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費爾巴哈的提綱論文文獻篇一
就內容而講,整篇文章可以分為四大部分:
一、揭露一切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第一條)
唯心論先驗論看到了主體的能動性,但夸大了能動性
舊唯物論承認認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但否認了主體的能動性
二、以實踐為基礎,把辯證法與唯物主義反映論統一起來,創立了能動的反映論,點明新唯物主義的特點:實踐的能動性。(第二條)
辯證唯物論能動反映論認為認識是主體在實踐中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1、對實踐作了科學規定——人類感性、能動、批判的活動。
2、提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把主體和客體相聯系,實踐中主體和客體構成雙向關系,表現為:
人化自然(客體主體化):主體把自身的目的、愿望賦予客體,創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東西。
自然人化(主體客體化):主體吸收了客體的本質、屬性,轉化為自身的能力。
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真理是主觀對客觀的正確反映,檢驗真理的標準必須把主客觀相聯系。
實踐是主觀指導下對客觀存在的改造,實踐把主客觀相聯系。
三、以實踐為基礎,把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相結合,對舊唯物主義的各種錯誤進行一一的解剖和批判。(第三~九條)
1、對人的本質作了科學概括
人的本質是后天形成的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2、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
勞動實踐是人和社會產生的決定性環節
社會生活的最終根源在于實踐
3、思維、理論的世界根源于現實的世界
四、在指出新舊唯物主義立足點的不同的基礎上,把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相統一。(第十~十一條)
1、過去的哲學停留于“解釋世界”,而不在力于“改造世界”。
2、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1)、一種理論作用的發揮只能通過人們的實踐活動表現出來。
(2)、一種理論作用發揮的程度在于人們實踐活動中被接受的程度。
(3)、正確的理論最終會被大多數人接受,也才會在思想史上留下它的地位,成為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
費爾巴哈的提綱論文文獻篇二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讀后感及個人理解
一
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所以,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它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質》一著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卑污的猶太人活動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我認為,在人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上而言,只能是人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認識世界,因為就人的認識能力而言,人在自身的意識中并沒有先在與人自身存在的意識,所以人必定先是改造世界的主體,然后才是改變世界的主體,而世界也是先被改造的對象,其次才是被認識的對象,否則,必定有一個先在于人存在的對世界的認識,討論這個認識的來源則必定會陷入有神論抑或本體論,所以實踐是人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基礎。舊唯物主義沒有意識到人的實踐活動在認識過程的作用,也沒有意識到實踐活動在認識過程中的前提性,所以舊唯物主義只能是脫離了人的主觀的能動活動來討論認識的問題,所以脫離了人的實踐,在舊唯物主義里,人只能是消極的反映世界,是被動的,所以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從人能動改變世界的角度出發,沒有把物看做是人實踐的對象,沒有把人和世界看做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馬克思用了:“所以,結果竟是這樣”表明了他對于舊唯物主義的失望與超越。而唯心主義主張意識第一性,意識具有能動性,但這能動性并不是現實的能動性,只是抽象意識的能動性,例如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而離開了了人的實踐,這種能動性不具備任何實際意義,由于唯心主義也不理解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所以只會夸大和扭曲人的現實的能動性,只能抽象的發展這種能動性,“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因為唯心主義本身就是脫離了實踐的能動意義來討論世界及認識,而且,如果有了實踐,唯心主義也就難以成為唯心主義。馬克思在此批判了費爾巴哈沒有把實踐活動理解為改造世界的活動,只是把它理解為認識世界的活動,并表明真正的實踐,應該是人依靠自身的能動性能動改造世界并認識世界的活動。
這一條主要批判了舊唯物主義不了解人的社會實踐在人的認識過程中的作用,并闡明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而改變。然而,我們所說的這一“環境”歸根結底還是屬人的,是人類通過自身實踐創造的這個環境,而在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學家那里,這環境給人以支配性和強制性,卻忽略了人通過實踐創造和改變環境這一前提,所以馬克思對其進行了批判,認為:“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這環境在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那里,是少數高于常人的天才所創造的,這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的階層思想如出一轍,他們認為歷史是少數英雄人物創造的歷史,是少數人支配大多數人的歷史,而不是人類自身實踐創造的歷史,這樣,他們就陷入了一種唯心史觀,所以必然會把社會分成兩部分,這是他們的必然結果,因為他們沒有看到實踐在歷史的形成中所構成的主要作用,同時,馬克思也看到了人在泰國實踐改變歷史的同時歷史也改變了人,人和環境是對立統一的,歷史是人實踐的歷史,實踐是最能有力說明人和環境人和歷史的關系的準則。
