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第二十條》通過韓明人的故事,深刻展示了職業與家庭間的掙扎,傳遞了人生哲理。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追求事業的同時,更需珍視家庭與內心的平衡。真正的幸福與成功,并非只來自職業的成就,而是源于內心的滿足與家庭的和睦。電影提醒我們,找到生活的平衡點,才能擁有更完整、更真實的人生。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電影第二十條觀后感范文,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電影第二十條觀后感范文1
觀影過后,我問了自己三個問題:辦案質量與效率如何平衡?如何堅守或者履行檢察官的職責?如何讓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公平正義?結合整部影片,我好像找到了破局的希望。
在案件辦理過程中,我們要有檢察官應有的對公平正義的執著。就如影片中的韓明、呂玲玲一樣,面對案件關鍵證據尋找難、事實認定難、改變傳統觀念難,但他們沒有放棄,沒有走程序完成辦案任務即可,沒有因為案件辦案期限、有關方面的要求、只有嫌疑人的辯解無旁證的情況下就直接起訴了事。正因為他們對案件的執著,才使得沒有辦錯案,才真正讓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義。我們要有檢察官應有的責任擔當。對現實屈從還是勇于擔當,是影片中對韓明的重大考驗,也是對我們檢察官的考驗,我們或許不會遇到昆山反殺案、趙宇見義勇為案等,但我們可以從這些案件中領悟到“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感受到頂住壓力、向心而行的責任擔當。我們要及時充分行使自行偵查權,充分利用手中的“劍”,找到案件的突破口,還原案件的本來面貌。我們要有檢察官應有的與時俱進的能力。法律不是冰冷的邏輯,我們要改變習慣性機械化地套用法條,要透過結果找原因,回到法律的本質來理解法條的實質內涵。檢察官應該具有一定的批判思維,應該動態地、辯證地理解法律的實質和時代的變遷,不斷用常情常理常識來校正我們的司法理念,滿足公眾不斷提升的法治訴求,只有這樣才能讓檢察官適應時代的發展、悟透立法的本意,不辦錯案、促進司法進步。
電影第二十條觀后感范文2
這部電影給普通民眾普法時,更是對司法人員敲響警鐘,如何回應人民群眾對于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的需求?我們應該思考。法條的文字或許是冰冷的,但檢察官不能變成冰冷的辦案機器,應該要回歸本真,正視、重視老百姓樸素的正義觀和價值觀,按照社會公眾的一般認知,依法作出合乎情理的判斷,不能對于防衛人有所苛求。
在正當防衛的案件辦理中,檢察官要承擔的壓力很大,影片中檢察院大門幾次被堵,呂玲玲的個人意見因為和以往判例相悖由主辦檢察官轉為協辦等等,作為被認定為犯罪的嫌疑人家屬則更是難以融入社會,郝秀萍多次被威脅,最終選擇一躍而下自證清白。這些結局,就像韓雨辰被四個小混混毆打時回答韓明的問題“這次我聽您的話,沒有還手!”法律的存在,應該是讓壞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讓好人出手的代價更大。喚醒沉睡的第二十條迫在眉睫,不僅是喚醒檢察官要適用,也要督促公安機關準確適用,這樣才能轉變“誰傷誰有理”的固有辦案理念。
這部電影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啟示和警醒,我們不能被社會大眾推著向前,而是要按照最高檢的要求,主動轉變司法辦案理念,不拘泥于法條,不機械地套用法條,不完全遵循以往的判例,做“正確的事”,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
電影第二十條觀后感范文3
檢察機關是國家法律監督機關,檢察官素有法律守護人之稱,法律監督貫穿著刑事訴訟的全過程,檢察官既是犯罪的追訴者,也是無辜的保護者,除了保護被害人的權利,保護被追訴人的合法權益也至關重要,我們必須要十分慎重地使用我們的刑事追訴權,不能因為“誰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而機械執法,就案辦案。我們的社會期待和鼓勵見義勇為的行為,檢察官們對刑法第二十條的準確適用是“法不能向不法低頭”的決心,是讓正義之士“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勇氣,更是所有公民在面臨不法侵害時敢于正確行使防衛權的底氣。
