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談骨氣教案篇一
o04211071
先澤然
[一]、教學目標 :
1.認識“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論斷的根據和意義。
2.在回憶議論文一般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對觀點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養思辨的興趣和能力。
3.積累一定的詞語、句子。
[二]、教學方法:
采用導讀與探究相結合的方法。先由學生自讀、質疑,然后組織全班討論,加深學生對“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論斷的理解。作業 采用探究法,要求學生搜集、篩選有關資料,再就“中國人的骨氣”問題發表議論。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
“導讀法”確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師的“導”必須著眼于學生自讀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本文的教學擬從引入不同觀點的文章入手,激發學生深入鉆研課文的興趣。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的前15分鐘為學生自讀,其余時間組織學生質疑、討論,教師相機點撥指導。探究性作業 另外安排時間(結合作文課)進行。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三]、教學重點:
引入與課文觀點相反的文章;學生自讀課文;正字音、釋詞義;討論、把握本文的論點、論據。
一、導入新課
有人在網上發表文章,對吳晗的《談骨氣》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妨先來看看那篇文章說了些什么:
近日查檢以前的書時,不經意地翻到了初中語文課本中選入的吳晗的《談骨氣》。……又讀了一遍這篇文章,我沒有再次感受到什么“愛國主義”的豪情壯志,……吳老先生一開始就像一個天真的小學生似的寫道:“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請問:“難道那么多中國人都是有骨氣的嗎!”答案不說也知道。為了支持論點,吳老先生搬出了那個“不食嗟來主食”的乞丐,寧死不屈的文天祥和橫眉怒視國民黨反動派的聞一多,我真為這三個不屈的靈魂感到不值。人家不屈,說明人家的人格高尚,憑什么拿人家高尚的精神往那些麻木的人,那些坐享其成的偽君子的臉上貼金?還說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說吃餃子是一個民族的傳統有人信,可硬把“有骨氣”當成所謂“傳統”塞到本國本民族的腰包里,稍明智一些的人都會嗤之以鼻的。這與中國封建統治者宣揚的“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妄自尊大有何區別呢?
這位作者對《談骨氣》的批評究竟有沒有道理?老師沒有“標準答案”。現在請同學們暫時把這些批評的意見放在心里,慢些下結論,先按常規讀懂、讀好課文,然后再對兩篇文章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斷。相信這個問題會引起同學們思考的興趣的。二.提示自讀要求
1.通讀課文兩遍。第一遍默讀,要求圈出生字、新詞,查字(詞)典讀準字音,了解詞義;按自然段次序標明序號。第二遍朗讀,要求讀得比較流利,有一定的感情。
2.按“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觀點?)“怎樣?”(作者怎樣證明他的觀點?)“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進行論證?)三個問題的順序大體梳理課文內容。
(學生按要求自讀課文)三.檢查自讀
1.了解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略)
2.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提示:這篇文章是議論文,主要是講道理的,但作者寫得很有感情,有些句子讀起來很有勁。讀的時候盡可能把文章的感情表達出來,并把那些你認為讀起來特別帶勁的句子找出來,體味體味。
學生朗讀課文后,找出了“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位窮人是有骨氣的:看你那副臉孔、那個神氣,寧可餓死,也不吃你的飯”“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劇臣?等句子。然后結合給“寧(níng)音,要求學生用“寧”字組成表現骨氣的成語,學生說出了“寧死不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成語。
四、梳理文章內容
1.揣摩思路。教師提示:為了梳理和討論的方便,我們先來揣摩一下作者的思路,并根據思路把文章劃分為幾個部分,然后再按“什么”怎樣”為什么”的順序進行討論,力求完整、準確地把握作者的論點、論據和論證過程。
學生在討論作者思路時,意見有分歧,絕大多數學生認為1—4段為第一部分,主要提出論點并說明骨氣的含義以及今天我們對待骨氣的原則。5—-9段為第二部分,作者分別用文天祥、餓人、聞—多三個事例論證“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中心論點。第10段為第四部分,總結全文,并指出無產階級應該有怎樣的骨氣。個別同學則認為第1段應為文章的第—部分,獨句成段,揭示中心淪點,顯得肯定而有力。2-9段為第二部分,先用孟子的話闡明什么是骨氣,然后用文天祥等三個具體的事例分別印證孟子三句話,這樣劃分才能顯出第二部分思路嚴密、結構緊湊的特點。對第三部分沒有意見分歧。教師指出:文章怎樣分段,本來沒有絕對的標準。—般教學參考書上都采用第一種分法,但第二種分法確實也言之成理,反映了同學們對作者思路的正確把握。老師欣賞這種獨立思考的態度。
2.按“什么”“怎樣”“為什么”整體解讀課文。學生發表意見,生:“談骨氣”這個標題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
生:我不同意,“談骨氣?只是表明論述的范圍,第一段“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才是揭示中心論點的。(大家表示同意)
師:體會一下,這個句子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覺。
生:這是一個語氣肯定的判斷句,用“是……的”這樣的句式,給人斬釘截鐵不容懷疑的感覺。
師:你的語感很準確。下面大家討論一下,作者是怎樣論證這個觀點的。
生:作者在提出論點后,第2段就用孟子的三句話。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具體說明什么是骨氣。第3、4既從歷史、傳統的角度進—步肯定了中國人的骨氣以及我們今天對待骨氣的原則:對歷史上有骨氣的人,主要看他是不是“堅定不移地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
生:從第5段開始,作者用了三個具體的例子證明了“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這就支持了中心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生:課文最后一段在肯定孟子三句話積極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無產階級骨氣的內容,既總結全文,又發出號召。
生:我有一個問題,作者所列舉的三個人物,如果按年代先后排列,應該是:餓人、文天祥、聞一多。但作者卻沒有這樣排列,為什么?
