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鄉愁教學反思稿篇一
《鄉愁》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十課的第二首現代詩歌。本單元的主題是“土地情思”,其內涵是愛國思鄉,重點是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加深對祖國和家鄉的感情。
在導入的部分,我設計的環節是檢驗各小組的預習情況。在講新課之前,給各小組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搜集有關鄉愁的古詩句。這樣,能夠培養并鍛煉學生課前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要想更好的理解詩人的內心感受,我準備了一段配樂詩朗誦,讓學生們帶著自己的感受去充分體會,課后實踐證明,選取的配樂詩朗誦并不是最佳的那一首,這一點,我在以后的選材上會更加的注意。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本首詩歌,我們一同進行了賞析。要讓學生懂得作者以時間的變化,選擇了幾個具體而又富含深意的形象,抒發了游子對故鄉、祖國的殷切思念。在本環節,比較難的一點是,教師怎么合理的引導,才能讓學生把余光中的家愁上升到國愁的境界。本堂課在這一環節完成的相當順利,好過我事先預料的結果。
在賞析結束后,我在大屏幕上針對本首詩和初一學生的接受情況設置了相應的思考題,使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但遺憾的是,最后時間比較倉促,沒有留給學生適當展示自己小文章的時間,這一點,我在以后的教學當中會有所改善。
《鄉愁》是一首傳世之作。因此學生對這篇詩歌鐘愛非常,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而它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領,更值得我們潛心揣摩。對于詩歌教學,我認為,要略講,要多讀。詩歌宜藏不宜露,只有在反復誦讀中才會明白詩歌的主旨。尤其對于現代詩歌來說,只要我們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再給予適當的激勵,背誦就不會是苦差使,而會變成快樂的事情。
總之,對于剛剛接觸語文學科的新教師,我一定會吸取各位老師們的精髓,爭取把語文課講好、講精,給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們一個滿意的答復!
鄉愁教學反思稿篇二
《鄉愁》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詩,所以這次比賽才會選擇它。在備課上我花了較多精力,但上下來后感覺并不好。下面我就這節課從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效果和課堂重建三方面進行反思。
教學設計
1、這一年中,我校進行了課改,以“學洋思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為主題開展教學。基于本課內容和洋思教學方法,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所以將教學分為四個任務:既通過朗讀指導朗讀詩歌感知內容、通過自學指導(二)來整理內容、通過自學指導(三)來賞析詩歌、最后當堂訓練來學習詩歌的表現手法,而這四點在課堂教學上都完成了。
2、這是一首抒情詩,在教學語言上我盡量體現其詩意。課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出一種美感。如導入詩歌時,創設詩意般畫面,又如每個環節的過渡部分盡量引用作者詩意般語言。在這一點上,個人認為還是比較好的。
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五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自由朗讀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有所感悟,;第二次聽讀,要求把握節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齊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個人朗讀,展現自我風采;第五次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4、教學中的三個自學指導,都盡量的使題目簡化,讓學生能充分理解問題從而自己思考或小組討論。
二、課堂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這四點基本完成,但并沒有達到我所預期的效果,上完后總感覺少了什么,仔細一想原來是沒有把教學落實到位,主要表現在:
1、缺乏有效的朗讀指導。余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確實,我們的學生才十幾歲,對這些離愁別緒并沒有一種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課堂上我又沒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引導和朗讀指導,比如在自由朗讀環節,學生讀完后,僅僅讓一位學生談了讀后感受,這里可以讓2-3位同學說感受,讓學生多說說有利于詩歌的理解。又比如在聽讀后,要求學生把握朗讀的語速、語氣、情感等,應該讓多個同學來談談,一起得出答案。正因為這里沒有落實到位,直接導致學生在朗讀時把握不了深情哀傷的情感基調。
2、自學指導2中,處理詩歌內容時,在情感升華這一環節處理上,過于心急,答案不是學生慢慢領悟出來的,而是老師半推半就引出來的。在對待這樣的問題時,個人認為應該結合具體的句子或詞語加以引導,這樣又自然學生也能理解。
3、處理自學指導3時,要求學生6分鐘完成題目,但是我沒有注意時間,多花了2分鐘。這兩分鐘如果放到朗讀里面去,在朗讀上多加以指導,那后面的環節就可以落實到位了。
三、
課堂重建我所設計的教學,實施以后,并沒有落實,不僅是在細節上沒有做到位,在構思也存在一定的問題。45分鐘的課堂,要把所學的馬上運用到寫作,這對學生而言是比較困難的。我所設計的當堂訓練有一定難度,可以把寫一首小詩改成寫一句話等等。而在前面的教學中可以添加一個環節,選取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四韻》進行對比閱讀,效果可能會更好。
總之,一位合格的語文老師,必須對專業知識十分了解,其次便是要多多鉆研教學過程中的細節處理問題。其實課堂教學是一件極富智慧的活動,不論是大環節還是小細節,都會影響這節課的教學效果。這次的課堂教學讓我收獲頗多。我明白了教學細節的重要,最大的收獲便是讓我意識到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也讓我明確了未來的日子中,我該如何去完善自我。如果還有機會,我一定還要爭取參加縣內教學比賽!