作為國家法律工作者的一份子,我們檢察人重任在肩,除了精通法律、業務嫻熟,我們必須善于從法律條文中深刻領悟法治精神,善于從紛繁復雜的監督案件中準確把握實質法律關系,善于統籌法理情的有機統一,防止就案辦案、機械辦案,始終把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做好法律的守護人,才能將一個更好的世界交到他們手里。
電影第二十條觀后感范文4
法律的權威來自哪里?來自老百姓最樸素的情感期待。這份期待,就是對公平正義的期待。回應這份期待,就需要司法人員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思考,一個司法案件對于當事人的人生來說意味著什么?怎樣才能讓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義?因此在辦案中就應該秉持“如我在訴”理念,站在當事人的角度換位思考,以最樸素的正義觀進行常識判斷,我們作出的選擇是否符合大多數普通老百姓的正義觀和價值觀?其次再具體運用法律條文和規則進行評價,并逐步修正結論,二者結論一致,則案件的處理一般情況下不會偏離人之常情,背離老百姓“最樸素的情感期待”;如果二者結論有出入,就要高度警惕,既要堅持法律范疇的專業判斷,更要堅持情理法融合,將個案置于天理、國法、人情之中綜合考量。
“所有正確的事情都有代價,但不能因為有代價,就不去做。”公平正義的實現并非一蹴而就,要真正讓法律條文里的公平正義落到每一個具體的案件中,需要執法司法人員的執著堅守。電影中認定正當防衛的艱難過程,也是兩名檢察官對公平正義執著追求的過程。曾經,檢察官韓明也對現實有過妥協和忍讓,但在呂玲玲的一再堅守執著以及張貴生的申訴失敗后,甚至是生命的代價,重新喚起了韓明內心“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理念,其實影片展現了韓明的內心成長,也從他的角度全面系統地呈現了從不敢適用、不愿適用到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維護公平正義的過程,更是生動詮釋了兩位檢察官的勇氣和正義,讓法條不再是冰冷的機械。
實際上,我們都知道法律在實踐之中具有滯后性,曾經的判斷和處理不一定適合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推翻以往的司法慣性思維和判例中,需要莫大的勇氣去建立新的信任,此過程會遭受前所未有的質疑。也許正如影評所說,“正義一直存在,但正義的勇氣和力量需要被喚醒。”是的,正義不僅僅是某個檢察官的“良心發現”,而是正義力量的群體覺醒。
電影第二十條觀后感范文5
只要心中充滿正義,每個人都是情感之光。“法不外乎人情”,人情是司法裁判的溫度。人情并非個人好惡、私人之情,而是人之常情、大眾之情,是公眾對案件的看法、態度,是老百姓的樸素情感與認知。在“講人情”的過程中一旦面臨沖突,我們必須要認真思考“人情”的本質,秉持正義之情,確保心中充滿樸素正義,讓每個人都能在處理“人情”時能成為充滿正義的“情感之光”。
只要心中充滿正義,每個人都是法治之光。“法治”是什么?沒有唯一標準答案,每個人內心的答案,每個人對法治的理解都可以成為法治的注腳。作為一名檢察人員,要善于從紛繁復雜的監督案件中把握實質法律關系,不能將案件事實進行機械割裂,從片段看片段,孤立看待案件。法律是司法裁判的底線,要想正確把握實質法律關系,檢察人員要常懷正義之心,堅守客觀公正立場,在處理每一個案件中都能成為充滿正義的“法治之光”。
只要心中充滿正義,每個人都是正義之光。這部電影從劇情來說講述的正當防衛制度,但是從深層次來說卻是在向我們提問?檢察機關應當如何“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從影片敘述的故事情節來看,給出了一個答案:那就是始終秉持“如我在訴”,堅持法理情相統一,堅持“感受正義”理念。檢察人員在心中要始終充滿正義,充滿堅守法律底線的正義、充滿弘揚核心價值的正義、充滿合乎民意人情的正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束光,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燦爛!
