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成長和進步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寶貴財富。心得體會是我們對于所經歷的事件、經驗和教訓的總結和反思。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關愛空巢老人心得體會篇一
今天,我來到社區張大爺家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幫助老人擦玻璃、打掃衛生,陪老人聊天。張大爺今年73歲,腿腳不靈便,生活比較困難。張大爺一見到我們志愿者既高興又感動。我耐心的與他談心溝通,宣傳保健知識,并幫助老人做家務。臨別時,張大爺滿含熱淚與我握手道別,并不顧腿腳不靈便,執意將我送到門外。
張大爺是位樸實的老人,日子過得挺困難,卻有著最樂觀的生活態度。我們能給予他的幫助實在是太微薄了,其實,老人們的要求很低,只要有人關心他們、聽他們訴說,哪怕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他們就已經很滿足了。一個理解的眼神,一句簡單的問候,帶給他們的卻是我們無法體會的需要,特別是那些行動不便的人,他們的活動范圍就只是在那個屋子里,當聽到他們說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這么坐著,什么也做不了,那悲傷的語氣令人心疼,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安慰他們,只能用手心傳遞一點溫暖,此時,雖然我們之間的語言不能相互溝通,但我們ww的到來讓他感到無比的高興,眼角里掛著開心的淚水。
我會把關愛孤寡老人的心意持續下去,將不斷為這些孤寡老人送關懷、送溫暖,要通過自己的行動,讓老年人體會到社會的關愛。
篇四:大學生關愛空巢老人心得體會
以前我從沒去過敬老院,這是我第一次去,在去之前我想了好多,比如我想知道他們的生活過的怎么樣,我該怎么跟他們溝通,他們心里是不是很寂寞。我想爺爺奶奶應該很好接觸,我們的表演也一定會讓他們快樂,還有就是看著他們我可能會想起我的爺爺,我害怕自己會流眼淚。懷著激動和好奇的心情,我們來到了敬老院,門外冷冷清清的,進入大廳只有一兩個爺爺奶奶在溜達,我們上前和爺爺奶奶問好,他們只是笑笑,點點頭。我們上樓,感覺整個樓都很空曠關愛空巢老人心得體會心得體會。之后我們到了餐廳,準備開始我們為爺爺奶奶精心準備的節目,這時,爺爺奶奶們都陸陸續續的來到了餐廳,他們有的拄著拐杖,有的坐著輪椅,有的被人攙著,看到這些心里突然好難受。就座好之后僅僅有幾個老人臉上洋溢著微笑,其他爺爺奶奶們都面無表情的坐著,我知道他們過的并不快樂!
我們開始跟爺爺奶奶們聊天,問問他們的身體好不好,在這過得舒不舒心,家里人是否會經常來看他們?可是當我看到一位爺爺拉著我一位同學的手時,我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感,我想起了我的爺爺,爺爺以前也是這樣握著我的手,和我說話。爺爺見年高考前就去世了,家里一直怕影響我考試,直到高考完回家看到爺爺空蕩蕩的床,我才明白一切,以前回家都能看到爺爺躺在床上等候我回家,現在我只能任憑眼淚模糊我的視線,我好希望下一次睜開眼還能看見爺爺和藹的笑著喊我的名字。
調整了許久,終于讓自己平靜下來,我們開始為老人表演節目。我也為爺爺奶奶們精心準備了一個節目,是一個變錢的魔術,當我看到爺爺奶奶們吃驚的表情時,突然覺得自己像是完成了一項偉大的使命,心里覺得無比的自豪,一直以來在家都跟小公主似的,第一次為這么多老人帶去快樂,第一次用自己的努力溫暖那么多孤寂的心在接下來的一個個節目都一次又一次的逗樂了原本面無表情的爺爺奶奶,我在臺下帶領爺爺奶奶們為表演者打節拍,突然發現他們笑的好開心、好可愛!