師;問題提得很好。誰能回答?
生: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三個人物完全是與孟子的三句話一—照應的;文天祥多次拒絕元朝高官厚祿的誘惑,這是“富貴不能淫”;餓人直至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這是“貧賤不能移?;聞一多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死不屈,這是“威武不能屈”。如果三個人物按年代前后排列,就跟三句話的次序不一致,思路就有些亂了。
生:我認為,這篇文章的思路,從優點說,比較嚴謹;但同時也顯得有些呆板,讀起來不大有味道。(不少同學表示贊同)
師:同學們很會讀文章,我也同意這位同學對本文優缺點的看法。這是一篇寫得“規規矩矩”的議論文,比較適合于初次接觸議論文的入學習,放在初中三年級學習,確實嫌“淺”了,顯得不耐咀嚼。但是我們如果把它作為一個思考的對象,仍然是可以學出趣味來的。下一課我們就來做這件事。
五、布臵作業
作者列舉的三個事實論據,涉及到三個人物,請同學們到圖書館或網絡上查找以下資料:1.文天祥《過零丁洋》;2.“嗟來之食”的故事出處;3.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中有關聞一多的文字;4你感到有興趣的其他資料。(找到資料后,有條件的同學可用電腦制作幻燈片)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
教學重點:討論、理解本文的論證過程,要求在關鍵處都能問個“為什么”;在充分了解本文的淪點、論據和論證過程的基礎上,聯系網上的批評文章,獨立思考,可以提出問題,也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發表意見要求觀點鮮明,理由充足。教師結合學生的討論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布臵探究性作業。
一、學生交流作業
1.文天祥《過零丁洋》(學生背誦)
2.《禮記·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饑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由學生作口頭解釋)
3.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二、學生就“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論證)的問題展開討論
師:經過上面的討論,同學們已從整體上理解、把握全文內容,還找到了課文涉及的一些資料。這是閱讀的第一步工作,大家完成得很好。
下面大家再細讀文章,請在關鍵處都問個“為什么”,這樣也許會把本來較“淺”的文章讀出點“深”意來。
生:我提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把餓人作為“貧賤不能移”的例證?我認為與其以餓人為例,還不如用朱自清的事例好。理由是:1.文中的另兩個例證(文天祥和聞一多),都是有名有姓的真實人物,餓人卻無名無姓,也許只是寓言中虛構的人物,夾在中間似乎有些不大相稱;2.朱自清的生活年代離我們很近,事跡真實可信,對讀者更有教育意義。
師:這個問題很有討論的價值,請大家發表高見。
(不少同學贊成把餓人的例子換成朱自清)
生:我不同意大家的意見。我認為文章選用什么例子,應該由寫作的目的來定。作者寫這篇文章,目的是要證明“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文章選取的三個人物正好代表了三個不同的時代:那個餓人大概是奴隸社會的,文天祥是封建社會的,聞一多則是國民黨統治下的現代,這就證明了“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作者的舉例自有他的道理,如果把餓人換成朱自清,就跟作者的寫作目的相背了。
生:我同意,想再補充一點理由: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談中國人的骨氣,舉的就是聞一多和朱自清的例子,如果吳晗也舉同樣的兩個人為例,那不是有抄襲的嫌疑了嗎?
生:說吳晗抄襲,說得太嚴重了,但我認為這篇《談骨氣》至少是一篇沒有什么創見的文章。如果把它和毛澤東《別了,……》中的那段文字比較一下,就會發現《談骨氣》從論題的確定、論點的提出到論證的整個思路,都是“借用”別人的。
師:我真為同學們眼光的敏銳性高興!中國過去的文人寫文章,有個很壞的“傳統”,叫做“代圣人立言”,自己沒有思想,寫文章只是為了闡發圣人的言論。這篇《談骨氣》也不能不帶有這樣的烙印。不過我相信,吳晗如泉下有知,一定會以學者的寬大胸懷,為同學們這種獨立思考的精神和敢于向名家挑戰的勇氣而暗暗喝彩的。
這里順便向同學介紹一點有關吳晗的情況。
吳晗(1909~1969),著名歷史學家。在民主革命時期,他和聞一多都是站在斗爭最前沿反對國民黨統治的民主戰士,聞被人稱為“獅子”,吳被人稱為“老虎”,可見兩人斗爭的勇猛。
1959年4月,毛澤東針對干部中不敢講真話的問題,提倡學習海瑞“剛正不阿,直言敢諫”的精神。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積極“響應號召”,于6月間發表了《海瑞罵皇帝》一文。之后,又相繼寫出《論海瑞》、《海瑞罷官》等文章和劇本。但他萬萬想不到的是,他的劇本《海瑞罷官》,竟會被誣陷為“大毒草”,并成為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線。“文革”期間,他先被揪斗批判,后被投入監獄,在殘酷折磨之下,于1969年10月11日自殺(一說吐血而殉,最后以付出生命的代價維護了人格的尊嚴。吳晗和聞一多一樣,也可以說是一個很有骨氣的人。這也許正是這篇文章寫得較有感情的原因所在。