鄉愁教學反思稿篇三
《鄉愁》這首詩我很喜歡,備課也很用心,但上下來后感覺并不好。下面我就這節課從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效果兩方面進行反思。
一、教學設計
這是一首抒情詩,在教學上我盡量體現其詩意。
1、在教學環節的命名上體現詩意。“走近余光中——讀《鄉愁》,感覺詩的音樂美——品《鄉愁》,體會詩的情感美——說‘鄉愁’,展現詩的神韻美”。
2、在教學語言上體現詩意。
課堂上,盡量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出一種美感。如在介紹余光中的生活經歷時,用這樣的語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風光,夫子廟的雅韻早已滲入他的血脈。抗戰期間輾轉于重慶讀書,嘉陵江水,巴山野風又一次將他浸潤。他受過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中華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對中華民族的眷戀與深情便化作他心靈深處的一縷縷鄉愁。
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四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第二次讀,要求把握節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讀是美讀,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二、課堂教學效果
這一節課并沒有達到我所預期的效果,雖然每個教學環節都能落實,但上完后總感覺少了什么,原來缺少的是一種感染力。主要表現在:
1、學生的朗讀缺乏情感。余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確實,我們的學生才十幾歲,對這些離愁別緒并沒有一種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課堂上我又沒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引導,因此學生在朗讀時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傷的情感基調。
2、不必要的緊張使這節課上得很拘謹。站在講臺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體教室卻是第一次。情緒緊張使課堂少了些許靈動的東西,缺乏教學的機智,更少了一種教學的激情。由于這種緊張情緒的干擾,使課堂出現兩處明顯的失誤,一是產生錯覺,提前下課。二是收束本節課的配樂朗誦,本來是由老師朗誦的,因口誤,多說了一句“讓我們一起朗誦”,學生便一起朗誦了。學生參與朗誦,情感的表達未能恰到好處,使配樂朗誦缺乏感染力。
總之,這節課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在丹中這個大家庭里,我的“得”會越來越多,我的“失”會越來越少。
鄉愁教學反思稿篇四
為之緊張而忙碌的教師教學大賽結束了,但我的心情并未因此而變得輕松。“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次比賽讓我找到了眾多可以帶給我啟迪的老師們,在看到他們精彩的講授過程之后,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值得我去認真反思。
《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它就像一粒水晶珠子,內無瑕斑,外無紋痕,又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捧著課本,讀著詩歌,我試著尋找教學的切入點,然而我的思路產生了偏差,幸虧有各位老師的指導,她們告訴我:詩歌,重在品讀,這讓我對我的思路有了新的定位。
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把重點放在了品讀,在品讀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進而熏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朗讀,可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如意象的選取,疊詞的巧妙運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引導同學們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在此基礎上,讓他們的想象活躍起來,最大程度地引發感情上的共鳴,激發同學們愛國主義情懷和渴望祖國統一的美好愿望。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以下問題:
1、選篇時猶豫不決,左右為難,雖然很多老師都提醒我《鄉愁》很難把握,很難講,我猶豫再三,本著想挑戰自我的思想,定下了此篇文章。但在準備過程中我就發現,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簡單的,挑戰是需要實力、需要底蘊、需要創新的。雖然最初的想法是好的,但我卻越來越感覺“山重水復疑無路”,思路嚴重受阻,不知道該如何把握《鄉愁》這篇短小而經典的詩歌,經過幾天痛苦的掙扎和多方面的征詢意見,我還是硬著頭皮繼續準備著!雖然查閱了很多資料,卻始終找不到最佳的講解方法,直到講課的那天,我還在思考每個預設問題的問法、環節的設計等,這樣的心情,也使我在講課當天沒有足夠的自信從容面對課堂,反而覺得自己各個環節的連接都不是很順暢。
