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常常需要提前準備一份具體、詳細、針對性強的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是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等。方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方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劃書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控制大班額實施方案篇一
20xx年秋季全縣中小學全部消除260個56人以上大班額,全縣中小學平均班額必須控制在50人以內,起始年級班額控制在國家規定范圍內,最大班額控制在55人以內。
(一)堅持以人為本原則。結合實際,發掘和整合縣域內義務教育資源,切實保障全縣適齡學生的受教育權益,充分尊重學生和學生家長的意愿。
(二)堅持安全穩定原則。在確保社會穩定的前提下,加快新建溪州芙蓉學校、永順縣民族中學搬遷以及其他相關學校改擴建工程建設,確保9月1日順利開學,安全有序進行招生分流工作。
(三)堅持教育規律原則。堅持按照教育教學規律辦事,在切實保障學生權益的前提下,嚴格控制學位總數和班級人數,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嚴格招生工作程序。
(四)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全面優化學校布局,盤活學校學位有效供給能力。新建學校建設完工前保障學生就讀權益,建成后按照要求扎實開展學生分流工作。
(一)盤活學校存量資源。堅持就近入學原則,利用畢業班空余學位按照計劃招生,鄉鎮中小學實行就近入學、小升初自然對接。蘇區小學、萬坪小學、松柏小學、石堤小學等盤活區域教育資源化解大班額。城區初中暫時不作調整,按照編制的招生計劃進行招生。
(二)加快項目建設,實行學生分流。加快推進溪州芙蓉學校項目工程建設,學校建設后,招收一年級6個教學班270名學生,二年級到四年級各兩個班270名學生。靈溪二小和靈溪三小本部五六年級整體搬遷到溪州芙蓉學校,然后分校按照標準設置班額。永順民中遷建工程完成后,芙蓉鎮小學暫時租借永順民中教室10間,增加學位500個。
(三)發掘縣域資源,增加學位供給。永順縣實驗學校暫時不作調整,整合校內資源適當擴班增加學位200個。靈溪五小和富坪學校不作調整,在城區優質初中招生時予以適當傾斜,保證富坪學校和靈溪五小健康穩定發展。靈溪一小和湘西州民族實驗小學繼續租借永順一中、州二民中教室,靈溪四小暫不作調整。靈溪鎮中學租借永順縣職業教育中心教室10間,增加初中新生學位500個。城區小學通過整體外遷、校內擴班、畢業班自然增員等空出一年級學位3420個,初中增加學位500個。
小學一年級和公辦附屬幼兒園按照《城區小學一年級招生方案》規定的時間執行,其他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學生報名統一安排在8月28-29日兩天報名,9月1日正式上課。
(一)強化宣傳。消除義務教育大班額是國務院和省人民政府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內容,全縣各中小學及各相關單位必須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建立健全組織機構,明確分工,細化方案,捆綁職責,強化措施,確保20xx年56人以上大班額化解和中小學招生工作落到實處。
(二)抓好穩控。在大班額化解工作中,全縣各相關單位、各學校要積極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妥善處理各種突發事件,認真做好解釋說明等相關穩控工作,要本著為群眾排憂解難的原則,積極化解矛盾,依法解決實際困難,維護社會穩定。
(三)抓好落實。各校必須嚴格控制招生計劃,最大限度的利用學?,F有資源推進義務教育大班額化解工作,想方設法破解本校大班額問題,凡是存在大班額的學校和班級禁止接收插班生,堅決杜絕新的大班額產生。
本實施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由縣教育和體育局負責解釋。凡過去文件規定與本方案不一致的,按照本方案執行。
控制大班額實施方案篇二
為了認真貫徹《xx省人民政府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和《xx省實施消除大班額專項規劃》有關文件精神,更好推進我縣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全面消除義務教育大班額,現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辦人民滿意教育,增強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獲得感為努力方向,按照省市消除義務教育階段大班額的有關要求,統籌我縣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的布局規劃,建設管理、師資調配、辦學條件和質量提升,全面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和發展。
工作目標
1.2018年,鞏固全面消除66人及以上超大班額的成果,城區56人以上的大班額控制在3%以內,農村班額規??刂圃?4人以內。
2.20xx年,全面消除56人及以上的大班額。xx小學和xx小學控制大校額規模。進城隨遷子女占校生比例控制在20%以內。
3.20xx年,全面消除56人及以上的大班額;50-55人大班額比例控制在10%以內,進城隨遷子女占校生比例控制在15%以內。
4.2018年啟動城區xx小學建設,確保20xx年秋季投入使用;20xx年啟動城區xx區域中小學教育綜合體建設,確保2022年秋季投入使用。
