知識的結構性。“電流和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它們在電路中的基本規律是本章的核心,經過讓學生研究基本的串、并聯電路和一些基本測量,使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初步領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既有利于掌握知識,又有利于培養本事,情感和態度,使學生在學習物理的同時,獲得素質上的提高。
教材遵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學生當作第一讀者,按照學習心理的規律來組織材料。章節開頭都有幾個問題,提示這一章的主要資料并附有章節照片,照片的選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啟發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學習時心中有數。章下頭分節,每節內都有些小標題,幫忙學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課題,講述知識,歸納總結等環節,以及實驗,插圖,練習中,編排了許多啟發性問題,點明思路,引導思考,活躍思維。許多節還編排了"想想議議",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討論的問題,促使學生多動腦,多開口。發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潛能,進取推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學習方法上,進取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學習參與實踐,經過學生自我動手,動腦的實際活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本單元資料是學習電學概念和規律的基礎,生活中又經常用到。所以在講解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異常強調過程與方法的學習。例如,第四節“探究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的設計就是為了避免過分強調知識的結論而忽視學生對過程的體驗。完成形學生從被動理解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其中將科學探究的各要素較完整地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經歷與科學工作者進行科學探究相似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領悟科學思想和精神。教材盡可能多地聯系生活,真正做到“從生活走向物理,讓物理走進社會”。提倡多動手,增加實踐機會。
學生分析
我所承擔的是2個班的物理教學。2個班共有58人,學生的基礎差異比較大,其中共10人基礎知識掌握較好,有50%的學生基礎薄弱,有些學生厭惡理科學習,經過了解測試后個別學生小學科學知識都未掌握。學生學習興趣不濃,作業馬虎了事,抄襲作業嚴重且作業格式不正確,書寫不認真。部分學生學習雖然刻苦,但十分吃力,效果不好,這主要是學生學習方式方法問題。培養學生物理學習興趣,構成正確的學習習慣,抓好基礎知識,是物理教學工作的重點。
要圍繞新的物理課程標準,開展教學研究活動,異常是在科學探究教學上要進取實踐 ,積累經驗。把課堂還給學生,解放學生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學生的雙手,讓他們能做;解放學生的雙眼,讓他們能看;解放學生的嘴,讓他們能說。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自主性學習,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注重讓學生進取參與,自主發言,自主探索,自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教師直接告訴他。課堂上,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有組織,有目的的互學、互教、互幫、互查活動。學生首先學會傾聽別人的講解,理清他人講解分析的要點,并作出指正、選擇和評價,還要學會交流,闡述自我的觀點,組長督促學困生自學,學困生不懂就問,不要消極等待。各組記錄員在自修課上整理當天重點資料,便于小組和全班同學查閱。
學年的教學總目標和總的教學要求
1,引導學生學習物理學的初步知識及其實際應用,了解物理學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實驗本事,初步的分析,概括本事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本事;
3,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創新精神,結合物理教學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品德教育。
教學措施:
1、對照《物理課程標準》,認真鉆研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從第一堂課起就應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變得生動趣味。備好每一節的教案,不打無準備的仗。
2、開展自主學習方式教學的研究與試驗,開展開放式教學的研究與試驗,要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與學習方法,要研究與運用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手段,學習和借鑒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經驗,不斷改善和創新教學方法,構成自我獨到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特點,努力提高教學效益。
3、進取準備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盡可能開設出要求完成的實驗,讓學生參與“活動”,讓學生經歷較多的科學探究過程。
4、及時布置作業,及時檢查或批閱作業,有時采用面批的方法,及時反饋教與學的情景,以便改善不足之處。
5、課后抽出必須的時光輔導學生,解答疑問,點拔思路,也以便學困生完成作業。
6、做好物理單元評價檢測的工作。做好每一章的復習工作,做好期中學業和期末學業檢測工作,全面完成教學工作。
7、適當的開展相關的社會實踐工作,多聯系生活、多聯系社會,突出“科學技術社會”的觀點,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八年級物理教案 八年級物理教案及反思篇三
本節是本章《質量與密度》的第二節。在前一節,我們學習了“質量”和“用天平測量物質的質量”。物質密度的本質正是研究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所以從“區分由不同物質組成的兩個物體”開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節基于實驗的基礎上學習密度的知識,所以教學方法上引采用分組實驗和講授為主。
1、知道密度的定義、公式和單位。
2、會查密度表、能聯系實際應用密度公式進行有關計算,會計算不能直接測量的物體的質量和體積。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1、探究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2、經歷密度概念的建立過程,學習建立科學概念的思維方法。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2、密度公式。
1、密度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2、密度公式的應用。
1、觀察法:
2、實驗法:
3:講授法
天平,砝碼,體積相同的木塊、鐵塊、鋁塊(或其他的物體)
天平,砝碼,體積相同的木塊、鐵塊、鋁塊(或其他的物體)
課內小組交流5分鐘
1、如何用天平稱物體的質量?
(以下內容采取自學的方式,在小組內探討完成并匯報)
2、密度定義:
計算公式:密度的公式:ρ=公式變形:m=v=符號的意義及單位:ρ————(kg/m3)m————千克(kg)v————立方米(m3)說明:密度ρ的單位是由質量的單位和體積的單位決定的、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kg),體積的單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單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質量單位用克(g),體積單位是立方厘米(cm3),則密度的單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3、例題自己做一遍和書中的解法對比。反思。
4、生實驗:用紙包著一塊肥皂和一塊泡沫的長、寬、厚度一樣,也就是體積一樣,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質量要比泡沫的質量大得多。
5、同樣的兩個燒杯分別裝有體積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卻能平衡,說明它們的質量卻又是相同的。
提出問題:
(1)為什么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相同?
(2)為什么體積不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卻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見過類似的現象嗎?
(4)通過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