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跡材料是對某個人物或團體在特定領域或特定時期所取得的成就和貢獻的記錄和整理。這些材料可以為后人留下寶貴的歷史資料,幫助后人了解和學習先進人物的精神和經驗,激勵更多的人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優秀員工個人主要事跡范文,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優秀員工個人主要事跡范文1
在28年的一線崗位工作中,小志憑著對測井事業的熱愛和追求,刻苦學習專業技術,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專家型技術工人。先后完成29項科研技改項目。其中,國家發明專利兩項,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4項,局級技術成果11項,處級技術成果12項。在石油學術刊物和學會交流會上發表論文7篇,參與編寫行業標準1項、企業標準兩項。
小志提出“套管水平井測井輸送技術在頁巖氣開發中的應用”課題,在沒有相關的施工工藝的情況下,帶領團隊進行攻關,提出涪陵頁巖氣水平井工藝改造的思路和模式,通過改進牽引器動力輸出系統、研發牽引力控制裝置、研制縱橫向減震器、創新“牽引力分段輸出輸送法”等,解決了涪陵頁巖氣田超大斜度、超長位移水平井測井、射孔施工帶來的諸多技術難題。
小志參與研制的第二代大功率牽引器,順利完成涪陵焦頁17-4HF井測井任務,創國內牽引距離最遠紀錄2882米,解決了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固井質量檢測的技術難題;在北201-12井射孔點火成功,填補國內牽引器進行水平井射孔施工的空白。該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打破國外壟斷,累計牽引距離達到25萬米,創產值8000多萬元,增收1000多萬元。
作為“側鉆小井眼測井工藝推廣應用”項目首席,小志通過發明“十二相限定向控制法”,開發國家專利“小井眼開窗側鉆輔助設計軟件”,有效解決陀螺開窗側鉆定向精度難的'技術難題,該成果施工150多井次,創收550多萬元。
小志充分依托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開展技術攻關和師帶徒活動,根據生產實際中的技術疑難和要領,編寫3萬多字的心得體會和操作教程,向青工傳經驗、授技藝。年均授課100多課時,所帶徒弟大多成長為技術骨干,其中1人榮獲集團公司技能競賽銀獎,1人榮獲油田青年“突擊隊”隊長、公司“雙文明”標兵、青年崗位能手等稱號。
優秀員工個人主要事跡范文2
工作中他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勤奮學習、刻苦鉆研,時刻以一名新時期技能型員工標準要求自己,充分發揮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勤奮鑄就金牌夢想。小亞憑借刻苦學習和頑強拼搏,從一名普通采油工成長為油田首席技師。他先后取得13項國家專利,36項油田和廠處級創新成果,有22項成果在油田推廣應用;在《內蒙古石油化工》等刊物發表論文7篇,編寫的'《采油(采氣)危害識別與防范》《油氣生產應急處置指南》等在油田企業中得到廣泛應用。
創新彰顯能手本色。他以小亞創新工作室為團隊創新平臺,通過每旬一值、每月一計、每季一講、每年一考“四個一”的管理模式,凝聚團隊力量,大力開展以“小革新、小發明、小改造、小設計、小建設”為重點的技術創新活動。在他的帶領下,工作室每年取得國家專利10項以上、油田級創新成果20項以上、處級創新成果30項以上,年解決現場技術難題50余項,創造效益2000多萬元,為油田節能降耗發揮了積極作用。
帶徒引領百花齊放。為使更多青工立足崗位成才,小亞將自己的知識經驗和絕招絕技毫無保留地傳給身邊的同事和徒弟。他堅信實際與理論并用的原則,篤信“以點帶線、以線帶面、以面帶體”的理念;逐步總結出強化培訓管理、強化心理素質和強化理論技能“三個強化”的帶徒方法,為油田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技能拔尖人才和青年后備人才,4名徒弟成為集團公司技術能手、23人成為技師和高級技師,6人獲集團公司職業技能競賽采油工金獎。《工人日報》《中國石化報》、中工網等媒體報道了其先進事跡。