電影第二十條觀后感范文6
要通過司法辦案實現三個效果相統一,來了解和回應社會公眾樸素的公平正義觀。電影中有很多振聾發聵的臺詞,如我們熟知的“法不能向不法低頭”“法律的權威來自哪里?來自老百姓最樸素的情感期待。”等等,道理看似宏觀,但能獲得人民群眾的普遍認同。檢察干警是法律人,但首先要以一個普通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電影中的韓明檢察官,就是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出發,其辦案理念能夠積極回應普通百姓樸素的正義感,從而樹立了法律的真正權威。
司法辦案最重要的是理念引領。近日市院黨組立足全市檢察工作實情,緊密聯系檢察干警思想、能力和作風實際,重點圍繞“五破五立”開展大討論。其中堅決破除就案辦案的機械思想,牢固樹立辦案質量的底線思維,恰如其分的表明了辦案理念的重要意義。司法以維護公平正義為目標,也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后防線。司法如果不能充分維護公平正義,公眾不僅會喪失對司法的信任,還會喪失對法治的信心。作為一名檢察官,我們辦的不是案件,是他人的人生,也是自己的人生。知易行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始終站穩客觀公正立場,把“感受正義”作為履職辦案的價值追求、處理疑難復雜案件的遵循依據、糾正執法偏差的重要規則、評判辦案質量的重要標準,高質效辦理好每一個案件。
電影第二十條觀后感范文7
《第二十條》是由幾起性質相近的案件所組成的一部現實主義電影,整體圍繞的就是“公平正義”四個字,這與懷化市檢察院提出的“感受正義”理念不謀而合。
法律不能脫離現實,我們不能站在上帝視角,站在事后諸葛亮的立場去分析案件,而是要站在當事人立場去看待問題。電影中的韓明一開始的理念顯然不是這樣的,他在勸導見義勇為的公交車司機息訴罷訪的時候說“法律就是這么規定的”“別的案件都這么辦的”“你就是上訪到北京,北京的法律難道不一樣嗎”,甚至拿出監控視頻逐幀分析當事人制止流氓的行為,這種看似嚴謹專業的剖析讓人啼笑皆非。但是事后想一想,我們辦案人員是不是有時候也是以這樣的一種方式去辦理自己的案件呢?作為一名檢察人員所應當具備一種基本的理念就是“如我在訴”,把自己代入現場,代入不同當事人角色分析案件。尤其是在辦理類似正當防衛的案件,我們不能人為設置條件,不能機械地套用法條執法或者唯判例論,對于防衛過程中的限度應當充分考量當事人所處的極端恐懼環境,不應完全以一個冷靜理性客觀人的立場強求防衛措施的精確限度。
這部電影成功地傳遞了一些重要的法律觀念,例如“法不能向不法讓步”,這是對社會正義的堅定捍衛;“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條河,一次錯誤裁決污染的是整個水源”,這句話強調了司法公正的重要性,一個錯誤的裁決可能對整個社會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對于今后的工作,我也想引用電影中的一句臺詞來與大家共勉,“法律的權威來自哪里?來自老百姓最樸素的情感期待,求的就是一個公平正義!法律是為了讓壞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讓好人出手的代價更大。”
電影第二十條觀后感范文8
要崇尚法治,堅守初心。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刑法是法律的底線。檢察機關是代表國家行使公權力的司法機關,也是法律底線的堅定捍衛者。身為檢察人員,應當摒棄其他雜念,將法治理想、正義理念貫穿生活、工作始終。要始終牢記選擇司法事業的初心使命,將“辦的不是案件而是別人的人生”落到行動上,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作為辦案標準一一實現,讓人民群眾最樸素的情感期待能夠在法治社會得以回應。
要能動履職,提升本領。按部就班、就案辦案早已不符合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向往,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黨和人民對我們的辦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固步自封、安于現狀只會出現“溫水青蛙”效應,思想上就應當具備緊迫意識,善于學習、勤于學習,重視提升自身業務能力,用扎實的業務能力基礎為每一起案件提供保障。同時,也要善于辦案,充分了解檢察職能,多接觸一線、基層,僅呆在辦公室是畫不出世界之大。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將自行補充偵查、聽證會制度、社會訴源治理等工作納入日常辦案思考范疇,延伸辦案觸角,提升工作質效。
要善于思考,敢于創新。每一次理論創新、技術突破,都避不開挑戰傳統慣例、權威。這首先就需要我們擁有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這雙眼睛的培養首先就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再加之敢于質疑的勇氣。在工作中少一些個性、個人想法上確實沒有壞處,但是在原則問題、底線問題上,像韓明、呂玲玲堅守自己內心確信的正義才是無愧于內心的選擇。正如影片中臺詞描述的“所有正確的事情都有代價,但不能因為有代價,就不去做。”沒有他們頂住各方壓力的堅守,就沒有最后撥開云霧見青天的公正裁決,就沒有刑法第二十條進一步覺醒的法治進步,就沒有實現人民群眾美好期待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