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真實的幸福讀后感篇一
剛看完一本書,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的《真實的幸福》,他指出人都不愿糊里糊涂過一生。午夜夢回,躺在床上想自己的生活如何才能不要這么多煩心事,如何才能更幸福,而不是迫于無奈的一天天努力減少痛苦。每個人都有他固定的幸福范圍,就像減肥,有嘴碼子喊喊的,有真狠下心來減掉的,可我覺得心情舒暢了之后,減掉的肉肉幾乎都會找回來。有句話說的很好,沒有幸福感的人,不會感到長久的幸福;而有幸福感的人也不會感到長久的不幸。呵呵,這就是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哲學。
我們如何能夠快樂?我們如何才能真的感受到幸福?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當屬“塞氏幸福法則”了:過去的就讓他過去,未來不會像你想象,抓住現在的幸福。
我們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幸,能否幸福,很大程度取決于我們面對不幸的能力。如果時空逆轉回到最想要的過去,回到不幸發生前制止它,可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能做的只有積極面對,只有比拼我們面對不幸的能力。不幸,是弱者的災難,是強者的墊腳石。強者面對不幸的能力可以是壞事變成好事,使自己從不幸中吸取教訓,從而成熟、成長。
”抓住現在的幸福!“”幸福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能力”。“幸福不在于你擁有多少,而在于你有沒有讓自己獲得幸福的本領。”是的,沒有抓住幸福的本領,就算當前擁有再多,你也無法留住,很快會離你而去。
啊哈哈!總結哈!對過去的悲傷隨他而去,對現在的幸福好好珍惜,對將來的問題坦然面對。就是最幸福的孩紙!
就像叔買的這盆袖珍椰子,沒有像蘆薈一樣離我而去,幾個月來依然堅強的活著。有我的關愛,相信它也狠幸福!
真實的幸福讀后感篇二
得知學校又要給老師們配書讀了,我的心理是十分的渴望,因為每一次讀完學校下發的書,都會讓我沉思許久。也許這就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吧。很多事情,書里面會給你很多生活中的提示。剛拿到《真實的幸福》,并被這本書的名字所吸引。什么樣的幸福才是最真實的幸福的,懷著憧憬,喜悅的心情翻開,第1章《為什么要幸福》就深深的吸引了我。“大學畢業照上,有的人笑得很燦爛,眼角擠出了魚尾紋;有的人只是禮貌性地提了提嘴角,笑容的不同能預測未來的幸福嗎?”回想起來,這不就是我們當時的情景嗎。有的人則是官夫人剪彩的微笑,有的人則是發自內心的微笑。他們的微笑可以看出以后的生活,生命是否完美,是否幸福。《真實的幸福》這本書用簡單的語言告訴我們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怎樣才能變得更幸福。其實每一種生活都有它的味道,只要你細細去品味。生活很簡單,幸福也很簡單。用心去感受,幸福在一句溫暖貼心的問候里;幸福在一碗熱騰騰的飯菜里;幸福在一杯香濃的奶茶里……。
書中將幸福理論定義成這樣:生活的品質等于幸福的時光減去不幸福的時光。如果想要提升生活的品質那么我們就需要增加幸福的時光。相對于樂觀的人來說,他們更具有幸福的特質,樂觀的人把目前的困難解釋成暫時性的,自己具有主控權。想想自己,不正是擁有幸福的人嗎,樂觀的我,在同事的眼中,朋友的眼中,從來都沒有煩心的事情,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想成這是都是暫時的,會過去的。相反,有些悲觀的人則認為他們的困難是一輩子也逃不掉,倒霉的事情一樁接一樁并且是自己無法操控的。我認為樂觀的人更容易感覺到幸福,而悲觀的人則常常感到不幸,這主要取決于他們對困難的態度。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遇到困難,我們應該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去對待,面對事情的心態對了,解決起來也就很順利。