表演結束后我和同學們聊天才知道,有些爺爺奶奶根本聽不見我們說了些什么,覺得爺爺奶奶們真的過的好辛苦,他們需要跟多的關愛。我明白老人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在他們心里最渴望的還是關懷。我希望以后還能有跟多的機會可以照顧他們、關心他們、給他們帶去快樂。這個世上,有一種親情的缺失,叫做心痛;有一種難言的無奈,叫做空巢。我希望我們都能懷著一顆溫暖的心,把我們對空巢老人的愛,凝聚在一起,讓空巢不再空巢,讓老人不再孤單。
關愛空巢老人心得體會篇二
廣大居民朋友們: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人們休憩的港灣、安居的樂園,創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文明和諧的現代化新型社區是建設和諧社區的具體要求,也是廣大社區居民群眾的良好愿望。同在一片藍天下,同住一個社區里。我們既是和諧社區的建設者,又是和諧社區建設成果的享受者。讓我們匯聚愛心和智慧,熱愛社區,奉獻社區,積極參與永安社區“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志愿”服務活動,匯聚愛心,共建和諧,一起來營造我們的美好家園!在此,我們發出如下倡議:
志愿本身就是一種時尚,奉獻自然成就美麗。世界上最美最珍貴的東西都是免費的,陽光是免費的、空氣也是免費的……志愿服務也因為您的奉獻而珍貴、美麗、無價!一個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一顆水滴,我們并不渺小。將無數把泥土聚集在一起,就聚成一座山峰,無數顆水滴匯集在一起,就可以匯成一條江流。這樣的山峰,這樣的江流,可以改變風的走向,可以決定水的流速。這風,就是社會風氣;這水,就是文明進程。參與志愿服務。我們可以自豪的說,我因志愿服務而與眾不同,志愿服務因我而更加精彩。
載一顆愛心,灑一路陽光!每個志愿者都是一個閃光點!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讓志愿服務像陽光一樣灑滿人間,像春風一樣和諧萬物。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只要您有一顆奉獻的心,我們可以做的其實有很多。我們可以利用自己專業特長進入社區提供義務家教、免費醫療、法律援助等服務;我們可以利用閑暇時間陪陪孤寡老人聊天,為他們做一次家務,甚至是耐心聽完他們的嘮叨;我們可以隨時提醒身邊親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講文明、樹新風,倡導文明生活,勸導不文明現象;我們還可以少扔一塊果皮,少吐一口痰,隨手撿起一個煙頭,拾起一張紙屑……講究文明衛生,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只要我們能夠堅持,我們的社區家園定會更加美好。
志愿者很平凡,卻很高尚;志愿者很辛苦,卻被尊重;志愿者是溝通的彩虹,是交流的橋梁,志愿者用生命影響生命,用快樂傳遞快樂,用真誠促進和諧。廣大市民朋友們,快來加入志愿者行列吧。生命只有在奉獻中,才能顯露價值;只有在奉獻中,才能盡顯風采。快來加入我們的行列吧,讓我們匯聚愛心之水,共建和諧家園,讓我們高呼參與志愿服務,成就美麗人生。
居民朋友們,幸福的生活、美好的明天我們不能只有憧憬,更需要我們真誠的付出,讓我們從你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愛我永安,以建設品質社區,打造新城為目標,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我們美麗的永安社區貢獻自己的力量!
志愿者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吧!
關愛空巢老人心得體會篇三
全體職工朋友們:
志愿者服務是一種傳統美德,也是一項國際公益活動,國際上將每年的12月5日定為“國際志愿者日”。志愿者服務提倡“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精神,提倡用自己無私的奉獻,滿足社會需求,構建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樂人,亦是樂己的和諧氛圍。
東海醫院即將整體搬遷到創業城為老會戰服務,能貼近老會戰身邊,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醫療衛生服務,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醫院決定通過成立“感恩。牽手志愿者協會”豐富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的內涵,提升我們的服務品質。