優秀員工個人主要事跡范文3
小平是一個標準的“油二代”。從3歲起就跟著父親耳聞目染石油工人的艱辛與付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當最好的石油技術工人。
致力于老井維護。川孝135井井堵長達4個月,采取多種措施未見效果,小平制定方案終于將氣井堵塞解除,日增產天然氣1.5萬立方米。他據此總結出一套解堵方法,成功運用到新場氣田沙溪廟組氣井,直接創造經濟價值近千萬元。在他的組織下,成功解決川科1井井口竄水竄氣問題,直接經濟效益3000多萬元;參與金頁1井等應急搶險30余次,解決水套爐節流閥卡死、總閥不能開啟等問題。
致力于技能提升。新601井采油樹生產閘閥損壞,需要在高壓關井的情況下快速更換閘閥,他現場制定方案,并在1小時內完成3個閘閥的拆裝,恢復了氣井安全生產;針對川高561井生產總閘閥尾座刺漏、面臨井口失控的風險,在當時井口壓力高達48兆帕的情況下,不停產帶壓進行密封配件更換,順利排除險情。
致力于技術創新。先后研制出技術創新成果53項,自行設計的高壓管匯臺泄壓裝置等8項成果獲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其中低壓氣井移動式防噴流程獲得經濟效益1.3億元;井口保溫裝置累計創效0.8億元。
致力于人才培養。2012年,西南油氣分公司技能人才工作室成立,小平被聘為主任。他先后帶出56名徒弟,其中1人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稱號,1人成為西南石油局技術專家,1人獲“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
做好職工培訓。為集團公司采氣高級技師班授課4學時,為油氣田授課188學時。獨立編寫并錄制《井控設備概述》《防噴裝置》《水套爐針型閥刺漏著火的'處理》等三個集團公司遠程教育課件。2013年,小平所在的川西采氣廠技能人才工作室被評為四川省職工技能人才(勞模)創新工作室;同年,他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第十一批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
優秀員工個人主要事跡范文4
住在我們試驗室隔壁的是拌合站一名女操作員,我們都叫她鄧阿姨,在我的記憶中,從我來到項目,看到的鄧阿姨總穿著一身工作服,天天如此。我偶爾開她玩笑:“阿姨為什么總是穿工裝呢,是不是叔叔太摳門兒,舍不得給您買新衣啊?”每每她總是笑道:“在工地不穿工裝穿啥呀,我們這都快退休的人了,穿工裝的時間都論秒啦!”
拌合站打料是不分白天黑夜的。有一晚凌晨兩點開始打料,鄧阿姨一整晚守在拌合站。第二天一早在食堂門口遇見她,我故作挑釁地笑她覺沒睡成,她瞇著那雙本就不大的眼睛笑著說:“孩子,你剛接觸我們這行業,慢慢就會懂。不管苦累,懂了就能適應。”后來,和我一批到工地的同學們離開的越來越少,每看到他們離開的背影,我都在回想鄧阿姨那句話,然后告訴自己:不管苦累,懂了就能適應,適應就能堅持。
拌合站門口的路時常被大車壓得不成樣,據說以前一下雨,坑里汪滿水,大家都是卷起褲管趟著水出入大門。后來鄧阿姨來了,一見路被壓壞,就發動大家修路。她說,這路可是咱拌合站的門面,誰能忍心看著自家門前一下雨就汪一坑水啊?說來也怪,大家也都愛跟她干活,愛聽她吆五喝六的指揮。她勤勞的背影出出進進,在她火熱的干勁下,似火的驕陽也顯得遜色起來。
每到飯點,我們幾個年輕人總喜歡去鄧阿姨那兒找吃的,她的零食總被我們一掃而光,然后就聽見一陣咯咯的笑聲“你們這幫小子,下次拿錢來!”不知從何時開始,她習慣地叫我們“兒子”、“閨女”,我們也就習慣地當了她的兒女。這樣的親情,讓人無意間感覺有種親切感,亦或是阿姨想念自己的孩子了。不管怎樣,嘈雜的工地有這么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存在,我們很幸福!
