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之歌》是美國19世紀杰出的民主詩人華爾特·惠特曼的作品。詩人認為詩是一種內在的、捉摸不著的東西,他強調要以含蓄、迂回的暗示手法將讀者帶入主題或思想的氛圍。下面是小編帶來的自己之歌教案設計2021,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 了解惠特曼的創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學習詩歌中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效果。
思維發展與提升 理解詩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詩歌的感情。
審美鑒賞與創造 鑒賞詩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 感受詩歌中涌動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詩歌中凸顯出的宏大的自我,樹立自我意識,重視對個體價值的審視與思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詩歌意象選擇的特點和寄托的感情。
教學難點 獨特的詩歌形式。
教學方法
誦讀法、三部閱讀鑒賞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
1.導入新課:1855年7月,紐約一個印刷廠的工人出版了詩集《草葉集》,他就是36歲的惠特曼,初版只收錄了12首詩,出版了一個星期,書店里一本也沒有賣掉,到第二年出增訂版為止,僅賣了11本。但是,當時,有個惠特曼最尊敬的最有聲望的人愛默生對惠特曼給予極高的評價。他說:“你正處在偉大的經歷的開端,我祝福你。”之后,惠特曼又經數年努力,《草葉集》又增加了一些有名的新詩,他終于在美國文壇上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惠特曼說:“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生命和品行;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國土。”
2.作者簡介:惠特曼(1819-1892)是美國19世紀杰出的民主詩人。他出身于農民家庭,當過木工、排字工、教師、報紙編輯、職員等。一生創作了大量詩歌。他的詩體現了美國的民主理想,反映了美國獨立戰爭和內戰的重大史實。他的詩集《草葉集》,以“草葉”命名,其用意就在“民主”二字。為了避免傳統的詩藝常規,即押韻、格律等,惠特曼創造了一種空前自由的詩體,借以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由”是《草葉集》的一大特點。他的創作對歐美詩歌的發展影響極大,有“美國‘詩歌之父’惠特曼”之稱。主要著作有《給一個遇到挫折的歐洲革命者》《我聽見美國在歌唱》等。
二、讀
1.指名朗讀,其他同學封上書本仔細聽,談聽后的第一感覺。
聽后的感覺:有點晦澀難懂;歌頌自然萬物;抒發自我內心的感受;“我”無拘無束無所不能;“我”能量巨大;“我”要開創新天地、建設大陸;“我”堅強自信樂觀;“我”追求自由民主;自由放歌……
2.解讀文題
“自己之歌”即寫給自己的歌,惠特曼的代表作之一,全詩共52節,這里節選的是第31節;全詩題目簡明扼要,點明主旨:贊頌自我意識的覺醒,重視個體的價值;節選部分的主旨也與全詩主旨相關。
3.寫作背景:19世紀上半葉,美國在經濟上雖然發展很快,但仍基本上處于歐洲殖民地的地位。至于文化,特別是文學方面,則主要從屬于英國,還沒有建立起本民族的與合眾國相適應的民主主義文學。當時以愛默生為首的美國超經驗主義者提倡個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學和外國教條主義的束縛,在美國來一次文藝復興。解放個性,就是要發現自己,從一個國家來說就是要確立本民族自己的獨立人格。在這樣的歷史要求下,惠特曼樹立自己的雄心,要通過他自己來表現他的“特殊時代、環境和美國”,于是他的“我自己”便與他們民族的“我自己”合而為一了。
惠特曼自幼家貧,兄弟姐妹眾多,但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民主主義思想基礎。直至1855年《草葉集》的第一版問世以來,詩人終于找到自己創作的突破口和定位。在《草葉集》中,作者的政治理念鮮明,那就是不滿當時盛行的不公平的奴隸制度,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政治意識,對美國這塊“民主的大地”進行謳歌,一心希望通過詩歌創作喚醒勞苦大眾對于自身境遇的認識并采取一系列方式加以變革。《自己之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4.詩歌表明主旨的主要詩句:“我相信一片草葉所需費的工程不會少于星星”“我可以將任何東西召來”“我快速的跟隨者,我升到了絕巖上的罅隙中的巢穴”等。
5.根據以上分析概括全詩的主旨:《自己之歌(節選)》列舉了許多自然事物,賦予其詩意,渲染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抒發了對個體價值的贊美,凸顯出宏大的自我,體現出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對個體價值的思考,表達了對自由、開放、獨立的個性的追求。
6.在理解詩歌主旨的基礎上再次指名朗誦。
7.齊讀詩歌。
三、賞
1.鑒賞三部曲
(1)攙扶式鑒賞,教給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
詩歌是最精粹的語言藝術。詩歌的最大特點是抒情性、音樂性、想像性、簡潔性、象征性。詩歌都是通過具體感人的意象來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的。因此,我們鑒賞詩歌,首先要學會抓意象,通過意象來體會詩人寄予在其上的思想感情。我們以這首詩的第一節為例來學習詩歌鑒賞方法。
①為什么選擇“星星”“草葉”的意象?