三、就網上的批評文章進行討論
師:下面是不是請同學們就那篇網上的批評文章談談看法。
4(學生發表看法。多數同學贊同批評文章的觀點,認為“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句話是有不嚴密的毛病,因為中國人有好有壞,不能一概而論;少數同學認為這句話中的“中國人”顯然并不指所有的中國人,這是不言而喻的,吳晗是位著名學者,不可能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兩種觀點,都能言之成理,各不相讓。他們都希望老師“給個說法”。)
師:看來,同學們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對“中國人”這個概念的理解上。我不想當裁判,只想提供一點資料,究竟誰是誰非,請同學們自己拿主意。
前面說過,這篇文章讓初三的學生讀雖然嫌淺,但如果在讀的時候不是把眼光局限于課文,而讓視野稍稍拓寬一些,也是可以讀出深意和趣味的。剛才同學們就是這樣讀的,我發現大家都表現出很高的興趣。這對我們今后讀文章是有啟發的。
四、布臵作業
1.閱讀下面兩段觀點截然相反的文章,然后就“中國人的骨氣”問題談談你的看法。字數不限,形式不拘。完成作業 前,可以從網上或到圖書館查找有關資料咖媒體對第二十七屆奧運會的報道、報紙社論等),使你的議論像這篇《談骨氣》一樣,有具體的事實作支撐,盡可能做到有理有據。
(1)第二十七屆奧運會已經圓滿地落下帷幕了,在這屆奧運會上中國健兒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所有的項目。而更讓人感到欣喜的是在這屆奧運會上,許多年輕隊員和老運動員一起發揮出了世界先進水平,讓中國競技體育又攀登上了一個新的巔峰。同時,他們也向世界展示了一個真正的中國。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到底選用什么標題最為合適,有幾個詞語一直在腦中轉動不已,它們就是:中國、中國人、奧運和驕傲。中國運動員在此次奧運會上的表現可以讓每一個中國人都為自己的國籍感到驕傲。曾經聽某人講起在澳大利亞的一件事,有一位澳大利亞人間一位中國人是從哪來的,他猜過了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地之后,就是沒有談到中國。而且,在得知對方是從中國來的之后;還抱歉地說如果一上來就猜中國的話,是很沒有禮貌的,因為在澳大利亞人的心目中,中國人又邋遢又沒文化。先不說在外國生活的華人感受怎么樣,在經過了這次悉尼奧運會之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人終于揚眉吐氣了,我們終于把我們拼搏向上、永不服輸的中國精神帶到了悉尼,帶到了澳大利亞,展現給了每一個澳大利亞人,展現給了全世界,讓所有的外國人都知道中國人的骨氣、中國人的精神,讓所有對中國人有偏見的外國人重新認識了中國人。
(2)窮人搞別的搞不過富人,能在奧運會上拿幾塊金牌就成了可以炫耀的事兒。得了金牌后舉國歡騰,游行上街的一定是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單位專門放假讓你回家看奧運會開幕式的也一定是第三世界國家。人家發達國家得塊金牌是錦上添花,到咱們這兒就變成雪中送炭了。問題是咱們關心奧運會和別人不一樣,人家是喜歡運動的人才看,不喜歡的人跟沒事似的,在亞特蘭大開奧運會那陣子還有人專門在那幾天出去旅游,躲開奧運會。中國就非要鬧得舉國上下除此無大事,平時連奧運會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老太太,也要對著電視說幾句得了金牌,可為咱爭氣了的話。八八年奧運會沒搞好,被說成兵敗漢城,全國上下如喪考妣,后來搞好了,又說體育健兒真是最可愛的人。中國足球老也沖不出去,恨得全國人民牙癢癢的,恨不得食其肉而寢其皮,真像中國足球弄好了就可以超英趕美了。
說到底,把奧運會看成關乎國運的大事,是一種典型的弱國心態。
瀘縣玄灘鎮玉河學校九年級
先 澤 然
2009年9月22日
談骨氣教案篇二
一、授課對象:由于版本不同,這篇課文編進的年級也不同,所以假定為七年級上冊,學生初次接觸議論文。
二、課型:講授課
三、教學目標:
1,感受議論文與記敘文的不同 2,掌握議論文的基本知識
3,正確理解“骨氣的”含義,體會所舉的三個例子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1)、論點的提出(2)、論點、論據、論證及三個事例的典型性
2、教學難點:
領會作者如何圍繞中心論點,精心選取典型事例進行論證的寫作方法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
六、教學過程及教學方法 第一課時
介紹有關議論文的知識
1、議論文的三要素
2、論點的特點,位置
3、論據的分類
4、論證的方法
5、議論文的結構 第二課時
一、回顧議論文知識 三要素
論點:見解和主張(靈魂)(證明的是什么)論據:論述論點的材料(用什么來證明)
論證: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怎樣來證明)議論文的結構
引論——提出問題(亮出自己的觀點)本論——分析問題(用論據)結論——解決問題
二、新課導入:(基本知識)
1、簡介作者:吳晗(1909-1969),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2、寫作背景:時間1961年1959年到1961年我國的經濟建設和人們生活水平處于一種非常困惑的時期