這一條主要批判了舊唯物主義在人和環境,人和教育關系方面的錯誤觀點。論述了實踐活動在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中的偉大作用。
四
費爾巴哈是從宗教上的自我異化,從世界被二重化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這一事實出發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歸結于他的世俗基礎.他沒有注意到,在做完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還沒有做哪。因為,世俗的基礎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離,并使自己轉入云霄,成為一個獨立王國,這一事實,只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說明。因此,對于世俗基礎本身首先應當從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這種矛盾的方法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從在世俗家庭中發現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應當在理論上受到批判,并在實踐中受到革命改造。
馬克思在這里肯定了費爾巴哈關于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的觀點,肯定了費爾巴哈吧神的世界歸結于它的世俗基礎,即現實世界之中,奠定了無神論的基礎,馬克思在此也肯定了費爾巴哈從宗教的神圣世界和現實的對立這一觀點,然而,費爾巴哈只是做了把神圣世界歸結于世俗社會,只是揭露了宗教的神秘性。馬克思的立足點在于改變世界,所以在馬克思看來。費爾巴哈的貢獻,其實和西方傳統哲學家只在于認識世界而不在于改變世界的思想是一致的,他只認識到宗教來源于現實社會,而沒有弄清楚宗教為什么會來源于現實社會,也沒有致力于消除這個來源的矛盾,在這里,馬克思是以自己的標準批判了費爾巴哈對于宗教的批判。“世俗的基礎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離,并使自己轉入云霄,成為一個獨立王國,這一事實,只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說明”表明馬克思認為宗教——人的本質的異化,只能用現實社會的自我分裂來說明,應該清楚的剖析現實社會的矛盾性,然后對宗教存在的基礎——資本主義的階級矛盾進行理論批判,并通過實踐來消除這個矛盾,然而,現實社會的矛盾的尖銳性只能通過
45678 -
費爾巴哈的提綱論文文獻篇三
如何解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http://。cn 2005年10月31日06:10 光明網
學者 論 壇《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寫在馬克思遺留下來的一本《1844-1847年筆記》里。1888年,恩格斯把它附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的單行本中第一次發表出來,并指出它的寫作時間是1845年春天,地點是布魯塞爾。由于恩格斯與馬克思的特殊關系,以后論者對恩格斯的說法幾乎沒有疑義,由此延伸開來,大多數人認為,《提綱》是《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準備性文獻或理論大綱,《提綱》中的11條內容集中體現了馬克思哲學的旨趣、特征和體系架構。然而,如果仔細研究馬克思的原初手稿,就會發現,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在這里,弄清《提綱》的寫作時間和目的,對客觀解釋《提綱》的思想至為關鍵。
馬克思的這冊筆記本里的內容雖然寫于1844-1847年之間的不同時期,但《提綱》第一條前面緊靠著的四行文字卻與《提綱》是同時寫成的。關于這一點,上世紀60年代較早研究了馬克思手稿的格·亞·巴加圖利亞與90年代又試圖從手稿入手尋找對《提綱》的新解釋的陶貝特等人的看法是一致的。這四行文字是:神靈的利己主義者與利己主義的人對立。
革命對古代國家秩序的錯覺。
“概念”與“實體”。
革命=現代國家的形成史。
抽象地看,這四行文字非常費解,與《提綱》下面的內容聯系也不很清楚。然而了解《神圣家族》內容的人都知道,這些恰恰是《神圣家族》中評價法國和英國的唯物主義以及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和人道主義的那幾小節的議題。比如,馬克思在《對法國革命的批判的戰斗》那一小節中批判過布魯諾·鮑威爾關于革
命的觀點。在鮑威爾看來,法國革命希望建立一種新的人類秩序,但是,它所產生的思想并沒有超出舊秩序的范圍,革命不得不滿足于民族的純粹的利己主義,甚至煽起這種利己主義,同時革命又不得不“承認最高的存在物??確認那應該把單個的利己主義原子連接起來的普遍國家秩序”,靠這種辦法來抑制這種利己主義。馬克思對此評論說:“正是自然的必然性、人的特性(不管它們表現為怎樣的異化形式)、利益把市民社會的成員彼此連接起來。因此,把市民社會的原子彼此連接起來的不是國家,而是如下的事實:他們只是在觀念中、在自己的想象這個天堂中才是原子,而在實際上他們是和原子截然不同的存在物,他們不是神類的利己主義者,而是利己主義的人。”(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卷第153、154頁)至于筆記中有關“‘概念’與‘實體’”的內容與《對法國唯物主義的批判的戰斗》這一小節有關。馬克思指出,鮑威爾關于法國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自黑格爾的《哲學史講義》和《精神現象學》。黑格爾把法國唯物主義說成斯賓諾莎的實體的實現,并得出結論說,如果實體不想在浪漫主義中遭到毀滅,就得進一步過渡為“概念”和“自我意識”。鮑威爾則認為,18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在它向反動勢力投降以后已經淹沒在浪漫主義里了,“批判的批判”承認它有時以實體作為前提的矛盾之處。隨后,馬克思回顧了黑格爾關于實體與概念的關系,提出了他關于施特勞斯和鮑威爾的那個著名評價,即認為他們兩個人都只是片面地發展了黑格爾體系的一個方面,實體或自我意識。只有費爾巴哈才是從黑格爾的觀點出發而結束和批判了黑格爾的哲學。費爾巴哈把形而上學的絕對精神歸結為“以自然為基礎的現實的人”,從而完成了對宗教的批判。同時也巧妙地擬定了對黑格爾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學的批判的基本要點。