現如今,我們大家都生活在一個有壓力、抑郁的時代。我們總是想要得到更多,總是在不斷地去尋找自己的目標,實現意義和價值,不斷地去朝著目標前進,去完成我們的意義。自己也曾經不斷地想要去修正自我,用已知去衡量好與不好,實現著塑造的教育成果。再次想來,過分看中目標的人生必然是苦多樂少,因過程總是比較長。在這種人生面前,快樂就好像是海市蜃樓一樣,引誘人不斷地向前奔跑。只為了能夠飽飲一頓甘泉,卻在痛苦與壓抑中等待一生。記得塞利格曼博士說過:我們看待世界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接受的,另一種是改變。如果你是個舉棋不定的人,你別無選擇,只能時時忍受痛苦的折磨。你的工作、你的健康因此要付出代價,你的心境永遠是陰暗多雨的。但是如果你學會了因地制宜,視情而定,你就可以隨時因需要而選擇地改變它。例如午夜夢回,躺在床上思考的不再是如何一天天的減少痛苦,而是如何使自己的生活越變越幸福。
少一點物質的追求,多和自己的內心對對話。不需要很多規定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去做,自己的心靈必然會告訴我們什么是最合適的,最美的,最有味道的,什么是最正確的答案。在生活中工作中去找到那個真的'我,去找到那個快樂的自己,去找到那個幸福的本身,去找到最自然的狀態。并在不斷追求幸福快樂中不斷地鼓勵自我,發展自我,盡可能發揮自我所長,創造積極向上的氛圍和條件,必能獲得積極的生命狀態。認同自己接納自己,必能有新的提升。
把心頭的負重都緩緩放下,用魚兒在水中悠然的姿態去肆意,發現悠閑才是生命本身的一種自然狀態,悠閑無法刻意去創造,而要靠心去感受。工作之余,攜三五知己一起去公園散步,則可以忘情無極,優哉游哉,不知不覺地墜入了悠閑的境界。待休息調整好身體的狀態,再投入緊張的工作,則會更游刃有余而且快樂。也許我也正在不斷地錯身中努力在創造遇見快樂自己、幸福自己、滿足自己的。正所謂“知足常樂,隨遇而安”。喜歡悠閑自在的生活,靜靜地享受陽光,不想去爭也不想去搶,做好我該做的,然后好好享受平淡的幸福。因為知足,所以快樂;因為懂得,所以珍惜。
真實的幸福讀后感篇三
時光太過倔強,一只昂首向前,從不曾眷戀和回首張望,花大把大把的時間去細數一路走過荊棘時的傷痕累累,然后在角落里,無助,迷惘。我相信,這是很多我們經歷過高考不如意的孩子們最真實的感受。我也一樣,經歷了高考之后,整個人好像進入到了人生的低谷,以為再也沒有幸福可言。此時,卻是父母給予我一雙豐盈的翅膀,讓我鼓起勇氣再次飛翔。那些早已掩埋掉的年少單純的夢想,如同摩天輪一樣相繼而來,永不破滅。而他們給的愛,如同一日又復一日的時光,永遠向前奔流,永遠不會老去。
正如當代積極心里學之父,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在其名著《真實的幸福》所言:“人都不愿意糊里糊涂的過一生。你可能會像我一樣,午夜夢回,躺在床上想自己的生活是如何越變越幸福,而不是一天天減少痛苦。”
很少靜下心來,想想一段日子以來的幸福。在《真實的幸福》感召下,我想我該好好扳指細數曾經收獲的和現在擁有的幸福了。來看看我一天幸福的生活吧!早上美美的懶覺被窗外明媚的陽光喚醒,在媽媽溫暖的目光中,狼吞虎咽的吃過早餐,與姐姐天南海北的聊天,然后告訴爸爸媽媽,缺零花錢用......上面的一天生活也可以被我這樣描述:本想多睡一會兒,卻被早上刺眼的陽光叫醒了,媽媽的飯也沒有什么味道,還坐在旁邊絮絮叨叨,和姐姐聊天,她也不理解我的心,總是亂扯話題。零花錢爸媽總也給不夠......
