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洞察能力心得體會總結篇一
事實上,不論誰在青島賣大蝦,很有可能去追逐暴力,賣一只大蝦就要幾十塊錢。因為一個游客一輩子可能就去青島一兩次,到某個店里消費更可能僅僅只有一次,所以店里很可能利用這次機會追逐利益最大化,他不怕顧客再也不來,反正你就再也不來青島了嘛?商業上講,因為顧客和店里,沒有重復博弈。
那么,怎樣解決這種問題呢?
當然有辦法。
現在,人們利用互聯網,將之前的單次博弈,變成重復博弈,具體來說,顧客到店里消費一次,就在互聯網上評價一次店里的服務,其他游客看了之前的點評,再去選擇他們去哪里消費,這樣之前的單次博弈,就變成了重復博弈。
一般人努力改變結果,聰明的人改變原因,優秀的人改變模型。模型改變了,整個世界就改變了。其實,這就是系統的改變,系統變了,所有事情就改變了。
我們學習一下系統的概念,系統,就是一組相互鏈接的要素。這里有兩個關鍵,一是相互鏈接,二是因素。因素基本確定,我們學習洞察力,目的是看清它們之間的鏈接,進而改變整個系統。
我們再看一個例子。
和尚分粥的故事。三個和尚分粥喝,一個和尚負責分粥,其他兩個和尚只能依次排隊,拿碗喝粥,這兩個和尚喝得少,時間久了,就發牢騷,開始抱怨了,分粥的和尚喝得多,這不公平。
假如再換一個和尚負責分粥,他就能公平地分粥,每個人都喝得一樣多嗎?換做是你呢?能保證每個人喝得一樣多嗎?可能跟難做到吧,每個人都想喝得多嘛,這是人的天性。
好,還是這幾個和尚,喝粥的方式變了,看看結果會怎樣?一個和尚分粥,舀好三個碗后,其他兩個和尚先選擇碗,負責分粥的和尚最后一個選碗。那么,負責分粥的和尚會怎么做呢?他當然要公平地分了,否則別人先選擇,最后留下的一定是最少的粥了。
事實上,因素沒有改變,只是因素鏈接的方式改變了,系統就改變了。有人講,一切不行,都是人的不行。不是這樣的吧!真正有洞察力的人會講,結構對了,一切就對了。
普通人只能看到表象,看不見背后的本質。
普通人眼里,這是一個手表,優秀的人看到幾萬個零件的鏈接;
普通人看見一次合作,優秀的人看見各個崗位責任和利益的分配;
不僅僅這些要素決定了系統,更是要素之間的鏈接決定了系統的運轉和質量。我們學習洞察力,就是要學會它們背后運轉的機理,下一篇文章,我們就研究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
洞察能力心得體會總結篇二
30 歲之前的我,會回復說:
“請不要動我的文字。”
可是,我這么回復真的是因為覺得這樣的表達是完美的嗎?其實不是。至少不全是。我帶著情緒這么說,現在想來,那是因為心中的“ego”(自我)。
我不接受別人說我錯了。我更不會接受自己認為自己錯了。我更更不接受花了那么多時間寫的東西,還是被認為是錯的。這是懷疑我的智商,懷疑我的能力。你是誰?你憑什么?
但是,現在,我真的,完完全全沒有這個情緒。我似乎可以飄在空中,看著一個叫做“劉潤”的人在讀編輯的建議。空中的我完全沒有情緒。
劉潤在我心中是“他”,而不是“我”。
我心平氣和地理解編輯的建議,推測提建議時他的思考路徑,他們在會議室里討論時熱火朝天的場景,甚至會忍不住笑出來。
然后,作為旁觀者,我告訴“劉潤”:
這些建議中,有些是非常有道理的,可以立刻改;有些只是編輯的個人習慣,不改可以,改了也可以。
劉潤問:那改不改?