以上這些議題的關聯性表明,《提綱》的寫作與《神圣家族》有關。我們知道,《神圣家族》試圖從總體上評價法國的啟蒙運動及其反對現存政治制度、反對宗教神學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同時從思想史上對以黑格爾為集大成者的德國思
辨哲學作出評價。在馬克思看來,通過揭示自愛爾維修以來的唯物主義同從巴貝夫直到歐文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聯系,就可以看出,費爾巴哈的人道主義觀念在法國和英國的唯物主義那里已經存在了。然而,對黑格爾的思想進行唯物主義批判是讓德國哲學家學會理解法國唯物主義的必要前提。
正是這樣一種考慮使馬克思產生了一個計劃,就是要編纂“一套社會主義史的資料匯編,或者勿寧說是一部用史料編成的社會主義史”。(《恩格斯致馬克思(1845年3月17日)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7卷第29頁)很顯然,《神圣家族》并沒有完全實現這一計劃,因為它對作為社會主義哲學基礎的唯物主義的清理,過多地敘述了法國唯物主義,而對同屬于這一譜系的費爾巴哈哲學的剖析非常不夠,這是一個缺憾。此外,在當時德國的社會思潮里,同屬于青年黑格爾派別的鮑威爾思辨哲學與費爾巴哈哲學的關系也是需要甄別清楚的,《神圣家族》著眼于、用力在前者身上,對后者的論述就理應成為《神圣家族》的后續工作。而且上述缺憾從《神圣家族》出版以后人們對它所作出的反應和爭論中更加凸現出來。
這樣說來,《提綱》寫作的契機并不是為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做準備,理論工作和研究計劃的尚未完成,以及當時圍繞《神圣家族》所展開的爭論可能才是寫作《提綱》的直接動因。而我們知道,這種爭論是到1845年《維干德季刊》第2卷上才展開的;又由于這一卷出版于同年6月底,所以,《提綱》不可能寫于1845年5月中旬以前,而很可能是在1845年7月初才寫就的。
關于《提綱》的這樣一種解釋的意義在于:第一,它說明《提綱》與《神圣家族》在思想上同樣有著密切聯系,《提綱》的思想只能視為馬克思進一步論證新世界觀的前提,而不能把《提綱》解釋為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直接契機,也不能把它看作《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寫作提綱。第二,就《提綱》的內容而言,它們是針對當時德國特定的思想形態而進行闡述和評論的,他之所謂“哲學”云云,絕不是指總體上作為社會意識形式的一般哲學,而是特指鮑威爾、費爾巴哈等以觀念解釋和構建世界的德國青年黑格爾派哲學,因此恐怕不能把諸如“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等論斷,解釋為哲學、理論涉及普遍,而實踐指向具體、個別,也不能像另外一些論者據此指出馬克思
鄙視“哲學”,進而主張消解“哲學”,排斥哲學在社會有機體系統和社會意識結構中可以有一席之地;認真分析馬克思的原意,他這里所說的“哲學”只是當時德國獨特的具體的思想形態。
費爾巴哈的提綱論文文獻篇四
1、 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對對象、現實、感
性,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性的活動看作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他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2、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
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
3、 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
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必然會把社會分為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于社會之上。(例如,在羅伯特。歐文那里就是如此。)
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合理的理解為變革的實踐。
4、 費爾巴哈是從宗教上自我異化,從世界被二重化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這
一事實出發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歸結于它的世俗基礎。他沒有注意到,在做完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還沒有做。因為世俗基礎使自己從自身中分離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為一個獨立王國,這一事實,只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說明。因此,對于這個世俗基礎本身首先應當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從發現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對于世俗家庭本身就應當從理論上進行批判,并在實踐中加以變革。
5、 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訴諸感性的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的感
性活動。
