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鄉愁讀后感篇一
《鄉愁》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我們看到這首詩構思的巧妙,四節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如油畫的著色,那色彩便是鄉愁,層層加深。
小時候離家讀書,鄉愁唯有通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這思念的對象既是母親,也是故鄉。在這里,故鄉即母親,母親即故鄉。長大后,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到后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詩到了這里,感情加重,悲劇氛圍更強,載不動,許多愁。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到這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這首詩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互相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基調。
余光中先生的《鄉愁》簡潔而有韻致的美讓人感動,讀完后對于詩歌所傳遞的那份思念似乎也有了切身體會,詩不長,卻很意味深長,是值得一讀的好詩。
鄉愁讀后感篇二
鄉愁也許是一枚郵票,也許是一張船票。總而言之,這就是詩人——余光中內心想表達的含義。如今,詩人已經離我們而去。那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詩人的內心,來表達我們對他的深切懷念吧。
余光中本是福建人,后來輾轉來到了臺灣。然而他的這首《鄉愁》感動了無數的華人讀者,紅遍了大江南北。詩中,詩人將自己對故鄉的思念,呈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心靈為之一顫。
當時他才22歲,卻被國軍所抓。離別前夕,余光中對家人說“我會快去快回的。兩三年的光景,我就會回來團聚。”然而誰也沒有料到,他一別大陸好多年。他的母親在大陸這頭,默默地等待了漫長的半個世紀。然而,大海無垠,海上沒有一只扁舟將自己日思夜想的兒子送回來。她一直盼啊,盼啊,盼白了頭發,盼干了淚水,直至生命的盡頭,依然沒有盼到自己的兒子。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段感人的片段。當年蔣經國偶然看到路邊的一塊石碑,上面深深地刻著“我要回家”四個大字。這幾個字對我的感觸很深。當時這些有家不能回的老兵們,只能用這種方式來排遣自己的思鄉情緒。然而,從這四個大字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想要回到祖國大陸的決心。
“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夢中,他們回家了。發現那里只有一片青草地。再望過去,只是一片汪洋大海。海的另一邊,是母親苦苦等待了半個世紀的云崖。那里,有母親流過的淚水,有母親踩過的腳印,有母親無奈的身影。想到這里,我的眼淚又情不自禁地掉落下來。
詩人想要表達的含義在詩中說不盡,道不完。那時詩人的心情,又有誰能深深理解呢?
鄉愁讀后感篇三
《鄉愁》,是余光中寫的一首詩,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這一首就是其中情深意長,語音動人的一首。
余光中雖然離開家鄉,來到臺灣,但是,他是一個只愛祖國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寫出了他的一顆眷戀祖國的心。同時,也寫出了臺灣人民對大陸家鄉的懷念和摯愛!