原因:黨的政策失誤 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
蘇聯無理撤銷援助(重點)
造成一大批人面對困難,對當時的社會主義建設產生了動搖的想法,甚至產生畏懼和退縮這樣的想法,在這個時刻,作為歷史學家,吳晗站出來,用這篇文章亮明了自己的觀點,意在與告訴全體中國人我們是有骨氣的子孫,我們應該發揚這種有骨氣的精神去克服當前面對的困難(體現議論文的針對性)
3、整體感知,理清思路(1-4)引論(提出問題)(5-9)本論(分析問題)(10)結論(解決問題)
4、學習引論部分:(1)、第一自然段: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固定句式“是??的”:增強肯定語氣的作用。假設提問:去掉兩個字“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你們覺得那一句話更具有自豪感呢?原因:作者把自己作為有骨氣的中國人的一員,自豪地代表全體中國人來說出這樣的口號,所以說這是更增強了作者的那種自豪感。
過渡:作者吳晗沒有一上來亮明觀點之后,就跳入到第二部分,5到9的舉例論證,而是用了2、3、4自然段對骨氣的含義,以及對骨氣的發展演變做一個概括,在這個基礎上,充分解釋了論點的基礎上,才進入了論證的過程。第二自然段:骨氣的含義
作者為了更好地說明什么是骨氣,引用了孟子的一短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富貴不能淫:富貴不能使之迷惑 貧賤不能移:貧賤不能使之動搖
威武不能屈:威脅與武力不能使之屈服
此之謂大丈夫:這就是大丈夫(大丈夫:有志氣有作為的男人,對于現在已不僅指男人)作者的解釋:高官厚祿收買不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的大丈夫,來進一步解釋了孟子的三句話。第三自然段:骨氣的相關問題
“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我們就是這些有骨氣的人的子孫,我們是有著優良革命傳統的民族” 意在說明有骨氣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 第四自然段:骨氣的相關問題
骨氣的具體含義根據社會,階級的不同,而不同(舉例:抗日時期)
但是評價骨氣的原則是不變的,堅定不移的為當時的進步事業而服務,在這基礎上提出了,我們要學習我們祖先的骨氣。
(1-4)段意:亮出觀點,用孟子的話,解釋了骨氣的含義,指出有骨氣是我們民族的傳統,號召我們向祖先學習。第三課時(講授內容)
一、回顧議論文知識 三要素:
論點:見解和主張(靈魂)(證明的是什么)論據:論述論點的材料(用什么來證明)
論證: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怎樣來證明)議論文的結構 引論——提出問題 本論——分析問題(用論據)結論——解決問題
二、學習本論部分: 論據
1,南宋的文天祥
處境:關在獄中,元誘投降拒絕降元“富” 論述:正氣歌 2,古代的窮人
處境:餓得快要死了,拒絕施舍。給的方式:丟,嗟,來食帶侮辱性
施舍者的嘴臉:慈善家的面孔,喲喝一聲“喂,來吃” 為人辦事:有背良心的事,有違人格的事
評論:寧可餓死,也不吃你的飯(心理活動)——夾敘夾議“ 貧”
3、民主戰士聞一多
處境:明知有人暗殺他,還有繼續工作
體現骨氣的一句話:被害前幾分鐘還大聲疾呼,痛斥國民黨特務 用毛主席《別了,司徒雷登》贊揚聞一多,“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體現骨氣)“威”
分析三個事例:
1,、由古及今,古代——現代
2、地位階層涵蓋大,封建士大夫——下層人民——知識分子(代表性)
曾想過用朱自清的例子。
朱自清的例子:抗日戰爭勝利后,美國投放救濟糧的時候,朱自清當時是一身重病,但寧愿餓死也不愿領美國的救濟糧,后來貧病交加去世了,去世之前還立下了遺囑,叫家里的人絕對不要去領救濟糧。
選擇窮人的原因:論據的涵蓋力,普通來百姓獨具有這樣的骨氣,何況知識分子呢
三、學習結論部分
歸結上文,無產階級骨氣的含義
七、整體板書設計
引論: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本論:
1,文天祥,拒絕降元“富貴不能淫”
2,古代窮人,不吃嗟來之食“貧賤不能移” 3,聞一多冷對暗殺分子“威武不能屈”
林惠珊
談骨氣教案篇三
【學習目標】
知識和技能:掌握議論文的寫作方法與寫作技巧,能夠進行議論文的寫作 過程和方法:教師以講授為主,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情感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議論文的寫作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教學難點:論據的選擇(代表性、概括性)、基本的寫作方法 【道具使用】
課本、多媒體 【課前準備】
學生:讓學生進行預習,標出文章中不明白的地方,包括生字詞和難以理解的句子等 教師:1.制作ppt,列出文本中需要掌握的字詞句
2.分析文本,標注出學生閱讀時可能出現的問題,想好解決的對策
3.寫好教案備好課 【教學內容】 1.生字詞的解釋
2.議論文的三要素
3.理論文的寫作方法與寫作技巧
4.引領學生整體感受民族自豪感: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教學設計】
課文導入:1.提出問題:“什么叫做骨氣”
閱讀課文,整體感知:1.文本寫了哪幾個人的哪幾件事?
2.這些人的事情體現了他們什么樣的品質?
3.為學生解決生字詞問題(通過多媒體投射出來)
4.學生文通字順之后,提出問題:作者寫這么多人與事的目的是什么?