志愿者服務提倡“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精神,與創業城的服務環境及我們的服務理念非常貼合,入住創業城的老會戰都已進入高齡,生活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的“感恩。牽手志愿者協會”將有組織,有計劃的為他們提供各種力所能及的幫助,將溫暖的微笑、真心的幫助、貼心的關愛送給老會戰,讓曾經的創業先輩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社會的進步離不開文明,社會的和諧少不了愛心,我們生活在社會中,總是在重復著幫助別人和被別人幫助。基于這種共同的追求、理想和責任,醫院向所有的熱衷于公益事業的同志們發出倡議:
讓我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發揚無私奉獻精神,投入到志愿者服務行動中來。把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同為創業城居民服務的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志愿者服務“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精神,以奉獻來錘煉品格、陶冶情操,努力成為社會傳統美德的傳承者,體現時代進步要求的實踐者,新型人際關系和良好風尚的倡導者。實現盡己所能、不計報酬、幫助他人、奉獻社會的目標。我們可以利用自己專業特長提供免費醫療幫助、健康指導等服務;我們可以利用閑暇時間陪陪孤寡老人聊天,為他們做一次家務,甚至是耐心聽完他們的嘮叨;我們可以隨時提醒身邊親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導文明生活,勸導不文明現象;我們還可以少扔一塊果皮,少吐一口痰,隨手撿起一個煙頭,拾起一張紙屑……講究文明衛生,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有了您的參與,我們志愿者隊伍就多了一份力量;有了您的參與,我們的志愿者行動就多了一道精彩。奉獻了自己的愛心,體現了自身的價值,我們真誠期待著您的參與。
加入條件:
1、自愿加入,熱愛志愿服務事業,奉獻服務,不求回報;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團隊合作意識;
3、遵守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
4、能按要求參加志愿者培訓和志愿服務活動;
5、身體健康,年齡、性別、專業、能力不限。
志愿服務內容:
1、愛老助老(義工、開展愛老助老活動等)。
2、大型公益服務活動(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大型社會活動衛生保障服務、深入到學校、家庭、企事業單位開展健康指導等)。
3、突發事件應急救援。
4、衛生防病業務工作活動。
5、綠色環保志愿活動(加入低碳生活、環境清潔與保護等)。志愿服務組織領導:
感恩。牽手志愿者協會是群眾性業余服務組織,隊長由兼任,負責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和活動經費保障;工會、共青團、黨辦為志愿服務隊聯合辦事機構,負責志愿服務活動的實施、協調與信息反饋。
倡議人:
20xx年x月x日
關愛空巢老人心得體會篇四
今天,我來到社區張大爺家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幫助老人擦玻璃、打掃衛生,陪老人聊天。張大爺今年73歲,腿腳不靈便,生活比較困難。張大爺一見到我們志愿者既高興又感動。我耐心的與他談心溝通,宣傳保健知識,并幫助老人做家務。臨別時,張大爺滿含熱淚與我握手道別,并不顧腿腳不靈便,執意將我送到門外。
張大爺是位樸實的老人,日子過得挺困難,卻有著最樂觀的生活態度。我們能給予他的幫助實在是太微薄了,其實,老人們的要求很低,只要有人關心他們、聽他們訴說,哪怕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他們就已經很滿足了。一個理解的眼神,一句簡單的問候,帶給他們的卻是我們無法體會的需要,特別是那些行動不便的人,他們的活動范圍就只是在那個屋子里,當聽到他們說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這么坐著,什么也做不了,那悲傷的語氣令人心疼,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安慰他們,只能用手心傳遞一點溫暖,此時,雖然我們之間的語言不能相互溝通,但我們的到來讓他感到無比的高興,眼角里掛著開心的淚水。
我會把關愛孤寡老人的心意持續下去,將不斷為這些孤寡老人送關懷、送溫暖,要通過自己的行動,讓老年人體會到社會的關愛。