《鄉愁》一詩,寫出了余光中離開故鄉的思念,那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和那彎淺淺的海峽都表現出作者的思念家鄉的心,然我們感受到作者思念家鄉的一片芳心。
《鄉愁》這首詩能表現出作者對祖國摯愛,那么我們更應該摯愛祖國,即使身在他鄉也不要忘記我們是中國人。
余光中有首新詩《鄉愁》我十分的喜歡,它讀起來余音裊裊,韻味十足,它膾炙人口、廣受歡迎,在平淡之中見真味。朗誦起來的時候可以將潛在我生命里的激-情被激發起來,這就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內涵具有普遍性,與中國詩歌史上的鄉愁主題詩歌在情感內涵上完全吻合的。
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的美,寄托著異鄉游子對家鄉的思念與眷戀。從詩中我們可以提煉以下四個詞: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并與時間來了個遞進: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在。表達了作者漫長的人生經歷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之情。第一節中寫的是母-子生離之愁,魚腹雁足,此愁尚可聊加慰藉。第三節中寫的是母-子死別之愁,陰陽路殊,此愁已是永恒的憾恨。不管生離抑或死別,游子鄉愁的核心都是指向對母親的思念。而《鄉愁》中的愛情是如此纏綿悱惻,美麗動人的。
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詩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
鄉愁讀后感篇四
對于一個常年漂泊海外的游子,“鄉愁”便是他們心中永恒的主題。
幾筆平素的語言中,滲出的是濃濃的鄉愁。小時候,一張小小的信箋寄去了對母親的問候,帶去了一份鄉愁。長大后,一張窄窄的船票,那是與新娘的相聚,載去的是一份離別的鄉愁。后來啊,一方矮矮的墳墓,是那割舍不下的心,是那深厚的情愁!游子的心,誰能讀懂,這簡練的語言中又濃縮了多少的情感!從小時候的鄉愁到現在的鄉愁,同樣的鄉愁,不同的心情!從思鄉、思親升華到思念我們偉大的祖國。那一灣淺淺的海峽,隔斷了兩個地方,但是它又怎能隔斷兩岸深情的呼喚、企盼和守候呢?那一聲聲從心底發出的呼喚,對大陸、對祖**親的呼喚,對渴望祖國統一的呼喚,將怎樣震撼著中華炎黃子孫的心啊!
余光中用《鄉愁》這首詩來聊以慰藉,讓我感到詩人那種“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的悲壯,那種“思念故鄉,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這正是一顆游子的心哪!
讀《鄉愁》,是中國人與中國人在用心說話,在用心交流。讀了《鄉愁》,游子的那顆火熱赤誠的心便會呈現于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心里。那是一個游子的鄉愁,那是一個渴盼祖國統一,與親人早日團聚的游子的鄉愁。他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更思念祖國。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國人,我們流著一樣的血,忍受著同樣的痛,有著一樣的心情,也有著同樣的鄉愁,因為我們中國人有著一顆同樣的中國心!
最初讀《鄉愁》這首詩,是在電視上聽溫總理讀最后兩句,當時覺得這兩句道出了愛國志士對祖國統一的祈盼。這首詩濃縮了老先生一身的情感,童年、愛情、親情、愛國情,婉婉道來,讓人禁不住遐想詩句背后的故事,并對老先生人生經歷中這些最難忘的情結產生共鳴。接著就迫不及待的再讀一遍,才發現他表達出的這幾種情結,原本就是當代普通中國人一生的經歷。
有人說鄉愁是一種文化,老先生描寫的四個場景都讓人聯想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童年的郵票讓人想起當時郵票作為新事物被大眾關注(連小孩也參與其中)的郵票文化。船頭的新娘讓人想起中國傳統用同舟共濟來形容恩愛夫妻的愛情文化。在墳頭懷念母親展現出中國人追思親人的祭拜文化。淺淺的海峽阻隔兩岸讓人想到中國歷史上分久必合的統一文化。離鄉的人鄉愁,經過一個甲子的歲月,親人的印象也許會變得模糊,但故鄉的文化被代代相傳下來,這種文化常常讓散落海外的華人子弟不辭萬里奔波,到炎黃故里探尋祖輩的足跡,最終形成一種華人特有的尋根文化。
短短的幾句話,沒有華麗的詞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前后四句每句都把鄉愁比作一個具體的事物,形象生動,并用我在這頭和思念的人或事物在那頭做進一步的描述(或者說是應答),這頭和那頭的呼應突出了老先生和思念的人或物之間的距離,正是這時空阻隔的距離產生了無盡的鄉愁。四句話的對仗也十分工整,讓人想起唐詩宋詞和對聯的嚴謹。
