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1928年,蘇聯工業發展已經超過1913年沙俄帝國的水平,但與同期西方國家的差距過大。圍繞推進工業化的任務,蘇聯政府開始實行“一五”計劃,明確工業化戰略的核心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足夠的國防基礎;國家通過一系列國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資金和資源,投入到國家最需要的工業部門;“一五”計劃還注重經濟增長速度;在蘇聯的亞洲地區新建工廠與工業城市;從美國和德國引進大量的工業裝備。技術和管理方式,建立航空工業、裝備制造業等新的工業部門。但輕工業品生產計劃僅完成了80%,消費品生產投資下降,城市各類商品供應緊張,不得不再次實行商品配給制。
——摘編自《世界現代化歷程·俄羅斯東歐卷》
材料二1952年,中國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占26.7%,人均鋼產量2.37公斤,發電量人均2.76度。1953年,國家開始實行“一五”計劃,以蘇聯幫助中國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圍繞能源、原材料、機器制造等工業部門開展建設,在東北建成鞍鋼等重工業企業,在上海重點發展機器制造業和輕工業,西北和西南地區成為國防工業建設要地,通過公私合營企業,用和平的方式,完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改造。在這一時期,中國許多尖端科技項目,如:原子能、噴氣技術、生產過程自動化等開始起步。“一五”計劃完成時,全國居民消費水平在五年內提高1/3,工資制代替供給制,勞動保險、公費醫療等福利費用大幅度提高,國家掌握了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的工業經濟。為中國建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奠定物質基礎。
——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卷三)
(1)根據材料一、二井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蘇聯與新中國“一五”計劃中工業化戰略的異同。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新中國在“一五”計劃中實施工業化戰略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