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以善良為話題的高三作文題目篇一
善,本是一縷清泉,為河流增添了一份活力,可有時,它卻成為了一股污水,污染了整條河流。
歷年來,各行各業成功人士不斷向各類困難群體捐贈善款,解決其生活、學習、生存之難,這種現象令人心生敬意,讓人敬仰。可當你聽聞他們此舉不過是為了提高自己聲譽或有人對外宣稱捐了一百萬,實則捐了二十萬,只是為了名譽,你心情如何?這樣的善良變了味,令人心生鄙夷,有目的的善良,實屬令人難以感到溫暖。
這樣的偽善良,當別人夸你“真”善良時,你的內心不會愧疚、不安嗎?你能夠心安理得的接受眾人的敬仰嗎?你不會受良心的譴責嗎?任何的善良,在被添加了這些成分——功利,形式化之后,完全變質,又豈能再稱是善良,是善舉?
真正的善良是不求回報的,無所企圖的,僅僅只是為了幫助別人,是無所私心的,是最美媽媽吳菊萍為生命去搶救一位嬰兒的善舉,毫無私心,只是母愛的本能;是那些邊遠山區支教的老師,寧肯忍受艱苦的環境,也要將知識播撒的善舉,不是為了名揚四海,不是為了他人的感激涕零,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只是為了那一雙渴望的眼睛;是那些做好事不留名,不要他人的感謝,他人的回報,社會的稱贊,只是為了自己那善良的新能夠得到滿足的快樂。
善良是多么簡單、純潔,在真善良那里容不得一點雜質。
善良是人的本能,閃爍著人性的光芒,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善良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最大區別,試問,那些偽善良的人們,“你們是怎么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的呢?”
善,只是一種發自內心最真實的那一點心聲,無須將其用擴音器擴大,加上華麗的修飾物,只需要它最初的樣子,最初的才是最真實、最美的。
善良,做善事都沒有錯,偽善良也沒有錯,披著企圖的外衣的善良仍然幫助了他人。但在溫暖、和諧的社會里,我們需要的是真善良,是最純真的,最質樸的善良。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真善良,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以善良為話題的高三作文題目篇二
善良猶如一縷陽光,在寒冷的冬日融化了厚重的冰川;善良猶如沙漠里的一泓清泉,在幟熱的天氣里溫潤了人們干渴的喉嚨;善良猶如春日里的一陣清風,拂去人們心中的塵埃。——題記
“她是剛轉來的,又黑又胖。”同學們這樣評價她。她似乎沒有聽到似的,傻乎乎的朝人家笑,不料,又是一個白眼。
炎熱的夏天,垃圾角是最令人厭惡的地方,臟、臭,生有蚊子,似乎所有的毛病都被那“死”地方占著了。她正是垃圾角的主人。每天,她及時倒垃圾,洗垃圾桶,在她的精心關照下,似乎教室里完全沒有了異味。可是同學們總用異樣的眼神看著她。女生嫌她胖,男生又嫌她不養眼,每天,只有她一個人的影子在各個地方出現。
“我幫你發作業,你先去上體育課。”她伸過手,熱情的對語文課代表說,語文課代表剛才還一副不情愿的樣子頓時神采飛揚,抱著籃球就跑了,教師里只剩下她一個人。
不知不覺,同學們似乎對她友善了許多。義賣會上,高高的舉著牌子,嘶聲力竭地拉客的是她;運動會上,在金光璀璨的獎牌背后,搬送飲料的是她;大掃除時,在被打掃的亮的逼人的地面背后有她默默無聞的身影;同學生病時,病房里總少不了她的形跡。她的善良就像一把金鑰匙,打開了同學們心中那扇門。同學們對她的評價也由“又胖又黑”轉為“人挺好的”。
教室里,少了她孤獨的身影,而多了她與同學熱火朝天討論問題的樣子;足球場上,少了她孤寂的背影,而多了她與同學們拼搏的樣子。垃圾角仍然井井有條,教室里的衛生仍然干凈、整潔。同學們都親昵的稱她為“胖妞”。
她的善良同時感動著老師,數學老師長期聲音嘶啞,需要一種草藥,可是現在已經很少了,只是數學老師這么隨口一說,她連忙打電話給出差到外地的父母,讓她們在山里尋找,不出一周,只見一包洗凈,曬干的草藥出現在老師的桌子上,使老師長期的疼痛慢慢減弱。
善良的魅力如同一陣不知名的暖風,在不知不覺中,悄悄的吹走你心中的煩惱;善良的魅力又如同一根潔白的羽毛,舒軟的羽毛掠去你心中的塵埃。
以善良為話題的高三作文題目篇三
什么是善?我們很難對此做出一個清晰準確的定義。但當“最美奶奶”陳賢妹在十余位路人的漠視中向小悅悅伸出援助之手時,我們說,這就是善;當無數記者和自然保護者為保護地球上的一個個小生命而抗爭,最終拍出字字血淚的《海豚灣》時,我們說,這就是善;當文天祥堅持內心,任憑高官厚祿誘惑也不變節,臣心一片磁鐵石時,我們說,這也是善。
是的,這些都是善。善是在別人有難之時的惻隱之心和伸出的雙手,是對我們生存環境的保護和熱愛,也是無論什么情況下都能問心無悔的堅持。或許,進一步說,善就是本性,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間互幫互助的天性。
善是人的內心靈魂。
老子說,上善若水。
為什么要行善?整部歷史都在回答這個問題。仁義不施的國家,縱使強大如秦國,也只落得個“一夫作難而七廟墮”的下場。自私自利的葛朗臺和高老頭,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在“善”的陽光照耀下光彩奪目,自己卻變得偏激、灰暗。為富不仁,他們在自己富裕時也感覺不到幸福,無法同別人分享歡樂:失意時更是難以得到別人的援手,只能沉淪。
相反,如果我們能發掘出自己“善”的內在靈魂,并樂于去行善,那么,我們行善的過程,也是我們靈魂升華的過程。行善讓我們的內在靈魂得到了釋放,讓我們的心靈更加強大,讓我們在行善過程中得到了心靈的愉悅,讓我們變得陽光,更有活力。另一方面,“結草銜環”的故事一直在傳唱。當我們行了善,也是在幫助別人發掘出心中的“善”的種子。這樣,當我們有難時,看到的也會是他人,甚至整個社會伸出的援助之手。
善就像水,不可或缺,處處存在。
王陽明說,發明本心,致良知。
如何行善?既然善是我們的內在靈魂,那么行善并不難做到。只要發掘自己的本心,聽從內心的召喚,不被世間繁華迷花了雙眼,不被功名利祿腐蝕了內心,即使在淤泥中仍能保持一顆纖塵不染的赤子之心,在近在咫尺的苦難面前伸一雙援助之手,在遙遠異鄉的災害發生時掉一顆惻隱之淚。對別人進行幫助,對自然進行保護,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保養,問心無愧,你會發現,善的內在靈魂,一直在我們的身體里散發著溫和的光芒。
發現本心,善一直在我們身邊。那么,如果一直行善,會怎么樣?“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荀子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