5.由教師對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進行具體的闡述。對于作者對論據的選擇,列舉了不同時代、不同職位的人的不同事情,提出在寫議論文的時候要注意論據的選擇要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涵括面盡可能要廣闊一些。
6.提問學生還知道哪些能夠證明“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7.總結議論文的寫作方法
【課后作業】
讓學生進行一次議論文的練筆:寫一篇論點是“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的議論文,要求論據不得與書本重合,條理清晰,論據充分。
七、【板書設計】
談骨氣
吳晗
富貴不能淫 南宋 文天祥 寧死不降 貧賤不能移 春秋 窮人 不食嗟來之食 威武不能屈近代 聞一多 寧死不屈
談骨氣教案篇四
談骨氣
北京市懷柔區第四中學 高春燕
一、教材依據
北京版第15冊(八年級上學期用);第一單元 議論文; 第二課《談骨氣》
二、設計思路
1、指導思想
2、設計理念
3、教材分析
4、學情分析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什么是議論文,及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
2、理清課文的說理層次,學習本文用典型事實作論據的論證方法。
3、積累孟子的名句及文天祥的詩句。
4、聯系實際,借用歷史知識來證實文中的論據。
(二)過程與方法
運用講故事、朗讀、比較、舉例等方法加深對本文的學習。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思考,了解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引導學生做一個有骨氣的人。
四、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采用的“講道理,擺事實” 的論證方法,并認識所用事實論據的典型性。
五、教學難點
六、教學準備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激發思考
(1)講述故事引導學生從記敘文過渡到議論文體。
1995年3月7日的下午,頭天晚上加班到凌晨兩點的珠海市南山工業區瑞進電子公司的工人,好不容易到了10分鐘的工作休息時間,工人們太累了。剛剛趴在工作臺上迷糊了幾分鐘,不料外國女老板走進了車間,緊接著是一陣辱罵,之后她又厲聲說道:“工人排隊跪下!”人群中有一個人直直地站著,憤怒地望著這個外國女人。女老板吼叫著:“你為什么不跪?”他質問道:“為什么要跪?”老板惡狠狠地說:“不跪就開除!”他于是把工作卡一扔,“開除也不跪,我是中國人!”然后憤然離去,這個寧愿失去工作也不跪地中國人叫孫天帥。有人認為,孫天帥一氣之下丟了這份工作,太莽撞,太不明智!那么,同學們又怎樣認為呢? ——學生各抒己見。
(3)在自尊和高薪之間,孫天帥選擇了前者。我認為他是一位有骨氣的小伙子,不是嗎?當然,在我們中國,古往今來,像這樣鐵骨錚錚的有骨氣的,是舉不勝舉的。今天,就讓我們來見識一下中國人的骨氣,領略一下中國人的風采!
(二)解題
1、今天我們學習《談骨氣》,說說你對“骨氣”這一詞義的理解。
討論并明確:剛強不屈的氣概。
2、從課文的標題可否看出這篇課文的體裁?明確下面的問題。
討論并歸納:“談”一般是議論的標志,因此,這是一篇議論文。
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明確:論點、論據、論證)
(三)讀文章,把握主要內容,初步理清思路
1、初讀課文思考,在文中“骨氣”指代什么內容?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以上闡釋是作者的觀點么?
明確:是孟子的觀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請直譯孟子的三句話。
——富貴不能使之迷惑,貧賤不能使之動搖,威脅與武力不能使之屈服。大丈夫的這種行為,表現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
4、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以什么方式提出來的?
討論、歸納并板書:
中心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課文以開門見山的方式提出論點。出示標題,5、在論證這個觀點時,用了哪些事例作論據? 論據一:文天祥不為高官所誘 論據二:窮人不食“嗟來之食” 論據三:聞一多拍案而起
6、請三位同學朗讀,品味這三位有骨氣的中國人的英雄事跡!
7、提問:列舉的三個人物,若按年代先后排列應該是窮人——文天祥——聞一多,為何文章不這樣排列?
——論據和論點之間是一一對應的關系,這樣思路清晰,邏輯嚴密。
(四)拓展遷移
1、課文中說:“每個時代都有許多這樣有骨氣的人。”從平時閱讀,知識的積累以及對生活的觀察中,請大家舉出幾個有骨氣的人的例子。
(1)富貴不能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權貴”陶淵銘“不為五斗米而折腰”(2)貧賤不能移――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食美國的救濟糧”,蘇武“留胡節不辱”(3)威武不能屈——李公仆,江姐,劉胡蘭,夏明翰,史可法,陳子龍,陳真 △其實本文的作者吳晗本人也是個有骨氣的人。
補充介紹有關材料。
2、你認為在今天,什么樣的人算是有骨氣的?學生怎樣才能算有骨氣? ——小組討論
——各抒己見。討論并歸納:在學習上不向困難低頭,敢于迎難而上,勇攀高峰。(應當鼓勵學生獨立發表各自的見解)
3、至于怎樣做一個有骨氣的人,作者已給了我們答案。
齊讀最后一節。
怎樣理解本文的最后一段(第10段),此段的意義何在?
研討、歸納并板書:全文按提出論點--論證論點--總結歸納“三個層次來安排結構,第10段歸納了”骨氣“的現實含義(為了??勝利,不向任何困難低頭),深化了中心論點。
(五)總結歸納本文的結構。
閱讀第3、4自然段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下列問題 ① 分析第3段與中心論點的關系?
先請判別:以下三句中哪一句是第3段的中心句?判定的根據是什么?
a、每個時期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
b、我們就是這些有骨氣的人的子孫。
c、我們是有著優良革命傳統的民族。
參考答案:選c,c句中的”傳統“一詞是對a、b兩句內容的概括。②課文第4段概括指出”骨氣“的社會性、階級性,揭示出我們學習古人必須堅持的原則是從哪個角度闡述了什么問題?
教師歸納: 本段概括指出”骨氣“的社會性、階級性,從繼承的角度,提出學習”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跡“的意義。這是對”骨氣“含義的深層次分析,增強了文章的說理力度。③小結性提問:
a、第二、三四段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這三段的主要作用是闡釋論點。
b、本文作者怎樣為達到闡明自己的觀點,使論點具有說服力的呢?
討論并歸納:用論據證明觀點。結構:
(1-4):提出論點,對“骨氣”作初步的解釋。
(5-9):以三個事例論證“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10):總結全文,指出無產階級骨氣的具體表現,號召我們克服困難,奮勇前進。
(六)感悟
思考:在今天,講骨氣對我們中學生有無意義? ――獨立思考 ——大組交流
——教師明確:早在幾十年前,梁啟超就給了我們答案——“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為了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做一個揚眉吐氣的中國人,就讓我們牢記中國人的骨氣,做一個有志的中學生。
(七)作業布置
2、你覺得如何從小事做起,爭當一個有骨氣的人?