6、 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他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費爾巴哈沒有對這種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①撇開歷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并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②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的聯系起來的普遍性。
7、 因此,費爾巴哈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的社會產物,而他所分析的個人,實際上
市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
8、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
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9、 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理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做到對“市民
社會”的單個的直觀。
10、 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文化的人類
11、 哲學家們只能是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費爾巴哈的提綱論文文獻篇五
馬 克 思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1888年由恩格斯發表的稿本)
馬克思論費爾巴哈
一
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 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性的活動。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活動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二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單純經院哲學的問題。三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必然會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于社會之上如,在羅伯特- 歐文那里就是如此)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四費爾巴哈是從宗教上的自我異化,這一事實出發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歸結于它的世俗基礎。作之后,主要的事情還沒有做。因為,世俗基礎使自己從自身中分離出去,為一個獨立王國,這一事實,只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中來說明。因此,對于世俗基礎本身首先應當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化。因此,例如,自從發現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理論上進行批判,并在實踐中加以變革。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訴諸感性的直觀;性活動。
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費爾巴哈沒有對這種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⑴撇開歷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的個體;
⑵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然地聯系起來的共同性。
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這并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的思維的此岸性。 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例。
從世界被二重化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他沒有注意到,在做完這一工并在云霄中固定然后用排斥矛盾的方法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對于世俗家庭本身就應當從
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的感
但是,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并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各人純粹自1
五六
七
因此費爾巴哈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各人,實際上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
八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九
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做到對“市民社會”的單個人的直觀。
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
類。
十一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選自《費爾巴哈》
注 釋
① 本文寫于1845年。1888年恩格斯把它作為的附錄公開發表。出版時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
② “市民社會”,馬克思主要指的是“資產階級社會”
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 ,人民出版社年版第87--90《路德維希2-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十19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