為了節約資源,工地每天定時打水。每到打水時,很遠都可以聽見鄧阿姨的大嗓門,一邊嘮叨著一邊督促著,忙著叫上夜班正在沉睡的老劉,喊著一旁的鉆車司機李師傅,還有機械隊的曾師傅,施工隊的老趙、小張、小鵬,生怕大家沒有水喝。司機陳師傅腿腳不靈便,鄧阿姨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她組織幾個年輕小伙兒輪流幫陳師傅打水,日子久了,不用她說,這點兒小事就成了年輕人理所應當做的事兒,陳師傅的水桶天天都滿滿地盛著“愛心接力水”。而鄧阿姨,也照常理所應當地拉接水管,理所應當地叫大家來打水。對這樣的'理所應當,她高興地給自己封了個封號“水管所所長”。不管冬雪覆蓋,還是烈日酷曬,工地上伴著水聲生發的那份情,總是沁人心脾!
沒有人喜歡離別,更不喜歡送別。可是在工地,這種事情再尋常不過了。我和老鄉小雷年齡相仿,性格投緣,一起聊生活談工作,一起嘲諷彼此發胖的身材,一起做胖女孩兒共有的“減肥夢”,一起感嘆“人生得一閨蜜,足矣”。聽到小雷要調到別的工地的消息后,我獨自跑到拌合樓后面的山坡上,哭成個淚人兒。鄧阿姨第一個找到我,陪著我在山坡上坐了兩個鐘頭。她給我講她和試驗室孫主任每換一個工地都是前后報到,給我講她和老劉師傅時隔十六年又聚在這里,還給我講她和叔叔一輩子就沒在一個工地呆過……“閨女,我們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我們必須要有堅韌的性格。離別不可怕,要相信只要有心、有情,我們無論在哪,都在相互牽掛,相互祝福。”聽著她的話,我哭得愈發厲害,但哭過之后,我懂了,不久的將來,鄧阿姨和我也終將面對離別,但曾經的相逢,就是最美的歌。是她,讓我懂了水電工人對那山那水的情懷,懂了水電人在歲月崢嶸中存留的那份真。
鄧阿姨是工地上最普通的工人,身著工裝的她,平平凡凡,簡簡單單,但她確是大伙心目中最不能少的人。沾滿粉灰的安全帽、忙碌的身影,鑄成一幅流動的畫。——這副畫的主角,就是那最美的一線工人。
優秀員工個人主要事跡范文5
小茜在江蘇徐州石油營銷一線工作了28年,從一名普通的客戶經理成長為一名基層管理者,親身經歷了成品油市場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一直努力做一個客戶滿意的實踐者、市場競爭的優勝者、平凡崗位的奉獻者。
近幾年,小茜帶領團隊積極適應經濟新常態,以員工、客戶雙滿意為目標,按照內強素質、外塑形象的要求,積極培育具有時代特征、行業特色的企業文化,開展基層“家”文化建設,有力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基層一線的落地生根。2014年8月,中石化銷售系統“家”文化建設現場推進會在徐州召開,先后接待了56家省市公司的代表,具有徐州特色的油站文化受到廣泛好評和推廣。
凝聚正能量。提出“家”油站的文化新理念,帶領員工建設“希望之家、成長之家、快樂之家”。以卡通形象和溫馨提醒,使員工處處可見可感文化的正能量。通過推動物資配置落地、價值理念落地、行為規范落地、長效機制落地,員工“愛家”意識轉變為“建家”熱情和行動。幾年來,她帶領的團隊經營業績、員工收入不斷增長。
打造好現場。以“為美好生活加油”為使命,實施全員品牌管理,使“每一滴油都是承諾、每一個人都是品牌”成為員工共識。以“6S”管理為抓手,打造高度負責任的`現場,提高客戶滿意度。開展客戶辦事“零障礙”工程,不斷優化服務流程,提升服務效率,使消費環境更加安全、規范、便捷;免費提供道路救援等便民服務項目,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
隊伍能成長。積極開展創建“工人先鋒號”活動,認真做好“金牌加油站”“金牌示范崗”的評選,激發基層員工的潛能和活力,促進工作上水平、創一流。她重視后備人才的選拔培養,讓一線員工感受到政治上關懷、工作上關心、成長上關注、生活上關愛。她傾心為員工打造職業生涯,鼓勵員工增強創新意識,積極參加崗位練兵和業務競賽,爭當學習型、知識型、技能型員工,她帶領的團隊高級工比例在全系統領先,實現了從普通員工到高級技師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