一樣的生活,不一樣的心情。當幸福來敲門的時候,不妨將幸福先生熱情的迎進門,聊聊最近的快樂。也許某一天你會發現,周圍都是幸福的時光。仔細想想,我是幸福的,每天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從不必擔心什么。每個人都有他固定的幸福范圍,沒有幸福感的人不會感到長久的幸福,而有幸福感的人不會感到長久的不幸。
對于我們來說,幸福是一個美好的象征,但是真正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有人說:“我不幸福,因為我沒有錢,有了錢我就幸福了。”
有人說:“我不幸福,因為我沒有權,有了權我就幸福了。”
有人說:“我不幸福,因為我沒有名,有了名我就幸福了。”
真的如此嗎?事實好像不那么簡單。一般人會贊美那些成功者說:“那人已經攀上了人生的高峰,實現他的目標了。”或者說:“他是那么成功,再也不缺少什么了。”事實上,“成功者”往往會感到寂寞,似乎遺失了什么重要的東西,他們的生活往往不幸福。因為推動他們跨越高峰的原動力已經變得淡薄。對于實現目標,不再像過去那樣感到刺激和興奮。隨著最終目標的完成,努力的方向不再明確,即使勝券在握,也毫無喜悅之感。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應該是一種不斷追求的生活狀態!我們達到一個目標后,又接著設定下一個目標,再度接受挑戰,完成這個目標。過去的夢想實現后,又抱著新的夢想,向更大,更能專心投入的目標努力邁進。這才是幸福產生的基礎。
答案在你我心中......
真實的幸福讀后感篇四
很慚愧,用了1個多月的時間才讀了《真實的幸福》的一半。到底什么是幸福?馬丁?塞利格曼說幸福是有章可循的,幸福是可以評估的,幸福是可以養成的。
塞式幸福法則之一:過去的就讓它過去。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對事物的認知有所差別,對幸福的要求也會不一樣,有的人睡一個懶覺、買一塊面包就會幸福感爆棚,可有的人即使站在金字塔的頂端也沒有太多的幸福感。每個人的道路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不幸,所以我們能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應對不幸的能力。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只能是積極面對未來。我們都有過快樂與幸福,也有過悲傷與痛苦,這些每個人都可以切身感受到。事實上,我們這樣的感受,總有一天會成為過去,既然已經感受過、擁有過,你就必須要承認它的出現與存在,并且接受它,容忍它,讓它在你的生命里輕輕地滑過,自然會收獲到一種坦然、誠實、豁達,這樣才會得到升華、美化。
塞式幸福法則之二:未來不全像你想象。
當面臨同一選擇時,不同的人想象的未來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就會把問題復雜化,將事情災難化,我好像就是這樣的人。記得中學時代,要走進一間教室做什么,記不清楚了,我說我不敢進去,怕沒有座位,我的老師對我說:你不進去,你怎么知道沒有座位呢?走進去是不是才知道呢?我猶豫了猶豫,還是他的話讓我鼓起勇氣走進了教室,這是我記憶很深刻的事情,這就是把未來想象成災難的思想的自我約束,從而導致了行為的自我約束。
所以換個思維思考問題吧,希望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為之奮斗的最終目標,只有永遠心懷希望,才會拼盡全力去實現。
簡歷的真實。
材料真實承諾書。
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論文。
論審計報告的“虛假”與“真實”
論審計報告的“虛假”與“真實”
“迷惘的一代”的真實寫照。
簡歷經歷必須真實嗎。
會計信息真實性。
真實的幸福讀后感篇五
讀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讓我從新了解什么是幸福。與我以前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我一直都認為幸福只是一種感覺,幸福就是知足常樂。但看完此書之后,發現幸福是有章可循的,幸福是可以評估的,幸福是可以養成的。讓我們懂得如何使自己和身邊的人更加幸福。