關愛空巢老人心得體會篇五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隨著社會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關于子女與老人的話題一直沒間歇過。
在我國,最近10多年來空巢家庭一直呈增多之勢。1993年,我國空巢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6.7%,20xx年上升到25.8%,在一些大城市,空巢家庭問題更為突出。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有65歲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戶占全國家庭總數的20.09%,即1/5。全國有65歲以上老年人的家庭中空巢家庭戶占22.83%,其中單身老年戶占11.46%,只有一對老夫婦的占11.38%。
空巢老人離世無人知,個中悲慘讓人唏噓不已,近年來類似“空巢之痛”、“獨居之殤”的新聞頻見,從某種程度來說,“空巢老人孤獨離世無人知”已然不再是一家之悲,不再是一個個微觀家庭的私有問題,而是一個現實而沉重的社會命題,是整個社會的共性問題。
我認為,作為子女應該自覺行動,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盡孝,絕不僅僅局限于經濟上,更多地指的是給予老人精神上的贍養與慰藉。正所謂百善孝為先,對子女來說,應該把贍養父母當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來完成,無論何時何地,盡量抽空回家陪爸媽“洗洗碗”,如果實在不能回去的也要經常打個電話,問候下父母。比如,在天氣變化時,給一個電話,叮囑他們記得增減衣物;在生活遇到煩惱時,和父母談談心,讓父母知道他們永遠是你最親的人。
父母含辛茹苦的撫養我們長大,小時候,我們沒有能力去回報他們,長大成人后,就是上天給予我們的機會,正是我們反哺父母的時候。我們漸漸長大,父母卻漸漸老去。這時候,父母最需要的就是我們作為子女的關愛,他們對于物質要求并不高,只渴求精神上的財富。我們應該常常回家看看,別讓自己愛得太遲,而抱憾終身!請記住,愛父母,趁歲月正好,別讓你的父母成為空巢老人,別讓他們的等待成為你明天的遺憾。
關愛空巢老人心得體會篇六
20xx年7月1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愛暖夕陽,我們在路上關愛老人公益服務團隊,走訪了十堰市老齡辦,對我市老人人口數量、老人生活狀況、老人幸福狀況等多個方面進行調查。下午2:30,愛暖夕陽,我們在路上關愛老人公益服務團隊一行7人從桃園廣場出發,在歡聲笑語中我們來到了十堰市老齡半,并得到了老齡辦張主任的盛情接待。據張主任介紹,目前十堰市老人數量達51萬人,占全市總人口14%左右。
在全國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十堰市老齡化也不例外,目前正進入人口老齡加速階段,預計到2030年達到頂峰。同時為解決十堰市老齡情況,老齡辦在堅持黨政指導的基礎上,下設24個職能部門,解決老人的多方面的問題,同時提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為觀點,張主任同時強調,根據十堰市具體經濟、社會情況,倡導90%居家養老,5%政府養老、5%社區社會養老,堅持國家養老與社會養老,共同解決社會養老問題。
據了解,十堰市目前開展社區養老試點60余個,效果明顯,今年預計會增加至80余個,十堰市養老狀況得到了好轉,為老人解決了諸多困難,但張主任表示,目前養老問題任是社會突出問題,經濟是重要保障,快速發展經濟,倡導社會養老、單位養老,同時老齡辦也在極力的探究與追求大環境下新的養老方式、有效解決的方案,致力解決社會的養老問題。
堅持國家養老與社會養老并行,積極鼓舞廣大社會各界人士,倡導全民養老、全民愛老,我們是祖國的花朵,關注國家動態,切實以主人翁的態度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關注老人,關注我們的明天,讓我們攜起手來,微公益,微能量,傳遞我們的愛心,還老人一個心愿,圓明天一個夢想。愛暖夕陽,我們在路上!
關愛空巢老人心得體會篇七
我是一個有愛心的孩子,每當看到街上那些無兒無女,只靠要飯活下去的老人,我心里微微的抖動。
昨天,學校組織了慰問空巢老人的活動,我聽后,想:“慰問老人”太好了!我最想幫助老人了!終于有機會了!大隊輔導員把6個中隊長(包括我)叫去開會,說“明天中午,我們去慰問空巢老人”,明天中午1點出發,大隊長舉旗。我想:“我舉旗,耶!太光榮了”!回到班,我真想快點到明天中午,晚上我激動的睡不著,在床上打滾,想,明天怎么表現。第二天中午,我目不轉睛的看著表,終于到了12點半,我領著3個同學去集合,出發了!