2、從未離家的孩子對“鄉愁”缺乏生活閱歷,難于理解學生對臺一事雖有了解,但卻沒有親身的體會。所以,教師在講授時對學生的情感熏陶不到位,語言較匱乏,沒有使學生感同身受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3、課件的畫面設計很美,圖片畫面也較多,但沒有多少實用價值。有些畫面只是一閃而過,白白浪費時間去準備了那么多。而且,還忽略了講詩歌重在品悟,直觀的圖片應該少用,給學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間,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品悟詩作,感受詩歌的朦朧美。
4、課堂上設計的問題也很多,但沒能留下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和討論,還是以老師包辦代替為主,缺乏學生自主探究的問題。
5、在進行多種方式朗讀的過程中,應該給同學們適當的評價,對于他們更好地朗讀詩歌也起著引導作用,而我卻很少給出評價,只說一個“好”字,便不置可否。
6、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有些緊張而沒能充分地投入到詩文當中,沒能用飽滿的情感感染學生,沒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將本應屬于學生的主動學習變成了為配合老師的被動學習,顛倒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7、詩歌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朦朧美,而這樣的朦朧需要學生去用心品味,細心感悟,本節課我沒有指導學生深刻品悟詩文,反而教條的分析講解,沒有給學生更多空間去品味,以至于學生對詩歌理解不夠深。
雖然大賽結束了,但留給我的卻是無盡的思考,“路漫漫其修遠兮”,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將努力完善自己,盡量避免此次大賽中出現的問題,在生活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含量,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爭取在短時間內取得更大的進步。
鄉愁教學反思稿篇五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對于這首詩歌的學習,我按照“讀──品──寫”的教學思路,采用板塊教學,“美美地讀——用心地悟——暢快地說——熟練地背”引導學生去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發現詩歌的新奇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的層次。
高爾基說:“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永遠是靈魂的歌。”詩歌是最富情感的,詩人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而他的目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鄉愁》就詩的每一節來看,句子有長有短,參差不齊,節奏感很強,很適合學生的朗讀。結合詩歌的特點,在課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一讀,自由讀,讀出重音,停頓,注意語速、語調,感受詩歌。二讀,聽讀,模仿讀,學習名家在朗讀時,朗讀技巧的運用,以及如何用聲音表現詩的感情,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他們的心靈,引起他們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
“詩以一字為工。”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在這一環節,學生分組討論,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個人的見解,又有集體的智慧,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結合對詞語的品析,簡單描述想像到的畫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去發現這首詩的新奇之處。學生入情后,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有新發現,并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先去發現,然后說出依據,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激活。這首詩學生的發現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詩歌的層次結構,二是詩歌的立意。用時空的變化順序來組詩,使這首詩的層次非常清楚,由對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華,學生這么多的發現,可見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
學生的即興寫詩,是讓他們借助這種詩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體驗,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有的同學寫到;“將來啊,鄉愁是一條長長的航線,我在上頭,祖國在下頭。”有的寫到:“將來啊,鄉愁是一架長長的橋,我來這頭,大陸去那頭。”……他們用具體的形象表達出自己對兩岸統一美好期盼,比喻形象新穎。
在這節課里,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導語可設計得詩意些,讓學生很快進入詩的氛圍中。
2、試課件太晚,以致發現了問題,來不及解決,下載的朗誦視頻沒能播放。
3、在“細心地練”這一板塊中,練習題設計得有些單一,可讓學生擴大閱讀量,讀一讀余光中的《鄉愁四韻》,加深對詩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