這是一首簡單明了的詩,普通大眾的詩,也是寓意深刻的詩,所以注定要廣為流傳。有人說人生如夢,歲月如歌,我要說人生如夢,歲月如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自古以來,多少遷客騷人抒發過這種“思鄉之痛”。
鄉愁是一種綿延在心底的苦,隱埋在思想深處的痛。大部分寫鄉愁的詩,帶給人們的是一種揪心扯肺的痛楚,一種牽腸掛肚的思念,它們道盡了中國人對家鄉和故土的依戀之情。
余光中在《鄉愁》中,繼承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恒的主題,寫出了富有新意的鄉愁情緒,這與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的極其鐘愛是分不開的。
筆者在。
教學。
中發現,此詩除結構、韻律很美外,在語言上還表現出以下五美。美在表事物的名詞。“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表事物名稱的詞表現的是意象美,鄉愁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詩人用這些詞表達出來后就將其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也就是說,詩人選取了代表漂泊、隔離、訣別的具體事物來承載抽象難以捕捉的戀國思家的鄉愁。
此外,詩人用由小到大由昔到今的思路把這四種都具有象征性的事物聯綴起來,使整首詩構成了一種真誠柔和的基調。美在富于變化的量詞。“枚、張、方、灣”這些量詞運用得很精當,它們在詩中富于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現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這些由表小事物的量詞到表大事物的量詞,體現了詩人的鄉愁是一步一步升華的,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美在重疊的形容詞和反復的句式。“小小、窄窄、矮矮、淺淺”四個形容詞正語反出,以一種輕描淡寫,使鄉愁濃縮于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反襯出濃烈的思鄉情緒。
各節中重復出現的“鄉愁是……”,音韻和諧,體現了詩的音樂美,增加了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將詩人對往昔歲月的追憶和揮之不盡的鄉愁之心表現得恰如其分,淋漓盡致。美在表示時間的詞。“小時侯、長大后、后來、而現在”四個時間詞,表現了人生的四個階段,以空間上的阻隔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不露痕跡地表示出時間的變化、情感得到步步增強,悲劇氛圍更強,載不動,許多愁……充滿著無窮變化之美。美在顯示空間隔離的方位詞。
“這頭、那頭、外頭、里頭”這些方位詞很美,美在它們自然顯示了空間的隔離,反復使用就能營造出一種字字關情、瑯瑯上口的韻律;它們還與結構相似的小節共同形成節奏美和整齊美,也為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基調。
鄉愁讀后感篇五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游弋于海外回歸中國后所作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舍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愿望。
鄉愁是什么鄉愁是在外漂泊的人對家鄉憂愁的思念。近代著名文學家余光中老先生就在他的詩歌集《鄉愁四韻》中寫道:”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在每一個人的眼里都一樣。鄉愁是憶童年,鄉愁是海外游子思念故鄉、思念祖國的急切心情。鄉愁是故鄉的改變,原來的土路變成了水泥路。鄉愁是一曲懷古的柔歌……鄉愁在余光中老先生看來是一個地瓜干,地瓜干并不好吃,可他獨好這一口,地瓜不管落在哪里,都會生根發芽,地瓜是他對故鄉的懷念,也是鄉愁。
我的老家在陜西,我出生卻在江蘇,我來到這里就在這里生活,也回老家轉轉,看一看家鄉的變化,看看自己的至親。看看家中后院那顆老棗樹。看看以前從小一起玩到大的朋友,一起回憶小時候的糗事。少不了的是家鄉的小吃,小時候奶奶做的涼皮,餃子。讓我玩不了的是老陜的甑糕,用糯米和大棗做成又香又糯、又香又甜。也忘不了家里那曾經玩的小玩具,跑到后院看見小時候愛不釋手的玩具,不知道為什么鼻梁一酸,眼淚流了下來,腦子里全是像過電影一樣的記憶。鄉愁是什么?我想他是心里永遠放不下的思念永遠忘不了的事物。
