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tǒng)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校本課程教學活動設計方案3篇,希望大家閱讀之后有所收獲。
校本課程教案1
一、指導思想
本課程開發(fā)立足“以人為本,*發(fā)展”的理念,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制定適合本校的系列校本課程。這些課程旨在彌補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不足,廣泛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促進個*特長的發(fā)展,幫助學生在學習中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其終身發(fā)展的能力。
二、實施目標
通過學科素養(yǎng)類課程的學習,使學生領略中華經(jīng)典的博大精深、體驗數(shù)學思維的靈活創(chuàng)新、感受英語情境的生動有趣,陶冶情*、發(fā)展個*,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提高人文素養(yǎng)。
通過生活技能類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和生活禮儀,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初步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學生對美好事物的熱愛。
通過藝體技能類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發(fā)展特長,樹立自信,豐富精神生活,實現(xiàn)全面、*的發(fā)展。
三、基本結構
學科素養(yǎng)類——經(jīng)典誦讀、英語口語、習作、數(shù)學思維。
生活技能類——折紙、生活勞技、生活禮儀、法伴我成長。
藝體技能類——舞蹈、聲樂、器樂、兒童畫、裝飾畫、國畫、剪紙、書法、十字繡、橡皮泥、陶藝、圍棋、武術、乒乓球、田徑等。
四、實施原則
現(xiàn)實*原則:在制定校本課程開發(fā)目標時,充分考慮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學生發(fā)展狀況以及學校的其他實際條件。
基礎*原則:旨在全面提升學生能力,促進學科知識的運用和綜合,服務于學生基礎能力的夯實。
發(fā)展*原則: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挖掘學生潛力,以促進學生個*化發(fā)展的目標為核心。
五、保障機制
(一)成立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領導小組。
(二)組織編寫校本課程綱要或教材。
六、實施過程
(一)樹立正確的課程觀
采取自學與輔導、分散與集中、討論與測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組織教師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識培訓》《課程實施標準》等課程改革基本理論,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并運用這一觀念指導教學實踐。
多方合作,共同協(xié)作。教導處負責制定整體方案,審議課程綱要、教材及學科評價體系,管理課程實施,負責過程管理、階段*檢查與培訓指導等工作;總務處提供物質保障,協(xié)調資料征集、設施建設等;家長委員會發(fā)揮紐帶作用,協(xié)調家長和社區(qū)資源,使校本課程與生活和社會緊密結合,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
(二)認真落實課程目標
任課教師精心備課,設計科學的教學過程,按時上課,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合理評價。
每學期組織年級組開展至少一次校本課程專題研討,確保活動有明確目標、充分準備、記錄詳實、成效明顯;每學期末組織校本課程成果展示評比,全校師生廣泛參與,形式靈活。
學生外出調研、參觀時,由分管領導、班主任與任課教師組織,確保師生安全。
(三)完成課程實施水平評價
對教師的評價側重過程*,涵蓋教學準備、教學方法與態(tài)度等方面,采用問卷調查(10%)、聽課記錄(20%)、教學方案及教案檢查(20%)、博客記錄(每月)(20%)、教學效果評估(30%)等方式進行監(jiān)督和評估。
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包括:
(1)出勤率評價,占學業(yè)總成績的20%;
(2)課業(yè)完成情況評價,占學業(yè)總成績的40%,包括聽講、學習態(tài)度、作業(yè)完成情況;
(3)結業(yè)成績,占學業(yè)總成績的40%。
學生的總成績分為A、B、C、D四個等級。
為鼓勵學生特長發(fā)展,關注學生對校本課程的興趣與態(tài)度,采用觀察、考查、現(xiàn)場匯報和作品展示等方法促進課程實施。
強調以下兩點:
一是組織階段*作品展覽,展示學習筆記、手抄報、手工作品、照片、征文等,以鼓勵學生。
二是通過等級制記錄學習結果,學期末教師通過開卷考查的方式評估學生學習成果,給予學生充分的表達和發(fā)揮的空間。