1、完成練習冊
課后反思
議論文閱讀考點和方法
議論文的閱讀,從全國各地的中考試題看,所選文章以課外為主;內容側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比如對學生進行人格、思想、品質、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題型由主觀題占主導地位,也開始嘗試開放性試題,并有擴大的趨勢。如:2000年河北省試題的議論文閱讀《才能來自勤奮學習》中的第6題文章第②段中說,所謂“天才”和“神童”由于不注重后天的勤奮學習,最后竟一事無成者,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請你舉出一個典型事例。“第7題”根據你的積累,寫出兩條“才能來自勤奮學習”的名言警句。這兩道題的答案不是惟一的,體現了開放性試題的特點。它們考查學生平時的閱讀量和知識積累,可以說顯示了素質教育的方向,提醒學生在生活中時時留心、處處在意。也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試題的靈活性會越來越大,按舊的復習方法也許不可靠了。所以,我們要時刻關注語文教育改革的進程。
閱讀議論文,首先要有議論文的概念,即了解議淪文的有關知識,把握其文體特征。假如做議論文的閱讀題,答出“舉例子”“打比方”“列數字”一類的說明方法來,就不夠規范。那么,有關議論文有哪些知識點呢?
一、議論文的概念:又稱淪說文,是一種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運用邏輯思維評事論理的文章體裁。
二、議論文的分類:廣義的議論文,一般可分為政治論文和學術論文。通常所說的議論文,主要指的是政治論文。從論證方式來看,議論文又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
三、議論文的特點:內容具有理論性,結構具有邏輯性,語言具有概括性。
四、議論文的要素:指論點、論據和論證三要素。
1.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只有準確地把握文章的論點,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見解和所要解決的問題。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區別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并不難。分論點是用采補充或證明中心論點的,只要研究這些論點的關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從,哪是綱哪是目。
2.論據:是證明論點的材料。它是被論點統率.為論點服務的。常用的論據有兩種類型--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事實論據: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確鑿的事例或史實。道理論據:指經過人們的實踐檢驗的、為社會所公認的正確理論,包括社會科學理論,如哲學理論;也包括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廣為流傳的諺語、名言、譬句等。
3.論證:指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與論據之間邏輯聯系的紐帶。論點解決“需要證明什么”的問題,論據解決“用什么來證明”的問題,論證解決“怎樣證明”的問題。論證方法多種多樣,常見的有以下四種:①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②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辟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⑦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④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證明論點。
五、議論文的結構:一般來說,議論文最基本的結構是提出問題(也叫引論)--分析問題(也叫本論)--解決問題(也叫結論)。可以分兩大類:一是逐層深入的論述結構,叫“縱式”;一是并列展開的論述結構,叫“橫式”。
六、議論文的語言:有如下特點——準確性、概括性、生動性。
議論文解題思路和技巧
做議論文的閱讀題,一、找準論點: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在形式上應該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標題就是中心論點,如(儉以養德)。有的文章開頭就提出論點,如《淡骨氣》一開頭就提出了“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論點出現在篇末。有 些文章則是在論述過程中提出中心論點,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對論點的表述不很集中。這就要用明確的語句把它概括出來。
除了以上分析論點在文章中的位置來找淪點外,還可以用以下方法:1.分析文章內容,有助于找出論點。2.分析論據有助于找到論點。因為論據是證明論點的,分析論據,看它證明的是什么問題,這個問題就是論點。3。分析題目有助于找到論點。注意區別:有的標題不是論點,而是論題。如《談骨氣》,是論題,不是論點。但它里邊包含著論點,以它為線索去分析,往往就能找到論點。“淡骨氣”是一個動賓短語,中心詞是“談”,表明文章主要內容的詞語是“骨氣”。顯然,“骨氣”是個比喻的說法,用來比喻“氣節”,由此可以推測本文要論述的是“氣節"問題,出論點即“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二、分析論據:1.分清是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2.找出此論據是用來證明什么觀點的。
三、明確論證方法:辨別文章使用了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中的哪些方法。其中,舉例論證比較好辨別。道理論證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論據的。比喻論證指論證的語句采用了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對比論證一般須找出正反兩方面的論述。
四、分析文章的結構:議論文的一般結構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引論--本淪--結論)。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開頭提出了什么問題,是從幾個方面分析論證的,其中著重論述的是哪個方面,再進一步研究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議論文的語言特點: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關鍵性詞語。議論文的語言往往概括性強,利用比較抽象的詞語表現豐富的內容。例如<儉以養德)中“儉以養德”,意思是要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品德。它內涵豐富,警策動人,只有聯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內容,才能有較深理解。