工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強化保障措施
成立“xx縣消除義務教育階段大班額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xx
副組長:xx、xx、?xx
成??員:xx、xx、xx
2.分析生源結構,完善學校布局規劃
要結合縣域城鎮化發展趨勢和放開“二胎生育政策”帶來的人口增量,認真分析本縣城鄉人口結構,每年年初及時監測學齡人口數量,做好生源動態監測。及時修編完善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重點關注城區和xx、xx、xx三個大鎮所在地的學校容量,同時要統籌考慮鄉村小規模學校和教學點的建設,分年度制定建設項目,安排好建設資金。
3.加大緊缺學位供給,做好擴容建設
制約我縣大班額的首要因素是城區學校學位的容量不足,因此要加快推進城區學校的新建步伐。根據現有人口城鎮化帶來的生源變化測算,近三年,城區小學生源每年凈增200人左右,城區初中生源每年凈增200-300左右.2018年要啟動xx小學的新建工作,確保20xx年動工,20xx年投入使用,以緩解城區xx片區的小學就讀壓力,從根本上解決xx小學的大班額問題。同時,2018年要啟動三中的教學綜合樓建設項目,確保20xx年底投入使用,以解決城區初中的擴容壓力。
著眼長遠城鎮的人口增量,20xx年,要啟動城區xx片區中小學教育綜合體的建設項目和xx工業園區的新建小學項目,根本解決城區和xx鎮小學的緊缺學位。
4.做好教師招聘工作,均衡師資配置
要結合生源變化特點,教育局與編辦、人社局提前做好師資預判規劃,要加大師資補充招聘的力度,重點解決小學教師嚴重不足問題。同時,教育局要盤活現有編制存量,優化師資調配,拓展師資補充渠道。
5.推進招生入學改革,源頭把控大班額
要結合城區生源增長和區域分布的特點,城區小學招生片區根據學校學位做適度調整,通過新增新建學校和擴建校舍的學位,解決城區原有學校學位緊張的問題。為了避免轉學過程帶來的大班額問題,明年開始,城區小學和初中招生時,計劃招生班生額控制在45-50之間;同時對轉學管理進一步加大力度,班生額超過55人的學校不再接收轉學學生,由教育局負責調劑到班生額未超標的學校。招生工作將提前邀請人大、政協進行調研,招生方案將提前向社會公布,征求意見,確保陽光招生,提高招生工作的滿意度。
6.完善學校內部管理,努力均衡提升質量
要結合創建“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惫ぷ骱汀把a教育短板、提升教育質量”工作,加強薄弱學校的提升建設。對薄弱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一方面要繼續改善辦學條件,完善教學設施設備和信息化建設;另方面要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下大功夫,加強教師培訓和業務能力的提升。要深化實小教育集團的管理以及城鄉結對幫扶的工作,以“強?!睅印氨∪鯇W?!卑l展,從而均衡提升所有學校的教育質量,辦好老百姓滿意的學校。
控制大班額實施方案篇三
? ? ?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省、市關于消除義務教育階段大班額文件精神,鞏固20xx年消除“大班額”工作成果,確保20xx年盤山縣學校不出現“大班額”現象,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根據上級文件精神,按照“就近入學、劃片招生、城鄉統籌、和諧發展”的原則,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努力促進教育公平,加快縮小縣域內城鄉教育差距,為實現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奠定堅實基礎。
????
????20xx年重點排查“大班額”現象,如發現及時糾正整改,做到小學班額不超過45人,初中班額不超過50人,同時保證未來學校發展不出現“大班額”現象。
???
????1.做好輿論導向。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要大力宣傳“大班額”的不良影響,深入細致解讀本校招生入學、分班政策,讓學生家長知曉政策,回應人民群眾關切,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參與化解大班額的良好氛圍。
????2.加強學校建設。積極爭取教育經費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根據域內中小學生生源分布和學校辦學容量確定學校招生計劃,任何學校不得突破招生計劃;對于全日制寄宿制學??h教育局要依照學校辦學規模、標準班額制定學校招生計劃,嚴禁超計劃招生。
????3.優化師資結構。積極解決農村教師結構性缺員問題。合理核定義務教育學校教職工編制,統籌分配各校教職工編制和崗位數量。繼續推進教師交流工作。努力提高薄弱學校教學質量,加大校內名師的培養力度,打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
????4.規范辦學行為。嚴格執行劃片招生,就近入學的規定,加強義務教育學籍信息化管理。落實對口升學或劃片招生的原則招生政策,所屬學校要在縣教育局劃定的服務區域內招生,同時嚴格控制非正常域內轉學或跨區域招生和轉學行為。
??
????1.加強領導。對解決學校大班額問題實行黨政領導“一把手”負責制,將解決大班額問題納入重要日程,明確工作職責,實行目標責任制。同時,加強與發改、財政、人社和編制等部門溝通,認真抓好落實相關配套工作。
????2.加強督導。建立健全治理“大班額”的長效監督機制,繼續將解決大班額問題納入學校年度考核,為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效地控制“大班額”,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