以上課程兼顧全體學生與個體差異,呈現(xiàn)合理的層次*和漸進*。全校必修的校本課程《經(jīng)典誦讀》《走進威海》《名曲名畫欣賞》等,注重人文熏陶與實踐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田小學子因此展現(xiàn)出書香氣質、創(chuàng)新精神與模范風采;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選修課程如橡皮泥、陶藝、折紙、剪紙等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規(guī)律,致力于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有藝術天賦的學生;在此基礎上,開設了二十多個興趣小組,激勵學生發(fā)展個人特長,讓他們在舞臺上盡情綻放。
校本課程教案2
一、校本課題立項工作的背景及思路
為了推動全體教師更深度參與課題研究,本學期我們成立了學校中心課題組,并制定了《學校中心課題組校本科研工作實施方案》。在此框架下,我們將晉中市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組織小組學習的研究》、《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以及區(qū)級課題《關于課堂學習小組的建設和小組學習策略的研究》等課題,拆分成多個與教師密切相關且易于實施的小課題,在學校內部展開子課題的立項工作。
所謂的“校內子課題”是對我校總課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實驗研究》的具體化。學校決定從今年起,常態(tài)化和規(guī)范化地進行校內子課題的立項工作。同時,將市級、區(qū)級和校內子課題統(tǒng)一納入學校的課題管理體系,實施統(tǒng)一的管理程序,并定期召開課題研討會,重視研究過程管理。
二、學校課題管理小組暨科研骨干團隊
為了進一步規(guī)范學校課題管理工作,提升課題研究的實效*,我們在學校中心課題組的基礎上成立了課題管理小組暨科研骨干團隊。該團隊負責指導、督查各教研組的常規(guī)課題工作,并評選出優(yōu)秀的校內論文成果。課題專家委員會成員由各教研組推薦產生,要求具備積極學習新的教育管理思想、參與課程改革的能力,以及較強的科研和課題指導能力。
三、學校校本課題系統(tǒng)
學校總課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實驗研究》
總課題負責人: xx(校長)
子課題:
市級課題:《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組織小組學習的研究》
課題負責人: 安xx(副校長)
申報時間: xx.10
市級課題:《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
課題負責人: 鄒xx(數(shù)學骨干教師)
申報時間: xx.10
區(qū)級課題:《關于課堂學習小組的建設和小組學習策略的研究》
課題負責人: 安xx(副校長)
申報時間: xx.1
校級主要子課題設置及其負責人:
課題總負責人: 楊xx(副校長)
《英語小組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 張xx
《科學課如何指導學生小組學習》 王x
《社會課小組學習的有效策略》 趙xx
《美術小組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 王xx
《音樂課如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張x 姚x
《體育課如何指導學生小組學習》 楊xx 李x
四、子課題選題建議
上述課題從宏觀角度出發(fā),基于課堂教學改革和三步導學模式設計,旨在為教師提供研究方向。子課題則結合學校的課程改革實際,從中觀角度設計,幫助教師明確研究方向。子課題的選題應該小而精,從微觀角度入手,選擇具體的切入點,展開深入細致的研究。
選題與申報時間: 每學期開學時確定選題與審報時間,結合平時教學中的問題和區(qū)教研室的研究要求,填寫立項表并提交學校中心課題組審批,由課題管理小組和專家委員會評審是否立項。
課題研究內容要求: 研究要以實際教學為基礎,研究對象具體,研究案例真實且生動,研究成果對教學有實質*促進作用。
課題規(guī)模及周期: 子課題可由個人*完成或多人合作完成,研究周期一般為半年至一年。市級、區(qū)級課題可成立專門的研究小組,研究周期為一學年或更長。
過程管理: 每學期由學校課題管理小組和科研骨干團隊組織課題研討會,課題負責人報告研究進展,并提交階段*研究報告。
課題成果評選: 每年5月底,學校課題管理小組和科研骨干團隊組織評選優(yōu)秀論文成果,按區(qū)教研室的指標上報。市級、區(qū)級課題按優(yōu)秀成果申報,校內子課題按優(yōu)秀論文申報。
五、本學年校內子課題立項的具體要求
自本方案發(fā)布之日起,即啟動本期課題立項工作。新學期開學后的一周內,請將立項表以您的姓名命名發(fā)送至學校教導處。學校課題管理小組將審批所有提交的課題,并決定是否立項。
校本課程教案3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中,為了適應不同地區(qū)、學校和學生的發(fā)展需求,保障和促進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有效落實,市已經(jīng)開始實施義務教育新課程,要求所有中小學校依據(jù)教育部和市教育委員會的課程方案與計劃,結合本校情況制定《義務教育學校課程實施計劃》。為確保新課程計劃全面實施,必須對各實驗學校的實施情況進行詳細檢查與評估。這項工作不僅具有政策*、科學*,而且在時間*上也具有緊迫*。