六、閱讀議論文,同樣涉及到語音、詞語、句意的理解等基礎知識,這就要在平時做一個有心人,隨時積累詞語,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領悟。考題上出現此類內容,要從文章內容上,尤其是從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七、要從整體上把握。答題要在通讀了全文之后再動手,有時甚至需要讀兩遍,才能真正讀懂。只有讀懂了。答題才會準確。
談骨氣教案篇五
談骨氣教案
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
1.學習本文用充分的事實作論據舉例論證的寫法。
2.正確理解骨氣的含義,認識文中贊揚骨氣與江湖義氣的本質區別。3.理解骨氣的內涵,以我們偉大先人為榜樣,做一個有骨氣的人。第二課時
1.把握嚴密的層次結構。
2.理解課文提出論點-論證論點-總結歸納的說理結構。教學建議 課文結構內容
第一部分:提出論點并展開闡述。(第1-4段)第一層:論點:中國人是有骨氣的。(第1段)第二層:引用孟子的話,闡述骨氣的含義。(第2段)第三層:從歷史和繼承的角度指出有骨氣的傳統和意義。(第3、4段)第二部分:用事實論證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第5-9段)
第一層:以文天祥拒絕降元的故事,從富貴不能淫的角度來論證論點。(第5、6段)第二層:以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從貧賤不能移的角度來論證論點。(第7、8段)第三層:以聞一多橫眉怒對敵人暗殺的故事,從威武不能屈的角度來論證論點。(第9段)第三部分:總結全文,指出無產階級骨氣的具體表現。號召我們克服困難,奮勇前進。(第10段)
本文議論中的記敘的特點
其特點之一,即它不是單純的寫人記事,記敘文字是為議論服務的,其目的是為作者闡明的道理提供事實依據。比如《談骨氣》一文中,作者所講述的三個故事,絕不是為了刻畫三個人物,而是要從三個方面證明作者提出的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個觀點的。
特點之二,即議論文中的記敘,其作品不同于記敘文中的記敘,在記敘的時候要求簡潔、概括,僅僅交代清楚事件或者人物的概貌即可,大家熟悉的內容更可以一筆帶過,一般不在各種描寫上下功夫,但是要注意突出對論證觀點起主要作用的一方面。論證方法
文章開頭點題,提出中心論點,并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來解釋骨氣的具體含義。文章在對骨氣作了社會的階級的簡要分析之后,列舉了三個典型事例,逐層論證中心論點:舉文天祥鐵骨錚錚在外族入侵者面前高官厚祿收買不的事例,側重從富貴不能淫的角度進行論證;舉饑餓者在為富不仁的慈善家面前,甘愿忍受貧窮困苦的折磨,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側重從貧賤不能移的角度進行論證;舉聞一多在國民黨反動派面前正氣凜然、強暴武力威脅不了的事例,側重從威武不能屈的角度進行論。三個例證各有側重,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貼切而又有針對性的解釋了中心論點。文章結尾聯系現實,進一步點出了無產階級的骨氣,從而深化了文章的題旨。全文逐層闡釋,首尾呼應,層次井然,脈絡分明。
文天祥例子與論點的關系
文天祥的例子完全是圍繞著論述中心展開敘述的。文天祥組織南宋武裝力量抵抗元軍,由于力量相差懸殊,兵敗被俘,被送去見元軍的統帥張弘范,文天祥誓死不肯跪拜,表現了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后來,元軍押送他經過珠江口的零丁洋時,張弘范讓他寫信去招降宋將張世杰,文天祥揮毫寫下了《過零丁洋》這首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雖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章引用了最后兩句,作者還作了通俗具體的解釋。汗青指史冊,為民族利益而死,就要把忠心記錄在史冊上。但元朝統治者還不死心,還想利用他的聲望收買南宋人心,并許以高官厚祿,文天祥卻不為之所動,敵人毫無辦法,于是便把他移送到燕京(北京)兵馬司衙門,拘禁在一間陰濕的地牢里。文天祥在獄中寫出了氣壯山河的《正氣歌》。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高官作為誘降條件,遭到文天祥的嚴辭拒絕。文天祥歷受折磨堅拒高官誘降,而忠貞之心毫不惑亂。從容就義,從而論證?quot;富貴不能淫。
層次結構
文章敘議結合,說理透徹。引用的三個例證都采用敘中有議、議中有敘、敘述和議論有機結合的寫法,但又有所不同。文天祥事例是先敘后議,先敘文天祥抵抗、被俘、拒降和被殺害,再引出以自己的生命來抗拒壓迫的議論餓者事例是夾敘夾議,敘故事,評價不食嗟來之食這個故事的意義,繼而聯想,使故事得以發展,最后進一步評價不食嗟來之食,表現了中國人民的骨氣。聞一多事例首尾是議,中間是敘,先議聞一多被害的事跡,最后引用毛澤東同志的話高度評價聞一多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敘議的緊密結合,使材料和觀點有機的統一起來,論據能說明論點,論點能統帥論據,敘議結合,說理就更為實在、充實而透徹。
引導體會基本論證格式
這是一篇比較規范的短論。它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提出論點-論證論點-總結歸納,也就是議論文的引論-本論-結論三個邏輯段。教學時應對學生講清楚這個基本的論證格式,認真學會這種寫法。重點、難點: 第一課時: 1.明確議論文中的記敘與記敘文中的議論的區別。
2.領會作者如何圍繞中心論點,精心選取典型事例進行論證的寫作方法。第二課時: 1.講讀課文第五至十自然段。2.分析本文議論方法的特點。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筆記。
二、指名在黑板上聽寫字詞并注音釋義。
三、教師歸納并投影展示。
四、今天我們學習《談骨氣》,合上課本,說說你對骨氣這一詞義的理解。討論并明確:剛強不屈的氣概。作者對骨氣又是怎樣闡釋其含義的?
討論并明確: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以上闡釋是作者的觀點么?(明確:是孟子的觀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請直譯孟子的三句話。(富貴不能使之迷惑,貧賤不能使之動搖,威脅與武力不能使之屈服)。
五、閱讀第3、4自然段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下列問題
從課文的標題可否看出這篇課文的體裁?明確下面的問題。討論并歸納:談一般是議論的標志,因此,這是一篇議論文。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明確:論點、論據、論證)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以什么方式提出來的? 討論、歸納并板書:中心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課文以開門見山的方式提出論點。① 分析第3段與中心論點的關系?