鄉愁又是什么?鄉愁是樸素的親人。奶奶從小就對我很好,總給我做好吃的。鄉愁是什么?鄉愁是鄉間不知名小花,不知多少次把它摘下。鄉愁是什么?鄉愁是曾經。有一個詞語叫做“落葉歸根”。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好比一片葉,一生在“樹頂”上拼搏吸收“太陽的能量”。到了死的那一天,落到生你養你的“樹根”上。這是一個教我打乒乓球的老人告訴我的。我的理解是:一個人,一生都可以在外面打拼拼搏擁有財富。可到了死了的那一天,總得回到家鄉葬在那生你養你的那一片熟悉的故土,我想這也是鄉愁。
鄉愁,鄉愁到底是什么?每個人都有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答案。“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文檔為doc格式。
鄉愁讀后感篇六
離家有多少個風雨漂泊的日子,就有多少個想家的黃昏;離家有多少里不可逾越的路,就有多少里鄉愁的延伸;離家有多少個曲折,就有多少次淚蒙雙眼。再一次讀到余光中的《鄉愁》,思緒就再一次回到了那個魂牽夢繞的地方。
如一只剛會飛的小鳥渴望投入藍天的懷抱,用雙翅劃出自己人生的美麗弧線,卻怕遇到狂風雨淋,一個帶著慈愛的聲音如一股強大的力量從您的嘴邊滑出:孩子,如果你是一只小鳥,就勇敢地用雙翅打造屬于你自己的天地,于是我學會了飛。
如一匹剛會獨立生存的小馬渴望投入草原的懷抱,用雙腿跑出自己奔跑的人生,卻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一根能看懂人心事的目光如一根堅韌無比的擎天柱從你的眼中瀉出:孩子,既然你選擇了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于是我上路了,當我不經意地回首時,我看到您滴落的淚,在屋舍的那根炊煙的伴隨下,顯得那樣的真實,真實得讓人感動,真實得讓您蒼老。
會!我會的!家鄉您在精神上給我如此之多,您讓我學會了飛,學會了跑,學會了面對生活的種種,我無時不刻不在想您。您是我的精神源泉,更是家園。每逢佳節更是如此,但家鄉的距離讓我無奈,卻想起席慕容的詩句:曾在綠樹白花前,那樣的輕易的告別,二十年后的我魂魄夜夜夢歸故里。
冒著淋淋細雨,走出兩行走向家鄉的足跡,我渴望有這么一天,這種渴望強大如山崩,莊嚴如死亡。
鄉愁讀后感篇七
余光中先生的去世,是文學史上一顆星辰的隕落。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個等候回家的靈魂,帶著滿腔的鄉愁,在世界上消散于煙云之中,只剩下精魂留存于世。
余光中先生的身世是讓人唏噓的。他二十二歲時,便被國民黨一起帶到了臺灣。從此跟著國民黨遠別故鄉,在臺灣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在臺灣生活期間,寫出了多首流淌著濃濃思鄉情的詩歌。比如《鄉愁》這首廣為人知的,讀來讓人悲哀婉轉的詩歌。盡管只有只言片語,可是詩人將自己的思鄉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字里行間,都隱含著無盡的鄉愁。
余光中先生活至九十歲,卻依舊像二十多歲——年輕時候那樣,思念著故鄉。那是他永遠回不去的熱土。
雖說余光中先生在文學史上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但實際上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他的濃濃鄉愁。他的每一首詩,都融入了自身的真情實感,是他嘔心瀝血而寫就的。他用濃濃的思鄉情,創造出了一首又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
從古至今,鄉愁都是多種多樣的:有一去不復返的鄉愁;有久別重逢的鄉愁;也有短別重回的鄉愁。可是,命運捉弄人,偏偏讓余光中先生只能在一去不復返的悲哀中度過自己的人生。在臺灣帶著深深的遺憾,最終魂歸天堂。
鄉愁可以創造出藝術,但更多時候卻會創造出無奈。余光中先生迫切回到故鄉的心情,使他走向了創造藝術的道路,在一場轟轟烈烈中走向沉靜。但他的離世,卻給我們留下了諸多的思索。
鄉愁讀后感篇八
對于一個常年漂泊海外的游子,“鄉愁”便是他們心中永恒的主題。
幾筆平素的'語言中,滲出的是濃濃的鄉愁。小時候,一張小小的信箋寄去了對母親的問候,帶去了一份鄉愁。長大后,一張窄窄的船票,那是與新娘的相聚,載去的是一份離別的鄉愁。后來啊,一方矮矮的墳墓,是那割舍不下的心,是那深厚的情愁!游子的心,誰能讀懂,這簡練的語言中又濃縮了多少的情感!從小時候的鄉愁到現在的鄉愁,同樣的鄉愁,不同的心情!從思鄉、思親升華到思念我們偉大的祖國。那一灣淺淺的海峽,隔斷了大陸和臺灣,但是它又怎能隔斷兩岸深情的呼喚、企盼和守候呢?那一聲聲從心底發出的呼喚,對大陸、對祖國母親的呼喚,對渴望祖國統一的呼喚,將怎樣震撼著中華炎黃子孫的心啊!