我會微笑著告訴“劉潤”:
改吧,改吧。就算改不改都可以,只是習慣問題,但是你改了,就能激勵編輯,讓他覺得自己的建議有價值、被接納了。雖然你花了更多的時間,但是你會收到更多的好建議,把課程變得更好。
就這樣,30 節課程,編輯給我提的建議,有 2.3 萬字,其中沒有復制黏貼引用,都是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建議。
30 節課,我滾動寫作修改,第 1 版的 30 篇,第 2 版的 30 篇,直到第 5 版的 30 篇。從去年 10 月份開始,直到今年 5月,非常勤奮的我,利用一切不出差的時間在死磕自己,花了 7-8 個月,才寫完 30 講。比 5 商半年 150 節課花的時間都長。最后我翻看“劉潤”他的文字,第5 版比第 1 版,確實天壤之別。
你看,這時候,我不是“我”,我是“他”。
我的小伙伴們幫我整理公眾號文章時,我也有這樣的感受。
小伙伴們整理的文字,最后可能要被修改才能發布。有的小伙伴立刻就不干了,情緒很大;有的小伙伴冷靜地闡述為什么不能改,然后靜靜地改回去。這些“不愿改”背后,當然有自己的道理,但其實很多僅僅是因為“ego”的情緒:改我的文字,觸犯到我心中那個“自我”了。
分享這些感悟給你。這種“不住在自己心里”,我不是“我”我是“他”, 心中沒有自己、只有目標的狀態,是很難修煉的。
這是為什么古人說“ 60 而耳順”。為什么到 60 歲才能耳順,不跳起來?因為你需要先花 20 年建立“自我”,再花 40 年戰勝“自我”。
我祝愿我的小伙伴們,祝愿同學們,祝愿你,都能早日戰勝自我,“旁觀自己”,不用等到 60 才耳順。
洞察能力心得體會總結篇三
一開始洞察力這個三個字確實陌生,在眾多學說里屬于哪個類毫無概念,九年義務教育里講的也是模糊。單看字面,我的初級理解是觀察力吧。再說,劉潤這逼是誰。
發刊詞——半秒洞察本質的人,注定有開掛的人生
口氣不小,我這骨子底的傲氣不禁呵了一聲。當然我也不能先急著評價,這次學習洞察力就是擺脫以往面對各種問題或事物用表象進行分析思考的惡習。
進入主題:洞察本質改變模型,把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到最有效。
一、變量:系統中變化的數量
1.關注“核心存量”
核心存量!它的增長能明顯提升實力,它的減少迅速帶來危機。比如:一所學校的核心存量是升學率。
2.關注“流量增速”
3.關注“周轉時間”
用存量除以流量得到的數值,就是周轉時間。
二、因果鏈
誤區一:遺漏中間項
誤區二:迷信相關性(始于相關性,終于因果鏈)
誤區三:顛倒因果鏈(類似于先有蛋還是先有雞)
三、增強回路(注意:既然有無限增強的回路,那自然也有負向強化的回路)
1.找到自己的飛輪(找增強回路)
2.確定第一推動力
例:淘寶第一推動力:買家
3.堅持不懈地推動
四、調節回路
1.打破“看不見的天花板”
2.建立“自我修復機制”
未雨綢繆,在調節回路沒來時做出自我修復機制
3.讓“阻礙變革者”,成為變革受益者
五、滯后效應
1.原因不一定在結果附近
2.減少滯后,增加確定性。
3.用縮短和平滑政策,提房“滯后”引起的劇烈震蕩。
以上是這周課文的學習內容下面就套入我家經營的小賣部中進行運用。
一、變量
1.核心存量
在我家那個位置,開小賣部基本做的是街坊生意(先排除往后會有其他拓展生意)。我個人認為,小賣部的核心存量是固定客戶。存量看似只有街坊鄰里,但是做到這一片有80%街坊都來我這買日常用品,飲料等物品,那收入算是比較可觀了。
2.流量增速
平日街坊上下班多打招呼,不熟的路過見面了也禮貌微笑。日常打理店面每日做好,如清潔,擺放等表面過工作做好,接待來客禮貌語氣平和。服務提升質量,街坊認可,跟街坊混熟,買東西自然首選我們家。
3.周轉時間
每日做好銷售記錄、庫存等記錄,以便每月或者每周對店營業活動情況進行分析,算出周轉時間,再通過調節改進把周轉時間減短。
由于我對家里小賣部缺少經營數據上和時間上的投入跟進,在后面的知識內容比較難以套入。所以只用了變量這一結構模塊來運用。
在這長達一周的學習后,發現了自己面對問題時,解決方法的思維上有很多欠缺,以往多是直接用自己的感覺或者隨著自己的性子去看待理解,忽略了事物本質的重要。但這里還把本質上的機構系統深入分解從洞察力這五個結構模塊進行分析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