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注重全面提升學生勞動素養,教育部曾言:勞動教育就是素質教育。此外根據教育部七月末的答復函的內容所言,教育部將注重全面提升學生勞動素養,那么,各位家長朋友們接下來和小編一起看看“通過勞動教育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的詳情。
教育部注重全面提升學生勞動素養
7月29日,教育部官網公布的《關于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3781號(教育類328號)提案答復的函》,對《關于鼓勵大中小學定期開設學農類實踐課程的提案》進行了答復。
在答復函中,教育部將推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訂,組織召開推進會,優化農業以及畜牧業大類型專業設置,更多培養專業性人才,加強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引導學生提升學農、知農、愛農素養,和專業知識技能。
這一份回復中包含著大量的信息,首先是農業依然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基礎,我們依然是并且要長期穩固農業大國的地位,其次,要以科技振興農業,在這一方向之下會進行大規模的培養專業人才。再次,教育方面更加鼓勵從小就對孩子進行知農、愛農教育,提高孩子們對農業的興趣和專業技能,為未來科技興農創造條件。在這樣的條件下,以素質教育,實踐課程為基礎的研學教育是極具潛力的。
答復全文如下:
關于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3781號(教育類328號)提案答復的函教材提案〔2021〕16號
您提出的《關于鼓勵大中小學定期開設學農類實踐課程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關于開展學農類實踐課程的要求,在中央文件中已明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其中生產勞動包括農業生產勞動。《意見》明確提出大中小學設置勞動必修課,勞動課重點落實三類勞動內容。
為指導學校更好地落實《意見》,教育部研制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教材〔2020〕4號)(以下簡稱《指導綱要》),進一步細化勞動課內容建議、實施途徑等。考慮到全國各地差異,鼓勵學校結合實際,開展豐富的勞動實踐活動,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增強勞動育人效果。
一、大中小學課程中有機融入學農實踐相關內容
第一,中小學以科學、生物學、化學等課程為重點將學農類實踐課程納入學習要求。小學科學課程指導學生通過栽種盆栽植物等,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及結構。初中生物學課程引導學生對草地、池塘、農田等開展研究,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義;化學課程讓學生知道酸堿性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增強學生環境保護意識;歷史課程講授我國古代農業發展和農業技術進步,讓學生感受我國作為多種作物起源中心的自豪;地理課程通過講授氣候對農業生產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觀念。高中通用技術課程引導學生按照“環保花盆”等設計方案自主選擇材料和工具,深化對材料特性的理解,增強環保意識。此外,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推薦3-6年級開展“來之不易的糧食”主題活動,讓學生調查了解當地主要糧食作物的種類,樹立愛惜糧食、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意識和行為習慣。
第二,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教職成〔2021〕2號),對農林牧漁大類職業教育專業進行升級和數字化改造。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設置現代農業技術與管理、現代種業技術等專業;對接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設置新型農業經營、家庭農場生產經營等專業。目前,中職已設置種子生產技術、作物生產技術等30余個專業,高職專科已設置種子生產與經營、作物生產與經營管理等近50個專業,高職本科已設置現代種業技術、作物生產與品質改良等10余個專業。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印發《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教職成〔2019〕6號),積極穩妥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指導院校將證書培訓內容有機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組織完成“十三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建設與遴選工作,遴選公布“花卉生產技術”“水產動物疾病防治”等一批農林牧漁相關領域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高職),為職業院校、廣大師生和社會學習者提供優質課程教學資源與服務。
第三,積極鼓勵普通高校建設農學類課程。2020年公布的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名單中,有180余門優質的農學類課程入選,例如北京大學《生物演化》、南京農業大學《土壤、地質與生態學綜合實習》等,其中有近半的課程是國家級線上一流本科課程,面向全國高校和社會學習者開放使用。
二、系統加強勞動教育,注重實踐育人
《意見》提出,有計劃組織學生參加三類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指導綱要》進一步強調,生產勞動教育要讓學生在工農業生產過程中直接經歷物質財富的創造過程,學會使用工具,掌握相關技術,感受勞動創造價值,體會平凡勞動中的偉大。要求小學生初步體驗種植、養殖等簡單的生產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初中生參與種植、養殖等生產活動,獲得初步的職業體驗:高中生自主選擇1-2項生產勞動,經歷完整的實踐過程,養成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品質;職業院校學生參與真實的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增強職業認同感和勞動自豪感;普通高校學生積極參加實習實訓、專業服務等,提高發現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開展多種勞動教育活動,豐富學農實踐體驗
會同農業農村部開展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教育主題活動,組織學生在豐收節前后走進鄉村田野,參與農事勞動體驗。在全國范圍內遴選96個縣(區、市)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拓展實踐場所。指導各地各校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建立工業生產、農業生產等各行業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開展種植、飼養等勞動教育活動。農村學校可適當組織學生在農忙時節幫助家長開展農業生產勞動。
下一步,教育部將推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訂,組織召開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現場推進會,持續優化農林牧漁大類專業設置,推動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有機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引導學生在各種學農類實踐體驗中提升學農知農愛農素養和專業實踐能力。
感謝您對教育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可以從上述教育部的答復中看到對中小學的實踐體驗以及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的重視,要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除此而外《指導綱要》還進一步強調,生產勞動教育要讓學生在工農業生產過程中直接經歷物質財富的創造過程,學會使用工具,掌握相關技術,感受勞動創造價值,體會平凡勞動中的偉大。這些要求無疑正是研學教育核心所在,所以研學教育是極具潛力的。
以上是有關教育部注重全面提升學生勞動素養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伙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網站。
【教育部注重全面提升學生勞動素養 通過勞動教育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相關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