一、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每個人人生道路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我們是否幸福取決于我們應對不幸的能力,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過去,只能是積極面對未來。我們都有過快樂與幸福,也有過悲傷與痛苦,這些每個人都可以切身感受到的。我們這樣的感受,總有一天會成為過去,既然已經感受過、擁有過,你就必需要承認它的存在,并且要接受它、容忍它,讓它在你的生命里輕輕地滑過,你自然會收獲到一種坦然、誠實、豁達,這樣你才會得到幸福。
二、未來不全像你想象:當面臨同一問題時,不同的人想象的未來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就會把問題復雜化,將事情災難化。有時候抓住一個想法不放的后果其實比它的真實性還要糟。所以換個思維思考問題吧。希望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為之奮斗的最終目標,只有永遠心懷希望,才會拼盡全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這也就相當于我們的人生,假設我們的明天、我們的未來早已經沒有了任何希望,面對眼前的各種機會,或許沒有人會愿意去把握和奮斗。因為沒有希望,所以現在的我們選擇絕望和揮霍當下的人生。但若是未來總是充滿了希望,我們就會重新撿起丟掉的夢想。不管我們最后的奮斗結果如何,不管我們是輸還是贏,因為我們為了這份希望盡了所有的努力,所以才不會后悔。這一切,都源于我們對未來的期許。明天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未知數。心懷信念,然后努力去奮斗,就一定可以使我們的未來變得更加美好。即便明天是個未知數,我們依舊要充滿期待。
三、抓住現在的幸福:一樣的生活,不一樣的心情。當幸福來敲門的時候,不妨將幸福先熱情的迎進門,聊聊最近的快樂。也許某一天你會發現,周圍都是幸福的時光。你越是去追求完美的人生,考慮自己是否幸福時,那么你會給幸福設立個評分標準。這樣你會發現自己離幸福越來越遠,因為你總會覺得自己的人生似乎還沒那么完美,你所有關注點都在那些不完美的地方,不完美的地方就被我們自己無限的放大。幸福是不能衡量的,也是不必比較的。與其羨慕別人不如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其實幸福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它隨時伴隨著我們。
我想,只要我們忘記過去的悲傷,珍惜現在的幸福,坦然面對未來,我們就會擁有真實的幸福。
真實的幸福讀后感篇六
花了兩周的時間斷斷續續終于看完這本書,在職場心理與企業eap服務的課程中,老師強烈推薦塞利格曼的書,積極心理學和傳統的心理學不同,他不認為你應該花太多時間去改正自己的弱點;相反,他認為生命最大的成功在于建立及發揮你的優勢。
幸福感來自于自己的優勢及美德,通過自己努力獲得的幸福才會有真正的幸福感受。一直以來我想知道的是我們對那些永恒的問題——我們該如何生活的有意義?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往何處去的答案。這本馬丁·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的第一本書,竟在結尾也給了我比較收獲的解釋。
上帝存在嗎?這種神現在無法存在,因為我們又會再碰到兩個相同的問題:假如現存的神是無所不知、善良正直的話,那為什么世界上還會有邪惡存在?如果現在的神是萬能和全知的,人類怎么會有自由意志?所以過去沒有神,現在也沒有神。但問題仍在那兒,從長遠來看,這個雙贏的原則將把我們帶到哪里?給我們帶來一個非超自然的神,一個需要通過自然的雙贏法則才能得到萬能、全知和美德的神。或許,神就是我們的終點。
一個不斷選擇復雜的過程最后一定會止于萬能、全知和美德。當然,這個目的不可能在我們有生之年完成,甚至無法再人類有生之年實現。我們能做的就是選擇自己成為這個歷程中的一分子,使他前進一步。這是進入有意義的生活的門,有意義的生活必須與比我們自身更宏大的東西連接上,這也將使你的每一天都過得有意義。
你的生活取向,你可以選擇走向這個目的,或選擇與這個目的完全無關的生活;你甚至可以選擇故意妨礙它。你可以選擇以增加知識為中心的生活:學習、教書、教育你的孩子,或從事科學、文學、新聞學等許多類似的行業;你也可以選擇一增加力量為中心的生活,通過技術、工程、建筑、醫療服務或制造業來達到這個目的;你還可以選擇以增加美德為中心的生活,通過法律、宗教、道德、政治等途徑,或通過當警察、救火隊員或從事慈善事業來達成你的目的。