為了確保評價工作具有科學*和規(guī)范*,特制定了本方案,旨在為評價《義務教育學校課程實施計劃》提供統(tǒng)一的標準和等級評定方法。這不僅有助于學校及時檢驗、改進和完善課程計劃,使之更具普適*和自主*,同時也為市縣教育行政部門提供了必要的督導評估工具,以確保 市中小學義務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健康發(fā)展。
二、本方案的適用范圍
本方案適用于 市所有實施義務教育新課程計劃的中小學校,包括對本校《義務教育學校課程實施計劃》的自我評價、專家和科教研人員對實施課程改革的評價,以及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對相關學校的督導評估。
三、制定本方案的基本原則
體現(xiàn)基礎課程改革精神的原則
發(fā)展*原則
導向*原則
可*作*原則
定*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四、本方案的評價指標體系
本方案設立了詳盡的評價指標體系,以確保評價全面、客觀。
五、對各項指標評價標準的說明
每一項指標均有具體的評價標準,以便評價人員能夠準確評定學校課程實施計劃的各方面情況。
六、等級評價和評價的基本程序
等級評定
二級指標的等級評定
詳細說明二級指標的評定標準和等級分類。
總體評價的等級評定
總體評價結果分為四級:A等級為“優(yōu)秀”、B等級為“良好”、C等級為“合格”、D等級為“不合格”。
總體評價等級與分項指標等級的關系
指定不同總體評價等級與二級指標評級之間的關系,以確保評價結果的準確*和一致*。
評價的基本方式和基本程序
評價的基本方式
包括學校自評、學校互評以及教育行政部門的評估。
評價的基本程序
評價人員需詳細了解本方案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多種方式獲取信息,如查閱資料、座談會、訪談、聽課、問卷調查等,對學校的課程實施計劃進行全面評估。
通過以上評價體系和程序的實施, 市能夠有效監(jiān)督和評估中小學校的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推動各學校課程的優(yōu)化和提升,為學生提供更加科學和貼近實際的教育體驗。
校本課程教案4
校本導學案作為校本化課堂教學的新型手段,與傳統(tǒng)的一成不變的課堂模式相比,顯現(xiàn)出了許多優(yōu)勢和潛力。其理論基礎源自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和實踐教育家杜威的“建構主義”教育理論。
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學習”強調學生通過探索和發(fā)現(xiàn)來構建知識,而不是 passively 接受信息。這種理論認為,學習者在探索和實驗中,通過自身的認知過程主動構建新的理解和概念。與之相關的,杜威的“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強調學習是一個個體積極建構意義的過程,強調學生在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通過活動來積累知識和技能。
在這些理論支持下,校本導學案設計旨在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維發(fā)展。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問題解決和合作探究,導學案不僅僅是教學的計劃和指導,更是學習過程中的橋梁和引導。它強調了教師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有益的學習環(huán)境。
在實施校本導學案的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背景進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這種個*化的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學習進度,從而提高教學的針對*和效果。通過精心設計的導學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更靈活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校本課程教學設計方案5
用愛與歌聲描繪勞動之美:重新設計《洗手絹》音樂教學活動
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歌曲《洗手絹》和相關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培養(yǎng)熱愛勞動的積極情感和尊敬勞動者的美好情感。
過程與方法:
通過聆聽、歌唱、律動、故事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感受歌曲旋律,體驗勞動過程,并用自然的聲音和活潑的動作表現(xiàn)歌曲內容。
知識與技能:
學唱歌曲《洗手絹》,初步掌握歌曲中的音樂要素,如“哎嘍”的俏皮唱法和結束句的干脆利落。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含《搖籃曲》、《勞動最光榮》、《洗手絹》音樂,以及與歌曲內容相關的圖片和視頻)
圖譜卡片(展示歌詞內容和相關動作)
小手絹若干條
教學過程:
一、 溫情導入,喚醒生活經(jīng)驗 (3分鐘)
1. 播放歌曲《搖籃曲》,營造溫馨氛圍。
2. 師生親切問好。
3. 教師引導:小朋友們,這首溫柔的搖籃曲是不是很熟悉呢?是誰在我們小時候輕輕地哼唱,帶給我們溫暖和愛呢?(引導學生說出爸爸媽媽)
二、 聆聽感知,感受勞動光榮 (8分鐘)
1. 教師提問:小朋友們,你們在家里都會幫爸爸媽媽做些什么家務活呢?(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分享自己的勞動體驗,如掃地、疊衣服、洗碗等)
2. 教師播放歌曲《勞動最光榮》,引導學生聆聽。
3. 教師提問:歌曲里的小動物們都在做什么勞動呢?它們勞動的樣子給你什么感覺?(引導學生說出歌曲中描繪的勞動場景,并體會小動物們勞動時的快樂心情)
4. 教師引導:小動物們愛勞動,我們小朋友也要向它們學習,做一個熱愛勞動的好孩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關于勞動的好聽的歌曲——《洗手絹》。
三、 趣味演繹,體驗勞動快樂 (20分鐘)
1. 故事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師講述一個熱愛勞動的小朋友的故事,例如:小紅看到媽媽每天辛苦地洗衣服,就決定幫媽媽洗手絹。她學著媽媽的樣子,先打來一盆清水,然后把手絹浸濕,再抹上肥皂,認真地搓洗起來……最后,她把洗干凈的手絹晾曬在陽臺上,看著迎風飄揚的手絹,心里充滿了快樂。
2. 圖譜輔助,學習兒歌歌詞。
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圖譜卡片,引導學生學習兒歌《洗手絹》。
鼓勵學生跟著教師朗誦兒歌,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洗手絹的過程。
3. 律動創(chuàng)編,感受音樂節(jié)奏。
教師播放歌曲《洗手絹》,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jié)奏做律動。
鼓勵學生根據(jù)歌詞內容和自身理解,創(chuàng)編洗衣服的動作,例如:搓洗、擰干、晾曬等。
教師引導學生注意歌曲中“哎嘍”的俏皮唱法和結束句的干脆利落。
4. 多種形式,快樂演唱歌曲。
教師范唱歌曲《洗手絹》,引導學生注意歌曲的情緒和情感。
學生輕聲跟唱歌曲,熟悉歌曲旋律和節(jié)奏。
分組演唱歌曲,例如:男生女生對唱、小組輪唱等。
師生共同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歡快情緒。
四、 拓展延伸,升華情感體驗 (4分鐘)
1. 教師引導:小朋友們,除了洗手絹,我們還可以做哪些家務活來幫助爸爸媽媽呢?(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五、 快樂律動,結束教學活動 (1分鐘)
1. 播放歌曲《勞動最光榮》,學生跟隨音樂自由做律動,結束教學活動。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力求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樂,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勞動帶來的快樂,并樹立熱愛勞動的意識。
校本課程教學設計方案6
音樂欣賞與勞動品德培養(yǎng)
今天的課堂,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著名的歌曲——《勞動最光榮》。通過這首歌曲,我們不僅能享受音樂的美妙,更能從中學習勞動的重要*以及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庭貢獻。
導入
我們先從活潑的節(jié)奏開始。同學們可以隨著歌曲《鈴兒響叮當》做些自由的舞蹈動作,感受音樂的律動和快樂。
你們有聽過三只小豬的故事嗎?有同學可以上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知道,為什么大灰狼不能把第三只小豬的房子推倒呢?因為它是用堅固的磚頭蓋的,這表明那只小豬非常勤勞。
音樂表演與打擊樂器介紹
今天我們有新朋友加入!讓我向大家介紹一些打擊樂器,比如鼓、雙響筒、三角鐵、串鈴和沙槌。這些樂器不僅可以為歌曲增*,還能讓我們學會有節(jié)奏地模仿動物的叫聲。同學們可以嘗試用打擊樂器模仿小動物的聲音嗎?
你們都太棒了!不僅能模仿動物的聲音,還能用打擊樂器演奏出這些聲音的節(jié)奏。大家覺得這首歌怎么樣?我們再聽一遍,思考這種幸福的生活是如何通過勞動來創(chuàng)造的。
音樂拓展與動作配合
同學們唱得真棒!不過,要是能配上一些動作,會不會更有趣呢?讓我們跟著音樂一起動起來,看看能不能用打擊樂器為歌曲增添些獨特的節(jié)奏呢?
今天,我想讓大家都成為小小音樂家。上次作業(yè),我要求大家用日常生活用品制作簡單的樂器。現(xiàn)在,我們可以利用這些自制樂器來為歌曲伴奏,自由發(fā)揮創(chuàng)造不同的節(jié)奏。
今天,我們通過音樂的欣賞,不僅感受到了美妙的節(jié)奏和動聽的旋律,還學習到了勞動的價值和品德的培養(yǎng)。胡老師希望大家能把今天課堂上的感受和所學帶回家,嘗試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家務,以實際行動來展現(xiàn)我們的勤勞和關愛。
這樣一來,我們不僅成為了更好的音樂家,也成為了更加關愛家人、熱愛勞動的小公民。期待下次課堂上,看看誰是最勤勞的小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