“星星”璀璨奪目,“草葉”普通普通平凡,但在“我”看來,“草葉”所需的工程不會少于“星星”,表明作者賦予了最普通的小草以崇高的地位和尊嚴。
②為什么選擇螞蟻、沙粒、鷦鷯的卵、雨蛙、黑莓、關節、母牛、小鼠等意象?
通過對比,說明無論多么平凡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獨特價值。
③從這首詩的第一節來看,作者是如何感知大自然的?
作者對自然界的土地、山川、草木傾注了無限的熱愛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和宇宙都蘊涵著上帝的存在,因此,在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無論巨大還是纖小,都折射出無限的神圣性。作者筆觸細膩,從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從看似細小的景物里抒發偉大的情感。
④這一節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我”對世間萬物平等以待。(2)引送式鑒賞:按照上邊鑒賞的方法小組合作鑒賞第二節。
主要要點:
“我”和片麻石、煤、蘚苔等平凡事物“混合在一起”,說明“我”是平凡的;“裝飾著飛鳥和走獸”,說明“我”是追求自由的。
“有很好的理由”遠離,但“需要的時候”“可以將任何的東西召來”,體現了作者為了自由不顧一切的精神。
中心意思:“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 (3)放手式鑒賞,運用鑒賞詩歌的方法獨立鑒賞第三節。
主要要點:
“……是突徒然的”,這節詩運用意象組合的方式,讓九個“徒然的”一氣呵成,情感熾熱,氣勢恢宏。作者大聲歌唱,盡情狂歡,張揚個性,重塑自我,表達出對自我的肯定和對未來的憧憬。詩歌的節拍來自于生活,充滿活力,富于幻想,表現出生活的情調和生活的真理。
作者選取了火成巖、爬蟲、打的怪物、鷹雕、蝮蛇、麋鹿、海燕等意象,這些意象包括天上的、地上的、海里的,是世間萬物的代表。作者選取這些意象是為了說明世間萬物都不能阻擋“我”。
中心意思:“我”不受拘束且無所不能。
結合第二節可以看出,作者塑造“自我”形象時,將自己賦予超人的神力,“全身裝飾著飛鳥和走獸”,可以”將任何東西召來”,可以“快速地跟隨著”“升到了絕巖上的罅隙中的巢穴”,可以飛越大地,任意東西,不受時空限制,甚至和宇宙融為一種,表現出一種“惠特曼式”的樂觀精神。
2.總結:《自己之歌(節選)》在意象的選取上有什么特點?選取的意象有什么作用?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意象選取:詩人筆觸細膩,從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寫起,選取自然界中的草葉、螞蟻、鷦鷯的卵、雨蛙、黑莓、母牛、小鼠、鷹雕、蝮蛇、麋鹿、海燕等生物作為詩歌的意象,這些鮮活的生命充滿了靈性和神圣的色彩。
意象選取特點:一是比較獨特,如鷦鷯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等,這些陌生而獨特的意象,體現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賦予了詩歌神奇的色彩。二是范圍廣泛,幾乎無所不包,包含天上的、地上的、海里的,這些意象構成了詩歌開闊的意境,體現了詩人博大的氣魄。
詩人對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傾注了無限的熱愛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無論巨大和纖小,都折射出無限的神圣性,從看似細小的景物里抒發偉大的情感,從而贊美萬物的神圣性。
四、議
1.《自己之歌(節選)》中第一人稱“我”是作者本人嗎?