我領著“長龍”出發,為了表示誠意,我買了一罐八寶粥,路上,雖然刮著狂風,但我熾熱的心讓我十分溫暖,到了第一戶老人家,我一進院就送給奶奶禮物,同學也陸續送了,奶奶是一個無兒無女的人,還收養了幾個孩子,這時,奶奶眼里流露的淚花不單單是感動,它那里寄托著對我們這些少先隊員的希望,讓我們成為棟梁之才,這時,我也看到了淚花中含有感謝……我們告別了這位奶奶,又去另一戶老人家,他們無兒無女,這2位老人衣著樸素,我們為他們準備了禮物,并唱了好聽的歌曲,奶奶眼睛看不見了,爺爺也年邁了,但他在聽我們來了時,仍然拄著拐杖來迎接我們,他們什么也沒說,但他們希望我們好好學習,長大成為祖國的棟梁,報答社會,這時我的心更熱了,兩位老人無兒無女,仍然能活下去,他們年邁了,社會不用他們拼搏了,該我們這些好少年來接班了,他們也該享福了。
從此,我經常去看他們,不會因為學雷鋒活動過了以后,就不管了,我還會去看他們,讓他們不再寂寞,為他們服務。
關愛空巢老人心得體會篇八
前幾天,父親因身上出皰疹住進醫院,那天二姐打電話說父親腿疼,小便尿不出。她陪著上醫院檢查,原來是出皰疹引起的。皰疹從大腿一直到膝蓋彎處都是,有的已經破了。醫生說這麼嚴重怎么才來看,父親說;“剛開始不知道是什么,以為起的小疙瘩沒在意。”大夫讓住院,可有沒有床位,只有特殊病床要幾百元一天,父親嫌貴不住,我說床費我拿他也不住。無奈只好每天早晚來醫院打點滴,還得做理療,還開點藥清洗。二姐說:“因為皰疹起的地方,父親不好意思讓我們女兒弄,只好讓弟弟晚上下班后幫他用藥清洗。”
折騰了兩天后,二姐又打來電話說:“父親始終小便不出,今天大夫給下的導尿管,這樣行走不便只得住院了,讓我問問有沒有病床。”聯系之后告訴說現在只有4百元一天的高間了。我說那也得住,我急急忙忙趕過去后,父親已經安排在病房里,條件特別好,外面一間像客廳,有沙發、冰箱、微波爐、電視像賓館一樣。里間一張大床,衛生間挺大,可以洗澡,也有電視。父親說:“行啊,就當住賓館了”。
住了四天后,父親就又張羅要出院,說床費太貴,這時導尿管也撤了,他非得出院,也只好順從他出了院。
沒幾天,弟妹又打來電話說父親又住院了,還是小便不出,這次下導尿管遭老了罪了。我趕緊到醫院,父親靠在那不能動,我說他:‘說不讓你出院,你非得出院,又得遭次罪。”父親像個做錯事的孩子,嘟囔著床費不是太高了嗎。我說:“這次你可得好利索了再出院,現在床位多緊張,老找人也不是回事呀。”
接下來的日子,每天去看父親,晚上給他送飯,每次見到他吃的特別香的樣子,心里特別酸。一想到八十多歲的人了,自己獨守著一座空房,每天自己糊弄的吃一口飯,心里就會增添一種莫名的悵惘。雖然有兒有女,可他們都有自己的家庭和事業,也只能是空余時間看看他,幫助他干點家務,也幫他找過保姆,可是都不如意,不是人家不愿意干,就是我們不如意,還是他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多。
自從十年前母親去世后,父親就自己一個人過,雖然身體還算硬朗,平時也很少生病,但面對空房總覺得特孤獨。父親經常說:“我一個人一天就像個啞巴一樣,沒有人說話,沒有人來往。人老了都是這個樣子,死了也就是一夜間的事。”聽了父親的話,我心里堵得慌,鼻子酸得像灌了醋直往下流。
看到那些守著空巢的風燭殘年的老人,看到我那日漸衰弱的白發父親,我的壓抑的情感無處表達。我更不敢想象這種凄涼的空巢景象還會持續多長時間。雖然他們不缺吃不缺穿,可精神上卻感到特別的空虛和寂寞。有時我也在想,等我們老了的時候,會不會也像今天老人那樣守著一座大房子,過著凄冷而孤獨的生活。其實我們現在已經也是這樣了,孩子結婚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我們也是只剩下兩人,只不過我們現在身體還好,每天還要忙碌生意,所以還沒感到孤獨。現在的老人好在子女還多些,有事的時候,兄弟姐妹可以一起忙活。我不敢想,等到我們不能動時,我們的情景會是怎樣。我們的下一代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長大成人后要肩負照料兩邊四個老人的巨大責任,即使有心也無力呀。
目前我國已經完全步入了老齡化社會,空巢老人已并不鮮見,甚至說已經較為普遍。父母通常獨守家宅,畢竟子女們有自己的工作與事業,大多有自己的家庭,他們通常在周末才能回到父母身邊團聚。可以說,空巢老人現象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大勢所趨。
所以關注空巢老人的問題,已是一件大事了。只有把老人的事情辦好了,讓他們不再寂寞、不再孤獨,讓他們快樂幸福地歡度晚年,子女們才能更好地工作以建設祖國大家園,社會才能更加安定團結、繁榮富強。
我認為首先應常回家看看。父母也許并不缺錢花,也許并不需要幫忙干活,他們需要的僅僅是有人陪著說說話,與子女一起熱熱鬧鬧過一會兒,看到子女的健康與幸福,他們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而不是物質與錢財,因而首要的是我們常回家看看。
希望到我們老了的時候,社會這種空巢老人的現象能徹底地改變,能讓子女和老人都不在為這個問題而擔憂和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