先請判別:以下三句中哪一句是第3段的中心句?判定的根據是什么? a、每個時期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b、我們就是這些有骨氣的人的子孫。c、我們是有著優良革命傳統的民族。
參考答案:選c,c句中的傳統一詞是對a、b兩句內容的概括。②課文第4段概括指出骨氣的社會性、階級性,揭示出我們學習古人必須堅持的原則是從哪個角度闡述了什么問題? 教師歸納:
本段概括指出骨氣的社會性、階級性,從繼承的角度,提出學習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跡的意義。這是對骨氣含義的深層次分析,增強了文章的說理力度。
六、小結性提問:
a、第二、三四段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這三段的主要作用是闡釋論點。
b、本文作者怎樣為達到闡明自己的觀點,使論點具有說服力的呢? 討論并歸納:用論據證明觀點。
第二課時
一、學生分組閱讀課文第5至9段并復述三個事例的梗概。
二、分析本文論證的特點,研討下列問題。
本文選用了哪些事例做論據?這些論據與中心論點的關系如何?這些論據(事例)在順序的排列上有什么特點?其順序能否調整?
研討并歸納:本文舉三個事例來論證中心論點:文天祥,寧死不降元朝;窮苦人,不食嗟來之食;聞一多,橫眉怒對敵人(板書)。三個事例分別依次用以論證孟子的三句話,因此其順序不可調整。文天祥的事例從富貴不能淫的角度來證明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其中做大官印證富貴,他堅決拒絕印證不能淫。窮苦人的事例從貧賤不能移的角度證明我們國中人是有骨氣的,其中,窮人印證了貧賤,拒絕嗟來的施舍,印證了不能移。聞一多的事例從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證明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其中,國民黨的手槍印證威武,不愿屈服印證不能屈。
三、結合課文,體會議論文中的記敘與記敘文中的記敘有什么區別? 研討并歸納:本文所舉的三個例子從表達方式上來說都屬于記敘。議論文中的記敘比較簡明概括,只是充當立論的依據或論證的材料;記敘文中的記敘則要求通過具體生動的人與事的敘述和描寫以情動人,表現中心。
四、閱讀全文,思考解答下面三個問題。
(學生各自帶著問題誦讀,然后分組討論,教師引導并修正)
①同學們能再舉出一些中國人有骨氣的事例嗎?課文中的人物能否用其他人物替換? 討論并歸納:此類例子并不難找,教師可啟發學生從讀過的
課文和已經學過的歷史人物中去找。如《同志的信任》中寫道的方志敏,孟子的三句話從他身上也可以體現出來;《春》、《背影》的作者朱自清,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體現了貧賤不能移的精神;歷史人物林則徐與劉胡蘭則體現了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討論并歸納:課文中的人物不能替換。原文三個人物分別代表了從古到今有骨氣的中國?quot;,都具有典型性,分別代表了士大夫、平民及知識分子這些不同身份、不同階層的人物。體現了我們是有著優秀革命傳統的民族這一觀點。②學生學習本文有何意義?學生怎樣才能算有骨氣?
討論并歸納:在學習上不向困難低頭,敢于迎難而上,勇攀高峰。(應當鼓勵學生獨立發表各自的見解)
③總結性提問:怎樣理解本文的最后一段(第10段),此段的意義何在?
研討、歸納并板書:全文按提出論點--論證論點--總結歸納三個層次來安排結構,第10段歸納了骨氣的現實含義(為了……勝利,不向任何困難低頭),深化了中心論點。③總結歸納本文的結構。
探究活動
課文為什么敘議結合說理透徹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各組集中意見,然后每組推選出一名代表發言,教師引導并指導解題: 為什么說《談骨氣》這篇文章敘議結合說理透徹? 解說:
文章開頭點題,提出中心論點,并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解釋骨氣的具體含義。文章對骨氣作了社會的階級的簡要分析之后,列舉了三個典型事例,逐層論證中心論點:舉文天祥鐵骨錚錚在外族侵入者面前高官厚祿收買不了的事例,側重從富貴不能淫的角度進行論證;舉饑餓者在為富不仁的慈善家面前,甘愿忍受,貧窮困苦的折磨,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側重從貧賤不能移的角度進行論證;舉聞一多先生在國民黨反動派面前正氣凜然、強暴武力威脅不了的事例,側重從威武不能屈的角度進行論證。三個論證各有側重,分別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貼切而又有針對性的闡述了中心論點。文章結尾聯系現實,進一步點出了無產階級的骨氣,從而深化了文章的題旨。全文逐層闡述,首尾呼應,層次井然,脈絡分明。
文章敘議結合,說理透徹。引用的三個例證都采用敘中有議,議中有敘、敘述和議論有機結合的寫法,但又有所不同。文天祥事例是先敘后議,先敘文天祥抵抗、被俘、拒降和被殺害再引出以自己的生命來抗拒壓迫的議論。餓者事例是夾敘夾議,敘故事,評價不食嗟來之食這個故事的意義,繼而聯想,使故事得以發展,最后進一步評價不食嗟來之食,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聞一多事例首尾是議,中間是敘,先議聞一多先生是民主戰士,再敘聞一多被害的事跡,最后引用毛澤東同志的話高度評價聞一多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慨。敘議的緊密結合,使材料和觀點有機的統一起來,論據能說明論點,論點能統率論據,敘議結合,說理更為實在、充實而透徹。
探討文中的兩種說法
文章說: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跡,還有它積極的教育意義,又說: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quot。這兩種說法是否有矛盾?寫一段話談談你的看法。提示:這兩種說法不矛盾。由于歷史發展進程不同,骨氣總是帶有時代的局限、階級的烙印的,如文天祥的骨氣,既表現了他不畏強暴、不甘屈辱、為民族利益而死的英雄氣慨,又表現了他對南宋小朝廷的忠心。對于這樣的文化遺產,我們采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文天祥以自己的生命來抗拒壓迫,號召人民繼續起來反抗異族的入侵,就都是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