《鄉愁》,短短的四小節,反復地詠嘆,道不盡的是鄉愁,凝聚的仍是鄉愁。
余光中用《鄉愁》這首詩來聊以慰藉,讓我感到詩人那種“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的悲壯,那種“思念故鄉,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這正是一顆游子的心哪!
讀《鄉愁》,是中國人與中國人在用心說話,在用心交流。讀了《鄉愁》,游子的那顆火熱赤誠的心便會呈現于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心里。那是一個游子的鄉愁,那是一個渴盼祖國統一,與親人早日團聚的游子的鄉愁。他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更思念祖國。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國人,我們流著一樣的血,忍受著同樣的痛,有著一樣的心情,也有著同樣的鄉愁,因為我們中國人有著一顆同樣的中國心!
鄉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鄉愁讀后感篇九
當初上學時因為離家近,所以也沒有多大的感觸,直到畢業工作多年之后才終于有了切身的體會。
自從20xx年參加工作以來,和家人的聚少離多已變成了常態,自從當初下定決心投身鐵路事業開始,就意味著與家人的團聚往后會少之又少,工作與家庭的不能兼顧這已變成大多鐵路職工的傷,每年的國慶節及春節這兩個相對來說時間相對長一點的假期便成了與家人團聚的為數不多的日子。子女在成長,父母在老去,每次回家的路上都是心馳神往歸心似箭,歸程卻總是戀戀不舍。
以前,鄉愁是每天的放學鐘聲,我在教室里,母親在家里。當我從小學到中學的這段時間里每天就盼望著,放學的鐘聲一響,每個孩子都急切的往家里趕,因為在家里母親已將可口的飯菜做好等著放學后的我們來吃,然后“某某某,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便是我那時的回憶。
后來我到了大學,回家的時間很少了,那時候真的感覺自己不再被家里管著了,變得渾渾噩噩,與家里的聯系也變得日漸稀少了起來,整天要么沉迷于網絡,要么出去玩,只知道自己享受,完全荒廢了學業,同時對家人的關懷也很少了,直到臨近期末才匆忙去復習功課,出來的成績也可想而知并不怎么樣。這個時候即可以說我是迷茫的,也可以說我是頹廢的,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一點規劃。當然對于團聚這個詞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字面上。
后來,鄉愁是長長的鐵軌,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自從參加工作之后回家的機會變得很少,而且第一次有了距離上的概念,一千多公里的路程以前只是紙面上的數字,現在變成了實實在在的距離,每次回家的路程艱辛自不必說,父親已經50多了卻還在工地上打工,而母親則一個人在家務農,每次給父母的電話基本都是一些噓寒問暖的話語,唯一盼望的就是什么時候假期的時間能長一點,這樣對于我們離家遠的職工能回家一趟。
現在,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去年,春節回家,記得母親的.身體不好,一直在掛水,到年前的前一天才有所好轉,然后就沒怎么注意。年三十晚上和母親在家里包的餃子,然后守歲,還和父親半夜到廟里去祈福。之后就是從初一到初五的到親戚家拜年,我和父親每次回到家,母親就為我們端出早已準備好的飯菜,然后和我們拉家常。那些天雖然平常,但也很幸福。然后我假期到了,坐的是最早的班車,父親和母親都來送我,但沒想到那卻是母親最后為我送行。