美好的生活來自每一天都應用你的突出優勢,有意義的生活還要加上一個條件——將這些優勢用于增加知識、力量和美德上。這樣的生活一定是孕育著意義的生活,如果神是生命的終點,那么這種生活必定是神圣的。
真實的幸福讀后感篇七
當我讀完了美國著名作家斯賓塞。約翰遜寫的《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書中內容比我想象的要振奮人心。我被兩只老鼠感動了,震撼了。
《誰動了我的奶酪》講的是兩個小矮人和兩只小老鼠的故事。文章主要圍繞“奶酪”的獲得、擁有、失去,不同的人產生的不同心態,由此產生迥異的行動策略。現實中的我們是像嗅嗅和匆匆那樣看到變化,迅速開始行動?還是像哼哼那樣害怕變化,否認并且拒絕變化?或者是像唧唧那樣看到變化后能夠及時地調整自己去適應變化?其實,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生活和學習中有太多的變化,變化無時無處不在發生,如果我們能夠盡快調整自己適應變化,我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當我們面對變化時,我們會害怕,會感到無所適從,這很正常。只要我們能夠認真科學的對待變化,它甚至可以幫助我們避開真正的危險。我們無須拒絕變化,我們完全可以迎接變化,接受變化,擁抱變化,享受變化。變化會讓我們的'人生更精彩。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去發現變化。
從另一方面來說,“奶酪”不僅是一種吃的東西,它更代表著我們通過艱辛努力而獲得的美好成果。“奶酪”是一個夢想,一種機遇,一次奮斗,也是我們人生的動力。我們該如何把握和爭取呢?我們常常向往著孟郊的“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輕狂和喜悅,卻難以體會“小樓昨夜又東風”的傷懷。
真實的幸福讀后感篇八
今年,有關幸福的話題很多,央視幸福一問成為了談笑熱點,我倒覺得能把真實播放給大家,這背后就挺讓人幸福。因為真實本身就是幸福。這是讀了馬丁.塞利格曼《真實的幸福》一書最大的感受。
真要遙望過去的歲月,提煉出幸福的時光,的確有點模糊,或者說,那些被現在概括起來稱為幸福的感覺,和現在相比是幸福的,當時意識中卻并無幸福二字。只是被充實、踏實的心情所籠罩。簡短說,此時有幸福的概念,停在口上,落在追逐的腳步中。彼時有幸福的感受,存在心中,丟在奔跑的'時光里。哪個更幸福,一目了然,哪個更實在,也是心中了然。細想,最幸福的時光便是工作最初的幾年,班主任加上兩個班的語文課,踏實、積極的工作狀態。幾個鐵桿好友,充滿溫情的關切和交流,樂觀而快樂的生活。每天都很充實,無欲無求,學生的進步是最大的渴望,而學生成長規律總能讓渴望的心獲得必要的滿足。想來,那不是努力的結果,是時間推移的必然。現在,許多事不在掌控之中,后悔攬了這么個瓷器活,不是沒這個鉆,而是活的性質變了,隨之不幸福了。之所以這樣,是欲望更多了,讓欲望從淡定的心中脫韁而出,追隨著這個社會欲望之流,不停的疾奔,偶發現,停下來是需要修煉的。我清醒的意識到,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對于事業和成長都極為重要。最重要的是修心,而心態的修煉不易。
我們極易被“根都爛掉”的情緒所感染,總是想修煉自己,打敗自己的沖動,其實,積極的情緒、特質和積極組織系統才是積極心態的有效組成。而在智慧、勇氣、仁愛、正義、節制、精神卓越等方面修煉,路漫漫其修遠,需不斷進齲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從點滴做,一件件可以帶來幸福感的事,連點成線,可以連成真實而幸福的感受,真實的存在,長久的幸福。這種滿足感,來源于我們的工作和我們的生活,在我們的教學中,在我們教養孩子中都可以做到,哪怕是微不足道,這種真實的幸福感和豐富的滿足感,必會襲身。這本身就是一種修煉,對心態的一種提升,也是獲取幸福的源泉。
這個時代的人,在追逐幸福感時極易走捷徑,用短暫的愉悅獲取幸福感受,如沒有樂觀的、積極的心態也不易長久,即便錦衣加身、腰纏萬貫也不會幸福。尤其,當負面情緒襲來,便很難操控,幸福感會被瞬間偷襲,須臾間喪失。如何做,書中倒給了我不少啟示,只不過還需慢慢學來,過程漫長而艱辛,書中“幸福可以學來,幸福可以到永遠”的觀點倒是激勵我們,追逐幸福,永不止步,因為那才是生命真正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