觀點一:是作者本人。詩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他在詩中有種種自白,談到自己的情況和經歷,這是讀者最先認出的。而《自己之歌》作為惠特曼的代表作,作為《草葉集》的縮影,它的產生背景就是《草葉集》的背景,其主題思想也就是《草葉集》的中心思想。因此,詩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
觀點二:不是作者本人。作為一個一般的人、一個人的象征的“我”,他可以代替各種各樣的人發言、感受、行動等等。結合時代背景來看,當時提倡個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學和外國教條主義的束縛,在美國來一次文藝復興。解放個性,就是要發現自己,從一個國家來說就是要確立本民族自己的獨立人格。在這樣的歷史要求下,惠特曼樹立自己的雄心,要通過他自己來表現他的“特殊時代、環境和美國”,于是他的“我自己”便與他們民族的“我自己”合而為一了。那個“我”是當時美國人的代表,是一位能象征領土迅速擴張、生產蓬勃發展的美國的人物。
觀點三:有作者本人的影子,但不完全是他本人。在某些情況下則是宇宙萬物乃至宇宙本身的“我”,它是一種泛神論生命力的人格化。詩中那個“我”,由內而外、由近而遠、由小而大的發展,逐步與集體、國家、全人類乃至永恒世界相結合,最后形成一支歌唱民主精神和宇宙一統的狂想曲,作為民主的最高榜樣,他身上的“健康、力量、活力、信心——所有這些特質都不屬于個人,而是屬于民主,為每個抱有同一理想的人所共享”。
2.《草葉集》問世后,評論家們議論紛紛,毀譽參半,爭論的焦點就是其中的《自己之歌》。雖然當時美國文壇的領袖愛默生獨具慧眼,讀完詩集以后贊賞有加,并寫信給惠特曼,稱贊“它是美國出版過的最出色的,富有才智和智慧的詩篇”;但是,它的獨特風格還是受到了絕大多數作家和批評家的猛烈抨擊。如果你是那個時代的美國作家之一,你有什么看法?
觀點一:《自己之歌》過于強調自我。詩歌體現了詩人強烈的自信,他一方面決心要代表他的民族,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被平等的對待,詩人的自信洋溢在詩歌的字里行間。在詩中,歌唱一個人的自我,強調自己的無所不能,包羅萬象,這是一種對于自我的極端表現,注定從一開始就不會被人們接受。
觀點二:《自己之歌》打破了傳統的詩歌形式。這時美國的文學主要跟隨歐洲的文學潮流,惠特曼是美國這個時代的激進民主主義者,在藝術上表現出積極的追求和革新精神。在《自己之歌》里,他在借鑒歐洲傳統史詩的基礎上,進行了更多的創新,開創了“自由體”的詩歌形式,這種開拓創新精神是難能可貴的。新事物的出現,必定在開始時遭到大家的批判,但時間會證明一切。
五、拓
閱讀《自己之歌》第一節,寫一段300字左右的賞析文字。
我贊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
我所講的一切,將對你們也一樣適合,
因為屬于我的每一個原子,也同樣屬于你。
我邀了我的靈魂同我一道閑游,
我俯首下視,悠閑地觀察一片夏天的草葉。
我的舌,我的血液中的每個原子,都是由這泥土,這空氣構成,
我在這里生長,我的父母在這里生長,他們的父母也同樣在這里生長,
我現在是三十七歲了,身體相當健康,
希望繼續不停地唱下去直到死亡。
教條和學派且暫時擱開,
退后一步,滿足于現在它們所已給我的一切,但絕不能把它們全遺忘,
不論是善是惡,我將隨意之所及,
毫無顧忌,以一種原始的活力述說自然。
賞析要點:《自己之歌》是《草葉集》初版的開卷之作。在此詩中揭示了“草葉”的意義:自然界最平凡、最普通的草,有廣大的生活天地和強勁的生命力量,它“在寬廣的地方和狹窄的地方都一樣發芽,在黑人和白人中都一樣地生長”。惠特曼認為草是他的形象,他的“意向的旗幟,由代表希望的碧綠物質所織成”,他要用“如同草一樣樸實”的語言謳歌祖國和人民。在詩人心目中,不朽的草象征不朽的人民,正在發展中的美國、自由和民主的理想。
這首詩內涵深廣,氣象恢宏。表面上好似詩人僅在凸顯自己,實際上詩人在借用“自己”二字,表現一個大“我”,即改造大自然、開放新大陸、建設新大陸的美國廣大勞動群眾,歌頌的是19世紀美國的民主代表,張揚的是自由、開放的個性。因而詩中的“自己”被賦予了兩重性,一是具體的我,二是象征性的群體的“我”,'自己”是一個綜合形象。詩人置身于勞動者之中,詩中的“自己”,也是美國式“新人”的形象。
在藝術上,該詩以濃烈的抒情氣氛沖淡哲理玄談的艱澀枯燥,不愧是惠特曼的代表之作。他的詩不跨行,而以行中短句構成一種隱約的內部節奏,隨著奔放的激情、恣肆的想象和縱橫的議論而形成一種舒卷自如的旋律,宛若行云流水,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惠特曼認為詩是一種內在的、捉摸不著的東西,他強調要以含蓄、迂回的暗示手法將讀者帶入主題或思想的氛圍。此詩也正體現了這一特點。
上面就是自己之歌教案設計2021的全部內容了,本網站還有許多教案知識,期待大家的解鎖與關注。
【自己之歌教案設計2021 自己之歌教案設計一等獎】相關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