之后母親被診斷出肺癌晚期,雖然我們全家都想著盡一切努力挽救母親的生命,但是由于發現的太晚,已經無法控制了,最終于2個多月后撒手人寰。對于母親的突然離世,我很愧疚,以至于每每想起總是潸然淚下,覺得自己以前疏于父母的感受,陪伴他們的時間太少,而且還不夠成熟,總是讓他們擔心。這也成為我現在只要一休假就回家陪父親,而不是像其他同事那樣去旅游的原因,因為我對于母親的遺憾不能再在父親身上重演。
小時候不識鄉愁,長大后待得識鄉愁,已是舉杯消愁愁更愁。離家的孩子心中的總是少不了牽掛,往往是思念到深處眼淚止不住的流。我曾經問過父親是否愿意跟在我身邊到我這邊來生活,他說舍不得咱家的那幾畝地,其實我知道,他是舍不得那生養他的土地,并且那也是他和母親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是他,是我的根,他想守護我們的歸宿。對于父親的決定我雖然理解,也感到心疼。從我離開家鄉的那一刻起,鄉愁已經在我心中扎下了根,時刻提醒著我——常回家看看。
鄉愁讀后感篇十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游弋于海外回歸中國后所作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舍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愿望。
鄉愁是什么鄉愁是在外漂泊的人對家鄉憂愁的思念。近代著名文學家余光中老先生就在他的詩歌集《鄉愁四韻》中寫道:”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在每一個人的眼里都一樣。鄉愁是憶童年,鄉愁是海外游子思念故鄉、思念祖國的急切心情。鄉愁是故鄉的改變,原來的土路變成了水泥路。鄉愁是一曲懷古的柔歌……鄉愁在余光中老先生看來是一個地瓜干,地瓜干并不好吃,可他獨好這一口,地瓜不管落在哪里,都會生根發芽,地瓜是他對故鄉的懷念,也是鄉愁。
我的老家在陜西,我出生卻在江蘇,我來到這里就在這里生活,也回老家轉轉,看一看家鄉的變化,看看自己的至親。看看家中后院那顆老棗樹。看看以前從小一起玩到大的朋友,一起回憶小時候的糗事。少不了的是家鄉的小吃,小時候奶奶做的涼皮,餃子。讓我玩不了的是老陜的甑糕,用糯米和大棗做成又香又糯、又香又甜。也忘不了家里那曾經玩的小玩具,跑到后院看見小時候愛不釋手的玩具,不知道為什么鼻梁一酸,眼淚流了下來,腦子里全是像過電影一樣的記憶。鄉愁是什么?我想他是心里永遠放不下的思念永遠忘不了的事物。
鄉愁又是什么?鄉愁是樸素的親人。奶奶從小就對我很好,總給我做好吃的。鄉愁是什么?鄉愁是鄉間不知名小花,不知多少次把它摘下。鄉愁是什么?鄉愁是曾經。有一個詞語叫做“落葉歸根”。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好比一片葉,一生在“樹頂”上拼搏吸收“太陽的能量”。到了死的那一天,落到生你養你的“樹根”上。這是一個教我打乒乓球的老人告訴我的。我的理解是:一個人,一生都可以在外面打拼拼搏擁有財富。可到了死了的那一天,總得回到家鄉葬在那生你養你的那一片熟悉的故土,我想這也是鄉愁。
鄉愁,鄉愁到底是什么?每個人都有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答案。“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